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有什么美食,洛阳市新安县有哪些历史名人文化古迹地方特产?
这是一个历史沉淀相当深厚的县城,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它的北部整个地区是由黄河天然划界,南方为洛河中段,是著名的河洛文化中心,所以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另外在中国人的语文课中,几乎都学习了千古扬名的《石壕吏》一文,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一一杜甫。它的发生地就是“安史之乱”的重灾区一一新安。
这个县城古代的隶属关系十分复杂,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它处于天下中心的中原地带,在”遂鹿中原”的历史烽烟中,各路诸侯军阀,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当然,现在而今眼目下,这些复杂关系早就躺在历史的故纸堆中,偶尔为文史研究者们翻动一下。
但是,有的历史名人应该有所了解,因为他们从不同角度和贡献大小,为这片热土做出了贡献,让我们记住他们。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军阀割据,称王称霸的时代,由于军阀们频繁地相互征伐,对老百姓的横征暴敛,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种混乱局面几乎达到三百年之久。
乱世英雄杨坚取得后周政权后,立即东征西讨,力争早日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图大略。
杨坚麾下大将韩擒虎真可谓是“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侍漏五更寒。”为杨坚统一祖国,建立大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他生于公元538年,卒于公元592年。新安县人。
陈青云,一位著名的武侠小说大师,其成就不亚于金庸先生。但是,这里说的陈青云先生,却是新安县城关后裕人,一位悬壶济世的良医,清晚期道光名医,他穷尽一生研制的“小丸药”,甚至流传至今,惠泽百姓无数。
张钫(1886~1966),新安县铁门镇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面临内忧外患,无数仁人志士莫不以拯救国家为己任。
张钫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进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与他同桌的你,也许就是后来威震抗战斗争的四川人刘甫澄将军。
张钫在北洋时期,在河南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先后为“镇嵩军”、“靖国军”的组建和指挥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当然,他的第“二十路军”也参与了围剿鄂豫皖苏区的行动。这是历史的存在,无可否认。
新安县庆祝建军95周年纪念日之际,一位名叫程明山的90岁老人走进人们的视野,老人的英雄事迹于此为人们知晓。
老人于1948年16岁时报名参军,新中国诞生后解甲归田,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不到二十岁的程明山再次报名参军。1964年被济南军区评为“五好军官”,但是,他坚持成为家乡普通一个农民,成为一个民办教师,直到90岁高龄,仍然心系农村教育。他是新安县铁门镇人。
(革命老人程明山)
文化古迹方面,首推“丝绸之路申遗项目中唯一的一条古道就是一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长安与洛阳的道路打通后,唐肃宗年间,杜甫回到战乱后的故乡,曾经投资宿于石壕村。
当时叛军节节败退,唐军平叛有望,杜甫回到首阳山下的陆泽山庄,兴奋之余挥毫写下压卷长诗《洗兵马》,此诗深得王安石击节赞叹!
次年春天,杜甫来到了新安县,却不料唐军大败,进而在新安县石壕村大抓壮丁!《石壕吏》于此诞生。
古道之石壕段(下同)
新安县城东南方向,两山对峙,陇海铁路与318国道在这里相遇,从秦时函谷关流淌而过的涧河,在地势平坦的这里蜿蜒曲折,著名的鸿庆寺石窟就在函谷关一侧。
沉寂的山涧溪流中,野花疯长,顽强的生命力犹如邻家鸿庆寺石窟。
它动工的时间是北魏时期,断断续续,直到唐时才告封顶交楼。共有六窟。现存五窟。
第一窟的正中位置雕刻大型高浮雕《降魔变》,表现的是佛教祖降魔时的惊心动魄。
雕塑群中最精彩的是各种魔怪,他们呈现各式凶神恶煞像,手执大刀长矛、弓箭剑戟,一齐向佛祖招呼过去。
将飘缥渺虚无的美好愿望寄托于佛祖的慈悲保佑,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的老百姓美好愿望的精神寄托。
地势险要的崤函古道连结了长安洛阳,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两地的“高速公路”,秦国时设函谷关成为长安门户,乃是西去第一关。
汉武帝时将函谷关移到洛阳新安县,史称“汉函谷关”。
这座关口成为丝绸之路世遗点位。它骄傲的位于新安县城。
一千多年前,新安县的合璧宫发生了至今没有侦破的一件重大命案。
太子李弘是高宗与武则天的亲生儿子,自小聪明好学,如无意外,应该是高宗理想的接班人。
由于李弘对失去自由的两个异母姐姐的同情,引起武则天不安逸。
公元675年四月二十五日,李弘暴薨今新安县函谷关附近的合璧宫,年仅24岁。
谁是元凶?墓地旷野的千年石兽沉默不语:“不可说!”石兽不开口,只是望天吼!案情大白,只是苦了高宗皇帝,破天荒的尊谥儿子为皇帝。
新安县的“牛心柿”是农副土特产品,顾名思义,它的个大,肉细、汁多、味甜。
美食有饺子锅贴、糊辣汤。我曾经在河南的兰考县吃过一次糊辣汤,业主全家住在一架马车中,车外搭个棚子作为接待食客的地方,吃一碗羊肉饺子,喝一碗糊辣汤,一身淋漓汗,平生不平气,尽向毛孔散!它应该是河南美食的标配。
结束语
限于篇幅,只有忍痛割爱。精彩内容,容后再说。
请举例说明有哪些词语比较形象?
