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美食节目叫什么名字,浙江卫视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
终于,随着陈晓卿导演新作《风味人间》的开播,李立宏这位重要的幕后大神再次得到了广泛的讨论。
色、香、味,诱人,看饿,流口水,火腿肉,大闸蟹,冷箭竹笋……不得不说,单单《风味人间》的第一集,就大大增加了我们的食欲。著名美食纪录片导演陈晓卿再一次将美食的魅力呈现在镜头下,展现人类与食物的美好关系。
阿勒泰山野间饲养的羊,川西密林里生长的冷笋,安徽南部小镇与西班牙的火腿,江苏太湖与荷兰海港的大闸蟹……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切换中,我们能看到不同食物的制作方法,感受到不同美食的绝美味道。
而在精致的画面呈现出诱人的美食之余,有一个元素不容忽视,那就是:李立宏的解说。
在一系列航拍、特写、升格等镜头交织的片头之后,一个熟悉的声音在缓缓往下俯拍的画面中出现。在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画面还未出现之前,他一句“不同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人类千姿百态的生活方式”,就把人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仿佛踏上美食之旅的汽车终于发动起来,整个人恨不能系上安全带,一心一意地迎接一道道美食的洗礼。
李立宏老师的解说已然带有一种“开口饿”的气质,大多数观众都会觉得他的解说与美食最搭。
他的声音、节奏、气息、情感,总能把握得既准确又传神,不仅极具特点,还极有一种令人感到舒适的韵味。这韵味一般人学不来,也很难表现得到位。那些令人满口生津的美食画面,在李立宏富有磁性的声音解读下,变得更加有味道。
比如《风味人间》里,被很多网友提及的介绍呼伦贝尔奶桶肉那一段:
“卵石内部炙烤,奶桶密闭增压,内外同时加热,带皮焖烤的羊肉汁水丰盈,并带有独特的炙烤香。极致的味觉体验在羊胸口,刀锋过处,张力十足的油脂迎刃绽开,绵密浓烈,余香满口。”
李立宏老师的解说在这里分成了三个阶段:
一开始,声音平和,将奶桶肉的制作方法缓缓道来,强调方法的理性;到了“带皮焖烤的羊肉汁水丰盈,并带有独特的炙烤香”这里,则明显加快了语速,音调也略微提高,带着一股热情来描述奶桶肉的汁水与香味,强调的是美味的感性;到了结尾部分,语速又回归到平和,音调也略微下沉,如同迎刃绽开的油脂,热烈过后重归理性,满嘴留香。
配合着油脂的特写画面,李立宏的解说极能调动观众的食欲。甚至闭着眼单听他的解说,都能迅速地想象出其所描述的美食的样子和味道,令人胃口大增。
难得的是,李立宏的解说有时候还能传递出一种令人会心一笑的幽默感。
比如在讲述火腿的部分,突然以严肃认真地口吻来一句“这是火腿以主角身份的惊艳登场”,令观众在想象火腿美味的时候,忍不住笑出声;比如在讲述冷笋的部分,娓娓道来地介绍川西密林里的冷笋,结尾又来一句“用最简单的方式烹饪,是对鲜美食材最大的信任”,语气一本正经的,听来极有道理,但又觉得很有意思。
当《风味人间》精美的画面进入眼帘,我们能很直观地通过视觉体验到食物之美。通过经验和想象,我们也能通过画面去领会食物的美味。
但当李立宏的解说声音响起,我们则能通过听觉获知到美食更加丰富的信息,于是加强了对味道的感知。在李老师娓娓道来的解说中,存在于中华大地乃至全球范围的美食焕发出了地理与物理背后的人文之光。
将李立宏老师誉为国内最好的“美食声优”,似乎一点都不为过。那么,就像题主提及的那样,李立宏老师是如何成为一名美食声优的呢?
