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软件找美食,有哪些好的有趣的美食推荐试吃?
中国美食走遍天下!更积累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八大菜系各有所长: 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1) 济南风味是鲁菜的主体,在山东境内影响极大。这个派系的菜讲究实惠,风格浓重、浑厚,清香、鲜嫩。 (2) 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四川、重庆,以麻、辣、鲜、香为特色。原料多选山珍、江鲜、野蔬和畜禽。善用小炒、干煸、干烧和泡、烩等烹调法。以“味”闻名,味型较多,富于变化,以鱼香、红油、怪味、麻辣较为突出。川菜的风格朴实而又清新,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3) 粤菜也叫广东菜,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三种地方风味组成,粤菜也是中国菜在在国外认可度最高的菜系品种,在国外的餐厅也是多以粤菜为主,粤菜在国际上是与法国大餐齐名的一大菜系。粤菜讲究“清、鲜、嫩、滑、爽、香”,追求清单和鲜嫩,对于食物的本味追求很高。粤菜的这种追求非常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要求,是科学的饮食文化。 (4) 闽菜起源于福建省,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长于烹饪海鲜,味道注重清鲜、酸、甜、咸、香,在宴席中最后一道菜一般都是时令青菜,取“清菜”之意。其中福州菜是闽菜的代表,但也根据地域分为漳州菜、厦门菜、泉州菜四种类型。 (5) 苏菜或扬菜即江苏菜,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一般认为苏菜内部分为四大派系:金陵菜,来于南京,制作精细,口味平和。善用蔬菜,以“金陵三草”(菊花涝,构杞头,马兰头)和“早春四野”(芥菜,马兰头,芦篙,野蒜)驰名。 淮扬菜,来于扬州,淮安和镇江,讲究选料和刀工,口味清淡,擅长制汤。 苏锡菜,来于苏州,无锡和常州,常用酒糟调味,擅长各类水产,口味偏甜。 徐海菜,来于徐州和连云港,口味较重,擅长海产和蔬菜。 (6) 浙菜起源于素有“鱼米之乡”的浙江,由杭州、宁波、绍兴、温州四大地方特色菜系组成,用料广泛,追求原料的极致新鲜,因其资源丰富,故,很多菜都是现取现做。 浙菜中杭帮菜重视其原料的鲜、活、嫩,以鱼、虾、禽、畜、时令蔬菜为主,讲究刀工,口味清鲜,突出本味。
如果你能做出一些代表性的菜品 相信大家肯定喜欢
世界上有哪些有名的美食?
寿司,这应该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日本料理了。它的构成非常简单,以至于在一些人眼里,寿司不过是一坨米饭搭配上鱼、虾、贝的简单组合而已。然而正因如此,寿司才可以完美展现出各种食材原本的味道。
其实,寿司也有许多种,熟寿司、箱寿司、握寿司、卷寿司……人们如今最熟悉的是握寿司。因为从连锁的回转餐厅到高级料理店,绝大多数售卖的都是握寿司。有着“寿司之神”之称的小野二郎,握了一辈子寿司,是最为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在他的店里,握寿司已经成为一门艺术,用餐的客人也带着品尝艺术的精神前来,宛如欣赏一件件艺术品。
从历史上来看,吃寿司可不是欣赏艺术,而是讲究简单、快速的平民料理,一些古早味的寿司,比如熟寿司,甚至被人们称为黑暗料理。寿司到底经过了怎样的进化,才从黑暗料理变成世界顶级美食的?
