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特色美食是什么,云南有哪些美食?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如果您喜欢请关注我哦,带给您有思想的时尚资讯与美食资讯。
云南美食太多,如果不去当地品尝,很可能会被外地五花八门的“云南馆子”误导。
先大概来讲讲云南美食的大致情况:
滇中地区:又甜又咸才是王道
以昆明、玉溪为主的云南汉族菜系统,特点是口味偏清淡、鲜咸,比其他地区更嗜甜,酸甜口的泡菜让滇西人吃了连连乍舌。
作为云南省会的昆明博采众长,融汇各地精粹。建水产的紫陶砂锅,武定的阉鸡,昭通的天麻,文山的三七,汇聚在一起做出一锅汪曾祺先生吃了也叫好的汽锅鸡。
烧饵块夹油条的甜咸酱、豆花米线的爽嫩劲、臭豆腐小锅米线的咸香,小吃比正菜更让人垂涎欲滴。
玉溪地区的凉米线、豌豆粉酸爽可口不必多说,甜品更是滇中一绝。
滇西北:肉肉肉!奶奶奶!
烤乳扇
滇西地区海拔一路走高,高寒地区需要牛羊肉与乳制品为人体提供充足的热量。因为山区不利于储存运输肉类,所以多选用腌制食品。
大理处于滇西交通要冲,有临近洱海的优势,稻作、水产、山珍皆有。其中雕梅、酸泡梨、话梅等腌制果脯远近闻名。
大理雕梅
与大理相比,丽江少了份细腻、多了份粗犷。一份丽江粑粑配酥油茶,是属于高原的独特浪漫。
丽江粑粑
迪庆藏区不论是风景还是美食,都与西藏、四川的藏区相近。来到这里,牦牛干巴吃到饱,青稞酒大口干。甜酥油茶会被视为娘炮,咸酥油茶才是当地人的最爱。
滇西南:酸辣傣味一统天下
滇西南一带,地势逐渐降低气温升高,多个地区与东南亚接壤。这里以傣族居多,口味受越南、缅甸、泰国影响,喜食酸辣。
相较而言,西边的德宏地区最为重酸重辣,犹以芒市、瑞丽为甚。南部的西双版纳州景洪地区更喜甜,喜闻乐见的菠萝饭便是代表食品。
包烧的食材多种多样,金针菇、豆腐、脑花、牛蹄筋、牛骨髓……
芭蕉叶既可以防止食物被烧焦,又可带来一股清香味
滇西南傣味的酸辣,与滇西北的咸香,共通组合成“云南味道”最突出的两个印象。
滇东北:要吃火腿就找我
滇东北包括昭通和曲靖地区。这里多山高寒,以畜牧业为主,加上临近四川、贵州,口味偏辣。宣威火腿与杀猪菜,会泽黑山羊,曲靖蒸饵丝,沾益辣子鸡,都享誉滇中。
饵块是云南传统食物,类似江浙地区的年糕,但主料从糯米变成了大米。饵块的形态千变万化,大块的便是筒子饵块,圆片的是烧饵块,切丝的饵丝可煮可蒸可炒。
蒸饵丝乍一看很像米线
曲靖蒸饵丝选用曲靖沿江一带产的优质稻米,制成筒子饵块,而后切片改细丝,放入木甑或竹甑里蒸。待饵丝变得软糯,便放入肉酱、韭菜、豆芽、酸腌菜、甜酱油、油辣椒等调料拌均匀,吃起来饵丝香软,滋味浓郁。
滇东南:烧烤和米线看这里
红河河谷终年炎热,人民嗜酸辣,犹以南部与越南接壤的河口口岸为甚。但石屏、建水、蒙自一线,前为云南府千年古都,后为滇越铁路中转要道,再加上气候适宜地利优越,饮食自成一派。
石屏烧豆腐、建水烧烤、蒙自过桥米线,都是云南一绝。
在云南只要说到豆腐,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石屏。石屏豆腐诞生自明初,清末被选作贡品。石屏的水质特殊,做豆腐时直接用地下“酸水”,不用添加石膏和卤水。做出来的豆腐鲜甜,烧豆腐好吃得鼻子都掉了。
建水则是一座“烧烤之城”:天色将晚,古城被烧烤的炊烟笼罩,每条小街小巷都隐藏着无数家烧烤摊,卖着烤粉肠、炸昆虫、烧豆腐。
古城西门外是烧烤摊聚集的重地,几个客人围坐一个烤桌,每吃五个豆腐老板娘就在你面前扔一颗玉米粒,吃罢以玉米粒计数。
