浒墅关有什么美食,苏州有哪些特产?
苏州缂丝织造
缂丝,又名刻丝,是一种古老独特的织造工艺,主要存在于江苏苏州及其周边地区。苏州缂丝自南宋以后,盛名全国,成为主要产地,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剧装戏具制作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是苏州独有的传统手工技艺,可上溯至明代中叶,与昆曲相伴而生。苏州剧装戏具每个品种的工艺均各有特点,迄今仍用一件一制的方式手工制作。2006年,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
太湖莼菜
太湖莼菜是苏州著名特产之一。莼菜,又名水葵,俗称“马蹄草”,莼菜的幼叶与嫩茎中含有一种胶状粘液,食用时有一种细柔滑润清凉可口的感觉,并有一种沁人心肺的清香,口感极好、风味独特。太湖莼菜每年清明致霜降间可采摘嫩叶供食用,可配荤炒,可素食、可氽汤,也可做馅。
苏州卤干
苏州卤汁豆腐干采用新鲜圆柱大豆为原料,经备料、除杂、浸泡、磨浆、甩浆、煮浆、凝固、压榨、成型、油炸、卤煮、冷却、包装而成。卤汁豆腐干在筵席上常用作冷菜拼盘,又为街头巷尾风味小吃。
宋锦
中国传统丝制工艺品之一,始于宋代末年(约公元11世纪),宋锦产地主要在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被赋予中国“锦绣之冠”。2006年,宋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单位为苏州丝绸博物馆。2009年9月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宋锦是在唐代蜀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专供装裱书画用。宋锦可分为重锦、细锦、匣锦、小锦四类。重锦有四五十种花样,均为明清流传下来的底本,如龟背龙纹、金线如意、双桃如意、福寿全宝、梅兰竹菊、定胜四方等。重锦又称“大锦”,花作退晕,金勾轮廓,是宋锦中最名贵的品种。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苏州织造府织造的宋锦作品有“明•盘绦花卉宋式锦”、“狮纹锦”、“龙纹球路锦”、“宝莲龟背纹锦”、“四合如意定胜锦”、“八合、四合如意天华锦”、“灵鹫路纹锦袍”等,其中“极乐世界重锦织成锦图轴”堪称稀世珍宝。
苏扇
苏扇是苏州折扇、檀香扇、绢宫扇,纸团扇的总称,均以制作精巧而闻名。折扇由收则折叠而得名,又因用时需撒开,故又称“撒扇”。扇骨又称骨子,取材以竹为主,又有檀香木、红木、黄杨、紫檀、乌木、鸡翅木、桃丝木、湘妃竹以及象牙、玳瑁等珍贵材料。扇骨的长短和多少,随使用对象及当地风俗习惯、气候而各不相同。折扇上面是文人雅士题诗作画之处。扇面的制作也很讲究,如宣纸扇面就有开料、刮光、裱糊、上矾、沿边等十多道工序。古代尤其以泥金扇面为人们所推崇,配以名家书画,一把价值千金。苏州折扇始于南宋,元、明两代名家辈出,制作愈见精良。苏州檀香扇始于明末清初,是从折扇演变而来。早在20世纪20年代,苏州的“张卿记”等几家作坊就专门以生产檀香扇著名。
红木雕刻
流传百年的璜泾王氏红木雕刻,师承吴县香山木匠古建筑传人王荣司手传。雕刻的各种工艺美术品和高档红木家具,全部运用传统工艺,造型别致,制作考究、精良。
太仓肉松
太仓肉松已有一百多年的制作历史,选用新鲜猪后腿精肉,配以酱油、冰糖、鲜姜、大茴、黄酒等佐料加工而成,纤维细长,滋味鲜美,特别适合产妇、幼儿及病人食用。太仓肉松在烹制上更有其独到之处:不断地翻煮,大锅内的原汁原汤,要在规定时间内全部收干在肉松里,肉又要煮到油脂全部泛起、滤尽,纤维酥而不烂。
浒关草席
浒关草席,苏州浒墅关镇特产。色泽碧青,草质柔软,光滑平整,编结紧密,舒适凉爽,坚韧耐用。
阳澄湖大闸蟹
阳澄湖大闸蟹,又名金爪蟹,产于苏州阳澄湖。蟹身不沾泥,俗称清水大蟹,是享誉中国的名牌产品。
稻香村茶食
稻香村是“中华老字号”,始创于清乾隆38年(1773),取曹雪芹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的稻香村为名,被誉为“糕点泰斗,饼艺至尊”。
常熟叫花鸡
常熟叫花鸡又称“煨鸡”,色泽棕红,油润光亮,鲜香扑鼻, 鸡肉酥嫩,风味独特。常熟叫化鸡采用当地特产——鹿苑三黄鸡为原料,具体制作方法是:将活鸡宰杀后,用菜油、料酒、精盐、葱姜腌渍,在鸡膛内加进火腿片、香菇、虾米、冬笋片,以及葱、姜、酒等调料,然后用猪网油紧包鸡身,外加荷叶包扎,再用细草绳扎紧呈枕形,整鸡外面涂上揉粘黄泥,最后在火上烘烤四至六个小时即成。
碧螺春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绿茶, 产于苏州太湖洞庭山。太湖水面,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由于茶树与果树间种,所以碧螺春茶叶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碧螺春茶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清康熙帝视察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觉“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
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位于苏州市以北,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
四大名著的出处及作者是什么?
