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放弃美食(晚年为什么会饱受肥胖和痛风之苦)

我为什么放弃美食,晚年为什么会饱受肥胖和痛风之苦?

忽必烈算是长寿了,他活到了八十岁,这个年龄在古代社会已经远超平均线了,但长寿也成为了忽必烈晚年的一种苦痛,他一生吃过的肉,喝过的酒,最终竟然成为他晚年被“痛风”折磨的根源,毫不夸张地说,忽必烈驾崩的时候,是伴着痛苦而走的。

关于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患有“痛风”一事,正史都没有隐瞒,而且有关忽必烈的“画像”中,不难看出忽必烈是一个体态偏胖的人,肥胖,正是引起痛风的一个巨大的诱因。

这种病痛在现代被称为“代谢性疾病”,也就意味着,痛风这种疾病,是基于饮食习惯、生活习惯造成的,一般来说随着代谢能力的降低就会加重,从某种程度来看,这是“不可治愈”的。

可这种概念,忽必烈他不知道,他依然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最终在愈演愈烈的痛苦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非常巧的是,他反而是在当上了皇帝之后,才加大酗酒的量,他的晚年,似乎充斥着痛苦和迷醉。

忽必烈晚年的悲哀:丧妻、丧子。

忽必烈是蒙古族中最具智慧的人物,因为正是忽必烈的“亲汉”思想,才缔造了元朝,在忽必烈以前,蒙古的统治者,都没有把重心放在中原王朝之上,更没有想过把根子放在中原,而是想着继续对外拓展,蒙古的铁骑得以踏向欧洲、北亚,就是基于这种思想。

这种扩张对于蒙古族而言是伟大的,但不建立秩序,一切都会成为明日黄花,所以忽必烈深深明白了这个道理,在蒙哥去世后,他借助汉臣的力量击败了和自己争锋的兄弟“阿里不哥”,最终成为蒙古的新大汗,不久后,忽必烈采纳汉臣的意见,建立一个中原王朝,取名为“元”。

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建立大元朝,追封成吉思汗为太祖,确定了成吉思汗和中原的历史联系,而忽必烈,也是蒙古中为数不多的,有智慧建立完整秩序的统治者。

在忽必烈建立王朝的时候,忽必烈是一个很“幸福”的人,因为忽必烈的妻子、第一任皇后察必皇后时常会对忽必烈发表自己的政见,也纠正忽必烈的错误,在忽必烈登上蒙古大汗、大元皇帝的道路上,察必皇后助力很多。

对于忽必烈来说,察必皇后就是他的“独孤伽罗”(隋文帝的皇后,帮助隋文帝建立隋朝),是他的“述律平”(耶律阿保机的皇后,帮助耶律阿保机度过很多次难关),所以忽必烈很深爱他的妻子,也不排斥他的妻子干涉朝政,他们的嫡长子真金,也被立为太子,一句话来概括,忽必烈家庭和谐,未来美好。

可是幸福是有保质期的,因为人是有寿命的,到了该分别的时候,悲伤就接踵而来。

随着忽必烈当皇帝的时间越来越长,察必皇后要为忽必烈处理的事情就越来越多,因为忽必烈身居高位,察必皇后也渐渐开始考虑和忽必烈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自然也让察必皇后感到疲惫。

公元1281年,察必皇后去世,她的离世,让习惯了妻子陪伴和辅佐的忽必烈难以接受,忽必烈居然才明白,原来他慢慢忽视了妻子的变化,不仅两人的距离变远了,类似于夫妻的交谈也少了,越是这样想,忽必烈越是内疚,因此他便开始“酗酒”来缓解自己的悲伤。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忽必烈的变化,他和他的太子真金之间,也出现了问题。

在忽必烈在位的中后期,曾经辅佐忽必烈的汉人大臣先后去世,这导致忽必烈对汉人臣子轻视了很多,于是忽必烈重用了回族大臣阿合马,以“理财”作为主要的管理国家手段,而忽必烈的态度转变,和真金的思想有了出入。

