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美食鼎什么,毛公鼎的资料?
毛公鼎(Duke Mao Tripod),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 鼎内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九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什么职位?
其实清代官制基本承袭于明朝官制,但是在明朝官制上清代也做了调整,下面就来主要说一说清朝的地方官僚体系职务和品级。
制台就是总督,这个职位是清代封疆大吏
制台就是清代的总督,比如两江总督、闽浙总督等等这些职位,这些总督下属一般都会尊称为“制台大人”,所以总督在民间也被称为制台。
总督这个职位也是始于明代,在明代景泰帝时期曾经设立总督,明朝著名的忠臣于谦就是第一位总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在明英宗被瓦剌俘虏之时,于谦拥立明英宗之弟景泰帝朱祁钰即位,景泰帝就封于谦为兵部尚书、总督京师、南京一切事物,这算是明朝第一位总督出现。
但是在明代最初总督和巡抚都属于不长设的官职,也就是非定制官职,遇事才有总督,事后则撤销这一职务,到了明中期之后,总督算是成为定制官职,比如蓟辽总督袁崇焕等等,明朝时总督素有“文帅第一重任”之称。
到了清朝总督则成为了清朝地方九大封疆大吏之一,在清朝总督是几个省之内最高军政长官,掌握两个省或多个省军政大权,但是相比于巡抚,清代的总督更加偏重于军事管理,但却是文官。
清代总督官级为正二品,按文官级别走,但是清代武官级别都很高,就拿提督(相当于现代省军区司令)来说,提督掌管一省军务,但是提督的官职确实从一品,而作为从一品的官员,各省提督却需要受正二品的总督节制。
因此为了凸显总督的身份地位,清代的总督一般都会在中央兼任六部尚书的职务,这样一来总督的官阶就变成了从一品,和提督对等,就可以约束节制提督了。
清代总督所管辖区域也不完全是定制,而是根据皇帝对这个人的信任和喜爱划分区域,比如雍正时期的闽浙总督李卫。
李卫在雍正时期出任闽浙总督兼署刑部尚书,属于从一品官职,按照李卫的职权来说,他所管辖区域就是浙江和福建两省军政大权,但是雍正时期两江总督范时绎因为对文字狱督办不力,被雍正撤职,于是雍正将两江三省即江西、江苏外加安徽三省划入李卫的职权范围。
也就是说江南五省军政大权全部归李卫节制,也使得李卫成为清代历史上权力非常大的总督之一,李卫当时虽然叫浙江总督,实际就算是江南总督了,他实际权力是管辖江南五省军政大权。
还有再比如雍正还独立开设了一个鲁豫总督的职位,在雍正之前是没有鲁豫总督这个职位的,雍正专门为他信任的大臣河南巡抚田文镜开设这个职位,田文镜在河南推行雍正新政十分给力,是雍正的得力助手,所以雍正破格为田文镜设立了鲁豫总督。
雍正将河南全省外加山东地区划归给田文镜,而让田文镜成为了鲁豫总督,田文镜去世后这一职位就被雍正废除了,可见总督这个职务还可以根据皇帝喜好和当时局势变换来随意调整。
总督这个职务也没法类比我们现代的官职,如果有一比的话,那就是我们建国初期六大局第一书记可以与之相对应。
所以说总督是清朝最重要的封疆大吏,虽然官级不是很高,但是权力很大,掌握多个省份军政大权,往往出任总督的人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
抚台就是巡抚,相对于总督,巡抚偏于处理政务
巡抚这个官职其实是始于南北朝时期,但是在明朝之前,各朝各代的巡抚都不是定制官职,属于不长设官职,也是和最开始总督一样,遇事则设,事后则撤。
同样和总督相似,巡抚也是到了明朝中后期才正式设为定制官职,到了清代时期总督和巡抚制度已经非常完善,所以巡抚一般和总督并称为“督抚”。
总督和巡抚其实没有从属关系,属于并行制,总督名义上是管理数省军政大权,其实偏于军事,而巡抚相较于总督,则是偏于管理民政。
在清代巡抚是从二品官阶,还是清代武将职级较高,一省最高军事长官提督都已经是从一品了,而且布政使也是从二品,但是一旦遇有紧急事情,不管是提督还是布政使都要受到巡抚节制。
所以为了平衡职级,巡抚一般在中央都兼任六部侍郎的职位,虽然六部侍郎也是从二品的官级,但是两个从二品一兼就变成了正二品职级。