鲋寿司
熟寿司
寿司又写作“鮨”(yì)或“鲊”(zhà)。中国的《尔雅》一书中曾有记载“肉谓之羹,鱼谓之鮨”,意思为“肉酱叫做羹,碎的鱼肉叫做鮨”;而“鲊”字原意就是指用盐、米、鱼肉腌制发酵后的食物。
寿司与湄公河流域的鱼酱以及北欧的鲱鱼类似,都是带酸味的腌渍食物,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存鱼肉。因为经过发酵后的食物有酸的口感,因此被命名为“Sushi”,在古日语中是“酸”的意思。
在日本,寿司从历史上就不是宫廷或者贵族的料理,而是以平民料理的形式出现的。日本民间故事集《今昔物语》中就提到了,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寿司在大街小巷都有贩卖,当时寿司的重点不是米饭,而是利用米饭加以发酵保存的鱼。
鲋寿司
熟寿司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滋贺县琵琶湖的鲋寿司。鲋寿司起源于8世纪,做法费时又费力,在春季将琵琶湖中的鲋鱼捕获之后,先去除鱼鳞和内脏,抹上盐后储存起来,两三个月后鱼体内的血水渐渐排出。在夏季时将鱼取出,一层鱼一层米饭这样层层铺好,并放上重物压实,帮助其发酵。存放时间可以从几个月到一两年。
由于长期的发酵,鲋寿司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其酸腐味,很多人无法接受它的味道,认为它是“黑暗料理”,也有人喜欢吃这样的味道。因为寿司存放的太久,已经“熟成”了,所以也称为“熟寿司”。
如今的寿司都是鱼生与米饭一起食用,但是熟寿司的米饭发酵时间过久,一般只吃具有独特风味的鱼肉。在平安时代,各地经常将这种熟寿司进贡到京都,因为路途遥远,熟寿司不易变质的特性很受人们欢迎,也统治了日本人胃口很长时间。
半生半熟寿司
室町时代(1336年-1573年),和歌山和秋田等地都将发酵时间缩短至一个月左右,鱼肉没有完全熟成,米饭也还可以食用。目前秋田的“ハタハタ寿司”,就是这种“半生半熟寿司”。
押寿司
进入到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以后,酿醋的技艺不断成熟,米饭不需要再用鱼发酵,只需要倒入醋就有独特的香味。于是,这种醋饭与鱼类结合的寿司被称为“早寿司”,意思是很快就可以完成的寿司。“早寿司”至今在和歌山一带,还是当地的特产。
箱寿司
而关西的日本人发明了“押寿司”,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做法被称为“箱寿司”,至今仍在大阪及周边地区流传。做法是将米饭和相关的食材放入木盒之中,大小、材料都要整齐的排列,之后用力压紧。做好的寿司会变成四方形,然后取出来、切小块。
在奈良,还有一种押寿司叫柿叶寿司,作法是将盐渍的青花鱼薄片放在寿司饭团上,然后包上柿叶。因为奈良位于日本内陆,离海相当的遥远,难以吃到新鲜的鱼类,包裹上柿子叶不仅有防腐功能,还能使寿司带上清香。
握寿司
德川家康定都江户(今东京),当时的江户城市规模不大,德川家康带来了大批的武士,为了供养这些不从事生产的人,又招来大批的农民与各行各业的工匠、商家。
大量的外来人口和发达的商业街区,餐饮业自然也就发展起来了,当时的江户是一个外食非常发达的城市,居酒屋也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
当时箱寿司也从关西传到了江户,并且风靡一时。虽然箱寿司的制作时间相比熟寿司还是缩短的不少,可是压制还是需要一些时间,并且需要使用特定的模具,想要快速、大量制作还是有困难的。
出身下级武士家庭的华屋与兵卫本来在江户城卖箱寿司,后来觉得这种寿司不够“速食”,开始想到用饭团结合新鲜的鱼生来制作握寿司。饭团的大小有现在寿司的三至四倍大,而鱼生则取自江户湾(今东京湾),所以又称“江户前寿司”。
华屋与兵卫只采用最新鲜且当季的鱼生,隔夜饭就倒入河中喂鱼,并且米饭捏的软硬适中,处理鱼生的方法恰到好处。并且,以往的寿司搭配的是“辣醋味噌”,有很多人认为也是华屋与兵卫开始采用的芥末。
握寿司
就这样华屋与兵卫的寿司火遍了江户城,华屋与兵卫甚至赚钱开了间餐厅。但是他也被幕府盯上,以违反节约令为由处以手锁之刑(双手用铁链固定)。
这无法阻挡江户城吹起的握寿司风潮,本来1824年江户只有一家握寿司店,到1852年则有5250家,成为当时最热门的饮食方式。介绍江户时代风俗的辞典《守贞漫稿》中写道,“不知何时,江户城抛弃了箱寿司,只有握寿司”,快节奏的生活以及快餐文化的兴盛将箱寿司驱逐出了江户城,还流传了“关西箱寿司,关东握寿司”的说法。
寿司店的“板前”,其实就是从路边摊转变而来的