我刚看到这个题目,本来能说出很多有关吃的语句,一看大多让别人说了,我就说几个大伙没说过的:
第一个,吃官司,这个一看大家都懂,就是因为处理问题不当,给别人造成损失或伤害的违法行为,叫“吃官司”。
第二个,吃独食。这个也很容易明白,就是自私,在利益面前不愿与人分享,这种行为叫“吃独食”。
第三个,吃一百个豆不赚腥。这个也不难明白,就是一个人不应该总是一味地去帮另外一个身上有缺点的人做事,或是一味地去纵容某个身上有不良行为的人最终导致受牵连,再就是不应该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帮助不该帮助的人,最终导致吃亏……这些都叫“吃一百个豆不嫌腥”。
第四个,吃了熊心豹子胆了,形容一个人胆子很大,多含贬义,干些违法勾当……这就叫“吃了熊心豹子胆了!”
第五个,吃不了兜着走。形容一个人惹了大麻烦,给别人造成不可饶恕的伤害或损失,这就叫“吃不了兜着走。”
第六个,吃皇粮,以前用这三个字形容当官的。
第七个,吃卡片,以前用这三个字形容工人阶级。
第八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比喻人在何种环境生存就吃何种环境赐与的物质。
第九个,吃错药了。形容一个人一时糊涂办了错事。
第十个,我不是吃素的,形容这个人脾气大不好惹。
第十一个,吃秤砣了。形容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死心塌地地追随着。
第十二个,吃枪药了。形容一个人脾气不好,对人对事缺乏耐心,遇事不冷静,动不动就爱发火。
……
我是枕月听星语,希望得到您的关注。谢谢!
:
现代士兵有压缩饼干和各种行军口粮?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重要后勤,士兵口粮对一场战争的胜负具有很大的影响。随着食物品种的发现与种植技术的发展,行军口粮种类也一直在更新、变化,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士兵们对于军粮的爱恨交织的矛盾心理。
要知道,军粮一定要容易携带,不易腐坏,简单易食,还要量大管饱——这样味道一定好不了,能快速补充士兵的体力,有力量快速作战。而且,随着历史发展,士兵们的口粮也一直变迁。
要理清古代士兵的口粮变迁,我们首先要弄清一个问题:
中国饮食结构变迁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艺五种”,说明在黄帝时期,就出现了黍、稷、菽、麦、稻五谷,并且“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谯周·《古史考》)。
到了夏商周时期,出现了五菜、五畜、五果、五味等,还进一步丰富了粮食作物与蔬菜,出现了“粱”、“菰米”、“芥”、“蔓青”、芹菜等食物。
春秋战国时期,肉类被限制在统治者食用,周天子甚至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礼记·王制》),以至于孟子专门提出“七十可以食肉矣”。这应该是统治者被称为“肉食者”的来历了。
不过,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出现了南北方的饮食差异,北方——基本上就是中原地区了,以黍、麦为主食,吃羊、猪肉;南方以稻为主食,吃鱼肉。当然,北方也有吃鱼的,比如范蠡就写了一部《养鱼经》。
到了秦汉时期,国家开始了大一统,各种产业如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等大力发展。吃的上面也更讲究了。在这时候,出现了面食,也就是面粉做的食物。当然,这时候面食都是上层人士吃的东西,普通老百姓可能连肚子都吃不饱。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主食基本上没有变化,只不过是食品原料增多了、食品种类增多了,馒头、面条、饺子、馄饨、月饼、油条等等开始出现。
到了明代,中国饮食结构有所变化。嘉靖年间起,北方开始开垦水田,栽种水稻,大米成为主食之一;南方也引进了小麦。
而且,嘉靖年间,去麦加朝圣的回教徒带回了从南美洲传出的玉米,并在此之后慢慢推广,直至明朝末期,成为人们主食之一。
另外,红薯也在明朝万历年间传入我国,慢慢从南方扩散到北方,也成为了人们主食之一。