真金从小就被忽必烈请来的汉人大儒教导,所以真金的“儒家思想”以及“汉人思维”要比忽必烈纯粹得多,一旦忽必烈摒弃汉文化,那么第一个受打击的就是亲汉的真金,于是在政治的意见上,真金和忽必烈有了分歧。

而又是那么巧地,忽必烈重用的阿合马被人所刺杀,阿合马的死被众人以为是太子真金一派的布局,虽然真金百般解释,却无法避免已经被忽必烈猜忌了。

但这一切都不是致命的,真正致命的事情发生在公元1285年,一位南台的御史竟然上书忽必烈,让年事已高的忽必烈“禅让”皇位给太子真金,这件事情堪称是朝堂大地震,忽必烈震怒,真金被吓得六神无主,忽必烈大规模地清理有这种想法的臣子。

真金不知道怎么给忽必烈证明自己的清白,而忽必烈因为察必皇后的离去,也没有足以让他清醒的声音理性地去处理他和真金的关系,这种无声的沉默,侵蚀着真金的生命。

在一年后,因为忧虑引起重病的真金最终去世,当真金离世后,忽必烈才开始明白他和儿子之间的矛盾是让儿子病逝的根源,经历了和妻子疏远,然后天人永隔的苦痛后,忽必烈再次犯下和儿子失去沟通的错误,晚年失去自己用心培养的太子,忽必烈痛苦非常。

本来就已经不小的酒量,被忽必烈继续加大,忽必烈一方面是在以酒来麻痹自己,或许他不想正视他曾经那个美好家庭被他弄得一塌糊涂的事实,或许他也是在以酒醉来麻醉自己的痛风,以痛苦来压制痛苦,忽必烈注定更加痛苦。

不过忽必烈没有放纵到迷失自己,既然太子被自己吓没了,那么忽必烈有必要再立太子来维持国家的纲常,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真金去世了,那么忽必烈就将储君的位置给予真金的儿子铁穆耳,公元1293年,铁穆耳被立为皇太孙,成为大元朝的继承人,一年之后,忽必烈驾崩,铁穆耳登基,是为元成宗。

常年的大酒大肉,忽必烈的痛风不可避免。

作为游牧民族,忽必烈一生吃过的肉肯定还多过蔬菜瓜果,而这种单调的饮食结构,虽然会让人看起来“牛高马大”、“充沛有力”,可在营养的角度来说,这是不利于身体运作的,因为太多的脂肪,会让人的身体变得非常糟糕。

古代社会中,但凡是带兵打仗的将军都喜欢“将军肚”,所以肥胖是一种必然,可以想象的,一个瘦弱的将军,又怎么带领军队冲锋,怕不是一个照面被敌人撂倒了,所以常年打仗的人身材肥胖,这不是什么坏事。

跟中原的将军相比,游牧民族的将军自然是更加魁梧,而吃的肉也自然是更多。

而除了吃肉这一点以外,带兵打仗的将领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常年的征伐,会导致身体关节产生巨大的负担,本来征战沙场的将士到老之后会产生各种病痛是很常见的事,那些吃肉吃得多的,就等于是把这种痛苦放大了。

忽必烈就是这样。

按照正常的情况来说,忽必烈的痛风大概是从中年开始就存在了,可是这应该不是忽必烈一人独有的,甚至是草原善战的男儿都会有的,所以忽必烈没有重视,也根本没有“养生”这种概念。

因为饮食习惯,忽必烈顿顿离不开酒肉,先不说酒,光是吃肉的饮食习惯,就会让忽必烈只吸收单调的“蛋白质”、“脂肪”、“糖”,这种饮食方法会让身体器官产生巨大的负担,比如血糖和血压就不会正常,而再加上大量饮酒,人体为了消化酒精,就会产生大量的“嘌呤”,嘌呤就是痛风的基础。

所以说,痛风既是病,但也是一种“习惯”和环境共同作用成的病,如果能够配合生活习惯进行矫正,那么就有减缓的作用,反之,就会加重,因此这不是一种绝症,只能说是一种“习惯病”、“生活病”。

