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有些什么美食(又有多久没静下享用这道菜了呢)

70后有些什么美食,又有多久没静下享用这道菜了呢?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味难调众人口,一人难称百人心。每个人喜欢的东西不一样,每个人的口味也各有不同。

一、最喜欢吃的菜

说起自己最喜欢做的菜,莫过于“虾尾”了!麻辣鲜香,肉质紧致,想起来口水都要流岀来了,虾尾是当下比较受食客欢迎的一道菜,河南有名的虾尾要属新密虾尾了。新密的夜小红虾尾,郑希望虾尾是比较有名受欢迎的店,就连知名网络大咖马云也去吃过!郑希望虾尾号称年销售一个亿,可见受欢迎程序,外地的朋友有机会到新密了值得推荐去尝一尝。

二、虾尾的挑选

虾尾有大、中、小三个型号,每个型号价格差异也很大,虾尾的价格在150-230之间,一般带冰重8斤左右,去冰后一般6斤左右。选虾尾一看颜色,二看个体形。好的虾尾肉色非全红,个体形状卷曲。没有卷曲的一般都是死虾。推荐一下河南虾尾批发的市场,信基调味市场,物流港,中部两岸,万邦都是批发虾尾的大市场。

三、虾尾的家常做法

1.食材准备

姜丝、光蒜、辣椒、花椒、红油豆瓣、白糖、啤酒、盐.

2.操作流程

虾尾自然缓化并清洗干净,控干水,支锅烧油,油温220炸3-4分钟捞岀并放置5分钟备用.

清理锅重新起锅烧油,放光蒜、姜丝、花椒爆香,放红油豆瓣炒香,然后放啤酒、白糖、辣椒炖10分钟左右,最后收汁出锅.收汁之前可根据自已的口味放适量盐.

以上内容希望能为你提供帮助!

70后有些什么美食(又有多久没静下享用这道菜了呢)

你还记得小时候在老家农村看戏的场景吗?

记得呀,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看戏,是乡村生活的一种美好回忆,说起来还比较有年代感哦。

一、小时候在农村看戏,根据规模,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庙会,在农村算是规模大的。

通常是比较大的乡镇举办,冬日农闲的时候举办,搭戏台,请戏班子,农民免费看大戏,农村一些生意人都会去赶会。这时候农活少了,农民有得闲看戏;或者是“立集”,就是之前没有集市的村庄想建立集市,也会组织这种大型的庙会。

第二种是农村白事儿

过去农村,家里老了人,孩子们有出息的,通常会出喜丧,请戏班子唱戏。家里孩子多的,有的还会请两个戏班子“打对台”。

最后一种规模最小,就是来村里的各种马戏团之类的,农村一些杂艺人走街串巷去表演,表演完了之后挨家挨户要钱要粮食的。

二、农村看戏的体验

1、赶庙会

第一次赶庙会是80年代末期,那时候很小了。镇上有庙会,奶奶要去看,过来说可以带我们去。

那是我父亲正在翻晒白菜。农村过去没有反季节蔬菜,冬日里都会储存很多大白菜,吃一冬天。在白菜贮藏期间都会趁着天气好翻出来晒一下,拔掉冻坏的白菜帮。

我兴奋地穿衣跟奶奶去了镇上,只感觉那个戏台好大,上面还有篷子。最先是一个穿红衣红裙的女子拿着一根红绳儿边唱边扭,后来出来很出着绿衣绿裙的姑娘,一起唱。

听不懂,回来跟拔白菜帮的父亲就这样描述,引来一顿哈哈笑。只记得那里买的大米球好吃。

第二次印象深,那是一个离着小镇五公里的一个村庄,由于处于乡镇搭界的地方,跟各个集市都距离不很近,农民买卖很不方便。

这个村的村支书的一位中年女子,很能干,于是给村里立集,连着办了一集(五天)的庙会,第一天还特意请了镇上的领导去剪裁。

那时候请的是一个豫剧团,戏台搭得很正规。第一天我跟同学们跑去看了,唱的是一个“上错花轿嫁对郎”的故事。后来上学就没去,据说最后一天唱得是流行歌曲,那时候家里都有电视了,总是唱戏年轻人不喜欢呀。

2、农村白事看戏

这是农村过去的一些传统,也被视为陋习。小时候在农村倒是司空见惯的,老人去世,孩子多的,家庭情况好的,都会请这种戏班子唱戏。

有吹唢呐的、拉二胡的、吹笙箫的、敲锣大鼓的,小时候对于民族器乐的认知就来源看这种戏。

通常会给戏班子搭个篷子,村民或者是周围几个村庄的人会去看戏。听戏的人一边看戏一边议论这一家儿女情况。

印象最深的是邻村一家,孩子有出息,挣钱多,请了两个戏班子打对台,一边唱着《小姑贤》吸引了好多人。另一边急了,一位老人出场,站在桌子上吹唢呐,用鼻子吹,真是见识了。

