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的美食有什么(安庆有哪些好吃的特产)

宿松的美食有什么安庆有哪些好吃的特产?

顶雪贡糕 安庆市怀宁县传统名产,色如山巅白雪故名“顶雪糕”。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参加南京地方产品会赛,名列前茅,进京深受慈禧太后的盛赞,遂称“顶雪贡糕”。此糕色泽洁白,软绵酥松、香甜可口,糕片具有厚薄均匀、搓推似牌、曲卷如纸、点火即燃之特点。曾获省优质产品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质奖。 桐城丝枣 桐城特产,割裂本地生枣,浸入糖水,先用铜锅煮沸,继以文火慢煮,约7小时枣熟汤尽后,取出烘干,味甘生脆,为上等丝枣。相传桐城丝枣,曾进贡清帝,定为贡品。 天柱剑毫 为特种绿茶,叶披白毫,形如宝剑,生长于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早在唐代就享有“天柱茶甘香芳美”之美誉。色翠毫显,味鲜爽醇浓,汤色碧亮,香气若兰,被全国名茶评比会评为全国“十大新名茶”之一,获部优新产品称号。 雪湖贡藕 产于潜山县天宁寨雪湖,湖中夏莲,皆开白花。荷花盛开,恍如白雪,因名雪湖。雪湖产藕,每根重约3~5公斤,藕中有九孔、十三丝,色白如玉,藕质脆嫩香甜,汁水丰富。相传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时,路过潜山,曾品尝雪湖鲜藕,连声盛赞。朱元璋称帝后,封此藕为贡藕,故称“雪湖贡藕”。在全省名特蔬菜评比中,以质特、品优列第二名。 红皮板栗 产于安庆市太湖、岳西、潜山山区。鲜栗可生吃,亦可熟食,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太湖大红栗”为板栗中的佳品,栗呈红棕色,光泽鲜艳,早熟、个大、壳韧、肉丰、味甜。宿松雪枣 传说,慈禧太后小时候随父亲居住安庆,一到秋冬季节就咳嗽不止。有个地方官闻讯送来一些宿松雪枣,她吃后病也渐渐好了。后来慈禧临政掌权,就让宿松定期进贡,作为御膳点心。于是,宿松的雪枣便名播天下。其实,所谓御膳雪枣是宿松的传统特产,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它是用上等糯米、白芋浆、白糖、花生油等为原料精心制作而成。它外形如枣,内如瓜瓤,色如白玉,皮薄清脆,入口即化,香甜独特,易于消化,营养丰富,有防喘、止咳、化痰的功效。制作雪枣主要有两道工艺,即先做坯子,再精制成品。雪枣坯子原来必须在霜降以后才能做,而现在即使是三伏天也能生产。凉亭乡余家团峦屋制作雪枣有绝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祖传手艺已经播及全县,雪枣产量逐年提高,走俏于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省市场。天柱山猕猴桃 是一种集食用与药用为一体的高级营养保健果品。每百克鲜果含维生素C 120-420毫克,是柑桔的10倍,苹果的80倍,还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多种氨基酸、酶、钙、铁、磷、镁、果胶等,被誉为果中之王。可防癌、抗癌,同时对高血脂症、缺血性血管病、脑动脉硬化、牙周炎、肠胃疾病等有较好的疗效。花亭湖茶干 “花亭湖”茶干,具有千年历史,茶干系优质黄豆,古井天然泉水,木榨麻油,传统配对佐料,精制而成。风味独特,老少适用。是茶点、下酒、炒菜的绿色旅游食品。胡玉美蚕豆辣酱 清朝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胡玉美酱园采用川中辣酱风味,试制成“胡玉美蚕豆辣酱”,色泽泛红,味香细腻,微辣而甜,风味独特,一时名扬四海,远销国内外。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国际荣誉奖章,并先后在上海国际展览会、西湖博览会上,获“国光”银质奖章,被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振风牌”胡玉美蚕豆辣酱为畅销国内外的名牌食品。 柏兆记 “柏兆记”始建于1904年,其创始人柏绍卿从一根扁担开始,一炉饼、一壶浆、沐清风、踏明月,朴实诚毅,最终成就了百年品牌“柏兆记” 。“柏兆记”是目前安徽省唯一一家专业加工生产清真食品的企业,中秋月饼是“柏兆记”拳头产品,皮薄馅靓、口感滋润柔软、品味高尚、质量上乘。历史成就品牌,今天的柏兆记成为安庆食品行业一颗靓丽的奇葩,为安庆的百姓购买高档糕点、美食消遣提供了各种丰富的选择。 柏兆记的食品比较适合喜好甜食的旅客们,其中以墨子酥最为出名,该产品营养丰富、乌须黑发、香浓味甜、滋润肺嗓、是茶余饭后及馈赠亲友的最佳佐餐滋补品。另外,柏兆记的产品以松软为主,十分适合老人食用,如果你家有牙齿不便的老人,那么柏兆记就是你的最佳选择。

