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有什么美食特色,你对西安有哪些了解?
西安,古称长安,曾是周秦汉唐首都,目前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市,关中-天水城市群核心城市,九大国家级中心城市之一。国家重要的旅游、科研、教育、工业基地。
西安市包含11个区、2个县,总面积1000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000万人。
西安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名胜古迹众多兵马俑、明城墙、华清池、骊山、钟鼓楼、丰镐都城、秦阿房宫遗址、汉未央遗址、长乐宫遗址,隋大兴城,唐大明宫遗址、兴庆宫等。
西安旅游资源丰富,明城墙、书院门、碑林、大雁塔、小雁塔、钟鼓楼、回民街、永兴坊、大唐芙蓉园、曲江池、昆明池、诗经里、白鹿仓、白鹿塬影视城、兴庆宫、华清池、兵马俑、兴教寺、广仁寺、八仙庵、世园会等~
西安教育资源深厚,拥有63所大学,西安交大、西工大、西电、陕师大、西北大、长安大学等一批985、211院校领头的公办大学,西翻、西安外事等一批几万人的民办大学,还有8所军队院校,如火箭军工程大学,第四军医等。
西安交通发达,火车直达全国所有城市,高铁米字型分布,如西成、西武′、西延、西兰等高铁,咸阳机场全国八大机场之一,准点率全国第一。
西安航空航天业发达,运七运八、飞豹、轰20均在西安研发,阎良试飞院,西安测控中心等等一批高精尖部门~
你知道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吗?
不仅知道山西省朔州市应县,而且还知道从应县走出了几位解放军将军,现介绍一下,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
△白吕,山西省应县人,解放军中将,1961年9月生,198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84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山西大学哲学系毕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军事科学院政委。
△刘忍(1915—1978)山西省应县人,开国少将,1936年入太原军政训练班学习,1937年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康省军区后勤部部长,空军后勤部营房管理处处长,营房机场管理部部长,空军后勤部副部长、部长。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刘苏(1913—1992),山西省应县人,开国少将,北方军官学校毕业,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任研究所长、训练基地副司令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张子珍(1918—1967),山西省应县人,开国将军。1936年加入山西牺盟会。1937年 4月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政治指导员、民运股长、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军分区副政委、军组织部长、兰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古今中外你认为发生过的最奇葩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1960年3月,我国发生一起惊天诈骗案!一个在外贸部工作的普通职员,竟然模仿领导的签名,伪造国务院公文,骗走了银行20万巨款!拿到钱后,男子及母亲一分钱也不敢花。为了消灭罪证,他们竟然焚烧钞票,被抓前足足烧了8000多块!该男子的做法,简直可恨、可笑又可悲!
时间回到1960年3月18日下午的5:20分左右。北京中国人民银行的职员纷纷准备下班。就在这时,一个中年男子手持公文急匆匆的走到了行长办公室。
他声称是国务院办公厅的工作人员,来给行长送紧急公文。
行长刚好去开会了,秘书接了文件。秘书看封面上有国务院加急文件几个大字,觉得此事重要,便将文件给了银行计划执行局的王局长。
王局长接过公文一看,果然是国务院办公厅发的加急文件, 上面还有某领导的亲笔签名。
因银行经常与国务院办公厅有业务往来,王局长很熟悉领导的签名。这签名没错,是某领导的亲笔签名,公文行文落款什么的也都对。
但王局长心里还有一个隐隐的疑惑,国务院用钱一般都是通过财政部提款的,这次怎么绕过财政部由领导直接签名,向银行要钱了?
这不符合国务院办公厅的一惯作风啊。
就在疑惑之时,王局长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声称是国务院办公厅的工作人员,问是否收到了加急文件,如果收到了请务必尽快办理。
接到这通电话,王局长彻底打消了心中的疑惑。心想国务院办公厅都打来电话了,手里又拿着领导亲笔签名的加急文件,这事还能有假吗?
特事特办!
领导要求,在晚上7点前将钱送到民族饭店,不能误了事。
时间很紧,王局长赶快安排人员到金库提取现金。
这20万元可不是一点点钱,在当时来看那绝对是一笔巨款!
当时人均工资只有30块一个月,普通工人不吃不喝得干550年才能攒够这20万!