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李立宏,打小就对当时流行的译制片配音很感兴趣。看了很多译制片的李立宏,喜欢模仿片中角色说话,也很喜欢朗诵。后来考上了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如今的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并迅速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践,积累了扎实的功底。
彼时的他接触到了更多类型的作品,也拥有了给译制片配音的经历,这不仅拓宽了他对不同题材影片的声音驾驭能力,还让他真正爱上了配音。从北广播音系毕业后,性格温和的李立宏选择了留校任教。从讲授播音基础课到台词课,一直授课至今。
但实际上,他还不止是一位在学校三尺讲台上诲人不倦的老师。在学校授业解惑之余,李立宏也经常参与一些配音工作。
参与最多的还是影视剧配音,据不完全统计,李立宏老师先后为数千部影视剧、纪录片配音。94版《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西游记》里的玉帝,《琅琊榜》的梁帝,还有好莱坞大片《阿凡达》里的杰克,甚至我们熟知的大雄、加菲猫、维尼、跳跳虎等动画角色,都出自李立宏的配音。
那时候的他,或许也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位备受观众喜爱的“美食声优”。而这一切的开端,源于陈晓卿导演的相邀。
早在大学时代,他和陈晓卿导演就已相识,并且一直都有着很好的交情。两人志趣相投,彼此有着足够的默契。所以,当陈晓卿导演找到他去给《舌尖上的中国》担当解说时,会显得顺理成章。可是最开始的时候,他其实还有些不太理解陈晓卿为什么会找他。因为他此前都是给影视剧人物配音,从未给食物担当解说。
这一度令他有些担忧,生怕把美食给说得失了味道。不过,当他真正走进录音棚,拿起文稿,念出一个个食物的名字以及一组组描绘美食的形容词时,他便很快地进入了角色。在他专业而投入的工作状态下,《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令他也被更多的观众所熟知。
他有着很强的感受力,愿意多角度揣摩问题,性格又很随和亲切,创作出的作品自然能得到越来越多的好评。在配音工作者眼里,他俨然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老师。而在诸多美食爱好者(吃货)眼里,他则是那个“一听就饿了”的美食声优大师。
我十分好奇,李立宏老师在给这些美食配音解说时,会不会也把自己给说饿了呢?
PS: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于网络。
湖南卫视声临其境这个节目?
湖南卫视最近推出了一档以“配音”为特色的综艺节目《声临其境》。仅仅播出两期,就收割了众多好评,没有流量小生加持,全靠实力碾压,豆瓣评分直接上8.4。
节目中,各位嘉宾要挑战不同的经典作品,用自己的声音来重新演绎。第一期节目里,演员赵立新的配音表演堪称惊艳。
说起赵立新,大家可能还不能立即把这个名字和脸对上号。
在电视剧《芈月传》里,他是靠一张巧嘴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张仪——
在电影《芳华》中,他是在文工团吃散伙饭时只一句“再见了,亲爱的战友,干杯!”就让冯小刚内牛满面的政委——
除了演技一流,赵立新的配音功力也相当深厚,本文开头那段充满磁性的声音就是他在《声临其境》中的两段现场配音表演。
在第一段《魂断蓝桥》中,他配音男主角罗伊,深情款款地对心爱的姑娘表白心迹。赵立新的嗓音很好地融进了老译制片的气氛,听起来就像是电影原声。
而在接下来的《功夫熊猫》里,与其他嘉宾配中文台词不同,赵立新张口就是原版英文台词,几乎100%还原“阿宝”憨厚可爱的原声。其他嘉宾瞬间愣住:还带这么玩儿的!?
主持人随即发问还会别的语言吗?赵立新直接变身行走的多语言翻译机,西班牙语、法语、俄语和德语张口就来,无缝衔接。实力演绎什么叫“开口跪”!
赵立新到底会几国语言?
几年前,在接受金星采访时,赵立新回答说自己除了中文,还能说英语,俄语和瑞典语。
学英语还能理解,学俄语和瑞典语是为什么呢?
赵立新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时,因为成绩优秀得到了一个去俄罗斯留学的机会。其中有一个硬性条件就是必须在8个月内拿下俄语,不得已之下只能拼尽全力。他还自爆为了学好俄语,在这8个月里连续换了四五个俄罗斯女朋友。
学瑞典语,也跟他热爱的表演事业有关。当时因为必须与瑞典国家话剧院的人员沟通,最终用了4个月就学会了瑞典语。后来,他顺利考入瑞典国家大剧院,成为唯一的东方面孔。
《声临其境》节目里纯熟的西班牙语、法语、德语估计也是他后来学会的,从发音和临场反应上看肯定不是初学者的水平。
学一门外语,没你想得那么难
学外语很难吗?你看人家赵立新为了速成俄语,都在8个月里换了四五个女朋友了,能不难吗?拜托,别抓错重点。谈恋爱又不是开外挂,并不能决定语言学习的成败。
说起学外语,很多人会自动脑补出密密麻麻的英文单词表、枯燥的课本……学好英语都不容易了,还谈什么二外?