宿松的美食有什么(安庆有哪些好吃的特产)

中国土地上为何很少有大型猛兽了?

感谢邀请

中国土地上很少有大型猛兽,这个认知其实是错误的。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国土面积辽阔,跨越了多个纬度和经度,地理环境从高原到盆地、再到平原和沿海滩涂等,生态系统包括有热带雨林、温带森林、沿海红树林、高原苔地、沙漠荒原等。在这么广阔的国土面积上真的就没有大型动物吗?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Linnaeus)

亚洲象是体型仅次于非洲草原象的第二大陆生脊椎动物,其雄性平均身高2.75米,体长5.5至6.5米,体重约4吨。目前中国境内的野生亚洲象分布地在云南省临沧市、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保守估计数量不足250头,属于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图注:雄性亚洲象,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浅红色是亚洲象曾经的分布区域,深红色是亚洲象目前的分布区域,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在云南拍摄到的野生亚洲象,图片来自网络

在历史上,亚洲象曾经广泛分布在中华大地上,最北曾经出现在北京和河北省西北部,时间是在夏商时期。后来随着气候的变冷,亚洲象的分布逐渐向南退缩,而这个过程中人类的文明不断进步,所以当温暖期到来之后,亚洲象的分布并没有向北扩大,直至今天残存在云南省的几个地方。

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ssp.altaica)

东北虎又称西伯利亚虎,是现存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雄性东北虎的体长可达1.95米,尾巴长1米,体重约200公斤。目前中国的东北虎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完达山和老爷岭,吉林省的长白山林区,估计数量在9至13只,已经无家族式的繁殖种群了。

图注:耐寒的东北虎,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东北虎今天在中国境内的分布区,图片来自网络

东北虎曾经广泛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但是随着人类的猎杀数量越来越少,到20世纪初数量大约在2000只左右,1930年就剩下了450只,今天更是仅有十几只了。

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华南虎又称中国虎,体型上比东北虎要小。目前已经处于野外灭绝状态,仅在中国各地的动物园中还有110多只存活。

图注:动物园中的华南虎,图片来自网络

华南虎是在中国分部面积最广的老虎,包括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级西南的广大地区,但是由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长期以来的猎杀,野外的华南虎在上世纪末彻底绝迹了。

图注:1925年在厦门被打死的老虎,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华南虎和东北虎,在中国还曾经生活有孟加拉虎(分部在云南和西藏)、印支虎(分部在云南)和里海虎(又称新疆虎,分部在新疆),现在也全部消失了。

棕熊(Ursus arctos)

棕熊同样是曾经广泛分部在中国的大型猛兽,其中有三个亚种,分别是东北棕熊、西藏棕熊和喜马拉雅棕熊。

东北棕熊(Ursus arctos lasiotus)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其数量在500至1500头之间。

图注:东北棕熊,图片来自网络

西藏棕熊(Ursus arctos pruinosus)又称藏马熊,分部在西藏、新疆和内蒙古,数量在1000至2800头之间。

图注:在高原上活动的西藏棕熊,图片来自网络

喜马拉雅棕熊(Ursus arctos isabellinus)又称天山熊和红熊,体型较小,在中国部分于天山天脉、帕尼尔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数量在500头左右。

图注:体型较小的喜马拉雅棕熊,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上面介绍的猛兽,中国境内还分布有黑熊、豹、雪豹等猛兽,数量和分布也非常少,猛兽稀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特别对栖息地的破坏和对野生动物的猎杀,曾经猛兽横行的华夏大地今天已经没有多少野生猛兽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你都听到过哪些有趣的民间奇闻?