3|这些东西,你就别指望着在外地能吃到了
因为饮食习惯、运输不便等等原因,一些云南特有的食物在外地是看不到的。如果来云南旅游,不妨尝上一二。
野生菌
干巴菌有一种酷似腌牛肉干的浓郁香味
只强调一点,外地的云南菜馆出售的野生菌,一般只有便于储存的松茸、松露等,娇贵的鸡枞、外地接受度不高的干巴菌、有毒的牛肝菌、廉价的各式杂菌,出了云南就很难吃到了。
花花草草
一开春你来到菜市场,便会感觉整个森林都被搬了过来:野生的有棠梨花、沙松尖、金雀花、木棉花、大白花(百花羊蹄甲)、蕨菜、水芹菜……这些本地野生香草的难以运输,也是导致外地云南菜不正宗的原因之一。
云南豆腐
很难说清云南到底有多少种豆腐,入口即化的包浆豆腐,有特殊香气的石屏豆腐,长着霉丝的臭豆腐……
当地特有的水土和特殊的发酵方法,让云南的臭豆腐不同于湖南的臭豆腐闻起来恶臭,反而烤过后有氨基酸的特殊鲜味。
吹肝
吹肝是滇西北少数民族喜爱的一种食物。新鲜猪肝用气管插入使劲吹气,直到猪肝膨胀成满气状态,然后以辣椒、花椒、鹤庆乾酒、盐等调料腌制。做好的吹肝高高挂在房梁上风干,要吃时拿下来切片凉拌食用。
生皮
生皮在白族菜里的意思是,凉拌的生猪肉和生猪皮。
其实猪皮并不是全生的:用稻草燎烧新鲜宰杀好的猪皮,让它变成均匀的焦黑色,然后再冲洗掉表层被炭熏黑的部分,被烤到六七成熟的金黄表皮就露出来了。把肉和猪皮分开切细,拌上佐料开吃,不仅没有猪腥味,而且非常鲜嫩。
西宁有哪些地方特色小吃?
泉儿头杂碎(城东店)
西宁城东区大众街74号
人均¥21
杨家麻辣烫
西宁城中区水井巷中段
推荐理由:味道比较好,那辣爽,简直了
拜家酿皮(兴海路店)
西宁城西区兴海路(黄河路口)
人均¥8
推荐理由:好吃!以前买过真空的,现在吃到现成的,口味挺重~~有点辛,不算辣。超好味~
龙抄手
西宁城西区五四大街(近商业巷口)
人均¥25
推荐理由:进去的时候里面坐的满满都是人,生意很好,以为要等台了,店家还是耐心的给我们腾出了一个桌子,很赞。上菜很快,加水很勤。川菜很不错,推荐的双椒兔味道很赞,花椒很麻很正宗,其他的川菜味道也很好。抄手是这家的特色,红油抄手非常香,原味抄手非常鲜。一扎啤酒也很不错,很划算,店家价格很实惠,物美价廉。
大新街夜市
西宁城中区大新街夜市
人均¥27
鼎盛牛肉面
西宁城西区西关大街25附5号(
人均¥12
推荐理由:点了14块钱的加肉的牛肉面,不加肉是7块,给了一小碟肉大概有个7.8片,个人感觉蛮划算,味道也不错,面可以选择粗的或者细的。
清真华德美食广场
西宁城中区长江路73号华德大厦B1楼
人均¥16
推荐理由:通风不太好,进去觉得很呛,一进门是清真区,喜欢打包一份土豆一份羊肠,没在里面吃过饭,但是感觉种类很多
马忠羊肠面
西宁城西区莫家街市场
人均¥13
推荐理由:羊肠面味道不错,没有膻味,羊杂汤很干净。
老字号名家烤肉
西宁城中区水井巷
推荐理由:老字号就是老字号,记得去水井巷老字号名家烤肉店。服务还可以,环境大排当的样。
何家油炸糕
西宁城中区水井巷
人均¥4
推荐理由:几十年的老店了,从刚开始的几毛钱到现在一块 多还是两块一个,口味没变,每次去都有很多人排队,游客 是看了推荐区尝个鲜,大多老顾客去是为了找回忆,就是那 个味。
交通巷小吃一条街
西宁城西区交通巷
推荐理由:和莫家街,水井街比,口福街更紧凑,主要以餐饮为主。吃了几天的青海菜,到这里发现山西面条,清爽暖胃。
果树主题烘焙吧
西宁城中区南大街40号
人均¥19
推荐理由:每次和朋友小聚的时候,都喜欢来菓树蛋糕店,环境不错,东西精致,口感很好!任何一种美食都不可能满足毎一位消费者的口味,对于美食而言个人感觉没有好与好,就看个人口味喜不喜欢,菓树主题烘焙吧我和我的小伙伴都喜欢!