首先,你要摆正一个观念:在学校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应付考试,所以我们才需要一册一册地学习、练习、考试。这与真正的语言学习完全不是一回事。
语言说白了就是一种实用的沟通工具。从赵立新的经历上看,你会发现他每次学习外语都有极强的功利性目标:为了表演事业,为了工作要求。这就从方法论上为我们带来启发:
1、利用日常用语锻炼表达,培养亲近感
如果不是为了考试,学习外语的最大目的就是能说、会表达。尤其是出国旅游的时候,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简直太重要了。我们不妨从多说、多练、多积累日常用语入手,培养自己对外语的感觉。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你会在实际应用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对这门语言的兴趣。
2、制造应用场景,加深记忆
如果平时没有要说外语的机会,该怎么办?那就自己创造机会呗。
比如通过看外国的综艺节目、影视剧等等,就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这些节目中的外语表达可能不像书面语言那么规范,但绝对够地道,够实用。
3、利用碎片时间感受外国文化,增强兴趣
学语言容易半途而废,往往是因为我们逐渐失去了对外语的兴趣。提高外语接触频率是培养兴趣和语感的关键。看课本太枯燥,也少有整块的时间看节目,这个时候你不妨利用十分钟左右的碎片时间,看看轻松的外国文化小知识,比如当地特色美食、著名景点、历史文化掌故等等,既涨知识又放松心情,当然最重要的是有助于维持我们对外语的学习热情。
参考资料:网易云课堂《人人都应该学一门小语种》系列课程
最想去过过瘾的美食是哪些?
我是武汉的人,吃了十几年的热干面等等美食,真的是太多了,疫情解封后,我要想把所有的美食再吃一遍,至少要半年时间,一点不夸张
怎么样才能让你知道武汉到底有多好吃?
早有热干面、豆皮、油香、糊汤粉、牛肉面、烧麦、糯米鸡……100种30天不重样;
宵夜有小龙虾、毛豆、凉面、烧烤、炸炸、牛杂、串串、卤菜……吃不撑不回家;
美食街有老字号兰陵路、石牌岭、民意四路、长堤街、车站路、天声街、六渡桥、北湖夜市……
还有各大商圈商场,各大高校食堂,
各个犄角旮旯里都藏着让人欲罢不能的美食~
总之,武汉的好吃的实在太多了,
这份《最全武汉吃喝美食攻略》请收好!本次揭晓武汉必吃· 特色小吃——上篇。
打 卡 目 录:
1.武汉必吃· 10种特色小吃:值得一尝的本地小吃
2.边吃边逛·10条美食街:本地吃货吃出来的美食集中地
3.武汉必吃·N家刁角美食:犄角旮旯都挖出来了
4.武汉必逛·高校食堂:物美价廉的代表
5.甜蜜攻略·奶茶&甜品:长胖10斤交出来的甜蜜清单
6.水果控·3大水果批发市场:真正的水果爱好者
7.精神食粮·10家书店:你一定也想充充电
特色小吃篇
(1.热干面)
来武汉不吃上一碗热干面怎么能算来过?这10家不会让你失望。先来说下如何鉴别一碗热干面。
那个时候热干面还是用“一两、二两、三两”来计算。屋里老头带着小伢基本就是三两热干面和一两热干面的干活。一张小票一个搪瓷碗就是对热干面的所有记忆。虽然搪瓷碗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搪瓷碗的情结永垂不朽。也许只有那种黄黄的搪瓷碗,才能让严格的武汉人说一句:“一额!这热干面看起来还阔以咧!”