而且,当时我国纸币的最大面额是10块,金库里也只有10万的10块面额,其他10万是用5块、2块和1块数起来的。
银行的工作人员为了凑够这20万,可是装了满满两麻袋钱。
几名工作人员护送这两麻袋钱,赶在7点前送到了民族饭店。
刚到民族饭店,那个所谓接头人“西藏工委的赵全一同志”已经等候多时了,他连忙问对方是否是中国人民银行派来的工作人员?
双方确认信息后,”赵全一”给了工作人员一张收条。但这张收条上只有赵全一的签名,并没有任何公章。
工作人员还不能确定赵全一的身份,于是“赵全一”又掏出一张介绍信,上面有西藏工委的公章和国务院办公厅的专用章。
看到了这两个章子,工作人员的心算放下了,便将两麻袋钱总计20万交到了“赵全一”的手上。
在银行的工作人员走后,“赵全一”用自己的自行车将两麻袋钱推回了家。
说到这,大家都明白了,他并不是什么西藏工委的赵全一,而是一个十足的诈骗犯!
这个案子,也被称为新中国第一大诈骗案!
银行当天并没有发现这是一个骗局,直到第二天早上,银行的王局长给国务院办公厅拨电话请示这笔钱如何落账时,才发现了一个惊天事实!
国务院办公厅回复说:没有赵全一此人,也根本没有这件事!
由此可见,中国人民银行被骗了。有人模仿领导的签名,伪造国务院办公厅的公文,诈骗了银行20万巨款!
后来,领导也知道了这个事,非常气愤,找到了时任公安局局长的杨奇清同志,限他10天时间侦破此案。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杨局长一出国务院办公厅,就紧急召集精兵强将,兵分三路,抓紧时间侦破此案。
杨局长是这样部署的。
第1路,由一组人马进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找出送文件人的具体外貌特征。
第2路,一组人马进驻民族饭店,找出“赵全一”的具体行踪及外貌特征。
后来,两组人员根据所得的消息一对比,发现送文件的和接收钱的那个“赵全一”竟然是同一个人!
而且,他们还得出了几条具体信息:此人30岁左右,男性,身高在1米7,不胖不瘦,北方口音。
如果只凭这几条信息,那符合条件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要找到这样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
但还有第3组人马。第3组人马是技术鉴定组。
当时,犯罪嫌疑人留下了三样物证:伪造的国务院公文,手写的收条和“赵全一”的介绍信。
相关专家在认真研究这几样物证时,发现了几个重要线索。
1.人民币的币字写的很奇怪。我们都知道,币字的写法是,上面一撇,底下一个毛巾的巾。
但收条上的币字,上面是一个人,底下一个毛巾的巾。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此人没文化?
专家解释说,此人并非没文化,相反此人很有文化,币字的写法是会计部门财务人员的专用写法。
也就是说,能这样写字的人,很可能干过会计或正在干会计。
2.专家在信纸上也找到了一条重要线索。
此人所伪造公文的信纸很有特点:除了15条横格线外,中间还有装订线,装订线上下两端各有两道横线。
专家说,这种信纸1956年我国就不再生产了,市场上根本买不到,目前只有国家机关还在使用。
我们回忆一下,案件发生在1960年,也就是说,能搞到这种信纸的人,只有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
并且,当时国家机关的信纸有一个特点,各个部门的信纸都不太一样。
这就好办了。
根据以上两个重要线索,我们可以推断出:此人干过会计类的相关工作,并且在国家机关工作。
得出结论后,相关人员立马对北京的国家机关进行逐一排查。
经过工作人员的仔细比对发现,公文的信纸和外贸部的信纸非常类似。
最终专家确定,这信纸就是外贸部的信纸!
也就是说,此人极有可能隐藏在外贸部。
再根据此人有过会计工作经历这一条线索,相关人员立即锁定20多个人,并提取了他们的档案。
只要根据档案上的笔记进行比对,参照收条上“赵全一”的签名,就能找出犯罪嫌疑人。
最终,工作人员翻看一个名叫王倬的档案时,眼睛立马亮了起来。
没错,就是王倬!
这个王倬什么背景?
