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有什么美食,你记忆当中有没有吃过让自己印象深刻甚至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美味佳肴?
蒸米粑,又叫米粑、馅心粑。是江南特色小吃,江西著名小吃,九江著名小吃。盛行于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湖口、彭泽、上饶市鄱阳县、安徽省东至县等周围地区。将籼米蒸至七分熟时,磨成细粉再加入适量的水和成面,然后将肉馅配以新鲜蔬菜做成馅料,包入其中上锅蒸即可食用。有圆形和半月形两种,半月形的蒸米粑外观像个大饺子,所以又称为饺子粑、月牙粑。
彭泽县地处江西省最北端,长江南岸,为水乡泽国的鲫鱼之乡。自古以来盛产大米。而以大米加工做成的米粑,古往今来传留民间。每逢年节喜庆婚丧寿诞,均以各样的米粑为佳肴款待来宾。
一辈子都忘不了的美味佳肴,作为南方人的我会回答“是家乡的美食”,地域性带来饮食习惯的是最能够区分南北人的特征,北京的食物偏甜口,而江西的食物味道更重口一些,咸辣交杂。江西美食数不胜数,但其中最让我魂牵梦萦的则是我们彭泽地方的特色美食——蒸米粑。
蒸米粑形似“大饺子”——凡是有外地人看到它,都不约而同发出这样的声音,其状相似,但它的制作过程比饺子更麻烦,制作材料也是完全不同。蒸米粑的外皮是由蒸米粉(大米研磨成的粉,与面粉不同)制成,蒸米粉更紧致、劲道更足,内有菜馅,其包裹的馅料可凭自己喜好挑选炒食,我们老家彭泽地方的主流馅料是萝卜丝或者豆角、冬瓜丝等,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大多偏辣。
蒸米粑是陪伴我童年成长的独有回忆,是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做的食物,拿几份分享给邻居们,又给亲戚家捎带许多个,是亲情、友情、邻里情的勾结纽带,分散快乐与喜悦。
江西有哪些能带走的好吃特产?
江西有哪些能带走的好吃特产?
江西煌上煌的卤菜挺好吃的,也有真空包装,可以带走。
有回在煌上煌买卤菜,一男人走过来问店员有没有不辣的卤鸭翅或是卤鸭脚,说是要带到深圳给孩子吃。
店员告知他没有后,他挺失望的。我指了指墙上挂着的那些真空包装好的卤菜食品,告诉他这些不太辣。他摇了摇头,走了。
煌上煌的卤菜,门店售卖的与真空包装好了的,确实味道有差别,门店售的更好吃些,肉质紧也更有味道。
有的门店有真空打包服务,可以打包门店所售产品,但有的店则没有这项服务,这也跟承包人的销售意识有关吧。
齐云山南酸枣糕很好吃,纯滑柔韧、酸酸甜甜的。是唯一国家命名的”中国南酸枣之乡”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的特产。
千年的南酸枣糕味道也不错,但比起齐云山的来讲,稍显弱了一些,当然也有可能是齐云山先推出来的缘故吧。
但若你去了当地,在当地购买了由本地人制作的南酸枣糕,你会发现更好的味道原来在这里。
江西鹰潭的鸽鸽豆角干,作为零食,也一定会让你喜欢。尤其是那些喜欢吃辣条的人,这豆角干可别错过。
有嚼劲,口感紧实,微辣微甜,而且有多种口味:蒜香味、麻辣味、烧烤味。不管是当零食还是茶点,都是非常不错的。
诸如此类的,还有南瓜干、茄子干。这两者偏辣,爱的人非常爱。
江西九江的酥糖与桂花饼,是我们儿时的零食,桂花饼吃的多一些,酥糖,不是常能吃到。
酥糖,虽然现在的包装都很精美,我个人还是认准老包装,私底下觉得这才叫正宗。
江西丰城的冻米糖,这也是我们儿时的零食,酥酥脆脆的。俗称”江南小切”,以其”洁白如雪、香脆酥甜、落口消融”的独特风味闻名天下。
据《丰城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丰城开始制作冻米糖,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江西的米粉,别忘了带几包回去。很多在外地工作的江西人,回家探亲一次,离开时喜欢带上几斤江西的米粉,这是家乡的味道,更是从小习惯了的味道。
正值冬季,吃腊味的季节,江西的南安板鸭可以带几只回去。南安板鸭外形美观,色泽白净,皮薄肉嫩,尾油丰满,骨脆可嚼,味香可口,诱人食欲。也是国内外市场上的腊味珍品。
高安是腐竹的发源地,始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所以腐竹也别忘了带两包回去。
高安腐竹生产加工历史悠久,产品外观油亮光泽,呈淡黄色,支条均匀,条内空心,尤以久煮不糊而显其长。
南丰的蜜桔,赣南的脐橙,安福的火腿、庐山的云雾茶、井冈山的烟笋、鄱阳湖的酒糟鱼等等,都是可以带回去给家人或朋友品尝的江西特产。
江西特产实在是太多了,而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产,题主到了当地,可以问问当地人,由当地人推荐来得更为直接些。
生活是很真实的柴米油盐,一箪食,一瓢饮。谢谢阅读,大家有什么更好的烹饪方法,欢迎在下方评论或留言!如果大家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希望大家能为我点个赞,并关注我一下,最后别忘了帮我分享,转发一下哦!特别感谢!
为什么福建浙江的地名有好多叫三都四都七都八都廿八都等?