龙抄手
西宁城中区南大街18号(近苏宁电器)
推荐理由:川菜无敌啊。到那都能看到。这里主打川菜,吃腻的清真菜可以到这里换换风格。上菜速度一般。服务还可以吧。一个人到这里也就吃点小吃,抄手的味道还说的过去。不正宗也不难吃
烧鹅仔包子馆
西宁城中区长江路52号
人均¥16
推荐理由:没开门以前总是在他隔壁的五谷粥屋吃早餐,后来就在他家了,东西比较让人放心
马氏兄弟麻辣烫
西宁城中区水井巷中段(近西大街)
人均¥8
推荐理由:走到这家店,一股香味扑鼻而来,点了一些菜,汤的颜色鲜红,油多而不腻,真对得起中华美食这招牌,我力挺他。
恒盛源糕点
西宁城东区东关大街24号
推荐理由:很本地的点心店,卖的当地糕点,买了特制点心带回家,玫瑰馅的,有点儿略甜,但是味道不错,皮很酥,还不错
赛丽麦麻辣烫
西宁城东区东关大街
推荐理由:人很多,也许西宁就这水平,感觉比起正宗的川味差不多。
大方饺子
西宁城西区西关大街23号
推荐理由:地方在气象巷市场对面,大方饺子在西宁开了好多年啦,味道依旧很好吃哦,尤其是精瘦肉的饺子不油不腻很鲜很嫩。
赵记老字号刀削面
西宁城西区南气象巷1号
人均¥11
推荐理由:吃了很多年的老店啦,老板热情,味道好,每次去人都很多,个人喜欢吃青椒肉丝的,话说这两年物价真是涨的厉害,以前几块到现在十几块一碗
哈记抓面
西宁城西区同仁路
人均¥15
推荐理由:从外地回家第一顿饭的不二之选,大碗肠面,再拌一份腱子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一点也不假。
甜加粥
西宁城东区南小街(近南关清真寺)
推荐理由:很好,粥很好喝,服务不错
福子麻辣烫
西宁城中区莫家街37号
推荐理由:口味重,香,百吃不厌,干净,上菜快,菜串新鲜,喜欢吃面筋,每次必点
老杨家葫芦头
西宁城中区夏都大街(近第五中学)
人均¥16
推荐理由:好吃!路过西宁连吃两天这个当早饭,葫芦头鲜嫩,汤头浓郁,辣子奇香。
葫芦头
西宁城西区青年巷(近昆仑路)
推荐理由:来西宁一定要吃葫芦头啊,原来是肥肠和粉,挺好吃的,略有点腥味,可能这就是特色。
川香奇香砂锅旦旦面
西宁城西区海晏路中
推荐理由:这家店位于城西区海晏路环保局对面,店面不大,下班偶然路过,听男朋友讲说这家店平时人很多,基本爆满。
思味饺子
西宁城东区为民巷24号铁路医院旁
推荐理由:唯一不足,就是店面小了点。高峰时候还要等座位。其他都很好。饺子味道纯正,量足,馄炖馅多个大。
秦氏炸酱面
西宁城西区胜利路55-1号
人均¥22
推荐理由:破布衫很好吃,虽然很慢很慢。
花园南街包子铺
西宁城东区花园南街66号(近华联)
推荐理由:吃早饭的好地方,味道非常好!主要买包子,有韭菜和胡萝卜还有特色糖包,蛋汤和紫菜汤清淡,粉汤美味。就是有时候人有点多,需要排队,大概最长要等十分钟左右!