因此虽然总督和巡抚没有从属关系,但是从官级和权力以及遇事的调度来说,总督都是要比巡抚高一些。
但是清代为了避免一山二虎现象,总督和巡抚的治所一般都不在一个地区,就是为了区分开来,总督尽量不插手各省政务,而各省政务还是以巡抚为主。
清代的巡抚可以相对为我们现代的省委书记兼省长,所以说这个职务在古代是权力非常大的地方高官。
但是不要以为各省总督和巡抚不受监管,权力很大,其实他们也是受到朝廷监管,在清代各省分道设巡按御史,就是专职用来监督各省从总督巡抚到知府知县的监察职务,除了固定的巡按御史,清政府中央每年不定期还会派遣都察院的公差御史巡视各个省份。
所以说在清代总督和巡抚也并不是权力泛滥,也是受到御史监管。
藩台就是布政使,相当于一省之内仅次于巡抚的第二把手
藩台就是布政使,也被称为藩台,这个职务的权力也是非常大,主管一省的财政和民政大全,在明朝初期,布政使就相当于一省的最高长官,因为当时巡抚不是定制官职,所以省内以布政使权力最大。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和清代,巡抚成为固定官职,布政使则成为了一省第二把手,如果把总督算上,那布政使就属于第三把手了。
布政使主要职能就是负责一省民政和财政,布政使的官级非常高,在清代布政使一般是从二品或正三品,和不在中央兼职的巡抚是几乎同一级别,但是巡抚通常都会在中央兼职,所以级别和地位还是要高于布政使,而且巡抚有兵权,权力也比布政使更大。
明朝时期布政使权力相当大,说这个职位是一省省长也说得过去,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之后,巡抚出现,布政使权力就有所下降,但是明朝时期巡抚和布政使没有从属关系,权力属于平行,类似于清代总督和巡抚的关系似的。
但是到了清朝以后布政使正式定为是总督和巡抚的属官,尽管一省实施政令还是以布政使为主,但是布政使必须上报总督和巡抚,由他们层级上报中央才行,所以清代布政使的职务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常务副省长。
所以说布政使就相当于一省的第二把手,算总督的话就是第三把手,也算是地方高级官员,权力比较大。
臬台就是按察使,相当于一省之内的第三把手
臬台就是按察使,主管一省的刑法之事以及兼署一省的吏治考核。按察使这一官职是由最初的宋代提点刑狱司而来,就是电视剧《大宋提刑官》里面中国法医学鼻祖宋慈就是这个职务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到了明朝之后,明朝初期将一省军政法三权分立,一省之中有都指挥使,主管军权;布政使主管财政和民政;按察使主管刑法和吏治。明朝中后期又出现巡抚统一协调这三大职权。
到了清代以后,清朝将巡抚设为一省最高长官,废除了都指挥使,改为提督管理军事,布政使和按察使职能不变。
所以按察使在一省政治上抛开主管军事的总督和提督,这个职位算一省之第三把手,仅次于巡抚和布政使之下。
在清代按察使为正三品官职,和布政使官职几乎相等,也是一省的高级官员。用咱们现代的官职对应,那按察使就相当于副省长兼省长法委书记。
道台就是道员,是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属官
道台通常指的就是各省道员,清代一省有巡抚总管一省事物,布政使和按察使帮助巡抚分管具体事务,那么也不能就累布政使和按察使两个人啊,布政使和按察使属于是巡抚的属官,那么他们底下也是有属官的,那就是道员,也称为道台。
道员的官职品级跨越比较大,具体要看是管什么事物的道员,在清代道员一般官级为从三品到从四品。
布政使属官分为左右参政道和左右参议道,参政道道员品级比较高,是从三品官级,参议道品级相对较低,是从四品官级,到了乾隆朝时期,乾隆废除了参政道和参议道,统一为正四品道员。
按察使的属官道员一直都是正四品官级,所以外加布政使下属道员后来也都改为正四品官级,因此清代在乾隆时期之后道员官级一般都是正四品官级,道员的官级也就比知府还高一级,所以清代道员地位在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与知府中间。清代的道员官职也基本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各省厅厅长。