事实上,到了元朝的时候,蒙古人已经大概率普及了“大酒大肉”会引起痛风的常识了,中原人很早便出现了养生的意识,加上中原王公贵族曾经因为酗酒和暴食肉类导致身体机能损坏的例子不在少数,所以忽必烈也肯定听过太医类似的说法。

但有这种常识归有常识,这种游牧民漫长以来养成的习惯,绝不是一个病痛就能把他们吓得退却的,游牧民族本就是作风豪放,尽情享乐的直性子,就算有病痛那也不打紧,而且元朝高层也都是蒙古贵族,他们每每狩猎和宴会,酒肉肯定少不了,总不能安全推脱掉。

而且对于忽必烈来说,察必皇后和太子真金的先后离世,对他的打击的确是太大了,一个是自己的枕边人已经多年的贤内助,失去了她,忽必烈的心里本来就没有依靠了,后来自己辛苦培养的继承人还被自己的猜忌“吓死”了,忽必烈的自责是肯定的,他也只能用喝酒来麻痹自己。

其实古代人在面对生活的快乐和痛苦的时候,首选的释放方式都是“饮酒”,在古代社会中,因为喝酒喝出毛病的文人不少,患上痛风的更是不少,例如豪放爱喝酒的唐朝,诗人白居易、卢照邻、刘禹锡,他们都有因为大量饮酒造成痛风的经历,而他们也不是不懂养生的人。

就算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酒仙李白,他到底有没有痛风这都是一个历史的谜题,但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说,李白一辈子把酒当白开水来喝的习惯,他的痛风那是没跑的,只是没有像白居易等人一样痛得不得不写出来。

酒虽然不是有利于健康的东西,但对于很多人来说,那也是一种精神食粮,所以古人说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不是骗人的,杜康虽有害,但比起精神上的苦楚,这种杜康带来的苦楚还要弱一些。

忽必烈很有可能还有卸甲风等顽疾。

作为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了祖父强大的战斗基因,从击败敌人到击败兄弟,然后再统一中原,忽必烈大多数时候都亲赴战场,也血战沙场,而根据蒙古人“豪放”的性格和不羁的战斗风格,忽必烈大概是有一个蒙古人常见的坏习惯,那就是打完仗立马脱下铠甲。

穿着铠甲打仗,防御自然是到位的,但同样也非常地热,“炎热”,这是古代军队将士面临最严峻的干扰因素,因为厚重的铠甲透风性太差了,所以产生的闷热会让人受不了。

于是有一些耐不住热的将士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打完仗之后,立马脱下盔甲去吹风或者是跳入河中洗澡降温,这种感觉舒坦确实是舒坦,却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慢性的“风湿”,比如严重的急性“中风”。

在先秦以前,因为卸甲风造成的大量将士永久性损伤,所以中原一直有禁止“战后立即卸甲”的法令,而五代名将,那个以一当十的李存孝,就因为打完仗后立即卸甲导致吐血昏迷,可见卸甲风的危害是很大的。

但这种法令也并非是每个朝代都有的,因为有些人的身体确实足够强壮,在脱下了盔甲之后,的确不会有中风的情况,因此便有人觉得卸甲风是因人而异,可事实上,不管有没有立即中风,冒着大汗忽然卸甲,总会留下隐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慢慢爆发出来。

所以说,忽必烈本身或许也还有“卸甲风”这种隐疾,可能不是很严重的那种程度,但风湿这一种疾病大概率是有的(风湿和痛风是不同的,成因不同,但会一起发作,痛苦效果倍增)。

除了这一种隐疾有着很高的可能性以外,戎马一生的忽必烈或许还有很多不良习惯留下来的暗伤慢慢折磨着他,但不得不说的是,忽必烈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皇帝还能长寿活到八十岁,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了,因此比起大多数患有痛风的早逝者,忽必烈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悲哀。

幸运就在于忽必烈很长寿,掌权时间够长,说明他身体的底子还是够强的,足够被病痛消耗折磨,悲哀就在于,漫长的生命,会让忽必烈经受同等漫长的痛苦,活到什么时候就痛到什么时候。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我为什么放弃美食(晚年为什么会饱受肥胖和痛风之苦)

现在的你还会做饭吗?