本文导读:我是@无知2021,本文2300字,阅读大越5分钟,说的是反复无常和自以为是,希望不耽搁您的宝贵时间!

从前,有一个做粮食生意的商人,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每日必亲自到店铺账房仓库巡视一遍,多年下来积攒了不少财富。可有一样心病,老婆一直不能给他生个一男半女!他整日寝不寐食无味。

一日,商人巡视到仓库,正赶上新进的米粮卸车进仓,他看到地上洒了不少米粮,就问管家,这些洒在地上的米粮以前是如何处理的。管家就说还是照以前的作法,把这些收集起来的脏米掺到大仓里一起售卖的。商人摇一摇头说,“以后不要这样做了,我和夫人前时到‘灵泉寺’里烧香求子,发下大愿,要行善积德,你看这四周的鸟雀全都眼巴巴的看着,乞望吃食,就留给它们吧!”

那年冬天,天寒地冻,雪下了几尺厚,从外地来了成群的饥民,路边时有冻死饿死的人。商人看不下去了,就开仓放粮,搭粥棚施舍,救人无数,就连他米粮仓库周围的鸟雀也是越来越多!

也许是上苍知道他的善心,在大灾过后的第二年,夫人诞下了一子。商人高兴得老泪横流,决定大摆宴席,施舍四方,寺庙捐钱,给菩萨重塑金身! 无知2021

在儿子的百日宴上,商人请来了乡绅豪列,同行好友,就连县太爷也派师爷来给他庆贺!客人到齐还没开席的时候,庭院里飞来了成群的鸟雀,房顶上,屋檐上,窗棂上,院内的树上全是,叽叽喳喳上下翻飞,好不热闹!

管家急匆匆跑去正庭,给商人报信,“老爷!不好了!”

“混账东西!大喜的日子,什么不好了!”商人正高兴着,忽然听到一声,有点不悦!

“老爷!没办法开席了,院里飞来了很多鸟雀,客人身上落了不少鸟粪,议论纷纷,说不吉利,要离开!”

这时,丫鬟也气喘吁吁的跑来,“老爷!不好了!几只鸟飞进了夫人房里,围着夫人和少爷不停飞,赶都赶不走!引得少爷直哭!”

这还了得,商人老来得子,心头肉在哭!这哪儿行!“管家!放鞭炮!驱逐这些畜生!”商人说着就向后堂走,刚进屋,就看到床顶子上停着一只百灵鸟,还有几只上下飞着,叽叽啾啾的叫着,这时候儿子好像不哭了,看着这些百灵鸟手舞足蹈的傻乐!商人骂了声丫鬟,又扭头回去招呼客人了!

许多身落鸟屎的客人觉得晦气不等开席,就走了,师爷也觉得奇怪,“怕是本地的鸟雀全来了吧!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啊!” 无知2021

“这些畜生,不知好歹!一定是去年大饥荒,去我粮仓吃食渡命的鸟雀!今使我晦气,令我丢脸!”商人有些气恼。

商人对鸟雀闹家一直耿耿于怀,吩咐管家以后粮仓不能掉一粒米一颗粮。

日子在一天天过,儿子在一天天长大,又一个烦心事来了,儿子到了十岁还不会说话,这可把商人愁的不轻,花重金四处请有名的大夫给儿子看,全都说他儿子没病,口舌灵活,耳聪目明。各个摇头而去!

儿子不会说话成了商人的心病,饭不思茶不香。一日又到一批新粮,这是商人应承师爷给官府购进暂时储备的赈灾粮,这可马虎不得。他还是一如既往的亲自去查验,这次不等管家开口,就吩咐道,“把掉落地上的米粮收集过称,用自家的好粮再给这批粮食补上!”

“这些脏米,如何处理?”管家看着四处叽叽喳喳的鸟雀说。

“哼!还按以前的法子,掺到大堆粮里出售吧!不能再让这些禽兽白吃食了!” 无知2021

管家知道东家的心情不悦,也不敢多说,“老爷!听说附近新开一家酒楼,菜品雅绝,名曰‘百味楼’老爷可否一试?”

