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美食什么画,上海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知道你比较感兴趣的是哪些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边罗列了部分,如果你想找的话可以参考最下方的资料~
上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5项。
1、江南丝竹
中国民间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 “国乐研究社”等组织。2006年5月20日,由江苏苏州太仓市和上海市联合申报的江南丝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锣鼓书
旧称“太保书”,“太保”是由上海郊县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衍化而成,是在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艺之一,因演出时由演员自击锣鼓演唱故事,民间亦称之为“堂锣书”、“神鼓书”。新中国成立后,合其名称为“锣鼓书”。锣鼓书有着极广泛的群众基础,堪称曲艺的杰出代表。在当地家喻户晓,影响甚广。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十锦细锣鼓
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音乐,距今已近300年的历史。于2008年6月成为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4、上海道教音乐
是一个各乐种成分相互融汇、并具有江南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道教色彩的音乐。它伴随着上海道教浩繁的斋醮科仪的进行,灵活巧妙地在各种场合穿插运用,有时鼓声震天,气势磅礴,以示召神遣将、镇邪驱魔;有时丝竹雅奏,余音绕梁,使人身心清静,如入缥缈之境。
5、上海龙华庙会
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华东地区历史悠久并沿袭至今的传统庙会之一,它是商品集市、民间信仰和民间娱乐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性庙会,是独特的海派庙会。它不仅对上海地区,而且对长三角地区曾经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6、嘉定竹刻
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以刀代笔,以书法刻竹,是嘉定竹刻的主要特点和传统技艺。嘉定竹刻艺人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徐行草编
徐行古镇是江南著名的草编之乡,黄草草编是上海嘉定徐行的传统手工艺品,上海嘉定区劳动人民利用黄草杆茎编织成玲珑精致的生活用品,缀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精细美观,轻巧方便,成为一方名产,其黄草编织历史悠久,饮誉中外。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上海市徐汇区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棉麻纺织品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唐代手工棉纺织技艺得到明显提高,清代达到繁盛时代。2006年5月20日,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人民网:上海55项国家级“非遗”全名单公布
刺绣作品是中国传承下来的文化吗?
中 国 的刺 绣 工 艺 历 史 十 分 悠 久 ,它 从 中 国 的农 耕 文 明 孕育 发展 而 来 ,
经 过 几 千 年 的延 续 、发 展 , 已成 红” ,在中 国至少有 二三千年历史 。中国刺绣主要有
苏绣、湘 绣、蜀绣和粤绣 四大 门类 ,另外还有京绣、 瓯 绣 、 鲁 绣 等 等 ,均 产 生 了 大 量
具 有 民 俗 特 色 的 绣 为一种独特 的传统文化形态和文化 品格 。在 日常生活 的应用 中,
经幡 、衣物 、饰 品等都集聚 、展示 J丰富 , 多 彩 的刺 绣 文 化 与 刺 绣 工 艺 ,体 现
了人 们 淳 朴 自然 的 心 理 和 精 神 价 值 ,积 淀 了丰 富 的 民 俗 文 化 。 每 个 民 族
品,主要用 于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 上用品、 台布 、舞台、艺术 品装饰等。
中国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西汉刘向所撰的《说苑》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刺绣工艺就被吴人应用于
美化生活。到了三国时期,中国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水平。有专家考证,三国时候“赵夫人”是中国刺绣中
“画绣”鼻祖。中国刺绣起源于3000多年以前是有证可据的。
<尚书>说虞舜的衣服有五彩花色,上衣六种花纹,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下裳六花纹,为宗彝、藻、
火、粉米、黼黻,共十二种花纹,称十章。这里至少有两种刺绣的(指黼黻)。
周代<礼记·祭义篇>中说“古代天子诸侯都有公室养蚕。蚕熟,献茧缫丝,把它们染成红、绿、玄、黄等色,
以为“黼黻文章”(即用不同色彩的丝线,在礼服上刺绣成各种图案)。
据<辞海> ,“黼(音辅)”字解释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黑半白的花纹;“黻(音符)”字解释为在古代礼服
上绣半青半黑的花纹。至于“文章”两个字,在古汉语中,用青、红两色线绣称之“文”,用红、白两色线绣
称之为“章”。实际上,“文章”二字古意为锦绣,后来转义喻文。“文”的另外一个意义是指画,同“纹”。
<礼记·月令篇>说“文绣有恒”,据注释“文,是指画,古代古代祭祀的礼服上衣是画的,下裳是绣的”。
总之,刺绣发源很早,古已有之。
什么是文化?
常常听人说:“这个人没文化,文化到底是什么?”
今天看到一个解释,说:“文化可以用四句话来表达:即‘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这四句话可以解释为:“即文化有着生命的连带,它与生俱来,因之它是发自灵魂深处并不需要别人提醒的。有文化的人有着强大的自制力,总是能换位思考,为别人着想。”
而我对文化的认知是:“‘对自我灵魂的观注;对生命理念的尊重;对信仰认知的坚定;对个体的欣赏与包容;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应该体现在‘对生命是否尊重之上,而不是对人性的践踏之上’。”
因之,对个体来说,可以引伸为:“文化是生命的连带,它与生俱来,与我们的灵魂融为一体。并在生命的历程中,经由某些事件的引发,从而成就自我生命的辉煌。”
对一个民族而言,则可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命的根,是彰显民族生命活力最主要的本源。没有了文化的制约,生命就会呈现出无序之态,使人的灵魂出现畸变。”
虽然百度上说:“文化是一切科目的母体。任何科目都从文化中衍生出来。所以,文化又可称为是一切知识的总和。因为某些历史的因素,有人把文化的含义收窄了——着重指文学艺术及做人的道德修养。到了近代,更有些人把文化的范围局限于文学艺术的范畴,这就太狭义了。于是,也就逐渐模糊了现代人的文化观念。”
因之,在文化这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中,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所以他们只能笼统地定义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所以他们更进一步认为:“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但无论如何定义文化,我认为:“文化最主要的功效应该体现在对生命的尊重,人性的尊重,自然的尊重,神明的虔敬之上。它不应以强权专制或民主自由等各种借口,强奸人的意志,而是尊重人的意志和人性的生发。”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非遗美食什么画(上海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40861,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