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准备什么美食,大年三十的团圆饭?
我作为上海人,虽然现在的上海越来越多元化,少了上海本土的特色了,但小时候还是有浓浓的上海年,说给大家听听。
上海人过年吃的东西,一般也不是什么价钱贵的东西,主要是体现出过年的气氛,另外讨一点口彩。
因为上海在江南地区,这个地区的主要粮食不是小麦,而是大米,所以上海人过年一般都要吃糯米做成的年糕和汤团。有些人家,年糕和汤团是自己做个,如果要做这些东西,过年以前会预先买好水磨粉或者干的糯米粉。有些比较讲究的人家,连糯米粉都是自己家用石磨磨出来的,他们说自己磨出来个水磨粉最细、最滑、最好吃。
年糕呢,分为汤年糕和炒年糕,汤年糕可以是咸的,也可以是甜的。在我的印象里,过年的时候吃到的汤年糕,多数都是甜的。年糕汤里面还可以放桂圆、桂花、水潽蛋(北京人叫“沃果儿”)什么的。大冬天的,这么一碗热乎乎的汤年糕吃下去,浑身都舒舒服服的。
汤团或者“圆子”,过年的时候吃得比较多的是黑洋酥馅儿的,这种馅儿,是用碎的黑芝麻和猪油还有白糖拌成的,吃起来是又香又甜,还有一种“荤油”特别的口感。最简单的“圆子”可以是不放馅儿的,煮的时候放点酒酿(外地有的地方叫醪糟或米酒)、蛋花和糖,吃起来特别有小时候的味道。
上海人过年的时候,有一种吃的东西是不能落下的:就是蛋饺。
蛋饺就是用蛋液包起来的肉饺,大多数上海的家庭妇女都会做。这个动作其实不叫“包”,叫“搨”——“搨蛋饺”,因为要用到一种半圆形的铁勺子,从前是用煤炉,现在用煤气,烧到它热了以后,在铁勺子里涂一层油,再用小调羹(羹匙儿)把打好个蛋液舀到这个铁勺子里,放在火上,一边烤一边转一圈,蛋液就均匀地摊开,变成像饺子皮的形状。然后把这张蛋饺皮倒出来放在一边,你就可以继续“搨”下一张了。这个过程说起来挺简单的,但是真的要亲手去做呢,没有一点儿技巧是做不成的,手法要非常灵活、非常熟练。
蛋饺皮放凉了以后,就可以用来裹蛋饺了,馅儿里,除了猪肉剁成的肉糜以外,还可以放一些蔬菜切成的丁,比如荸荠啊、山药什么的。放了这些东西以后呢,汤里煮的蛋饺,嚼起来口感会比较丰富。
另外,还有三个菜呢,也是在年夜饭的饭桌上经常能看见的:
水笋烧肉、四喜烤麸、腌笃鲜。
水笋不是新鲜的笋,而是一种用水泡开的笋干,它的纤维组织比较多,所以特别有嚼劲儿,红烧肉的味道呢,也比较容易透到笋里头去。另外,笋可以解油腻,放了笋以后呢,红烧肉吃起来也就不是特别油腻了。
四喜烤麸是上海人吃得最多的冷盆,里边除了切成方块的烤麸以外,还有香菇、金针菜、黑木耳和花生米,一般是红烧的,做的时候也要放糖。这个菜既有甜味儿,又有咸味儿。花生呢,江南人又叫“长生果”,其他的几种原料,也都是有吉利口彩的。
腌笃鲜这个菜,在“浓油赤酱”的上海“本帮菜”里是一个另类,因为它是一点点酱油也不放的。这个菜的名字里,“腌”是咸肉,也就是用盐腌过的猪肉;“鲜”呢,是新鲜的猪肉;“笃”是它的做法,就是要慢慢地把咸肉、鲜肉和竹笋的味儿都炖出来,炖成一锅鲜美的肉汤。
最后呢,要说说一种不太起眼的菜,就是“塌棵菜”。上海人用塌棵菜炒冬笋、炒年糕、炒肉丝,用处挺大的,冬天吃得特别多。有一种说法,说“塌棵菜”是从前穷人家用来“脱离苦海”的菜(“塌棵”和“脱苦”吴方言同音),兴许也是大家过年时候的一种美好愿望。
上海人过年呢,不兴大操大办的。因为传统的上海人过日子呢,讲究“巴结”,又叫“做人家”,就是钱要用得精打细算,日子要过得实惠而且舒心。过年的时候也是以朴素为主,意思到了就行了,重要的是一户人家和和睦睦、开开心心。
欢迎分享民间好美食好故事?
