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有什么传统美食(你们家乡都有什么特别的风俗)

惊蛰有什么传统美食,你们家乡都有什么特别的风俗?

坐标闽西客家,客家是中原汉族南迁,与南部土著民族融合而成的一只民系,主要是聚集在闽粤赣地区。客家的民俗既有中原汉族的共性,又有客家在千年南迁当中吸收融合各地风俗的个性,这边就简单的说一下闽西客家在春节时候的风俗。

大年三十当天早上,大家都起来贴对联,而贴完对联以后,挨家挨户会派出一个人带一只鸡到宗祠那儿去祭拜然后宰杀。宰杀祭祀完再拿回家处理,并准备好其他祭祀的物品,由家里的人带到家里附近的土地庙、山神庙、河神庙、祖祠等等地方祭拜烧香。最后再回家烧一个香,把先祖神灵的祝福带回家。

这些昨晚就已经是下午了,大年三十大家可能下午三点就吃年夜饭了。会叫上同一宗族的其他亲戚到自己家吃个饭。而与此同时,我们这边的一个特色习俗就出来了,那就是“打饼子”或者说“打糖子”。16岁以下的孩子,每个人都会带上一个袋子成群结队到各家各户去“打饼”,同时也有贺年的意思。

而各家各户的主人也会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糖果或者饼干,一个个放入孩子的们的袋子当中,也是把自己的祝愿送给了这些血亲后代们。记得我小时候,每年的这个时候就是最热闹也是最期待的时候。我们打了一袋又一袋的糖果,带回家倒出来挨个数,看看谁家的最新奇,谁家的最好吃,这些都是孩子们的珍宝。

到了正月初一,我们这的长辈会根据老皇历推算一个开门的时间,可能是0点也可能是两点四点或者八点开门。全村一起燃放鞭炮烟花,非常的热闹。早起以后大人们会先去祖祠烧个香,而后家里人会把家中的小孩带到祖祠门口。让孩子们排成一个长队,让他们打开袋子,而大人们也都排成长队,逐个给孩子们发饼子、发糖果,送祝福。

不过这些年这一类的风俗没有那么热闹了,一个是因为儿童的出生率降低了,没有这么多的适龄儿童出来了。另一个是因为现在大家都比较的富足了,小孩子对于得到糖果的快乐程度就更低了,没有那种充实满足感。最后一个就是因为我们小时候大家都生活在乡村里,各家各户都很熟,平日小伙伴们也都一起挨家挨户的走,所以过年串门也很自然。而现在大家都出门在外,过年了大家才回家一趟,各家各户也就难免有些生疏了,大家还好,孩子们平时都不一起玩,一时玩不起来也是正常的。

在做完这个从祖祠回来以后,大家就去各家各户拜年了,一般来说,初一都不出远 门,也不请客,只到邻居家拜拜年,受烟茶招待,以联络感情 。在这一天,家里的禁忌还是蛮多的,禁止扫地,否则可能会把财气扫掉。一般也不干活,否则可能你未来的一年都会是劳碌命。

大年初二就可以走亲戚了,一般来说这一天是回门日,刚出嫁没多久的女儿会在今天与丈夫一起回门探望服务兄长。如果已经有孩子了,父母还会准备好果包、鸡腿叫做“等路”送给自己的孙子辈的孩子。当然,也有一些人会去走访远方亲戚,这也不限制了。大年初三是穷日,客家人一般来说这一天不太吉利,所以一般都不会出门去走访,就在自己家里呆着。

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流向城市当中,越来越多的中年人也选择了在外打工。现在很多的节日传统都在慢慢的淡化了,像“扛菩萨”、“作大福”、“百壶祭”、“犁春牛”等等的风俗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少,也就春节的传统还能够较为完整的传承下去了,希望这种风俗还能够一直保持,为春节多增加一些年味吧。

图:互联网

文:悠然布衣

惊蛰有什么传统美食(你们家乡都有什么特别的风俗)

二月二龙抬头到底有些什么习俗?

我们这里是华北平原的中南部,与二月二这一天相关的习俗,主要有三种:

一、引龙

农历的二月初二,在民间有“龙抬头”的说法,其实就是指经过一个冬天的休眠,蛇啊什么的一些动物开始苏醒。

在过去人们的观念当中,认为龙是百虫之首,只有把龙请来保佑,才能够镇住这些危害农业生产的虫子们。

因此,在二月二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举行“引龙”的仪式。

具体的做法是,这一天清晨,人们用灶灰末,谷糠或者黄土,从家里开始,一直撒到附近的河边,然后再撒回来,表示把“懒龙”带出去,把“勤龙”“钱龙”引回来,希望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滚滚。

并且,二月二这天,各家各户的妇女们一律不能做针线活,说是怕扎坏了“龙眼”。

二、剃龙头

在我们这里有一个千百年来千万不能打破的禁忌。那就是正月里不能理发剃头,有所谓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的说法。

因此,出了正月,人们的头发长的也都比较长了,正好到了需要理发的时候。

并且,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把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作为剃头理发的好日子,并把这一天理发剃头,叫做“剃龙头”,或者“剃喜头”。

就是借“龙抬头”这一吉时祈望孩子们健康成长,长大后能够出人头地,而大人们理发呢,则寄予着辞旧迎新、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的愿望。民谚中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之说。

