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有什么美食街,武汉水塔美食街早餐可以摆摊吗?
可以啊!武汉水塔美食街早餐可以摆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
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武汉的早餐种类可多了,当然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武汉的热干面啦,还有三鲜豆皮,各种汤面个粉之类的,汤包,小笼包,馒头,玉米,稀饭,豆浆油条等等。
你看你个人的能力:再来选择做什么样的早餐了。
户部巷里有没有地道的武汉小吃?
虽然壹周君是个“新武汉人”,但因为人生三分之一时间都在这个城市度过,对这个城市,除了渐渐地熟悉,更多的还是越发地热爱。
在现在越来越崇尚自由、个性、小众的年代里,大家对游记攻略的需求也越来越个人化,有时候让我惊讶,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景点在网上是很难搜到走心的参考资料,很多人甚至觉得,去一个大众化的景点只会显得自己旅游品味太low,就是去了也无话可说——日渐出名的户部巷也有走向这一“悲剧”的倾向。
壹周君认为,来武汉,户部巷还是值得一去的,当然别在热门时候去(比如五一十一),最省劲的方式便是逛完黄鹤楼,步行几百米便可到达户部巷(这在大江大湖大武汉,可以步行旅行,是种多么难得的体验),然后品尝各种小吃,然后在户部巷尽头的武昌江滩看长江大桥,看江里游泳的人们,步行300米到中华路码头,坐轮渡可以到达对岸的武汉关,江汉路步行街,汉口江滩,老租界区,都到了。
有人吐槽说户部巷的小吃很多都变味了,其实并不然。作为一种小吃,能好吃上天吗?我并不认为,既然几千美元一斤的黑松露、米其林三星餐馆都有人吐槽不好吃,我觉得口味还是见仁见智。而且,更多小吃的背后,人文价值远比那一口食物更值得回味。
到武汉,热干面是必定要尝试下的。
户部巷里是有大名鼎鼎的蔡林记热干面,黑色的麻酱洒在面上,抄起筷子就开始可劲拌,动作慢了,面会彻底干了。
但是,壹周君今天可不是推荐这家,而是石记热干面。
石婆婆虽然不如蔡林记出名,但其实也是户部巷一带的超级名人,前阵子《天使之路》的名模们逛户部巷也偶遇了石婆婆。
今年100岁的石婆婆,半个世纪前就开始了与热干面的缘分。
作为地地道道的武汉人,石婆婆真的特别爱吃热干面。
吃多了,就开始动手做。石婆婆一边吃,一边摸索,慢慢的就摸索出了一套做热干面的经验:水要烧开、面要掸好、芝麻酱要油调、面熟了就要起锅。
石婆婆和家人一起,每天两三点开始生炉子,风雨无阻。几十年前户部巷附近,上班的人都在她的店里过早。
心态好,加上味道好。就这样,“石太婆热干面”在那一带,就成了名。石太婆热干面,是户部巷第一家卖热干面的馆子。
老谦记豆丝大王
武汉豆丝很有名,绿豆丝黄豆丝,说起来都流口水。老谦记是户部巷的老字号。创始于1918年的老谦记,最开始设店在青龙巷,2004年在邀请之下入驻户部巷,如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老谦记的豆丝都是自家手工制作,从磨豆子开始,到制作到切条再到炒,繁琐复杂的工序,百年如一日的坚持,全源于薪火相传的匠心。
壹周君最喜欢的是老谦记的招牌——牛肉枯炒豆丝,当焦脆的豆丝遇上滚烫的牛肉浇头,带来口感上的惊喜。脆香的炒豆丝,却没有油腻的重味,入口也没有负担。
还大力推荐小麻油炕的豆丝,依偎在浓稠的汤汁里吸吮着食材的精华,用筷子轻轻搅拌,扑鼻而来的香气让人直吞口水。
刚入口时,不是惊艳的味道,仔细品一品,口腔里却跳起了热情的桑巴舞:冬笋和小香菇把黄牛肉的鲜甜逼得全情迸发,豆丝半脆半软,口感好到了头。
老何记豆皮大王
老何记的豆皮诞生于1959年,最早开在前进路,到如今开到户部巷,已经传了三代。
蛋皮被煎的金黄,均匀的铺上糯米,撒上肉丁、香干和榨菜,翻个面,横几刀竖几刀,被轻轻划开,每个小块都四四方方,大小统一。
出锅前,浇上几勺卤汁,让糯米湿润,让鸡蛋生香。
入口,便知道这豆皮里的功夫了得:糯米颗颗饱满晶莹,酥软却不粘牙,蛋皮的油香充斥着整个口腔,米粒间的香干稍硬的口感和软软的豆皮最为搭配,榨菜肉和肉粒互相渗透唾液,让唇齿流连。
汉口火车站附近小吃街?
汉口火车站附近的小吃街还是比较丰富的,在金家墩街道就有一条小食街,有小炒和快餐店,品类丰富,选择众多。
原来的财富广场现在也改为美食街了,有武汉特产专卖店铺,也有快餐店,有肯德基,麦当劳和一些中式快餐店如蔡林记品牌,如果从汉口站出发可以过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店铺就餐。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武汉有什么美食街(武汉水塔美食街早餐可以摆摊吗),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40727,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