中国古建筑不用一颗钉子?是真的吗?

在参观古建筑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句宣传:“中国的木结构建筑,不使用一根钉子,全靠榫卯结构。”

这是真的吗?

01、什么是榫卯结构?

木作当中最常见的结构方式——榫卯(mǎo),广泛运用于中式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构件上。通过凸凹部分的拼插嵌接,将不同的部分连接为一体。

凸的部分叫榫(又叫榫头),凹进去的叫卯(也叫榫窝,卯口)。

上世纪70年代,从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年前,遗址分布于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发现的干栏式房屋的遗存上,我们就看到了榫卯的使用,方榫、圆榫、燕尾榫、企口榫等等,成为我国可追溯最早的榫卯使用实例。

不过,榫卯结构并非中国独有。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同样在距今7000年前的时间里,德国莱比锡附近的一处属于多瑙河谷文明第一阶段(又叫线性陶文化,属于农耕社区)的遗址中也发现了使用榫卯结构的干栏式房屋、井字结构的水井等。

中国古建筑不用一颗钉子?是真的吗?

楔钉榫。图片来源:humboldt的趣味程序园

除了在木结构建筑维护和加固中,也会大量的使用到钉子,尤其是铁钉。

木头由于其本身有机质的属性,年深日久,会出现开裂、蛀蚀、糟朽、脱出等问题的时候,传统的修护办法就会使用到铁件来加固。

比如大的架构出现承重问题,开裂的木梁、椽子和糟朽的柱子等,会采用铁箍加钉子的形式进行加固。

宫殿等带有顶棚的建筑还会出现顶棚下沉的情况,这就需要利用铁钩和铁钉在梁架上对顶棚进行固定和牵引。

诸如此类的加固和修复其实都需要用到铁钉。

由此可见,钉子在中国木结构中是非常常见的,而所在的位置,大部分都在梁架之上的建筑部分,或者位于榫卯结构本身。

榫卯接合处或者修复维护的部分往往又比较隐蔽,讲究“修旧如旧”,浑然一体,尽量不留痕迹。

所以,平时参观古建筑时,如果不是特意观察,能看到钉子的机会其实不大。

有一种钉子是大家最常见的,就是门钉。

门钉一般会用在院门、城门、宫门等比较大的板门上,最初是被用作加固门板的,因为大门会用到多块木板拼接而成,钉帽设计成了泡头状,兼具装饰的效果。

根据考古发掘,在大约1500年前,也就是南北朝时期,门钉就已经出现了,唐代之后更为常见,一直到清朝时对门钉的使用数量作出了明确规定。

现在到故宫参观,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数门钉的游客,导游会告诉大家横九路、竖九路,九九八十一枚门钉,九作为阳数最大,代表天子,就是皇家专用。

如此看来,钉子与木构的古建筑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木构作品虽然可以通过榫卯结构搭建起来,但是钉子的使用是榫卯结构本身牢固度和耐久性的保证。

特意强调“不使用一根钉子”过于片面,毕竟谁的人生没有经历过一个摇摇晃晃的椅子呢。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中国古建筑不用一颗钉子?是真的吗?,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20989,转载请注明出处!

Like (0)
Donate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小樱小樱
Previous 2022-12-27
Next 2022-12-2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