一顺码开的调料盆子 “一定要是瓷的或者不锈钢的”
调料台一定要够霸气。桌子要长,调料要多。因为这就是热干面师傅的表演舞台。
一只经验老道的右手
热干面吃的顺不顺利,手很重要。只有ben遍武汉三镇热干面的手才能算是是“撩面圣手”。首先从叫法上来说,拌热干面的“拌”要念“笨”的读音,才是正宗地道。
筷子只要一dong进去,就要马上晃动、翻滚、从最底下往上迅速搅拌,才能让这碗热干面“面得其所”。所以可以说每个武汉人的手都是从小练过,身经百战。
一件经脏的衣服
柴可夫rua干面湿机说过一种热干面定律。
“只要你在ben热干面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穿了白衬衣,那么芝麻酱一定会溅上去。”
所以要好生吃碗热干面,一定记得穿件拉呱点的外套。当然,如果你拥有路飞的橡皮手也完全ojbk。
01.罗氏热干牛肉面
地址:汉阳玫瑰街279号
吃货tips:生烫牛肉、蒜泥
这条街蛮有意思,随便晃一眼就是5家生烫的店子。罗氏的牌子并不是最显眼的那个,但是长龙一眼的队伍就是他们的标志。不过因为老板手脚麻利,队伍只是吓人的纸老虎。
罗氏让我收进私藏清单有两个点:
① 少有的生烫牛肉热干面,对于我这种嚼不烂卤牛肉的人类来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② 调料台子高头有甜口的蒜泥。
他们屋里的生烫嫩的一哔。滑溜溜乱嫩嫩,夹起来肉汁乱弹。蒜泥的甜香带动了牛肉的鲜。12块钱一碗,比很多其他的店子都便宜的多,但肉给的扎实,吃半碗都能精神一早上。
如果是牛肉热干面,老板会帮你把面直接拌好再加上生烫牛肉,这点好评的。
罗氏旁边的“周边”也很多。最推荐的是油条摊子和酥角摊子。油条脆酥酥,适合泡生烫牛肉粉的汤头。酥角软糯,适合搭着加了蒜泥的热干面。
02.高氏一品香热干面
地址:复兴路15号(近房管所)
吃货tips:红油够辣、冰清酒一绝
水陆街往复兴路方向的高氏一品香也算是混迹热干界几十年的老前辈了。她屋里是那种,即使你过了早经过这里,也会回头看一眼牌子,记到下次要来吃的热干面。因为她看起来实在是太“武汉”了。
如你所见,长长的佐料台、小票、消毒碗、手脚麻利的下面师傅。每一个都是支撑热干面的重要部分。
红油热干面的精髓就在于那一勺红油,厚、香、辣。高氏的香味算不上很出众,但辣字还是可圈可点。比热干面还出名的是冰清酒。蛋酒喝热的,清酒要喝冰的。冷一点或者常温都不算数。
汗zaza的闷天,克搞碗辣红了嘴的热干面,再灌上一口冰甜的清酒。
光是听哈子,就觉得虚浮。
03.老田记面馆
地址:吉庆街65号附近(近南京路)
吃货tips:搪瓷碗、面条顺滑、葱香炸面窝
正儿八经上过舌尖的面馆。不过照我说还是以前老店子有感觉,现在的店子总让人觉得有点太“豪华”了。你懂得,武汉人就喜欢叼角的东西。
先买票再排队先买票再排队!不要勺头二脑的直接去排队。田记虽然上过“舌尖”,但热干面还是4块钱一碗,算是很良心了。
他家与外面热干面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没有卤水、没有花俏的佐料,就只有简简单单的老五样:酱油、香葱、芝麻酱、榨菜、盐。佐料台上调料简单的不得了,看起来口味特别淡。虽然没有卤水。但在你拌开的那一刻会感觉到“豁然开朗”。碱面非常顺滑,芝麻酱虽然看起来少却可以均匀包裹住每一根面条,佩服了。