老韩手抓面食馆
西宁城中区民主街(丁字路口东北侧)
推荐理由:到西宁第一天,当地朋友推荐的,尤其推荐白条手抓,试吃了一下非常好吃,尤其是对我这个口味比较清淡的南方人来说简直念念不忘啊!烤羊排味道也很好,不过调料味道会相对重一些。
一碗香牛肉面盖浇饭
西宁城西区五四西路(近师范大学)
推荐理由:辣椒油挺香的,不辣,可以多加点。
华忠手抓牛肉面
西宁城东区建国路
大雁炸酱面
西宁城东区老滨河路口(近省医院)
推荐理由:天天在旁边的医院上班,这是我从五岁就开始有记忆的味道吧,从老板和老板娘推着三轮卖开始,老爸那一代应该能算得上这家店的首批大客户了吧,现在虽然涨价了。而且就算不收拾,来吃的人也多!
西藏的美食你最爱哪一个?
西边的启明星照耀寂静的河谷和田野,在这户农庄里,众人的鼾声依然浓重。肥胖的女主人最早起床,她摸索着穿上长袍,围上邦典,将散乱的头发挽在一处。她走到厨房里,赶走炉灶上懒睡的猫,炉膛里的牛粪火一夜未熄,炉膛上的铜壶依然发热。
她切下一块酥油,放进沉重的酥油桶,又提出铜壶里的茶包,将熬煮好的茶水倒进酥油桶。这个农家院子里只有她一人,天空中只有启明星。她面对着一口水井,有些忐忑地看着井口。因为昨天夜里她梦见井里的龙神从水中飞起,它的身后跟随着许多巨大的鱼,大张着嘴。
山顶小寺庙的灯光已经亮起,遥远的早课鼓声传来,隔壁院里同样传来打酥油茶的声音。女人将打好的酥油茶倒进丈夫的木碗里,她轻轻地摇撼丈夫的身体,该起床了。
小昭寺的糌粑生活:拉萨甘丹康萨,06:00~09:00
这是西藏农村极其常见的早晨情景,而在拉萨,城市特有的节奏也改变了早晨的生活。
这里是甘丹康萨,距离小昭寺仅仅有一墙之隔。清晨,小昭寺也敲响了鼓声,这座建造于1300多年前的古寺,迎来了第一缕晨光。
开小店的尼玛次仁和开茶馆的边巴都出生在甘丹康萨大院里。这座紧临着小昭寺西墙的大院的名字颇有来历,似乎总和名将关联在一起,最早曾是名将甘丹才旺的官邸,后来颇罗鼐以及和硕特蒙古的固始汗都在这里去世。
一片黑暗中只有莲花生大师像下的油灯发出微光,小昭寺早课的沉闷鼓声隔着三层墙壁传来,尼玛次仁的妻子最先起床,于是响起了酥油茶搅拌机的旋转声,算是起床的信号。家中正中央是朱红的藏桌,三盏相似的银盖木茶碗地放在藏桌正中,这是尼玛次仁和她妻子、子女的碗,藏族人家讲究各人用自己的碗,尼玛次仁家的碗厚重讲究,单价不下数千元。
随着热茶倒进木碗内,华美的银盖碗也滋润地蒙上一层热雾。上好的酥油一斤要45元,尼玛次仁一家一个月要吃掉4斤酥油,于是他们退而求其次,买的是35元一斤的二等酥油。妻子将糌粑和一点酥油茶倒进一条很有些年份的旧羊皮小口袋,用力揉搓。这的确是考验手劲的时刻,经过一番奇妙的揉搓,从羊皮口袋里滚落出了几个颇有弹性、冒着热气的糌粑坨坨,似乎落在碗上时还弹了一下,仿佛隐隐带着手心的纹路。
这是糌粑最经典的吃法。来自牧区的人,喜欢就着极酸的酸奶吃。而尼玛次仁一家世代都是拉萨人,他们从小泡菜坛里取出一些酸萝卜条。清香平淡、滚热细腻的糌粑,微带甜味和焦糊味,配着冰凉脆快的酸萝卜,拉萨的早餐非常迅速。