握寿司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江户最火的“屋台料理”——路边摊的快餐。我们现在吃寿司坐的“板前”,就是吧台前边,其实就是从路边摊转变而来的。明治时代有寿司店将路边摊搬进餐厅中,椅子放在柜台前,就成了现在的“板前”。
金枪鱼握寿司
玉子握寿司
握寿司
皮皮虾握寿司
握寿司实际上就是用手将米饭握成小块,涂上山葵,最后铺上鱼生。在日本,若不加说明的话“寿司”一词多是指握寿司,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寿司类型。握寿司对食材的要求很高,握寿司的食材极其丰富,根据食材和捏制技法的不同,可以是常见的回转寿司、便当寿司也可以是高级的贵寿司,当然口感和价格也是天壤之别。
卷寿司
卷寿司也是一种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寿司。在小竹帘上铺上一层海苔或者紫菜,再铺一层米饭,中间放上配料,卷起来成一长卷,然后切开成小段。
太卷,直径较大,通常有数种配料。
细卷,直径较小,通常只含一种配料。
手卷,把海苔、醋饭和配料搭好后卷成甜筒状,不需切段而用手整个拿起来吃。
军舰卷,用烘焙干的紫菜片围绕调味饭团一圈,在军舰卷的凹槽中可以加入一些质地柔软,松散不易成型的食材,比如海胆、鲑鱼籽和贝柱等。这种寿司的发明极大扩展了寿司食材的范围,使得一些不易成型的食材也可以制作成寿司。
加州卷,诞生地是上世纪70年代早期一家位于加州洛杉矶的寿司餐厅。上世纪70年代的加州涌现了第一波寿司餐馆浪潮,它们主要是针对当时100万的日裔美国人。为了让非日裔的美国人也能接受寿司,这家店的师傅便以牛油果代替美国人接受度比较低的刺身,还把紫菜卷在中间也是为了避免咀嚼紫菜时的不便。这种改良后的寿司很快在美国流行开来并最终于80年代传回日本,取命为加州卷。
散寿司
散寿司的配料(如海鲜、蛋皮、海苔、蔬菜…等)都是切成小块或丁状的,然后直接洒上或拌入醋饭。由于作法单纯,比起上述几种寿司来得容易在家里制作。散寿司和海鲜饭的主要区别在于使用的是寿司米。
江户前散寿司:配料洒在醋饭上,常见于关东地区。
五目散寿司:配料拌进醋饭里,常见于关西地区。
小野二郎
为什么握寿司能成为世界顶级美食?
寿司长久以来都是平民饮食,直到近些年才开始出现高级料理店,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数寄屋桥次郎”。而小野二郎的店里主打的也是握寿司,寿司有那么多种,为什么只有握寿司成为了顶级美食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食材,华屋与兵卫发明握寿司时,讲求的就是应时应季,并且每天都采用东京湾里新鲜的鱼生。近些年,伴随捕捞技术、冷藏技术、运输能力的不断提升,握寿司选材范围有了极大的拓展,这为它成为高端美食奠定了基础。
除了食材以外,厨师的因素也很重要。比如“次郎”闻名全球的不只是小野二郎的握功以及他对食材的挑剔,更重要的是他精准的抓住寿司软硬的口感,以及入口瞬间的细致感受。就像小野二郎在纪录片《寿司之神》开头说的那样:
“一旦你抉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家敬重的关键。”
这才是“次郎”这样的握寿司能成为顶级美食的关键。
· END ·
厦门哪些特色小吃不能错过?
风景什么的过目就忘,美食才是立身之本,让小土著带着你,把地道美食尝个遍!
四里的沙茶面
厦门的沙茶面一直是赫赫有名的,在外人的口碑中乌糖沙茶面的名气最高,虽然土著说本地人也知道,但是土著说,要说老牌美味,还是四里沙茶面才是真爱。
位于厦门湖滨的四里菜市场的四里沙茶面老店,一般游客很少会去到这里,店里大部分都是本地人,他们家的汤头经过二十余年的烹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味,汤稠、香浓、热辣、色艳,再加点脱骨肉、鸭血、豆腐,好味到不行,爱喝汤的我,默默地去找老板加了两次汤。
四里老店: 湖滨四里14之3号(乘车至新村站,步行至四里菜市场)
月华的烧肉粽
厦门1980的烧肉粽真真是,让本地人和外地人都爱到不行,过去的时候店里常常是挤满了人。土著说除了1980,月华沙茶面的也是很美味的(表示只听过他家沙茶面~)。
厦门的烧肉粽,里面包着大大的一块红烧肉,里面还有香菇、虾米、莲子,料超多。吃肉粽要热热地吃才香,然后一定要搭配上地道的厦门海堤辣酱!这样吃才正宗!吃肉粽的时候,如果你的胃口够大,可以点上一碗沙茶面,华清淡的汤头搭配浓醇的肉粽,吃撑出店门。
月华沙茶面:厦门市思明区镇邦路78号(中山路后面一条街,民立小学斜对面)
思北花生汤
走到中山路的黄则和你一定会看看长长的队伍,这就是黄则和的魅力,我很喜欢他们家的蛋花花生汤~但是除了他们家,在中山路靠近BRT的老街那里的思北花生汤也超赞的!