记住一定要配上刚炸的面窝,黄豆是现磨的,用料看得见。而且舍得给面窝加葱,葱香是面窝的灵魂,炸的枯却有软软的内容。丢到面碗里去,无意间蘸上的芝麻酱让面窝更出彩。
04.三镇民生甜食馆
地址:胜利街86号(近合作路)(中百超市旁边)
吃货tips:老牌、加了炸酱、随么司都能吃到
时间充裕的话民生甜食馆是在汉口吃面的首选。它就像一个很老很老的忘年交朋友,口味有保障,不管什么时候想起来了,一直在那儿。
不是方便碗也不是消毒碗更不是搪瓷碗。民生甜食馆的碗是原谅色的塑料碗,没有广告没有slogan,只有简单的一个店名,特别有辨识度。在店里晃一圈,重油烧麦、油饼、豆皮、藕汤。老武汉的调调都被收了进来。
钟意甜食馆的热干面是因为每次师傅都会加上一小勺炸酱。可别小瞧这炸酱,让光秃秃的一碗素面瞬间就有了肉香!而且更值得开心的是,可以自己加大头菜丁。记住我的话,有大头菜的热干面店差不到哪里去,记住就对了。
05.赵师傅红油热干面
地址:粮道街139号
吃货tips:辣椒给力、油饼包烧麦
赵师傅的名气已经不仅仅限于武汉了,很多外地来武汉旅游的好吃佬都会选择来这里“朝圣”。如果你在浩瀚长队里面看到有歪果仁也别惊讶,太正常了。
真正让赵师傅名声大噪的不是热干面而是“油饼包烧麦”。这个神奇的重口料理不管是在微博、朋友圈还是ins、b站各大网络平台,只要一出现就被刷屏。可以说是得此一见此生无憾了。
但请别忽略了他家的热干面。跟高氏一样,主打的口味都是红油,所以辣椒绝对是亮点。如果你强调多给点辣椒,下面的师傅也只会给“点把点”然后告诉你“我们辣椒蛮辣”。如果你不服气,觉得瞧不起人啊然后自行多给两勺,我只能告诉你
自己给的辣椒,哭着也要吃完。
自从成为网红后,赵师傅家排队的队伍是越来越长,每次路过都很心痛。感觉自己从小吃到大的平民美食一下飞上枝头变凤凰……
小tips: 排队的都是买油饼包烧麦的,要吃热干面的话很快,是不同的窗口。分量很足,酌情购买。
(2.豆皮)
有人说,武汉的豆皮现在远不如热干面的平均水准高。也许吧,但是煤火大灶,庞然巨锅,豆皮的制造过程更具观赏性,从6点到10点,在大锅面前排起队,看着做豆皮师傅熟练的手法,上下翻飞的锅,跳动的火焰,闻着蛋皮的香气,真是一种享受。
下面的这些豆皮里,是否有曾经一招便击中你胃的那份?
01.楼林美豆皮店
楼林美邻近江汉路,这片地段的消费群体多数是年轻人。但走近楼林美,却发现里面常常坐满了中老年人,守着一盘豆皮、一碗蛋酒,呼哧哗啦吃得热火朝天。
老板夫妇从20年前的花楼街豆皮小摊,做成了今天小有规模的早餐店,住在花楼街的老街坊都知道,当时是叫马记牛肉豆皮。豆皮一直是牛肉味的,糯米饱满馅料足,价格却只要5元。
地址:洞庭街11号
02.老武锅豆皮
武锅拆迁过后,这家豆皮便搬到了现在地方,十几年的老街坊们吃惯了这碗豆皮,从武锅一路追随到静安路。
每一锅豆皮老板都坚持自己动手,不会因为名气做大了就假手他人。老板制作豆皮的过程熟稔于心,动作麻利,在镜头的捕捉下都成了无影手。
6元一小份有4块,9元一大份。这里豆皮的特点是皮子枯脆劲道,能吃到鸡蛋的味道,咸鲜的卤水浸过后,软化的口感又变得奇妙起来。
地址:静安路铁路局对面
03.味美香豆皮
味美香是广埠屯这带很有名的豆皮,经常有美食节目报道,上过电视。老板已经习以为常,手艺是祖传的,现在到了他这里。
豆皮的配料非常丰富,肉丁、笋丁、香菇、腐竹……浇上卤汁很有味。吃豆皮一定要搭配他们家的桂花米酒,特别的浓的汤黏稠着各种配料,标配的汤圆换成了手撕年糕,很特别。
地址:广八路轻音社附近
04.邓氏豆皮
这家豆皮开了很多年了,要说在整个武汉的名气虽然谈不上,但是在水果湖一带的名气还是可以的。