这都是我做的!怎么不会做饭?做的比我们的老一辈还要好吃,讲究!不服来战!

如果书中的内容大多数都慢慢地遗忘?

这就如同说,吃过的饭早晚都会消化,为什么还要去吃?因为你吃过的饭已经把营养传送到身体里了,虽然有些偏激,但是理儿就是这么个理儿。

读过的书早晚都会忘,但是在你读的过程中,你的大脑已经过滤和吸收了你想要的知识,它已经在阅读中内化为你的思想的一部分了。

即使以后完全忘记了你看过的书,但书中的某些理念和观点,早已经融进你的知识体系了,就像吃过的饭已成为血液,流淌在身体里了。

毛姆说,阅读是为自己筑起一座避难所。

不管人世如何喧嚣拥挤,动荡不安,有一个好所在永远可以成为你的避风港,成为一间与尘嚣隔绝的小屋。你可以躲进去,独自面对一个丰富有趣的世界,把烦恼和焦躁忘记得干干净净。

这个好所在便是书,从好书中流露出的感情,闪烁着的思想,会像墨彩一样浸染你的心胸,会像子弹一样射中你的灵魂,这样的色彩和弹痕留在心灵中,无论如何也不会消失,他们已经和你的生命融合在一起,没有任何力量能驱逐他们。

就算是早上读书,晚上便忘,这读书的这一会儿光景,也是充实愉悦了自己。不是吗?

有一个小和尚每天劈柴烧火做饭撞钟,日子久了,便有些烦了,他向师父请教:“师父,我们每天都做这些事情,究竟会有什么用呢?”师父看了他一眼,指着挑粪的筐:“你去河边给我打一筐水来。”

小和尚一次次把筐投进水里,再往外拖时,筐里仍旧没有水,他沮丧地提着空筐回来:“师父,筐是空心的,水会漏光。”

师父说:“你下次跑快点。”但依旧没用,小和尚仍旧提着空筐回来:“师父,还是没有水。”

师父指着粪筐,“你看筐子有什么变化?”

小和尚看着粪筐,恍然大悟:“师父,它变干净了。”

你读过的书也是一样,就如一池的清水,它会洗涤干净你内心的污垢。

无论如何去生活,也只是这一生,也都只是局限在我们周围的小圈子里边儿,我们不可能每天都有诗和远方。但世界这么大,我们如果只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那岂不是辜负了这美好的世界?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从他人的经验智慧里边去汲取力量。

这个途经可以从书本里获得,而且书本,它从来不会欺骗你,你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受,都会给你一种不同的启发。

就好像我们去某一处景地旅游了两次,它会给你不完全一样的感觉。如果我们读的书多一点,那就是我们跟交流的人多一点,也就相当于我们远行的次数多了点,我们的见识也就多了一点。

生命如此美好,世界如此美丽,让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书的世界,会有更广阔的认识,提升我们的见识,增长我们的智慧,拓宽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才干,拓宽拓广拓深我们的思维模式。

不要辜负了这青春年华,不要虚度了生命,让我们在书的海洋里为自己构筑起一所真正的避难所,领略世界的风光,把我们的内心打造成一片迤逦风景。

书读的多了,气质自然升华,容颜也会变得年轻,而我们的灵魂却日渐丰厚,这是读书才能赋予我们的。

读书吧,让我们在书的世界里寻找更广阔的自己,遇见更好的人。

读书早晚会忘,生命早晚会结束,但我们此生来过,生活过,哭过笑过。读书,就可以让我们多一份人生体验,多一份对生命的探索,多一份对生活的感悟。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世界。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我为什么放弃美食(晚年为什么会饱受肥胖和痛风之苦),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7344,转载请注明出处!

Like (0)
Donate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小樱小樱
Previous 2023-02-26
Next 2023-02-2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