尼玛次仁最推崇的是堆龙古荣和白朗的糌粑,这两地分别拥有前藏和后藏最好的土地。尼玛次仁一家四口一个月要吃60斤以上的糌粑,上好的糌粑一口袋20斤,花费75元。虽然酥油价格日日走高,但糌粑价格依然保持平稳,可能这一两年来总共才每斤涨了5角钱。
尼玛次仁小店的对面,几个来自当雄牧区的牦牛肉商人也大步走出低矮的门,在这条小街上,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高收入者。这些依旧按照牧区风俗裹着红头绳,穿着厚重皮夹克和马裤的大汉浑身散发出强烈的牦牛肉气味,他们月收入往往在五千上下,使用的全是苹果手机。
他们的店铺仿佛是牦牛肉的堡垒:肉案上堆着厚达一尺的牦牛后腿肉,呈现出丰富的纹理、深浅不同的暗红色和脂肪的条膜,牛皮在产地那曲就已经剥去,肌腱上覆盖着一层薄而白的筋膜,木柄油腻腻的刀放在一侧。
脚步声渐渐远去,这条小巷又安静下来。当雄汉子们所住的小院里,鸟声嘈杂,不知名的果儿不住地落下。尼玛次仁的邻居,边巴茶馆的边巴大妈掀开厚帘子,在煤炉里添了四块蜂窝煤,古城的早晨如此开始。
河谷中的青稞田:西藏堆龙德庆县 09:00~12:00
从小昭寺出发,一路向西,30多公里外,就来到堆龙德庆县的古荣乡,拉萨河谷的这一段是西藏最肥沃的青稞产地之一。迂缓的河水冲击出广阔的原野,宜人的气候和充足的日晒相得益彰。河岸两侧的群山向河谷缓缓倾斜,又为山泉水灌溉田野和推动水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早饭的糌粑已经吃完,大扎西老人翻看藏历,今天的日子有两个“水”,书上说可以吃药、看医生,亲戚之家互相走动或做生意。这是普通的一天,他的老伴错吉和儿媳妇尼珍已经背起灰尘仆仆的藤篓,推开木门,踩着沾满露水的金色麦秆,缓缓下坡,走向原野。
她们穿过村口的青藏公路,连夜赶路的载重汽车有的依然亮着大灯。青稞本是抗旱、抗倒伏的植物,并不需要太多的人工照顾。在春天出苗时,她们已经用铁耙粉粹了板结的土壤。如今还有一个多月青稞即将成熟,如今的工作则是除草。
大扎西老人家里共有20亩青稞地,等到8月可望收获10000斤青稞。错吉和尼珍沿着河边走着,手里攥着一大把拔下的杂草,她们远远地走过几座横跨小溪上的低矮石房,这是村里的磨坊。磨坊里有巨大的水磨,通过调节两片磨盘的间隙和研磨的时间,可以磨出粗细程度不一的糌粑。大扎西家里的10000斤青稞,足足要让水磨日夜不停转上20天。
大片的云沿着河谷从拉萨方向不断旋来,错吉和尼珍绕过了田间的神龛,回过头来向着青藏公路的方向前进。待到青稞成熟并磨成糌粑之后,大部分也会沿着这条公路送往拉萨。
数年之前,都来自日喀则地区的德吉和曲珍两位姑娘,也是沿着这条道路,来到古城拉萨。
藏式生活的堡垒:拉萨甜茶馆 12:00~15:00
德吉今年28岁,来自日喀则白朗县;曲珍25岁,来自日喀则谢通门县。她俩的生活很相似,毕业之后就到拉萨的饭馆来打工。她们在郎赛语言学校学习汉语时认识,并成了好朋友。她们俩的伟大计划就从那时开始。
她们在饭馆工作了三年,工资从1000元涨到1500元。两人每个月各存1000元左右,三年后,她们攒够了钱,“德吉曲珍茶馆”开张了。
