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说美食是什么,为什么感觉真正有钱的人都不发朋友圈?
我是探花,我来回答。
你见过李嘉诚和马斯克、比尔盖茨、巴菲特在社交平台晒珠宝和电子设备、豪车吗?
越是炫富的人,越是非常熟悉贫穷的人。
因为他熟知贫穷阶层的思维,或者是一些暴发户思想,以前苦过,穷过的人,最容易有炫富倾向。
炫富大致分为五种:
【一】屌丝逆袭,这种是曾经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使他迫切想向大家展示他以后有饭吃了。但并不是所有的逆袭屌丝都这么品性差,只是一部分这样。
【二】“名媛”攀枝,这个名媛我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想必大家都知道。这种就是嫁了就是第二次投胎的思维,或者是小三也自豪,想让原来的圈子都羡慕她。
【三】暴发户花样炫富,注意,暴发户和豪门从来不是一个概念。暴发户很多是穷人过来的,走了一点“狗屎运”,鸡犬升天,这种人有再高的学历也是没有什么文化。吃了政策和时代红利就误以为是自己的实力,用一句老话说:吃了几天饱饭就学会看不起人了?其实暴发户是富人圈子里最被看不起的。
【四】伪精致炫富,这种人就是也不算有钱人,但是又比一般的阶层优越点,以女性居多,多是出卖色相获取一点不劳而获的资源,沉迷在自己构筑的童话梦里。最常见的就是旅游媛,登山媛,健身媛,瑜伽媛,钓鱼媛,豪宅媛,名车媛等。
【五】拉垫背炫富,比如朋友问我买车了怎么不发朋友圈,经不住她软磨硬泡,就发一下吧。然后车标拍上来。还有就是说今天来修表,才知道这种表不好修,都怪老公非要买这一款,然后手表品牌拍上发朋友圈。
炫富之人无非想表达一个心理,我有这些,很多人没有,或者说很多人需要非常费劲才能有,而我已经有了。
但是不炫富的人就一定没有吗?当然不是。这就是个人素养和家庭教育的问题。
是,人家自己的经济实力,想怎么炫就怎么炫,法不禁止即合理。
但是某些不合时宜、非常刻意的炫富的确有点让人反感。因为毕竟你的钱,别人花不了一分,别人也不靠你吃饭。不必言语间尽显锋芒,大有俯视众生,不可一世之意。这种行为,被社会主流舆论所不提倡,与社会主义道德风气不符,更会被真正的隐形富豪所鄙夷。
有些富可以高调地炫,比如荣誉奖项,赛事奖金,见义勇为奖励,奖学金,科研攻关奖励等,这些有利于鼓舞人心士气。
有些富自己享受就好了,没必要搞的人尽皆知。比如拆迁款,彩票,富二代,有运气和风口加持的所有民间生意财富等。这些财富未必都是个人能力超强,有些是沾了时代和人脉资源、信息差的光。
说一千道一万,炫富也是人性的一个反应片段,毕竟一般人是大多数,想突破这个人性屏障做到务实低调,像世家豪门那样沉淀出家族文化,绝非易事。
那些暴发户要炫就随他们的便好了。
【图文无关】
陈说美食炖鱼的做法?
1. 准备罗非鱼一条
2. 在鱼身上开口,撒盐
3. 葱姜蒜放入鱼肚里,开始腌制
4. 三十分钟后热油,放入葱姜蒜和花椒粒,炒香后加水,再依次放入老抽盐,八角茴香,香叶,最后把鱼放进去。大火煮开,小火入味,。出锅前加香菜,滚开的鱼汤烫一下,和出锅后再放是不同的香味
朱棣的庙号为什么先是太宗后是成祖?