“去,把师爷也给我请来,我们‘百味楼’一聚!”

到了百味楼,掌柜的亲自出来招待,奉上香茶,拿出菜谱,此时几只百灵飞落在窗台上,掌柜的挥挥手,它们叽啾着飞走了。商人看罢菜谱对掌柜的说,“你们这里还缺一道菜!我看你们‘百味楼’也不过如此!”

“贵客到来,本楼蓬荜生辉!愿闻其详!多请指教!”掌柜躬身施礼。

“‘百雀舌’,你们还差一道‘百雀舍’!今天就给我上这道菜!”商人手指窗口的方向!

“贵客说笑了!本楼从来就没有这道菜,还请贵客另选佳瑶!”

“不行!我来时心情好好的,我一看到那几只鸟雀就生气!必须有!若做不到,今天师爷也在此,你就不怕砸了你‘百味楼’的招牌吗?”

掌柜的很是无奈的摇摇头,“贵客确定要吃‘百雀舌’?”

“少啰嗦,赶紧去办!误了我和师爷吃饭,还是砸你招牌!”

掌柜的叹口气,招来小二去办,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百雀舌”终于端上开了,商人迫不及待的尝了一口,“美味啊!人都说凤髓龙肝乃世间绝味,‘百雀舍’不亚于其味!师爷,快请!”

正在这时,家丁急匆匆跑来,“老爷,夫人请你快回,少爷开口了!”这可是天大的喜事,师爷也觉好奇一同随往。 无知2021

家中,商人的老婆正喜极而泣的守着端坐的儿子,看到父亲,儿子把头扭向一边,商人觉得奇怪,“儿啊!看到为父,为何扭头,而不问候一声!”儿子转身定定看着商人,“爹爹!你大错了!咱们父子缘分已尽!我本报恩而来,你如今违誓愿,荼生灵,恩尽义绝!”说完,一仰身,气绝而亡!

夫人心疼的昏死过去,“老爷!不好了,粮仓着火了!”管家慌张的跑来。商人呆坐在地,毫无回应,粮食烧了,怎么给县太爷交代!

晚上,商人守在儿子床前,抚摸着儿子已经冰冷的尸身,喃喃道,“我错了么?”,只听啾的一声,灯影晃动,一只老雀飞进室内,一转身化作“百味楼”掌柜,商人一惊,呆呆的望着说不出话来。

“我本是‘灵泉寺’后山林的老雀,听闻你在菩萨面前发愿施善,值灾年,你救饥民,渡我儿孙!我便代菩萨,遣我儿孙赐你男丁,你不辨是非,在百日宴上,我们本是庆贺辞别,而你因此心生恶念。在粮仓,你收回洒落粮米,收回善心,重回脏米混良米,你忘了誓愿!”掌柜摇摇头,叹口气!

“百味楼,本为你开,妄想劝你,去恶回善,不成想,你见我儿孙,恶念更甚,食‘百雀舌’!你是要收回善果啊!老朽不自量,擅猜菩萨意,赐你男丁!也是我族一劫,今恩尽义断,各不相欠!”说完,掌柜的转身失去影踪!

商人后悔莫及,心念俱灰,踉跄起身,恍惚间打翻了灯烛,燃着了床边的帐幔,连着了房屋,汹汹大火起!

商人后悔什么呢?忘了初心!忘了自己发的誓愿!在他儿百日宴的时候,众多鸟雀来他家并不是给他添乱增加麻烦的,而是给他和他儿子庆贺的!

而他因喜悦蒙蔽了双眼,因自大迷乱了心智!恩惠互对,你渡我饥荒,我作你子嗣!你绝我族食路,我自闭口言!你情绝,我义未尽!你收回恩德,我成全!

老雀承道枉用道,受恩报恩未识道。天道轮回,愿施愿受,莫论结果!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有首诗,作为本篇的结束吧!“世途乃迷途,几人不糊涂。待到清醒时,已踏黄泉路”。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宿松的美食有什么(安庆有哪些好吃的特产),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7034,转载请注明出处!

Like (0)
Donate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小樱小樱
Previous 2023-02-26
Next 2023-02-2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