不独福建浙江,广东,贵州,江西,江苏,四川等地,都有以带着“都”的地名。这种命名方式大概源于南宋,而盛于明清,下面试着从两个方面解释一下,一是为什么叫“都”和“都”的含义?二来举几个福建浙江的例子做一个说明。
地名中为什么都带个“都”字?
我们看小说时,都知道里正这个词(或曰里宰),源于南宋之前的乡里制,就是在乡下设“里”,一里约80-100户,管理这个100户左右的有个基层小吏,就叫里正,这个“正”在古代有征税的意思,就是管理一个村的村长。到了南宋应该是绍兴三年左右,也就是赵构为高宗的那个年代,把以前的乡里制改为了乡都制,乡下设“都”,“都”便是里,里正在这之后叫变成了都保长(还有都副保长,保长这个词民国还借用过),都保除了征税,还有结户守望,防容隐奸等保护一里之地的意思。这个制度一直到元朝都在用(元大都,大概有大村子的意思)。
明,清,都保制仍在用,但是却在县下设“都”,这个“都”的级别提高了,相当于镇了,而在都下设甲,甲取自十天干之首,故十户为一甲,一个都下面有十甲。
由于南宋统治的地方与金以秦岭淮河为界,约为两淮,荆襄以南,还有川陕部分地方,所以,遗留下来的地名带“都”字的,也大多在这些地方,而南宋小朝偏安于临安府,所以,福建与浙江地名中,带“都”的特别多。好了,下面举几个福建,浙江的例子说明一下。
福建,浙江,几个带“都”字的地名由来?福建四都镇
四都镇属于福建龙岩长汀县,宋时,长汀县属汀州府,领三乡,统九里,而这个四都镇就在府城西南,当时为四都,故在清朝时,此地改为四都镇。四都镇位于四都河左侧,四都镇最为著名的红军长征入闽第一胜仗在此打响,现在还有入闽第一村楼子坝村,现有红军在四都当时的造币厂,兵工厂旧址,还有红军领导人开会的旧址等等。在镇西面是最高山归龙山,还有原汁原味的客家村落汤屋村,往南是刘亚楼将军的故居,往长汀去有卧龙山(山下是红色旅游区),汀州古城。四都镇的饭店有许多客家饮食,比如蒸猪肉汤,芋头饺子,泡猪腰等等。
四都镇旁边的汀州古城
福建七都镇
七都属于宁德下面的一个镇。在宋时这里属于建东乡,在元时改为安东乡,元承宋制,在此设四乡十三都,而七都镇因属于第七都,所以叫七都镇,七都镇是明刑部尚书太子少保林聪的故里,现在还有林聪故居和林聪路。在七都镇旁边的三都澳景区(韩世忠来过这里)的三都也是由此得名。在七都镇旁边有两个古镇,霍童古镇(霍童溪在镇中流过,霍童为道教真人)和洋中古镇。
七都镇个性悠悠,如那霍童溪般缓缓流长,镇上保存古朴,多有明清古建,在这其中有许多老字号小吃店,许多宁德人也会来,比如黄米粿,海蛎煎,牛肉水粉,煎包等等。
浙江八都镇
这里属于著名的出龙泉宝剑的龙泉市管辖,南宋时此地划分六乡三十七都,因八都所在的位置,故名为八都镇。八都镇位于桑溪之西,这里出青瓷,镇西有个青瓷小镇,镇中有一条老街,从桑溪河上跨过来,往思贤广场那边就可以到。沿着溪边有一条长约5公里的绿道,分为自行车道,徒步道,一路竹林,连绵的山峦,轻流的溪水,空气极好。八都镇有许多畲族,畲族村落有大庙,祠堂,老屋,老民居,往山上还修了竹林小径,溪水流过村庄,溪旁边就是畲族民宿,特别适合在畲族民宿住一天。
八都镇
浙江廿八都
当地人一般读作二八都,可能说得快,省略了中间的十字,应该是二十八都。这个地方相信许多旅游者应该比较熟悉,比我之前列的那三个知名度要高一些。廿八都属于衢州(这里是个很有味道吃得又好的地方)代管的江山市。江山在南宋时为县,县下有乡,共有四十几个“都”,而这个廿八都因其所在的位置,名字便一直延续下来,现在是一个镇,位于深山峡谷之中,唐之前为闽浙之间的唯一通道,历代为险关要隘,商旅云集成市,仓廪驿站税官等官僚系统成镇,便成了一个大地方,且四方游走客商多,开商号,建门面,定居,各地的人都有,据说,姓氏几有百家,方言也不甚统一。
青石板路上有明清古建,有庙,祠堂,老宅子,民俗博物馆,军统培训班旧址(戴笠是江山市人)等等,但是由于这里搞成了个收门票的景点(周末收,周一到周五不收),味道差了些,还是旁边的江郎山好玩一些。
贵州,湖南,福建都有三都镇,八都,江苏,安徽,福建,浙江也都有七都镇。这个“都”现在用得少,南宋元朝时,“都”小于乡,在明清时,“都”大于乡,在“都”下面还有三都一,三都二,三都三,类似于某公社几大队的意思,在民国后以乡镇村来代替,“都”这个基层行政单位就基本淡出人们的视野了,而留下来的只有一个让人猜测半天的地名。所以在中国这个悠远历史的国家旅游,会让人驻足流连的其中很大一部分,便是这个地方的美景之外,美食之外,人文之外的千百年来传承的地名,历史与典故,在品读的那一刻恍然间时空交错,似乎荡起了与古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毁我塑我 原创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都昌有什么美食(你记忆当中有没有吃过让自己印象深刻甚至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美味佳肴),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4392,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