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有什么好吃的美食,武汉有哪些好吃的值得推荐?
糯 米 鸡
第一次吃糯米鸡还是小学的时候,那时候大街小巷都有流动摊贩,滋啦啦的油锅炸出来的是小时候的记忆。
小时候糯米鸡太常见了,糯米鸡总是跟油条,鸡冠饺安静的放在一起。从没有想过长大后好吃的糯米鸡需要花时间去找。
上了大学,有一天在食堂看见“糯米鸡有售”。哇,那简直就是儿时的回忆啊。
“老板,给我来个糯米鸡”。老板说糯米鸡冷了要热一下,虽然二次加工对食物有点不尊重,但我还是同意了。结果大吃一惊,这不是粽子吗?
这是我第一次吃到有鸡的糯米鸡。掀开最外层湿哒哒的荷叶,露出微微棕红色的糯米,扑鼻是不出意外的糯米与荷叶的清香。
原来这是广式糯米鸡,看起来温柔,吃起来让我口齿留香,但我依然更爱老武汉的油炸糯米鸡。
性格耍啦的武汉人麻溜裹浆,油锅一炸,外表形似鸡皮的汉式糯米鸡新鲜出炉。
我的朋友小胖特别爱吃糯米鸡,自然他对糯米鸡也有自己的要求,没有干子和香菇的糯米鸡是没有灵魂的。
当然最主要的米也要精心挑选,只有老武汉的木甑蒸出来的糯米才会香糯爽口,粒粒分明,越嚼越香。
等饭好了,师傅也不嫌烫手,洗干净的手抓起一团糯米饭,碾成了一个米饼状,中间足足地放上老板娘早就炒好的内陷,一捏,一裹,一揉,再扔进面粉里滚上几圈就放进汩汩冒着小油泡儿的锅里,听,没有“刺啦啦”的嘈杂声,糯米鸡在小火油里慢慢的烹着,一沉一浮,只瞧见外皮渐渐变金黄了。
此时再来一口蛋酒,酸滑爽口,简直绝配。
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糯米鸡的香味是老武汉的记忆,缠绕在舌尖,萦绕在心里。
?
胡胖子热干牛肉面馆
?宝丰街2号
李记鸡冠饺
?中山大道与新兴街交叉口东南50m
江氏糯米鸡
民意一路6号
欢 喜 坨
这个早点的名字是武汉小吃里面最喜庆的。
20世纪30年代,汉阳棉花街有一家沔阳人开的店子,专做“欢喜坨”。
他用糯米粉和水搓成圆球,裹上芝麻,温油下锅慢慢炸黄,起锅后马上倒入另一番有饴糖的锅中翻炒,然后起锅转入铺满芝麻的学筐内推簸,这样做成的“欢喜坨”形如核桃、外酥内软、甜而不腻。
它是当时过早的好食品,许多贫苦小贩沿街叫卖的“白糖欢喜坨”就是此物。
沔阳人一般把逗人喜爱的小孩称为欢喜坨,也许正因为这个缘故,才把食物喊成欢喜坨吧。
刚从锅里捞出来的欢喜坨,圆圆的外形似球,外酥内软,抛抛的很是可爱。轻轻用筷子一夹,它立马就泄气了,跟纸老虎一样。
欢喜坨就跟人一样,你不若去了解它,看到的仅仅是它的一面。
过早的油炸食品里,“欢喜坨”算是最特别,因为它还走“上层路线”,除了小摊贩卖它,在酒店里它的身价也是翻倍的。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健康,像这种重油类的欢喜坨都淡淡消失在时间里,但依然无法阻挡美食的寻找与传承。
?
覃肥叔桂林米粉
?粮道街中学斜对面
严老幺烧麦(前进四路店)
?前进四路与自治街交叉口
丽华早点
?大成路8号
苕 面 窝
在武汉过早不用讲究排面,也可以不管外观是否好看,我们在乎的是味道。
苕面窝是武汉人过早的必备,是主角之一。
一个苕面窝可以配热干面,配粉,配蛋酒豆浆,可以说是百搭小吃。你经常可以看到中年大叔边走边吃过早的,一口热干面一口苕面窝,如果他从你身旁路过,那种香味可以诱惑你跟着他走。
苕面窝跟面窝差不多,但是它由红薯粒组成。武汉人把红薯称为“苕”,所以就叫苕面窝了。
制作苕面窝对使用工具还是很讲究的,油炸时用的铁勺子,直径约5寸,四周下凹,中央凸起。
舀一勺混有红薯丁的米浆放入勺内,放入油锅中炸,至一面呈金黄色时,翻出铁勺中的米窝,用铁火钳夹实翻面继续炸,待两面呈金黄色时,用铁火钳钳出即成。
炸好的苕面窝颜色金黄,外皮酥脆,趁热吃上一口,焦脆的薄外衣下红薯块甜糯的恰到好处,非常香甜。
由于面粉中加了盐,无形中以增加了红薯的甜味。
还记得高中的时候,班上有个同学特别爱吃苕面窝,连老师都知道。有一次上课点他回答问题,他没有答出来,老师开玩笑说“你是苕面窝吃多了吧”,从此以后苕面窝成了他的外号。
?
覃肥叔桂林米粉
?粮道街中学斜对面
正宗桂林米粉
?中华路88附7号
是我有问题还是菜真不好吃?