咖喱饭10元,蛋炒饭8元,藏包子 5角,藏面3元,粉丝牛肉汤8元,饺子10元,德吉曲珍的食谱大概如此,价格也实惠,有趣的是,还有意大利面,价格9元。有汉语说明,也足以说明德吉和曲珍的优势,她们的汉语都很好;而更多小茶馆,则并无汉语标志,只是在玻璃上用藏语写着:藏面、汉面、甜茶、酥油茶、包子。如果不通藏语,是很难和系着蓝围裙的小妹交流的。
如今日喀则来的德吉和曲珍已经在小昭寺定居下来,成为新拉萨人,边巴的邻居。她们的茶馆里每晚热气腾腾,烟雾缭绕,打骰子的、喝啤酒的、看电视的、高谈阔论和闷头吃面的,甚至一坐难求。
电视时而锁定国际新闻,时而锁定体育节目。茶馆里有高人,流利地用藏语长篇大论地解说日本局势和美国大选。“安倍晋三”和“奥巴马”是其中唯一高频率出现的汉语词。乡下来的老乡们敬畏地听着解说,一边响亮地喝面,其实在藏语中,“茶”和“面”都是用来“喝”(藏语发音tong)的。
电视里斯诺克比赛的撞击声和打骰子的巨响、欢呼响成一片,德吉的孩子丁真意希跌跌撞撞地走在茶客中间,德吉习惯性地眯上眼睛,她有300度的近视。
距离这里100米远,又回到了边巴茶馆。这里更纯粹地体现出拉萨的秘诀:甜茶馆,是一种生活方式。这里依然安静。边巴喜欢吸鼻烟,她稳稳地坐在紧靠门口的一张沉重的椅子上。对面白色的墙壁反射着刺眼的日光,边巴的鼻孔边烟雾缭绕。
“我家世世代代就住在甘丹康萨。”曾经做过西藏第一代宾馆服务员的边巴说道,她紧靠着甘丹康萨大院厚重的围墙。
边巴茶馆极小,方圆大概不到10平方米,14个人坐进去就挤得不成样子。她的茶馆只供应两样东西:藏面和甜茶。几乎所有的客人都是老街坊。这些老姐妹们遵循着自己的生物钟,边巴的小茶馆的四周有几座古寺,早上起床之后,先去小昭寺转经,然后裹着浓重的桑烟又进入次巴拉康狭窄的转经道,向前右转是策门林寺,最后到边巴茶馆坐下来喝茶吃面。
喝茶也能喝醉,有大妈向老姐妹倾诉自己的遭遇,这次用的是汉语:“我姐姐死了吧,我和我姐姐的老公住一起,我和他儿子的老婆哇啦哇啦有吧(指吵架),我姐姐的老公,他儿子老婆的嘴巴看(指姐姐的老公听儿媳妇的话),不听我的。”
说着说着,她擦起眼泪:“我妈妈没有了,姐姐没有了,贝贝(妹妹)没有了,旁子(房子)没有了,没有了,我哭了。”旁边的老姐妹可把这个故事已经听了一千遍,哈哈大笑:“是妹妹,不是贝贝。”
生活依然在这里流淌着,一年半前大妈们还在讨论其中一位女儿的婚事,如今,这位漂亮的女儿已经抱着婴儿出现在小茶馆里,祖孙三代人,就在边巴的小茶馆里喝茶。
老拉萨有一整套典雅的礼节。晚辈要为长辈倒茶,长辈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再由小辈续满,这不过是其中最简单的礼节。倒茶时要左手扶右臂胳膊肘,微微欠身,以示敬重。茶倒满后,还要做出“请”的手势。至于喝茶前轻点手指三下,向佛法僧致敬的习惯,如今在拉萨其实并不常见了。
有些乖巧的小辈常在茶馆里向所有认识不认识的长辈敬茶,此外,如果喝了一半有事要离开,不妨将茶瓶里没喝的茶留给别人,并顺祝陌生人身体健康。