古代皇帝的庙号有“祖”有“宗”。祖有功而宗有德,一般的来讲,“祖”是一个皇朝的开拓者,而“宗”则是合法的承继者。
这个“祖”有好几种,大家常见的有“太祖”、“高祖”和“世祖”。咱们分别来举几个例子来说说这几个“祖”的区别。
一、太祖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宋太祖赵匡胤,还有明太祖朱元璋。
这里就要给大家纠正一个概念,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而不是“高祖”。大家叫他“汉高祖”,实际上是“汉太祖高皇帝”,《史记》中称他“高祖”,大家读着习惯了,就这么称呼了,实际上刘邦是太祖。
太祖,就是没有受到祖先的荫蔽,开基创业的时候,全靠两肩膀扛一个脑袋,硬扛出来的。
刘邦创业以前,他爹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没有为刘邦打天下创造什么基础,刘邦以亭长身份揭杆而起,历尽艰险,终成大业。
赵匡胤当皇帝以前,他爹虽然做过小官,但实际上,赵匡胤少年时代即流落在外,一杆齐眉棍打遍天下无敌手,功高势大,终于瞅准机会夺取了孤儿寡母的政权,创立了帝业。
朱元璋的身世更是可怜,上几代都是贫苦农民。朱元璋可没沾上他祖先一点光,放过牛,当过和尚,还要过饭,从乞丐到皇帝,全靠自己一刀一枪地拼出来的。
这些人物建立了皇朝,没有沾祖宗的光,就称为“太祖”。
二、高祖
“高祖”是沾了祖宗光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隋高祖文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
隋文帝杨坚是大户人家出身,权贵的后代。《隋书》〈高祖纪〉记载了杨坚的家世:杨坚是名门之后,他老爸就被封隋国公了。杨坚也是夺了后周孤儿寡母的基业,代周立隋,成为皇帝。他沾了祖宗的光,所以他被称为“高祖”。
唐高祖李渊也是这种情况,他也沾了祖宗的光。李渊建立唐朝,也是受到祖先的荫惠,所以他也被称为“高祖”。
三、世祖
世祖,意思就是承继了帝业,而为皇朝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世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汉世祖光武帝刘秀,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顺治。
光武帝刘秀天纵英才。王莽篡汉自立,而刘秀举义兵而讨之,终于推翻了王莽的统治,延续了汉朝的国运。但这个汉与以前的汉是有本质的区别,所以虽然国号未改,但刘秀开启了新的时代,他被称为“世祖”。
忽必烈建立了元朝,由地方政权而达到一统天下,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所以他也是“世祖”
顺治入关,统一中原,虽然他不是清朝的建立者,但他也是地方政权达到统一天下,对于清朝来说,这也是个崭新的时代,所以,顺治称为“世祖”也是没有问题的。
四、成祖
着重要说说这个“成祖”,这个庙号只属于明朝的朱棣。说起“成祖”,再没别人了,这是嘉靖皇帝搞的。
了解明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嘉靖当上皇帝是个非常特殊的情况。明武宗朱厚照年纪轻轻就挂了,膝下无子,也没有兄弟,按照祖谱排下来,兴王朱厚熜是最有资格继承帝位的,宫中和朝臣们就把他从湖广安陆接到北京继承大统,就是嘉靖皇帝了。
这个嘉靖年少聪明,很有政治头脑。他对自己的身份十分敏感,到了北京以后,他与宫中、朝臣发生了几次激烈的斗争。“入门之争”、“议礼之争”和“入庙之争”。