店内、过道摆着几个小矮凳,旁边晒着几簸箕的花生,厦门市井味浓厚,这里的花生汤,花生酥烂甜糯,汤水甜而不腻,点一碗花生汤的同时,别忘了再点个韭菜盒,外皮酥香、内陷鲜香的韭菜盒搭配着清甜的花生汤,真真是赞啦!
思北花生汤: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北路64号(brt下车往中山路步行街方向走)
姐妹大排档的土笋冻
土笋冻这东西,在没去之前查了查,晶莹剔透的类似果冻的食物,里面居然包着虫子!!但是来到厦门了,总得尝尝看这大名鼎鼎的小吃吧。想吃还真不难,走在中山路、鼓浪屿,到处都能看到贩卖的人儿。
很有幸土著请客吃大排档——姐妹大排档,听说老有名了,老店在海沧,现在进驻岛内来了。在这店里,才知道,除了有土笋冻还有土笋汤,个人尝试了一下,觉得土笋冻好吃~吃的时候,浇上蒜泥、酱油、芥辣等酱料,再搭配上酸爽的白萝卜丝,这独特的风味叫人欲罢不能。
姐妹大排档:思明区后江埭路(靠近二市BRT站)
莲欢小吃店的海蛎煎
其实在逛鼓浪屿龙头路的时候,就能看看满满一条街的海蛎煎,价格都一样的,形状也是类似的。这时候,也没有办法分清哪家比较好。
这时候有个土著领路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穿中山路小巷的时候,在著名的女人街那隐藏着诸多美食,这家店也在这附近藏着,在这里海蛎煎,有加蛋和不加蛋两种做法,刚起锅的海蛎煎,用上厦门老传统的方式食用才是最具风味的,撒上点胡椒,蘸上著名的海堤辣酱,真的超好吃!(厦门对于海堤辣酱真不是一点两点的爱啊,我也不会告诉你,我觉得土著奶奶做的海蛎煎才是最好吃的!)
莲欢海蛎煎小吃店:厦门思明区中山路局口街局口横巷33号之二(女人街后面,靠近思明南路)
南普陀的芋泥
芋包在网上搜攻略的时候,最经常看到的名字就是吴再添,不然就是第八菜市场的“芋包王”,作为吃货肯定都要去尝一遍的,但是一下子就迷到我的是南普陀素菜馆的芋泥!
我要强推他们家的招牌美味”香泥藏珍”,与其他的咸芋泥不同,南普陀的芋泥里面全是素馅的,外面的芋泥细棉,里面虽是素馅的但却特别咸香,搭配着边上撒的油炸过的浒苔,口感更为丰富了,只是注意别烫嘴咯。
南普陀素菜:思明区思明南路515号南普陀寺内普照楼
明月的虾面
虾面,本来想应该就是普通的煮面,加入虾肉而已,所以一开始的兴趣不大,但是土著说厦门的虾面把虾肉分离出来,留下虾头、虾壳、虾尾,去熬制汤头,整个虾的精华都在汤里了。
明月虾面,在本地人的口碑中还是很高的,汤头鲜香浓郁,而且配料也好多,对于爱喝汤的孩子来说,没错,还是随时准备加汤的节奏。他们家的叉烧也是一绝,会看到有人把蜜汁叉烧当配料加入虾面中,下次再去也要这么试试!