府台就是知府,一府之中的第一把手
府台就是知府,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市长兼市委书记,是一府之中的第一把手。
清代的知府一般都是从四品官职,但是顺天府尹和奉天府尹不算,顺天府和奉天府相当于我们现代的直辖市,所以这两地的知府比一般知府官位高两级,这两个府尹都是正三品官职。
再多说一句,在清代知府还有两位副手,分别是同知和通判,同知是正五品官,相当于常务副市长,名义上就是知府的副手,辅助知府处理政务。
通判是正六品官,相当于按察使的职能,属于主管一府的诉讼、刑法和治安,同时别看通判官职比知府和同知都低,但是通判有权力监督知府和同知,所以说通判官职虽低,但是权力可不小,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副市长兼市政法委书记和纪委书记。
学台就是学政,是没有品级的兼职
学台就是学政,而学政全名叫做提督学政,就是主管一省之教育,相当于现代的省教育厅厅长。
但是在清代学政这个官职是没有品级,确切的说不是没有品级,而是大多由中央官员兼任这个职务。
在明朝时期这个职能是归属在布政使的职能范围内,而到了清代,布政使就没有了这个权力了,清代也不在各省设置这个官职,而是在中央选择官职兼管各省的这一事务。
所以这个职务没有品级,以兼职的中央官员本身品级为主,通常中央都会派六部侍郎、翰林院编修或侍读学士、都察院御史以及六部郎中兼任各省提督学政,以兼任者本身品级为主。
比如清代出名大才子纪晓岚,在纪晓岚随乾隆南巡期间,纪晓岚当时官职是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而乾隆钦点纪晓岚提督福建省学政一职,纪晓岚就是以侍读学士身份兼任了学政,那么他的官级还是从四品的侍读学士。
但是清代规定凡是兼职出任学政的官员,必须是正规的两榜进士出身才能兼任各省学政一职。所以可见清代对于学政这种教育工作也是非常重视的。
因此来说学政又与布政使、按察使不同,严格意义上说这一职位并非地方官、而是由皇帝亲自委任指派的官员,反倒是有些类似钦差的性质的工作。
写在最后
清代以省为单位的地方官僚体系大致基本就是这些,按照官职级别和权力大小来排,那就是总督最大,其次是巡抚,再往下就是布政使、按察使、道员和知府,学政单划出来不在其列,毕竟学政大多是兼职,类似于钦差性质不好对比。
其实大致看下来,清代各省主政的官职和我们现代还是很相似的,虽然清朝属于封建王朝社会,但是对于政务处理划分也是很细致。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投缘什么意思?
“投缘”的意思是:投缘,指情意相合,有缘分,合得来(多指初交);说话投机,说话投机的意思。指双方说话有共同喜好的话题,而且对很多事情的想法都十分接近。
1、读音:tóu yuán
2、出处:出自台湾作家上官鼎《阳光三迭》第二二章:“你我今日一见,十分投缘。”
3、例句:他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至于他能够与他所交往的每个人都很投缘。
4、分词解释:
投 : (tóu)抛,掷,扔(多指有目标的)。
缘 : 缘(yuán)因由,因为,缘由。
扩展资料:
“投缘”反义词:冲突
1、读音:chōng tū
2、表达意思:冲突是一个过程,这种过程肇始于一方感受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
3、出处:出自由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南史》,“选精骑八千,率先冲突。”
翻译:挑选精锐的骑兵八千人,首先冲杀奔突。
4、例句:不过,如果一个客户机保存了所有更改时,另一个客户机在尝试保存更改时将收到一个编辑冲突。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台湾美食鼎什么(毛公鼎的资料),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1962,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