3、农村杂艺人

过去农村有一些杂艺人,耍把戏的、耍猴的或者就是那么一个小戏班子,在农闲的时候到村里来表演,表演完了要钱要粮食走人。

这种看戏就跟大街上街头卖艺人一样,围着圈看。最吓人的是耍把戏的给小孩儿卸胳膊,我不敢看。

被吓哭的那一次是有个人拿着刀剁自己的手,一刀下去见血了,然后一圈人纷纷掏钱。

其实是“假的”,刀是道具而已,像模像样的,有血包。

过去农村经济相对落后,赶会看戏是一种很重要的娱乐方式,如今随着电子设备的增多,娱乐方式也多样了,这些都少见了。

不过庙会依然存在,买卖更热闹,不过唱戏的少了,多了一些小孩儿的游乐设施,主要的受众的农村小孩,老人是陪衬。

欢迎关注“漫行草木间”,喜欢记得转发。草木心,乡间味,细细品,漫漫行。

要吃闺女一刀肉?

在农村目前仍普遍流传着老祖宗千年沿革下来的风俗习惯,即“人到六十六,要吃闺女一刀肉”,这表达了古人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也表现了我们华夏民族纯朴、善良的优秀品质。

讲究“孝道”,是中华家庭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家庭伦理建设的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稳定剂。讲究“孝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世代传承,流传至今。

我们知道,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存环境、条件相当恶劣和艰难。并且过去人们主要从事的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身体体力消耗过多,再加上医疗技术水平十分低下,能艰难地活下来就不容易了。所以那个时候的人们寿命普遍都比较短,一旦过了五十岁就算年龄偏大的了,基本处于听天由命的状态。所以古人通过总结,年龄超过五十岁,身体就会一年不如一年;过了六十岁就会一月不如一月;过了七十岁就会一天不如一天。能活到七十岁,就是比较稀有的了,有句话“人到七十古来稀”就说明了这一点。孔子活了七十三岁,孟子活了八十四岁,可以看出在春秋那个时代,能活到这个年纪,确实算是高寿的了。

古人总结到,人过了五十岁以后,要经历几道大坎儿,比如:五十五、六十六、七十三、八十四。还有一句老话这样说:“人过五十五,阎王爷数一数,人过六十六,不死掉块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爷不叫自己去”。

还有的古话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这句话意思是说:老人70岁以后,如果到亲戚朋友家串门,主人不要强留其住宿;80岁以上的老人,就不要强留其吃饭。也就是说,古时候人活到老年的时候,自己的生命已经不由自己做主,不知道什么时候,黑白无常就来索命了,而这个生死大权是掌握在阎罗王的手中的。而用“一刀肉”来代替老人的身子,敬献给阎罗王,可以免去灾难,老人要吃自己女儿切的一刀肉。在活到七十三岁时,女儿要买上一条大鲤鱼送给父母吃,可以让老人年纪再“窜一窜”多活几年。

为什么要吃闺女买的一块肉呢?这是因为,在六十六岁的时,是人的一生中特别关键的一年,古人认为,因为这一年就算不死也会掉块肉,这是人生的一个大坎。由于古时候女子地位低,受“三从四德”等儒家礼教思想的影响深,一般在十三岁左右就出嫁了。古人认为,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回来看望自己父母的机会是很稀少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六十六的时候,嫁出去的闺女要给买父母卖肉吃。表达自己的孝心,老人就能顺利迈过个坎,活的长久一些。这是对闺女的道德要求及义务,也反映出闺女对自己父母“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健康长寿的美好祝福,祈求父母长寿手安。

有人说,卖肉为什么是一刀肉呢?据说,古人认为买肉是很有讲究的,这一刀肉就是必须要一刀切下来,而且重量最还得是六斤六两,或者是八斤八两,这都是图个吉利的数字,寓意着吉祥如意,美满幸福的意思。同时,要把六十六岁这个年纪“留下“,要求老人倒坐在家中门槛上,吃下这刀肉,寓意是消除灾难,以后一切顺利,平手安安。

这个善良的风俗和习惯,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闪光的亮点之一,孝敬父母是传统美德,我们要一代代传承下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善待自己的老人,以免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70后有些什么美食(又有多久没静下享用这道菜了呢),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40738,转载请注明出处!

Like (0)
Donate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小樱小樱
Previous 2023-03-01
Next 2023-03-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