虽然许多茶馆只有藏文菜单,让人无法点菜,其实到拉萨的甜茶馆喝茶,是极简单的,甜茶叫“茶阿姆”,酥油茶叫“蕃茶”,意思就是“藏茶”,臧面叫“蕃土”,学会了这几个简单的词汇,就饿不着了。拉萨老人往往自带小茶杯,各式各样,和自己的念珠以及转经筒一样不离左右。这些茶杯往往代表她们独自的个性。
有人要回去了,她沉重地起身,微微欠着身体,侧身经过老姐妹的面前,绝不将后背对着别人挤过去,也不会跨过别人的转经筒,这都是传统的拉萨式礼节。
“请慢走。”边巴说。
“请慢座。”那人说着,掀开布帘走了出去。
康巴蘑菇之味:理塘扎嘎拉山 15:00~18:00
距离拉萨1500公里外,四川甘孜州理塘县,曲西一家人钻入了潮湿的森林。
这里是扎嘎拉山,是理塘通向稻城的必经之路。正面是大片陡峭的石灰岩岩壁,据说莲花生大师曾在这里击败鬼怪,并用其脑浆在岩壁上书写六字真言。这里的岩壁上至今还留有暗藏的门,内有伏藏,但是只有得道者才能打开。
在扎嘎拉山漫长的背阴山麓,则生长着各种蘑菇。曲西一家午后从家里出发,小小的“战旗”吉普车塞进了11个人。母亲和男人们坐在座位上,而孩子、姑娘和媳妇们则热热闹闹地挤在后备箱里。
高原的午后潮湿,异乎寻常的雨云在天上滚动,昨天下了一夜的雨。一家人坐在山间的草地上吃午饭,午饭是厚面饼子、酥油茶、牦牛头肉和街上买的,五角钱一包的榨菜,理塘是康巴腹地,这里的人没有喝甜茶的习惯。大哥次仁肯定地说:“今天下雨没有。”母亲们脱了鞋,守候在草地上,其余人则分头进入阴暗的森林寻找蘑菇。地面覆盖着厚厚的地衣和树叶,泥泞处可以看见牦牛密集的蹄印。措姆嫂子背着背篓,她说:“牦牛比我们先来了。”所要找寻的,就是牦牛如同剃刀一般锋利的舌头扫荡之后剩下的蘑菇。在阴暗的树根和草丛中,或许有蘑菇的存在;鲜艳的金耳等很好寻找,而有些颜色黯淡的小蘑菇就很难寻觅。然而曲西家却并不担心,理塘盛产虫草,他们都是在草根中寻找极不起眼的虫草的好手,寻找蘑菇自然不在话下。
树叶上露水冰冷地落在头发上,指甲缝里塞满了黑泥,膝盖寒冷,裤腿和裙边已经湿透。16岁的曲西姑娘直起腰来,拢拢耳边的头发,倾听半空中清亮的鸟啼声。回家之后,这个家里最小的女儿会将蘑菇的伞盖洗净,厚厚地抹上酥油和盐,然后放到藏铁炉滚热的边上炙烤。
吃不完的鲜蘑菇,粗粗撕开,理塘的太阳会迅速将其晒干,这都是女人的活计。女人在太阳下晾晒一切:蘑菇、剥去泥皮的虫草、肥大的贝母,牦牛肉等。
孩子们已经穿出树林,来到扎嘎拉山顶,这里有一片小小的草甸,石灰岩山体上有无数小洞。在洞里扔下一些小物件,又去别的洞里随意抓出些什么,会预示自己的命运,这是理塘的古老风俗。
大哥次仁抓出了一些硬币,他是个生意人,对此很满意;他的儿子,5岁的降措抓出了一根女孩的铁发卡,有人发笑,认为这象征着这孩子长大会成为风流帅哥,次仁郑重解释,铁是健康的象征,这意味着降措今后会是个强壮的康巴汉子。曲西姑娘抓出了两枚橡胶奶嘴,她高兴地撇撇嘴,不知道这象征什么。
母亲们做在草地上翻检孩子们采来的蘑菇,曲西的母亲指着一种有小红穗的植物说:“我妈妈小的时候,糌粑没有,这个吃了。”仅仅在7年之前,曲西家还是以种田为主业,并在雨季采集蘑菇作为一道小菜,松茸是其中比较美味的一道;他们也采集贝母,作为一些补贴。随着虫草行情的一路飞涨,他们抛下田地,搬迁到理塘县城,以虫草和贝母交易为主业。采蘑菇也是偶一为之,而松茸的价格已经飞涨到干松茸500元一斤了。