“入门之争”,实际上就是争的是嘉靖以什么样的身份获得帝位。是以明孝宗(明武宗朱厚照的爹)的过继儿子的身份获得,还是天生的资格。也就是这块馅饼是人家给你的,还是上天赐予的。通过斗争,嘉靖证明,这个馅饼确实是天上掉下来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议礼之争”,争的是嘉靖他爹是谁,是明孝宗还是兴献王。大臣们希望是明孝宗,但嘉靖的情况比较特殊,明孝宗死后,嘉靖才出生,他又是兴献王的长子,无法过继给明孝宗(宗室长子不过继,明孝宗也不可能阴间得子),嘉靖又成功证明了自己不是明孝宗的儿子。
“入庙之争”,争的是嘉靖他爹兴献王朱佑杬能否入庙。这就是牵扯到明朝的宗庙制度,也就是朱棣由“明太宗”变成“明成祖”的原因。
我曾经在以前的问答中谈过明朝宗庙制度的变化,就不过度讨论了,就是以前搞的是“七庙”,到了嘉靖这个时代,采用了周制。以前朱元璋给他封的那四代祖先的牌位挪到祭庙的后殿去了。而在前殿摆着明朝实际当过皇帝的牌牌。但“天子七庙”,到了嘉靖这一代,牌牌也摆满了,而嘉靖以前祭祖,拜的列祖列宗中,没有他亲爹,但是却有明孝宗。这让嘉靖很不痛快。人家皇帝祭祖,肯定是有爹的,但嘉靖却没有办法祭奠父亲,当然很不高兴了。
想把帝爹的牌位摆进祖庙,这是个技术活,要把以前的某个皇帝的牌牌挤出去,这叫“祧”。祧谁呢?按照传统,要祧离自己血缘最远的那个。
“祧”的原则:
1.“祖”不祧,“太”不祧,“世”不祧,“高”不祧。
2.祧离自己血缘最远的。
不能向朱元璋和朱棣下手,可以下手的目标就少了,可以祧明仁宗,但以后呢?嘉靖要考虑他死了以后再祧谁。
嘉靖就搞了周制,文武世室加三昭三穆,共“九庙”。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是太祖居中,左右是文世室和武世室。左有三昭,右有三穆。这样的话,位置就够了,嘉靖就追封他爹朱佑杬为明睿宗兴献帝,挤进了太庙。
太祖朱元璋居中,左面四个是:朱棣、宣宗、宪宗、睿宗,右面排列着:仁宗、英宗、孝宗、武宗。
但是按礼制,应该是连同朱元璋七个祖先呀。那么,就给朱棣升格,升为“祖”。
问题来了,如果朱棣升祖,升个什么祖呢?
“太祖”肯定不行,这是朱元璋的。
“高祖”呢?也不行,咱们前面讲过,高祖是受祖先荫蔽,沾了祖宗的光,创立了皇朝基业,朱棣不符合这个情况。
那么,“世祖”比较符合,按照明朝自己的史籍,朱棣是推翻了建文帝的残暴统治,取得帝位,以地方政权取代中央,承上启下,虽未改国号,但开辟了明朝崭新的时代。
但是,嘉靖仍然不同意让朱棣用“世祖”的庙号,因为他有个小算盘:这个“世”是留给嘉靖自己的。
“世”不会被祧,而且,“世”字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帝系有移”,嘉靖是由地方进入中央,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注意看现在的祖庙,是这样的:朱棣升祖,成为文世室,在右边紧挨着朱元璋。而朱元璋的左边则有一个空位:“武世室”,这就是嘉靖这个老狐狸留给自己的。他死了以后,称“世宗”,进入文世室,挤掉明仁宗,他的地位与朱棣并列,也是万世不祧的。
这么一搞,嘉靖的目的就全部达到了:
1.不祧朱棣,2.亲爹入庙享祭,3.嘉靖自己死后不祧。4.自己地位也得到提高。
但嘉靖这么干,完全违背了朱棣的本心。朱棣当年发动“靖难之变”,当了皇帝,但他心中永远有个隐痛――合法继承人地位。
当年为了这个合法性,朱棣付出了太多,连亲娘都不敢提,还曾经杀了方孝儒的十族。朱棣宁可所有的功业都被否认,他唯一想让世人承认的就是:他是明太祖合理合法的继承人。
如果朱棣九泉有知,他是绝不肯接受“成祖”这个庙号的。“太宗”才是他真心想要的。
“太宗”,皇朝的第二个皇帝,合理合法的继承人,发扬光大。
而嘉靖明褒暗贬,把朱棣改为“成祖”,让世人一看到这个称呼,就立即想起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陈说美食是什么( 为什么感觉真正有钱的人都不发朋友圈),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4502,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