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鸡是什么美食(潍坊有什么名吃)

松鸡是什么美食,潍坊有什么名吃?

潍坊小吃主要有临朐全羊宴、杠子头火烧、景芝金丝面、诸城辣丝子、朝天锅、鸡鸭和乐、城隍庙火烧、景芝三页饼、绿豆糕、箱中藏宝、芝畔烧肉、小炒肉、马宋饼等。

1、诸城辣丝子

诸城辣丝子是诸城市的一道汉族传统名吃,属于家常菜,主要原料为辣疙瘩(芥菜疙瘩)、萝卜片、花生米等。具有酸、辣、甜、香,清淡爽口,提神通气,增进食欲,是下酒佐餐的好味料。

2、朝天锅

朝天锅是山东潍坊地区汉族名吃,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民间早市,流传至今。以“逢二排七大集间,白浪河畔人如山。寒流雪翻火正红,下水香锅面朝天”闻名,肉肥而不腻,汤清淡而不浑浊,加以薄饼卷食,其味无穷。

3、潍坊肉火烧

潍坊肉火烧是山东潍坊的汉族名小吃,潍坊肉火烧是外地人的叫法,潍坊本地人都叫老潍县肉火烧,主要以城隍庙肉火烧最为出名。

4、肉丸子面条

说起肉丸子面条,潍坊人会立马挺起胸脯津津乐道。这一民间小吃已经远远超出了食品的范畴,它已经成为本土文化特色的一种载体,成为老人过生日,小孩过百日的主食大餐。

5、潍坊烧饼

潍坊烧饼是山东潍坊汉族传统小吃。潍坊的烧饼烤熟后分两层,面层布满芝麻,鼓起,脆而香。底层平而脆,撂放片刻便变软,“烧饼卷油条”即是变软后的吃法。潍城烧饼品种很多,如酥烧饼、小片烧饼、羊肉烧饼、花椒肉烧饼、脂烙酥烧饼等,风味各异。

6、寿光虎头鸡

虎头鸡是山东寿光的一道汉族特色名菜,炖熟后鸡酥肉烂、醇香可口,鸡汤更是鲜美,为招待贵宾、喜庆宴席之必备美味。源于清朝,在寿光以有几百年的历史。寿光人民有一个风俗,来了贵宾及喜庆宴席时,上菜都是按照“一鸡、二鱼、三凉菜”的顺序。这鸡就是虎头鸡,由此看出“虎头鸡”这道菜在寿光筵席上的份量!

虎头鸡,或谐音"糊涂鸡",寿光地区习惯称之为鲁式松鸡,为民间鲁菜菜式。2002年鲁式松鸡被山东省鲁菜协会收录为鲁菜样式。2004年入选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入选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松鸡是什么美食(潍坊有什么名吃)

有哪些小学课文里的美食?

感谢题主的邀请,我是头条号啥都懂一点儿,我来说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说到小学课文里的那些美食文章,我觉得我是很有发言权的,那时候真的是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一边流口水,哎哎呀呀,不说废话了,开始正题

1、我爱故乡的杨梅

记住了那句酸倒牙,都能吃到牙齿受不了,可见吃了到底有多么的多,有多么的好吃

2.荔枝

经典语句:母亲噗嗤一声笑了,当年读这句话的时候没少喷吐沫星子,不过文里写的倒是很诱人啊,红里透白的,甜甜的,软软的,口水哗哗的哈哈。

3、金色的鱼钩

长征的艰苦倒是没怎么注意,只是记住了那碗鱼汤,果然没吃的的时候的东西是最好吃的。

4、大森林里的主人

里面的烤松鸡简直不能更香,尤其是这个叫花鸡一般的做法,想想都好吃。

5、落花生

可以说是把花生煎炒烹炸炖了,各种口味,任你选择,当然是统统都消灭了呀!

6、茴香豆

只见孔乙己从兜中拍出四文大钱,老板,来一碗酒,外加一碟茴香豆!来,小弟弟,我来教你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哎,没想到蚕豆能让他吃的这么的香!

你们还有什么别的答案呢?有兴趣可以关注哈!

大家还记得我们小学课本里的那些美食吗?

学生时代总会让人遐想。

我怀念那段日子,怀念在上课期间正襟危坐,眼睛却盯着语文课本流口水的日子。

很难想象,那时的语文课本竟然有如此大的魅力。凡是写到食物,即使没有任何配图,在简单朴素的文字下,勾勒几番,就能让人浮想联翩。

或许是当时物质匮乏,加上我的见识少,导致脑补能力强,想象力极为丰富。

读到《惠崇春江晚景》,印象最深的是这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注解里详细说明:河豚是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

河豚成功引起我的注意,至今仍未尝过,但成功将这首诗倒背如流。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苏轼的诗总带着一番快意潇洒,谁能吃上三百颗荔枝,才算得上真正的岭南人。