5元一份的豆皮很是花了些成本。肉丁很是舍得放,焦黄的皮子看着就养眼,糯米也入味,咸香适口。
地址:水果湖惠明路3附9
05.周记热干面豆皮大王
周老板的周记热干面豆皮大王,早前开在汉阳鹦鹉洲,那时名为鹦鹉矮子热干面豆皮大王。十几年前,随着鹦鹉洲拆迁,周老板迁居于此,店就开在桃花岛的桃花街上,沿着麒麟路走到头,左拐便是。
周家三代人都是靠做豆皮营生,算上周老板自己开店那30多年,周记豆皮已经开了100年。连摊豆皮的工具都是蚌壳,这是最传统的摊豆皮工具,如今这个已经跟了老板十几年。
老板用料舍得,一锅只做4份豆皮,打4个蛋。相当于一份豆皮一个蛋。臊子用的是一整个小花菇,吃到嘴里味道更鲜。但周记最有特色的是肉丝豆皮、牛肉豆皮、腰花豆皮,全武汉独此一家。这三样豆皮都不是加在臊子里的卤成品,是直接在锅里撒下新鲜嫩肉丝现炒,起锅前再加上剁椒。这绝对是一份武汉风味的豪华早餐。
地址:麒麟路与桃花街交叉口
(3.牛肉面)
牛肉面在武汉的过早里也占有一席之位,不仅如此,午饭、晚餐、宵夜以及brunch,都可以通过“搞碗牛肉面”来解决。尤其是夏天,面是辣的,天是热的,吃一口面,冒一额头汗,过瘾!这10家牛肉面可以任意拔草。
01.骏骏牛肉粉丨每天排队的老字号
骏骏牛肉粉位于汉口的老汉口——硚口,有着老字号的一切特质:排队久、不理人、环境无。煮面的师傅带着耳机面无表情,但是店内写着“孕妇不用排队”,到你的时候会问一句:要不要辣。这就是老武汉, 既粗犷又温情。
一碗红油宽粉放在面前,与别家不同的是他家的牛肉都在底下,所以第一眼看不到肉不要慌。红油很厚,份量挺足,卖相作为一碗牛肉粉来说,无功无过。
牛肉:份量可以,一挖可以挖到很多牛肉,牛肉是卤过的,比较入味。
汤底:汤是用牛骨头汤熬成的,与一般的酱油水还是区别挺明显,喝起来并不是很辣,味道比较浓郁。
粉:骏骏家只有粉,且只有这一种宽粉,味道相比以前,稍微欠缺点嚼劲。
加分项:面窝。骏骏家的面窝,绝对是加分的,最大特色就是薄,不是偷工减料,这种超级枯的面窝很多老武汉人都喜欢吃,又薄又脆。
总的来说,这家老字号牛肉粉水平稳定,味道中等偏上,能感受到老武汉过早的人气。
地址:硚口路中山医院旁边的正公交站出处
牛肉宽粉:14元;面窝:1元
02.花子牛肉粉丨刁角里面的人情味
花子牛肉粉,位置非常难找,无牌子无环境无店面,就在一个老小区的棚子下,吃饭的都是这附近的街坊邻居,几张桌子坐满了食客,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嗦粉声。
老板比较和善,点的牛肉粉,主动又给加了香菇等配料,一碗端上来,红油鲜亮。
牛肉:份量给的很足,三合一里有牛肉牛肚、香菇和瘦肉,都很入味,牛肉卤得软烂,喜欢有嚼劲的就不推荐了。
汤底:味道很辣,微辣也很够味,汤和辣椒油都很清亮,比较浓郁,看着就很有食欲。
粉:点的细粉,不知道是不是煮的久了,粉很容易断,略失望。
加分项:老板自制的泡菜,很开胃。
总体而言,花子牛肉粉是比较实在的一碗粉,有浓浓的人情味,适合周围的街坊过早。
地址:江岸区西马街办事处联合村146号1-1
牛肉细粉:12元
03.精粉世家丨一碗传奇的拌面
这大概是武汉牛肉粉面里最火的网红店了。先前著名的面窝摊前打架事件,一度把这家精粉世家推上了热搜。24小时营业的牛肉面,无论什么时候去,店里都不空,无数吃货被征服。
到精粉世家,必点的就是拌面了,一碗端上来,拌开的一瞬间,香气扑鼻……
牛肉:大块牛肉铺在面上,十分诱人,味道嫩而不柴,很入味!