明月虾面:厦门思明区厦禾路180号(在著名的第八菜市场外面,靠近大同小学)
阿妹的面线糊
作为一个合格且专业的吃货,每天必须是从早吃到晚的,早早起床才不是为了去玩呢,就是为了吃!厦门的早餐样式超多,真是待上一个礼拜都不够的。
面线糊的汤得先用大骨熬煮,高汤完成后再加入各种配料,熬煮,然后下面线,煮至稠浓。点一碗面线糊,加点猪肝、猪腰、瘦肉都是不错的,然后撒上点胡椒粉,再搭配一根油条,一份完美的早餐就完成了。
阿妹面线糊: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Brt二市站,靠近美仁宫方向)
局口街的拌面
拌面这小吃,可谓是哪里都有,但是厦门的拌面是咸甜口味的。这里的拌面离不开三件宝:花生酱、芝麻酱、甜辣酱,把面一烫,捞起加入各料酱料,搅拌均匀,就可以开吃了,看起来简单,却十分美味。
在这里沙县小吃、劳松扁食、妙香扁食这些店里都有拌面,但是大晚上要吃夜宵,就被土著带去了女人街(也是常说的局口街)深巷里的局口街拌面吃去啦。这家拌面,没有门店,是晚上出来的小摊子,他家的拌面十分浓郁爽口,吃的时候可以再加碗鸭汤,这就是长胖的节奏。
局口街拌面:思明区局口街思明南路横巷内(靠近莲欢海蛎煎摊子)
阿婆的春卷
在这里,春卷不叫“春卷”,叫“薄饼”,就是用白色的米皮包着有高丽菜、胡萝卜、冬笋、豆腐干、三层肉、海蛎等馅料的食物,在这里每家人自己做的薄饼馅料都不太一样,但是都是一样的好味。在闲逛女人街的时候,肯定会看到人气满满的阿卿春卷,但鼓浪屿上也有好味的。
鼓浪屿阿婆薄饼位于鼓浪屿靠三丘田码头的位置,一个小小的摊子,不留点心就会这么和它擦身而过。小小的桌子上摆放着大大的锅、各式地道的酱料和配菜、以及一个零钱盒。阿婆专心地包着薄饼,从不用手碰钱,找零什么的还是最好自己动手。
阿婆春卷:靠近三丘田码头
金宝的油葱粿
这小吃在吴再添是看得到的,我也有在中山路看到过,不过买的人很少,馃是闽南的特色小吃,是一种米做的食物,油葱馃是在米馃加入了爆香的葱油和香菇混合的肉糜,挺不错吃的。
坐Brt的时候在斗西路附近下的话,可以到这里的金宝油葱粿吃好料,这里的油葱粿真的很好吃,吃起来QQ的,还有种淡淡的大米清香,吃的时候再搭配上门特色的甜辣酱和芥末,满足到爆!
金宝油葱粿:思明区斗西路口(Brt斗西路口下车,便能看到)
大同的鸭肉粥
大同的鸭肉粥,一直都很有名,土著带我也是吃这家,店里有个贴了小牌子,写着“仅此一家,绝无分店”!
这个咸粥,得赞一个。粥炖的十分粘稠,鸭肉也没有腥味,还有十几种的卤料可以搭配,超丰富的。吃的时候一定得记得要跟油条,油条会提前剪成小段,放粥里浸一下,超好吃的!
大同鸭肉粥:厦门厦禾路174号(在著名的第八菜市场外面,大同小学对面)
八市的美食
逛城市一定要逛逛,对于吃货来说一定要逛逛这里的菜市场,菜市场不仅仅是买菜的地方,更是挖掘美食的好地方。土著,特意挑了一天,带我来逛厦门著名的第八菜市场,这里真是从头到尾,都是好吃的。
八市外面靠近BRT,有一排的店面,著名的大同鸭肉粥、厦禾沙茶面、劳松扁食,都在这里,但是里面也是福利满满。
八市口的麦奶
一大早去的,可以尝尝这里的麦奶。这里的麦奶十分浓稠香滑,味道会偏甜一些,但是搭配上店里的韭菜盒和豆包粿却特别的好吃!豆包粿,表皮的QQ的,内陷芝麻的却十分香醇,不太喜欢吃甜的我,默默地打包了一个带走。
石码的五香
五香是一种用豆皮包裹着荸荠、瘦肉,下锅炸成金黄,切成小段,配上蕃茄汁或厦门甜辣酱,佐上爽脆的酸萝卜,趁热吃起来,外酥里嫩,吃起来特别香。
源利的面包
五指面包,顾名思义就是做得跟人的手掌一样样的。面包里面包的是黄黄的果酱馅,有一种中国传统面包的感觉,跟现在外面面包房的都不一样。比起甜甜的五指包,更爱包着火腿,葱和卤蛋的炸面包,咸香好吃!
钟氏满煎糕
扇形状的满煎糕,馁似蜂窝状,外面松软,里面包着厚厚的花生碎,十分香甜。这里早上人很多,都是排着队来买做早餐的。
陈记的糯米炸
说起来也确实是小小吃,糯米条放入油锅炸至金黄,再裹上甜甜的白糖,刚炸的糯米条外酥里软,甜甜QQ的,超级好吃,一下买了两三个,不过吃多了还是会油腻的!
上海风味卤大肠
这里大肠洗得挺干净的,也不油腻,卤汁咸香,大肠口感软糯,可惜的是少了蒜蓉的搭配,要是再加的蒜蓉的话,就更好吃了。这玩意,敢吃的人真的试试。
朱记的手撕鸡
阿姨会把鸡切对半,然后撕成一条条,再撒上香菜、撒上芝麻、倒入酱汁,搅拌一下,看着都想吃,加了鸭胗下去一起伴着吃,鸡肉嫩滑,鸭胗爽脆,味道不赖哦。这个和卤大肠,打包回家,分分钟都是下酒料。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什么软件找美食(有哪些好的有趣的美食推荐试吃),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3165,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