作为一名广东人,知道荔枝性热,多食易上火,苏轼不可能为了押韵而填上三百颗。

结合网上的猜测,苏轼可能将粤语强行翻译过来,粤语的原意是:“一啖荔枝三把火”,更为贴切。

还有另一句诗,意境同样绝佳:“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鳜鱼”又名桂鱼,味道鲜美,苏州有一道传统名菜是松鼠桂鱼,外脆里嫩,酸甜适可。

经典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描述了吃牡蛎场景:

“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毫无疑问,父亲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

每次读到这段朴实无华的文字,画面感都特别强。小时候我不懂牡蛎为何物,还以为是甜的汁水,翻遍海鲜市场都找不到。

牡蛎在当时的法国属于高档食物,小说里刻画了女士们的举止高雅,和叔叔的穷形成鲜明对比。

细究一番,其实在底层环境中吃牡蛎,并不“高贵”,真正的贵族是坐在典雅的桌椅上,铺上洁白餐巾纸,吃着精致摆盘里的牡蛎。

妇人摆出再优雅的姿态,仅仅只是对贵族生活的简单刻意模仿,和于勒叔叔没有本质区别。那时的我并没有想太多。

另外一篇小学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作家是王鲁彦,里面描写杨梅的段落很经典,当初还要求背诵下来:

“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网上曾有人感慨:我过了好多年才明白望梅为什么能止渴。小时候我很喜欢吃杨梅,如今不太敢吃。如果将杨梅泡到盐水里,白花花的虫子就会钻出来,基本每一颗杨梅都有。

《孔乙己》是所有课本绕不开的经典,众人的嘲笑烘托,孔乙己的窘迫,鲁迅的刻画入木三分,我却被前文的铺垫吸引住:

“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盐煮笋和茴香豆用来下酒,滋味肯定不一样,可惜我至今没尝过,徒留遗憾。

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对鸭蛋的描述细致入微: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为此,我敲开过无数“发干、发粉”的鸭蛋,好奇怎么没有发出“吱——”的响声,更没有任何红油流出。

直到吃上正宗的高邮咸蛋后,才大悟,原来自己吃了二十多年的假鸭蛋。

在《大森林的主人》里,烤松鸡的场景让我记忆深刻。

“他把火堆移到一边,用刀子在刚才烧火的地上挖了个洞。我把松鸡拔了毛,掏了内脏。猎人又找来几片大树叶,把松鸡裹好,放进洞里,盖上薄薄的一层土,然后在上面又烧起一堆火。

等我们把衣服烘干,松鸡也烧好了,扒开洞,就闻到一股香味。我们俩大吃起来,我觉得从来没吃过这么鲜美的东西。 ”

这篇文章还有配图,我一直盯着看,脑海里浮现那些行走江湖的大侠,一手举酒壶,另一只手堆篝火,上面烤着直流油的松鸡,日子格外惬意。

《金色的鱼钩》读起来很凝重,老班长为了革命事业,情愿挨饿也不吃鱼,嚼着草根和鱼骨头,整个人瘦得皮包骨,奄奄一息。

我的注意力全集中在那碗鱼汤上: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

那时候一直回味,鱼汤到底是什么味道?应该很好喝吧。

在课文《荔枝》中,母亲喜欢吃荔枝,但舍不得吃。每年的夏天,作者都会买上一两斤,让母亲尝尝鲜。

“我买了好多新鲜的荔枝,皮薄核小,鲜红的皮一剥掉,白中泛青的肉蒙着一层细细的水珠,仿佛跑了多远的路,累得张着一张张汗津津的小脸。”

作者以为母亲在临终前能吃到水灵灵的荔枝,但自己想错了。原来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大篇幅描写食物的课文并不多,许多只在一些细节中体现,依然逃不过我的眼睛。

朱自清的《背影》,写出橘子里的父爱,父子间的柔肠百结,令读者掩卷沉思。我当时想的是,那橘子一定很好吃。

《一夜的工作》中,周总理在伏案疾书,我却觊觎那一叠花生米:

“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

武松过景阳冈时,写到他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我很想试试那口正宗的酱牛肉;闰土家乡的西瓜,纹路饱满清晰,一定很甜;还有一读就流口水的榆钱饭、落花生……

有趣的是,童年的执念和幻想越深,待真正接触后,却不是儿时想象中的味道了,徒留遗憾。

多年后,当我了解到牡蛎就是生蚝时,最后的一丝神圣渐渐消失。想起憨豆吃生蚝的搞笑动作,让我彻底打消“优雅的动作”。

我吃过炭烧、刺身等各种做法的生蚝,唯独无法领略文中的那种感觉,或许只是执念,一份淡淡的不甘。

最艰难的日子里,回忆让我始终对生活保持着一丝温暖和感激,在黑暗中可以点火自暖。

现在想起来,我不仅是怀念美食,还在怀念那段回不去的青葱岁月。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松鸡是什么美食(潍坊有什么名吃),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3733,转载请注明出处!

Like (0)
Donate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小樱小樱
Previous 2023-02-24
Next 2023-02-2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