面: 不粘不腻,根根分明,爽滑又有劲道, 入口不觉得辣,到最后越来越辣,越吃越好吃,很过瘾!
加分项:门口的面窝应该是人手一只的,中间那部分很酥脆,外层肉坨,吃起来又香又脆。
客观而言,精粉世家的拌面还是对得起他的名气的,而且吃面的能看到很多美女!最后提醒,拌面比较有特色,汤面水平一般,所以去了就吃拌面就好啦!
地址:汉口马场角横路富豪花园西区商铺
麻辣牛肉拌面:14元;面窝:1.5元
04.金焱牛肉粉大王丨汉口人人皆知的老字号
在名吃扎堆的雪松路上,金焱牛肉粉已经开了二十多年,环境和服务就是老字号那种不拘小节,也是只能现金支付,小傲娇。
这主营的就是牛肉粉,先买单,然后凭单子到门口找阿姨取餐,餐具用的都是一次性的,站在门口吃或者边吃边走,武汉饮食特色。
牛肉:牛肉厚厚的一块,炖的很软烂,很有嚼劲,而且也不老,看着就很扎实。
面:面是热干面的圆面,吃起来有点咸,口感相比粉差了些。
汤:汤上面有一层红油,颜色很重,因为期待太高,吃到嘴里反而觉得味道平平。
总而言之,作为一家老字号,是及格的,但总是觉得少了点让人惊艳的东西,价格也相对其他面馆是高的。
地址:汉口万松园小区雪松路30号
牛肉面:15元
05.鹿鸣春丨青山最有名的牛肉面
这是青山最有名的一家牛肉面馆了,大红色的招牌很惹眼。话说从汉口到武昌,真有种跨市的感觉。到了鹿鸣春,满屋子的青山普通话 ,很奇妙的感觉。
买票,取油饼取面,整个儿速度很快,葱花和香菜、辣椒任加。临近中午,一个早午餐的时间段,宽敞的店里还是坐满大半。鹿鸣春的老字号派头也是十足,首先氛围就到位了。
牛肉:大片牛肉,看上去很诱人,卤得很烂;
面:面条是热干面,较细,所以很入味,口感不错。
汤:红艳艳的汤看上去很辣,但实际上不算很辣,辣味之后有一股回甜,牛肉味还算浓郁。
加分项:油饼。鹿鸣春的油饼是此行的最大收获之一,形状自由,炸的枯脆,吃在嘴里酥酥的,泡在牛肉面汤里吃更是美味。
鹿鸣春也开了分店,我们选择的都是老店,客观来说牛肉不错,整体偏甜,但跟郑记的酱油味不同,这种甜香能提鲜,吃起来味道更加有层次感。小伙伴说以前的味道更好,如果去武昌,还是推荐去品尝一下。
地址:青山才茂街 定位杨园学校或杨园派出所
牛肉面:12元;油饼:1元
(4.汤包)
关于汤包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河南,另一种说法是起源于江浙地区。但是吃货君最爱武汉的汤包!那么,在武汉的大街小巷那些满负盛名的汤包店中,到底哪家好七呢~一起来看看~
01.华美汤包店
地址:光谷步行街4楼火星美食城(矮子馅饼附近)
上图是最开始的店面位置,在西班牙风情街北侧,现在开到了光谷世界城火星街美食城里。
每次吃这家汤包简直激动得要哭出来,觉得怎么会有汤包这么好吃的东西,都忍着烫塞一整个进嘴里。
白色是鲜肉,绿色是香菜,黄色是玉米,紫色是香菇,橘色是番茄
他家的七彩汤包我一直不敢吃,就只吃鲜肉的,因为我总怀疑他家加了色素。直到后来我有一次我亲眼看到他们把玉米粉和青菜末混进面粉,做出黄色和绿色的面皮的时候,我才敢吃这个带颜色的汤包。
最后发现所有颜色的汤包里,最好吃的是玉米味。
我最不得不佩服的就是他家的皮之薄和汤之多了,我很少见哪家汤包做得像水袋那样饱和,而且不会破掉。这也就是为什么每次我吃这家的时候,都会忍不住一口把汤包整个放进嘴里爆开的原因。
02.成记汤包店
地址:江岸区汇通路二德里(崇善路附近)
成记店内的服务员阿姨直接当众做汤包。
成记店内干净整洁,吧台和壁画都有着旧时代的缩影。
怎么说呢?总觉得武昌和汉口的区别在于,汉口的店面通常年代很久,动不动就是开了二三十年的老店,但是店里的陈设却不像武昌那样开了几年就脏得不成样子。