四大名著的出处及作者。。。
晴玲珑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的工作性质是文化领域。但是我知道这个回答不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和亮点。
四大名著名著我都喜欢,六零后的我对这几本书读了好多遍,实话实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我精神生活是匮乏的简单的,读书成了那时候重要的业余生活。
四大名著我最最喜欢是《红楼梦》,读了遍数最多。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高)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第二本书是西游记,四大主角的表现让人啼笑皆非,当时曾经笑岔气过!
西游记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第三本书是《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第四本书是《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内容简介:《水浒传》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
四大名著我虽然都读过,但是未读深没研究,不敢浅议。
对中国四大名著,我一定是怀有敬畏之心。我们总说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可是我们能够真正能够感受到古代中国的文化,其实就只有那一本本的诗集,那一幕幕的喜剧,那一部部的小说。中国四大名著,历经了这么多年,依然被称之为经典,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名单,都体现了当下的情形,让我们可以通过小说,去探寻那个年代。
苏州大运河风光诗词?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是一座水做的城市。河道纵横,一座座古桥串联起古城的街巷脉络。在苏州的古桥中,地处寒山寺外,横跨古运河的枫桥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传颂千古,堪称历代吟诵苏州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月落乌啼,枫桥边那个无眠夜
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枫桥究竟始建于何时,如今难以考证,但至少在唐代,枫桥就已是水陆要冲,舳舻相接。明初姚广孝在《重修寒山寺记》中如此回溯枫桥的繁华:“北抵京口,南通武林,为冲要之所。舟行履驰,蝉联蚁接,昼夜靡间”。 不过,在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枫桥迎来的却不是装满粮食的漕船,而是一艘艘拥挤的客船,满载着来自长安、洛阳的难民、官员和文士,其中就包括两年前刚刚中了进士的襄阳人张继。 范成大《吴郡志》中说:枫桥“在阊门外九里,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唐宋时,人们坐船出入苏州城,一般都要在枫桥边短暂停留。
那是一个深秋之夜,天气格外寒冷,夜色笼罩了枫桥和运河,乌鸦(也有学者认为是乌臼鸟)凄厉的叫声在寒气中回荡。孤独的张继僵卧舟中,看着岸边的枫树和水面上渔舟灯火难以入眠。此时,不远处寒山寺的钟声传来,更勾起了他的羁旅之思和家国之忧。远方的亲人是否平安,漂泊的日子何时结束,国家的动乱还要持续多久……张继再也睡不着了,他翻身披衣坐起,取来纸笔,写下了这首浸润着愁绪和忧思的《枫桥夜泊》。 在灿若星辰的唐代诗人中,张继并不算名家。除了中过进士,他只当过洪州盐铁判官等普通官职。张继流传下来的诗也不多,宋人叶梦得说,到南宋时,张继的诗存世就只有三十多首而已(《石林诗话》)。但正是凭借着这一首《枫桥夜泊》,张继的光芒就永远不会黯淡。
在每一个朝代,《枫桥夜泊》都吸粉无数。唯一的例外,是宋代欧阳修曾在《六一诗话》中对“夜半敲钟”提出质疑,但《石林诗话》《庚溪诗话》等纷纷列举出白居易、温庭筠等人的诗作来证明唐代佛寺的确夜半打钟。除此之外,历代诗人、诗论家都对《枫桥夜泊》推崇有加,纷纷吟咏枫桥,留下“乌啼月落桥边寺,欹枕犹闻半夜钟”(宋·孙觌);“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宋·陆游);“正是思家起头夜,远钟孤棹宿枫桥”(明·高启);“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清·王士祯)等佳句。甚至曾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涛声依旧》,也是巧妙地化用了《枫桥夜泊》,表达了现代人和古人千年相通的愁怀。