据档案里写到,王倬36岁,外贸部出口局普通职员,东北大学经济系毕业,辽宁辽阳人。
此人在外贸部工作了8年多。解放前,曾在另一部门干过半年的收发员兼会计。
据单位其他人员说,3月18日当天,王倬请假了,理由是给母亲看病。但是工作人员到北京各大医院调查,并没有发现王倬的踪迹,也就是说王倬撒谎了!
有过会计经历,现在在外贸部工作,当天没有上班,有作案时间,这所有信息不就全对上了吗?
没错,此人正是王倬!
但是杨局长并没有让人立即抓捕,不想打草惊蛇。
虽然确定了王倬,但不知道王倬是单独作案还是团伙作案,这笔赃款是否已经被转移了,因此工作人员暗中监视王倬的一举一动。
其实,自那天王倬成功得手,把20万巨款拿到家里后,他和他的母亲并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非常害怕!
事后,王倬交代,这20万到手后,他怕事情败露,是一分也不敢花,顶多每天晚上把钱拿出来看看,过过眼瘾。
王倬说,他之所以走上这条路,还和母亲有关。
王倬自己犯罪,和母亲有什么关系呢?
王倬说,他母亲从小教育他的理念和别的母亲非常不同。
王倬小的时候,他母亲经常对他说:宁养贼子,不养痴儿!
儿啊,人活着就得出人头地,即便走点歪门邪道,也好过老实巴交的没出息。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王倬即使上了大学,后来到了北京外贸部工作,按说已经是人上人了。
但是每月几十块钱的工资,让王倬不甘心,他总想着瞬间大富大贵,过上人上人的日子。
由于外贸部经常和国务院办公厅有接触,王卓不知不觉便打起了歪主意,他突发奇想模仿领导的签名,伪造公函,诈骗银行这一条发财道路。
为了这一天,王倬足足准备了三年之久!
首先,他不断的临摹领导的签名,直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第二,他揣摩国务院办公厅发来的各类文件,对行文内容及语气非常了解。
第三,他研究国内外大事,要找一个合适的契机要钱。
最终,在1960年3月18日,王倬模仿了领导的签名,伪造了公文,并选择了下午5点多银行快要下班时去送加急文件。这样,银行就没有时间验证公文的真伪。
一套动作下来可谓行云流水,最终甚至骗过了银行的相关领导,成功诈骗了银行20万巨款!
可是,随着案件的扩大,全北京人民都在抓“赵全一”,王倬和母亲异常的害怕,他们做出了一个荒唐的举动。
为了毁灭罪证,也图个心安,王倬和母亲竟然开始焚烧钞票!
他们的这一举动,也让监视他们的工作人员看在眼里。
王倬的家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大杂院里,每天早晨,大杂院的各家各户都会生炉子做饭,但工作人员发现,王倬家冒出的烟特别的黑,而且透着一股焦煤味儿。
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一看,大声惊呼不好了!王倬他们这是在烧钞票毁尸灭证啊。
不能再等了,工作人员很快将王倬捉拿归案。
刚开始,王卓拒不承认。工作人员在王倬家进行地产式搜索,也没有搜到一张钞票,但王倬母亲的一个举动让工作人员起了疑心。
在搜王倬家时,王倬的母亲站在门口,眼神慌张,不时盯着门外自家搭建的一个厕所。
莫非钱就藏在厕所?
没错,工作人员在厕所里果然发现了191,000多元的钞票。那8000多元去哪儿了?
工作人员猜的没错,在一天前,王倬和母亲将8000元放在炉子里烧毁了。
工作人员再晚来一步,烧毁的可能就不止8000元,可能就是真金白银20万!
诈骗到了钱又不敢花,如今又要一张一张的烧掉,王倬这是何苦呢?
最终,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反革命诈骗罪判处王倬死刑!
以包庇和帮助反革命诈骗罪判处王倬母亲有期徒刑15年!
新中国第一大诈骗案总算落下了帷幕。
这个结果既大快人心,又让人有一丝难过。
一个堂堂大学经济系的高材生,一个在外贸部工作的人人羡慕的公职人员,如果走正道,未来的前途一定是非常光明的。
可是,他在母亲不正确的教育引导下,最终一步步走向了犯罪的道路,不但让国家蒙受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也让自己的前途甚至生命毁于一旦。
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任何时代都要走正道。
真是可悲、可叹、可恨,奇葩至极……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后唐有什么美食特色(你对西安有哪些了解),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8973,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