只可惜这家汤包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好吃,过来吃过几次,觉得皮有些厚。最重要的是他家的汤包感觉有点咸,以至于我每次都要喝好几瓶可乐来解渴。不知道是不是我个人口味的问题,总而言之就汤包本身而言觉得一般。
03.曾记水货汤包店
地址:硚口区长堤街188号
后来又更多人给我推荐汤包店,试过都觉得一般,包括久负盛名的四季美之类。所以,你们应该懂我发现这家汤包店的欣喜之情了。我差不多是从这家店开始,彻底爱上了汉口的汤包店。这家水货汤包简直把最古朴的美味发挥到了极致。
他的皮很薄和汁水丰富自然是不用说,我常常吃汤包最先看的是汤包的皮薄水多。但是这家厉害在于,他的汤汁很鲜嫩。怎么说呢?你吃汤包其实一多半在喝里面的汤,很多汤过咸过淡都是不行的。但是这家汤包的汤汁,会让你很想单纯喝一大碗它的汤。
在这家店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家就卖鲜肉、香菇和番茄。就目前来看,我吃到他家的番茄汤包,可能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一家了。既保留了番茄原有的味道,又不会显得太酸。我看他们完全没有任何的科学仪器去辅助制作,大概最科学的,就是那么多年来反复制作后的双手总结出来的经验吧。
直到现在,每次经过长堤街的那深深浅浅的巷弄,我都会想去尝一尝他家的番茄汤包,配合他隔壁家卖的牛杂,简直是太完美的事情了。
04.红蜻蜓炸汤包
地址:硚口区解放大道397号
我也不停地在朋友的推荐下,或者自己的尝试之下,找寻新的汤包店。后来就发现了这家有趣的汤包店,他卖的汤包居然是炸过的。
味道真的很特别,有点像生煎包的口感,但是里面确实又有汤汁。但凡是这种有创意的东西,在最开始的吃到的时候,还是会觉得很开心。
05.易胖汤包
地址:江汉区仁德里1号
从最开始水货汤包占据我心里第一名那么久,到后来发现了今楚汤包,我以为就会这样一直下去了,毕竟今楚汤包的麻辣味那么好吃。哪怕有几次我在今楚的麻辣味汤包里吃到一下像沙子一样的渣(也不知道是不是辣椒油炸出来的炭),也还是忍不住去吃。直到后来我发现了这家汤包,我觉得我还是太年轻。
我以前总觉得皮薄水多可能没有那么重要,是因为我觉得汤包的皮做再薄,不也就那样。我甚至说过,做很薄不应当是基本功么?
可是易胖的这个面皮薄的程度,绝对不是“基本功”能做出来的,这种薄到不用迎着光就能看穿透的面皮,是常年累月的手工师傅锻炼出来的技术。
再说到他家的馅料,在薄皮的包裹下可以做到很难弄破,这样就会在蒸的过程当中仿佛一个个小汤煲一样在蒸笼里沸腾。吃的时候趁热放进嘴里,所有的汁水在牙齿里溢开,不像是吃了汤包,倒像是喝了一口汤。
哪怕会有人不同意我喜欢的汤包店,甚至你还吃过更好吃的汤包店,但这些都不重要。只要你愿意跟我争论最好吃的是哪家,我们就是单纯地在喜欢食物的人。所以,重要的是我们这群人会单纯喜欢某一类食物,并且真挚地做下记录,精心比较的有追求的人们。
就好像后来我在那个xx软件上交到的那个朋友说的一句话:“很喜欢吃并且很会吃的人,都坏不到哪里去的。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老外美食节目叫什么名字(浙江卫视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1948,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