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购物记录显示,某生鲜平台旗舰店销售的一款枝纯小番茄,平时售价低的时候6盒47.8元,贵的时候59.8元。按常理说,“双11”期间促销,价格肯定不会高于47.8元。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双11”期间的促销价竟高达79.8元,比平时贵了将近一倍!
不仅如此,特惠促销、百万补贴、满减优惠、限时秒杀、先涨价后打折……套路满满,要不是“福尔摩斯”,还真不敢乱当“剁手党”了。
为此,前几天,中消协还专门发布了6条“双11”避坑指南,反复提醒消费者理性消费。

可以说,“双十一”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促销方式在“唯有真情留不住,只有套路得人心”的路上越走越远,中消协的提示非常贴心、非常及时。
除以上感受外,我还感觉,中消协的“避坑指南”,简直就是申论表达的典范: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让受众扫一眼这些主标题、小标题,不用看文中的具体内容,就能知道发生了什么。
实际上,这就是申论的语言风格。无论是作答归纳概括题、综合分析题、对策建议题、公文写作题,还是作答论证作文题,我始终提倡这样的语言风格。
我提倡语言风格,并不是凭自己的好恶,而是依据作答要求,特别是紧张、繁重的阅卷实际总结出来的。
实践证明,申论的语言风格,包含两个层次的要求。下面,以归纳概括题为例进行交流。

层次一:观点明确,属于完整的判断句
许多人认为,作答申论小题(除大作文外的其他题型,包括归纳概括题),只要把要点体现出来就行了。实际上,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
例:【2015年国考(副省级以上卷)】阅读给定资料4,谈谈你从中国高铁、中兴通讯和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能分别获得哪些启示?要求:紧扣材料,重点突出;观点明确,表述有理。
像这样的真题,直接就有“观点明确”的作答要求,有的在题目设计上把“观点明确”作为“弦外之音”。实际上,不管有没有“观点明确”的作答要求,都要尽量体现这个要求,让阅卷老师扫一眼,就知道你到底表达什么。
在这个问题上,许多人容易犯两个错误:
第一,含糊其辞。也就是说,本来一句话就能把问题说清楚,非要给阅卷老师整一个“词句理解”。
比如,许多人习惯于把“双11”促销问题概括为“低价促销方面”“促销规则方面”“限期囤货方面”“短信骚扰方面”“直播带货方面”等,到底这些方面怎么了,就是不愿意一口气说完,活生生给阅卷老师出了一道“词句理解题”。
而中消协的“避坑指南”就直接把问题点明了,比如“促销规则套路复杂”“限期商品谨慎囤货”“直播带货良莠不齐”等,这些就是完整的判断句。
第二,指向不明。也就是说,要搞清楚题目设计的回答对象,不能张冠李戴。
有的考生可能会避免“含糊其辞”,但未必主要到底回答谁。比如,有的考生直接将其归纳概括为促销规则套路复杂”“限期商品谨慎囤货”“直播带货良莠不齐”等,有时还感觉问题已经说清了啊,实际上就是没有注意表达对象是谁。
而中消协的“避坑指南”都有这么一句话,如“得实惠要多对比”“下单前需看清楚”“‘剁手’前要巧规划”“留证据且可举报”“围观时保持冷静”“有纠纷及时维权”等,这些话最大的特点就是省略了主语“消费者”,表达对象非常明确。

层次二:观点准确,注重关键词前置
“准确”,是申论作答坚持“材料为王”原则的基本要求,也是归纳概括题的必然要求。
梳理历年各级各类申论真题,“准确”二字基本上是归纳概括题必然存在的作答要求。
例:【2021年国考(副省级以上卷)】“给定材料2”中,S市进行了“局区合一”改革,请你概括这项改革的背景、措施和成效。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250字。
那么,如果满足“准确”的作答要求呢?一个主要办法就是坚持“大关键词前置”!
什么叫“大关键词”?就是具有统领性的、能代表一个层次或方面的关键词、关键句。
什么是“大关键词前置”?就是把大关键词作为首句的主要内容,或者作为小标题的主要内容。
比如,中消协的“避坑指南”第二条“促销规则套路复杂,下单前需看清楚”。这句话中,“促销规则”就是大关键词,把这个大关键词放在小标题中,就是“大关键词前置”。
那么,为什么要“大关键词前置”呢?
首先,大关键词是坚持材料为王的基本体现,是作答的重要依据。
其次,大关键词前置能让阅卷老师第一眼就能捕捉到采分点。
再者,在字数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大关键词前置不仅能确保概括准确,还能节约答题空间。
总之,在申论备考过程中,我们要多学一学中消协“避坑指南”这样的表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千万不要过于抽象、笼统、晦涩,更不要让阅卷老师去猜你的意思。
猜来猜去,他会把你害!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媒体:岂能因双11练成福尔摩斯(识套路不该是消费者的责任),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7646,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