孙子们在奶奶宽大如船的后背上爬着,而在一边的曲西,已经在草地上翻起了跟头。
再过10天,她要离开家乡,去成都继续读书。
是藏火锅还是“甲廓”:拉萨蒲巴仓餐厅,18:00~21:00
在“蒲巴仓”餐吧里,火锅还没有端上来,当过老师的巴桑老人以标准的普通话讲着一些天南海北的故事。
“80年代的时候,有些拉萨人汉语不好,就直接把藏语的意思翻译成汉语,比如他想说,灯泡坏了,就会说,‘灯泡死了’,因为藏语的‘坏’就是‘死’;于是,有天早上,他起来尝了尝酸奶,发现酸奶也‘死了’。”
藏式火锅热腾腾地端了上来,巴桑老人却不把这火锅叫藏式火锅,他称之为“甲廓”,意思为:汉火锅。这个名字说明藏式火锅的来历和在拉萨的汉族有莫大关系。
巴桑老人说,在拉萨居住的汉族人,有清朝驻藏的官员和士兵,也有商人,他们在如今的八廓街以南的鲁固地区,开辟了一大片菜地。“鲁固”在藏语中的意思是“等待龙神”,据说曾有龙神在这里飞腾而出,先是到了一百米外的大昭寺,又直飞山南桑耶寺。八廓街的人们相信龙神会再次从这里飞起,等待龙神的“鲁固”因此得名。
有井水处有龙神,藏族的龙神即“鲁”并非是翻江倒海的角色,而是更多扮演着家神、灶神一样的角色。古代拉萨的汉族定居者们,在龙神的土地上开拓出菜地,并供上了自己的灶神。于是,龙神与灶神逐渐混为一谈,而鲁固在拉萨人的口中也变成了“鲁固菜薪”,意思就是“鲁固的菜地。”
如今鲁固已经是一片热闹的居民区,有夏扎大院和赤江拉让等宏大的宅邸修建其中。当年的鲁固菜薪早已不见踪影。巴桑老人说,这里曾经有一个巨大的玛尼堆,曾经是古代汉族人的墓地,被称为“安边玛尼”。安边,边疆安定,一个汉语名词,成为老拉萨的一个历史符号。
如今安边玛尼已经消失,但这些百年前的汉族人依然在拉萨生活中留下了顽强的印记,拉萨人爱吃的四川式酸萝卜泡菜,藏语的发音就叫:散拉布,一听就明白这个词来源于汉语。其他的,还有“甲廓”:汉火锅,如今成为藏式火锅。
其实这火锅无妨说是汉藏合璧的产物:锅是典型的汉式铜火锅,高汤却是牦牛骨汤;荤菜有猪肉,却是工布的小黑猪;有牛肉,却是牦牛肉;还有藏族人爱吃的牛舌;素材有红萝卜、白萝卜、粉丝、莴笋、土豆和大白菜。荤素搭配,和重庆的辣火锅不同,更类似于北京的火锅涮羊肉。“蒲巴仓”的火锅也有密制的调料,内有藏辣椒和一些香料,具体成分则是机密。巴桑老人用纯正的拉萨话问服务员:“大白菜是山东产的吗?”年轻的服务员瞪大了眼睛。
糌粑的香味、牦牛肉的柔软、甜茶馆的热气、康巴蘑菇的洁白,都融化在这袅袅的火锅烟雾中了。西藏之味,如果你不自己品尝,就不可能发现。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藏族的特色美食是什么(云南有哪些美食),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0990,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