此话大谬!蟠龙菜也,钟祥亦名卷切,乃中京安陆府之名菜,虽同为湖北佳肴,却非鄂东之产,亦不为鄂东之人所识也,奈何称之武汉名菜焉?
上图.做成吃不起样子的卷切
中京安陆府,乃前明置称,今为钟祥之地,本为安陆州,嘉靖由此成龙,十年升安陆府,治长寿县,设中京承天府,位同顺天府、应天府,又御赐长寿县以“钟祥”之称,取钟聚祥瑞之意也。我大清顺治三年,复改安陆府,隶湖北布政使司,乃荆襄之地也。
上图.肥厚的麻城肉糕,一般很少有黄蛋皮
明时人好猪肉,然皇统为朱姓,讳猪也,民间唤猪为豚,不敢明食其肉,尤以封地为甚。百姓遂捣肉为糜,混米面蒸糕状,乃食之,谓曰:“肉糕”。
然肉糕天下寻常矣,如麻城、黄陂、赤壁、荆州所常见,远可见于河北。唯钟祥之卷切天下之殊也,此乃明时之御供,明皇之宴肴也。
上图.卷切的一般做法
肉糕多鱼,卷切多肉,其味大异。观其成形,卷切呈条,形似萝卜粗细,肉糕呈饼,有甑笼之大也。
烹之,卷切多薄切若毫米厚,上盘蒸食,谓曰:“压桌菜”,或入蒸格,与大菜同上。
肉糕则无甚精求,甚是粗犷,乃大块厚切,大块煎、炸、煮、煨,与锤鱼、鱼圆同烹,不一而足也。
然卷切肉香绵郁,鲜美细腻,肉糕则肥厚弹软,鱼味更甚,二者各有千秋。
民间有闻,武宗十六年崩,正德无嗣,乃命“兄终弟及”,寻孝宗子嗣,复觅一人为皇,时有竞者多人,曰:“先入京者为帝,后入京者称臣”。
然钟祥路远,距京几千里也,翼王路近,距京几百里也,兴王垂叹,恨不如人近水楼台,可先得月也。
有相士度其难,进言曰:“可行暗度陈仓之法,府中尽摆宴席以痹之,真身扮做囚徒,民不敢阻,官不敢拦,轻车简行,风餐露宿,火速入京!”
兴王大喜,乃纳策,然其贵为王爷,锦衣玉食,恐不受风餐之苦,破绽于外。遂举城求一物,曰:“是肉不是肉,吃肉不见肉”,限三日见果,否则尽屠城中庖厨也。
上图.未切开的卷切,形似玉米面制品
三日终,有庖厨姓詹者献一物,形似窝头,里如粗面,可呈盘挂,藏于袖内饮食,是之“吃肉不见肉”。
问之何物,曰:“豚肉成糜,鱼肉刮茸,混以淀粉,裹以蛋皮,蒸熟而成”,是以“是肉不是肉”。
兴王大喜,品之,鲜美无比,有鱼、豚脂香,又有膏腴丰美,实乃绝味,遂厚赏詹厨,怀此物扮做囚人,果然一路入京也,是为世宗嘉靖皇帝。“蟠龙菜”亦由此得名,取“蟠龙登天”之说。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已过五六百年矣,今味源千百,食资缤纷,多饱食者,终日翩翩兮盘键之间也,竟至妄语“蟠龙菜为武汉名菜”、“其味甚恶”也,呜呼!无言矣!
但问何谓美食,乃大油大爆,市侩之食呼?乃山椒重辣,鼎沸之食呼?乃洋夷粗调,陋炸之食呼?乃日啖泡面、辣条、火锅,谓之人间珍馐呼?浓味重口,坏尽味蕾,怎可品卷切之味韵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饮食滋味,养于山水之间也,荆襄之地,水网纵横,鱼米丰饶,致有猪鱼并合之菜,此为风土乡情也,岂可比之于难调之众口?渝人火锅,沪上可喜之?浙人苋菜梗,川人可喜之?楚人臭鳜鱼,北人可喜之?滇人牛撒撇,蒙人可喜之?京人老豆汁,全国可喜之?
味源大千,乃民物之纷呈也,应作如是观。
黄陂区的美食特产?
1,油面
油面又名黄面、凉面。是湖北东部地区传统小吃,盛产于武汉市黄陂区、黄冈市、黄石市等地区,纯手工制作,无需油炸。
2,虾鲊
虾鲊为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东西湖区和孝感市孝南区、汉川市等地特产。为“黄陂区十大名菜“之一。经过“淘虾沥干、食盐腌制、专桶堆积、优质稻米、炒熟磨粉、3︰7(湖虾、米粉)拌和、佐料混合、凉干水分”等八九道工序10多种配料制成。
3,糍粑鱼
糍粑鱼是具有浓厚的湖北乡土气息的传统名菜,属于鄂菜系。是以鱼肉为主料,经过腌渍、晾干后煎烧而成的。在鄂东南地区人们食用“糍粑鱼”已是一种嗜好。
4,黄陂三鲜
黄陂三鲜是湖北武汉市黄陂区的地方传统名肴,属于鄂菜系武汉菜。已经流传数百年。三鲜是鱼丸、肉丸、肉糕三样菜合而为一的统称。
5,汽水肉湖北省的传统名菜之一,菜名里所说的汽水不是指常喝的碳酸甜饮料,而是蒸锅中的水受热蒸馏而产生的汽水。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黄陂有什么好吃的美食(武汉有哪些好吃的值得推荐),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0734,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