清代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了解了这些,我们也就弄清了军队士兵主要吃些什么。
古代士兵主要口粮
总的来说,秦汉之前,北方以小米、麦子为主食,南方以稻米为主食,做法大多就是煮与蒸;秦汉时期,粮食种植面积扩大,出现了面食,但这只是上层社会的食物;到了明朝,才有了玉米、红薯的引进与种植。
而且,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麦子一直以来都是产量低,还要煮成麦饭吃,很不好吃,自然不能当做军粮主食了。黍(小米)产量高,味道不错,还耐储存。比如,《农书》就记载:“五谷之中,唯黍耐陈,可历远年。”所以,唐代之前,黍(小米)一直是军粮的主角,以至于汉朝的“输黍于边”体系一直被学者研究。
唐代之后,经济大力发展,种植技术也有很大发展,稻米、麦子种植慢慢扩散到全国,这才逐渐成为军粮的主角。
值得一提的是,《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蒙古军队作战时会赶着一群牲畜作为食物。他们还携带一种脱水的粉末状奶制品和风干牛肉条作为副食。
古代军队副食
古代士兵们要么熬煮小米,要么用小麦粉做成烧饼,要么蒸煮大米作为主食,但蔬菜就没有那么种类丰富了,新鲜的肉也是不可能的。
为了保证易保存、易携带、易食用,菜类、肉类一定会处理好携带。一般有两种,一是各种大酱,二是腌制过的菜类肉类。
酱的制作在中国历史悠久。张岱的《夜航船》中就记载“成汤作醢”,这里的“醢”,就是肉酱。到了周朝,周天子食用的酱“百有二十瓮之多”。秦朝《传食律》中就记载,根据职务高低不同,对官差的配给是“半斗粺米,四分之一升酱”或者“一斗稗米,半升酱”。
腌制过的蔬菜肉类也是很好理解的,比如鼎鼎有名的“金华火腿”,传说就是宋代抗金名将宗泽凯旋时,沿途百姓争相送给将士猪腿,因路途遥远,不易保存,乡亲们就撒上盐做成了火腿。“火腿”这个名字据说还是康王赵构赐名的。
古代军队发明的美食
古代士兵并不都是喝粥吃腌菜的,我们现在吃的许多食物,都和古代军队有些渊源。
馒头就不必说了,宋代高承载《事物纪原·酒醴饮食·馒头》中就提到诸葛亮发明馒头的故事,只不过那时候的馒头是有肉馅的,现在应该称之为肉包子。
锅盔据说也和诸葛亮有关系,但也有地方传说和周文王有关系,比如文王锅盔(岐山锅盔)就在西北地区很出名。当然,传说中都提到锅盔是作为兵士的军粮发明的。
光饼在福州地区很出名,据记载是戚继光下令烤制一种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在兵士身上当干粮。
踅面,念作二声xue,也写作旋面。当地传说,韩信打仗时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发明了踅面。这种面在制作时就已经快熟了,吃的时候在开水锅里捞煮一下就可以了。
古代军队缺粮时吃什么
我们以上谈到的都是后勤充足时,士兵可以吃到的食物。若是缺粮少米,杀马吃肉是轻的,中国历史上也有吃人肉的。
唐朝安史之乱睢阳之战时,张巡坚守睢阳十月之久,士兵们从每日分到一勺米,到吃树皮草根,再到饥饿至死。张巡只好杀其爱妾,煮熟犒赏将士。后来又杀了睢阳城的老弱妇孺,史载“凡食三万口”。虽然韩愈辩解是吃的死去的叛军的肉,但坚守睢阳的将士们确实吃了人。
后记
古代士兵吃什么,这关系到一场战争的胜败,比如曹操就是烧了袁绍的粮仓,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古代士兵吃什么,也受到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限制,要不然士兵们吃了千多年的小米饭,直到唐宋才能完全吃上稻米和面粉。
古代士兵吃什么,总是比不上和平时候吃的时候。只希望后世再少些战争,军队罐头再有营养,也不如大锅里炒出来的饭菜好吃。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秦朝有什么美食(洛阳市新安县有哪些历史名人文化古迹地方特产),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2317,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