三、制作以“龙”冠名的美食

在中国人的习惯中,但凡比较重要的节日,都是离不开有着特殊意义的美食的,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更不能例外,因此,人们也想尽办法来制作跟龙有关的,以龙冠名的美食。

比如,在这一天有的人喜欢包饺子,叫做吃“龙耳”。有的喜欢烙春饼、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有的做面条、吃面条,叫做食“龙须”。有的吃米饭,叫吃“龙子”。有的吃油炸糕,叫做吃“龙胆”。有的吃馄饨,叫吃“龙眼”。

在冀州一带,人们在“二月二”这一天则要吃焖饼。

据《冀县志》记载,每年二月二,冀州人有吃焖饼的习俗,象征着“烙干大田,不生虫”。

另外,在一些地方,人们则早早的起来炒豆子、玉米花,人们一边炒,一边嘴里念叨着:“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

这些习俗,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在农耕时代,对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期盼。

24节气与中国饮食文化的融合?

中国美食,名扬天下,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总结出二十四节气的补充历法,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应时美食,既美味又养生,是传统文化的珍贵宝物。

立春吃春卷:“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春天的开始。立春的早上不论男女老少都要吃一根春卷。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吃春卷又叫“咬春”,据说可以咬住“春天”,后又引伸出咬住“青春”使青春永驻的含义。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还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雨水吃龙须饼: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中的最后几天就是民间所说的“二月二,龙抬头”,人们吃龙须饼怀念大旱中因悯农降雨而被罚压在山下的天龙。

惊蛰吃驴打滚: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人们吃驴打滚寓意“害虫死,人翻身”。

春分吃春菜:3月21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当中的“春分”节气。关于春分前后的饮食,旧时民间有“春分吃春菜”的习俗,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也称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叫“春汤”。中医上也有很多讲究,俗称“吃春”、“咬春”,或者“啃春”。

清明吃青团: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制作成的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谷雨采茶食香椿:南方谷雨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北方谷雨食香椿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

立夏吃鸭蛋: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立夏吃鸭蛋,叫做“补夏”,使人在夏天不会消瘦,不减轻体重,劲头足,干活有力。中医说咸鸭蛋在夏天吃了人有劲,而现代营养师称鸭蛋中钙质、铁质等无机盐含量丰富,是夏日补充钙、铁的首选。

小满吃苦菜:小满于5月来临,传统认为5月属于“毒月”,应该减酸增苦,多吃点苦的东西。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小满前后是吃苦菜的时节,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

芒种吃梅子:这一时期天气炎热,进入典型的夏季。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这一食俗在夏朝便已经有了。

夏至吃面: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在北方此日民间行面食,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而南方有的地方吃麦粥,中午则要吃馄饨。还有很多地方,夏至有吃狗肉的习惯。“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小暑食新米:小暑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此时民间一般是在小暑过后,逢卯日食新。乡下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一同吃尝新酒。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大暑吃仙草: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民谚有云,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烧仙草是台湾著名的小吃之一,有冷、热两种吃法。烧仙草的外观和口味均类似粤港澳地区流行的另一种小吃龟苓膏,也同样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这款食品孕妇忌吃。

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蒸茄脯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可让胃口大开。

处暑吃鸭肉: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人们在处暑的这一天,有吃鸭子的习俗。老鸭味甘性凉,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烤鸭、荷叶鸭等。

白露吃龙眼:“白露必吃龙眼”,人们认为,吃龙眼有补身体的奇效。

秋分吃螃蟹:“秋风起,蟹脚痒,九月圆脐十月尖”,就是说农历九月要吃雌蟹,此时雌蟹黄满肉厚;而十月则要吃雄蟹,此时雄蟹膏足肉坚。

寒露吃山药莲藕:“寒露节气,山药莲藕保健康”,山药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

霜降吃羊肉:这个节气,养生保健尤为重要,人们一般会吃羊肉或兔肉进补。在南方,有“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的说法。

立冬吃饺子: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这时,就要开始进补了。在北方,人们吃饺子。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小雪吃黑米:冬季滋补身体吃黑米可以和其他的食物进行搭配,黑米可与白米一起煮饭,或与核桃仁、大枣、银耳、莲子等一同熬粥。因黑米外部是一层较坚韧的种皮,所以需提前浸泡而后才能煮烂食用,否则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大雪吃柑橘:柑橘类水果大量上市,在吃完火锅后,来一只冰爽甘甜的橘子实在太爽了。再者,北方有“大雪小雪、煮饭不息”的谚语,即由于昼短夜长的缘故,家庭主妇做一日三餐的时间几乎连上了。老南京则有句俗语叫“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以迎接新年。

冬至吃馄饨或汤圆: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饺子馄饨这类象征团圆的食物可谓冬至餐桌上的首选;南方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小寒吃菜饭或糯米饭: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广州传统则是在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和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大寒吃八宝饭:民间有大寒节气吃糯米的说法,因为糯米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养胃、滋补的作用。而糯米制作的食品,最典型的就是八宝饭。糯米蒸熟,拌以糖、猪油、桂花,倒入装有红枣、薏米、莲子、桂圆肉等果料的器具内,蒸熟后再浇上糖卤汁即成。

中国美食,名扬天下,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总结出二十四节气的补充历法,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应时美食,既美味又养生,是传统文化的珍贵宝物。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惊蛰有什么传统美食(你们家乡都有什么特别的风俗),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9010,转载请注明出处!

Like (0)
Donate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小樱小樱
Previous 2023-02-27
Next 2023-02-2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