寒山闻钟,三块诗碑历尽沧桑
寺以诗兴,诗以寺名,用这句话来概括《枫桥夜泊》与寒山寺的关系实在是贴切。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曾云游至此,因此也被称为“寒山寺”。 自从《枫桥夜泊》问世后,寒山寺名重禅林,“黄童白叟皆知有寒山寺也”,四方游客络绎不绝。古钟、诗碑,寺内这两个与《枫桥夜泊》有关的古物最受到人们的关注,也历尽了千年沧桑。 “夜半钟声到客船”,游客来到寒山寺,总会敲一敲古铜钟。除夕聆听寒山寺钟声,是老苏州人古老的守岁年俗。毫无疑问,张继写下《枫桥夜泊》时,寒山寺内就有一口大钟,但随着元朝末年寒山寺毁于战火,这口“炼冶超精,云雷奇古”的唐钟已一起湮灭。
明嘉靖年间,在本寂禅师主持下,寒山寺再次铸造巨钟,并修建钟楼。才子唐伯虎特地为这次盛举撰写了《姑苏寒山寺化钟疏》。可惜的是,此钟在后来倭寇入侵中也被毁,“钟遇倭变,销为炮”(《百城烟水》)。如今,保存在寒山寺内八角楼上的古钟,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仿旧钟样式重新冶铸的,此钟含有乌金,撞击时钟声洪亮,声闻数里。
不过,在苏州民间始终流传着一个说法,寒山寺的明嘉靖铜钟并未被“销为炮”,而是被倭寇劫到日本,康有为曾为此写诗:“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但这口嘉靖明钟是否真的流落到日本,确切的下落又是怎样,至今还是未解谜团。
“枫桥夜泊诗碑”是寒山寺又一张文化名片。据《吴郡图经续记》记载,早在北宋,宰相王珪就手书《枫桥夜泊》诗并刻上石碑。明代,著名画家文徵明也刻制了一通诗碑,历经风雨,而今能辨认的不到十字,依然可以感受文徵明超逸神俊的书法造诣。 清末,著名文学家、经学家俞樾感于文徵明碑漫漶剥泐,在陈夔龙重修寒山寺之际,书写刻制了“枫桥夜泊诗碑”。此碑正面为张继诗,后附跋语:“寒山寺旧有文待诏所书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岁久漫漶。光绪丙午,筱石中丞于寺中新葺数楹,属余补书刻石。俞樾”。时至今日,俞樾石碑依然保存在寒山寺,是人们来到寒山寺要驻足细品的古物。
一宿千年,擦亮“枫桥夜泊”品牌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如今的寒山寺和枫桥,不再承载离愁和别绪,而幻化为大运河畔一幅美丽的画卷。 走进江苏省级文保单位寒山寺,记者看到,重修于清末的建筑群、俞樾诗碑、罗聘所绘寒山拾得像碑刻、岳飞诗碑等文物均保存完好。寒山寺南侧的大钟大碑园内,重达108吨的仿唐铜钟堪称“世界第一大钟”,令游客叹为观止。2008年树立起来的“枫桥夜泊诗碑”,正面刻俞樾手书《枫桥夜泊》,16.9米的高度,使它拥有了“世界第一大诗碑”的美誉。
走出寒山寺,去寻找当年张继的泊舟之处。重建于清末的枫桥和江村桥如两道彩虹,横跨在古运河上。明代抗倭关隘——铁铃关巍峨屹立,见证了儒雅苏州人内在的刚强。这里还是1949年4月27日三野29军解放苏州,打响第一枪的地方,如今已建为红色教育基地。
去年12月8日,在为期半年多的景观提升改造后,枫桥风景名胜区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成为苏州市第一个免费开放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的枫桥景区是一座历史文化生态公园,充分挖掘了枫桥的诗词文化、漕运文化、城关文化、市井文化、红色文化,丰富了“古桥、古关、古镇、古寺、古运河”五古特色。景区内,江枫草堂、吴门古韵戏台、漕运展示馆、渔隐村、唐寅诗碑、夜泊处、愁眠轩、碧薇轩、惊虹渡等20余处自然人文景观铺陈有序,精彩纷呈。
“枫桥夜泊”游船夜游项目也已启动,各地游客登上“客船”,聆听古寺钟声,观赏两岸灵秀夜景,那一刻,仿佛与千年前的张继心灵相通。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局长陈大林介绍,他们将进一步利用好大运河资源,擦亮“枫桥夜泊”文旅品牌,打造枫桥书场、枫桥夜泊水上游等系列项目,让游客在枫桥听一段正宗的苏州评弹,品一口地道的苏州美食,体验“一宿千年”的浪漫诗意。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浒墅关有什么美食(苏州有哪些特产),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2419,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