分享一下前几天的吃货之旅吧,我和表弟关系很好,兴趣,相同三观也和,也是合伙人,一对吃货!只要是爱吃的东西,找时间,翻山越岭舟车劳顿的也要吃到。铁岭老区有家烧烤店,下午4点才营业,他家别的菜一般,最牛的是生牛肉串和实蛋炒鸡架。前天晚上天都快黑了,表弟打电话给我,去吃生串,沈阳到铁岭一个小时的车程,开车去又不能在店里喝酒?因为当晚要回沈阳,最后决定坐火车去,说走就走马上查火车票~订票,17点52的火车,可不敢当误时间紧迫马上就快到17点了,打车去地铁站,~沈阳站~一路小跑~取票~候车大厅~检票(几乎是最后到的)~站台?赶紧上车!跑了一身汗,40多分钟到了铁岭站,出站打车直奔烧烤店,人还挺多。和老板很熟了吃了多年了(有时路过铁岭就买好带回沈阳吃)加的桌没说的标配,生串儿,实蛋炒鸡架(麻辣)
水煮花生(赠送)岛城啤酒?过程就不描述了,俩字“过瘾”吃饱喝好,定返程票同样过程倒是没来时那么急了但最好下车能赶上最后的地铁!幸好都得偿所愿了,赶上了最后一班地铁一帆风顺心满意足各自回家!
你们家乡过年有什么习俗?
作为地道云南人,现如今,似乎对于春节,除了那几天假期,并没了以前那么多的期盼,很多人都感慨,春节还是那个春节,可是怎么都感觉没什么“年味”了。
年三十团圆饭 苦菜不上桌
大年三十这天晚上,要在祖宗牌位前供奉香橼和佛手这两种水果,有拜祭祖宗之意,也有敬佛礼佛、期待结下良缘这样的心愿。拜祭了祖宗之后,才能吃团圆饭。
说到年三十的团圆饭,那就得说必有的“猪八碗”。农村里杀了年猪的往往都会按传统做出琳琅满目的佳肴,有千张肉、炸黄条、煮白肉、宫爆肉、回锅肉、小炒肉、红烧肉等,统称“猪八碗”。虽同为猪肉,但是因为做法不同,因此吃起来也不会生腻。
除了“猪八碗”以外,鱼、长白菜和青蒜都是必不可少的。年夜饭的餐桌上必须有鱼,并且最好是一条完整的鱼,寓意年年有余。长白菜则意味着“长命百岁,常吃常有”。青蒜炒肉则意味着要对过去的一年进行“清算”和整理。但是,这天晚上唯独不吃的就是苦菜。这些菜肴,皆是取其谐音,就是为了讨一个好彩头。
年终守岁 彻夜不眠
年三十晚上是全家大团圆的好日子,这种团圆比中秋节更加隆重,因此全家人(除了小孩)是不睡觉的,这也叫守岁。守岁其实是“守祟”,传说是因为有一种叫“祟”的怪物专吃小孩子的心肝,大人们为了守护小孩,不得不彻夜不眠。
在守岁的这一晚,街头会有舞龙耍狮的表演供市民们欣赏。旧时因为没有其他娱乐条件,看龙狮大赛几乎是老昆明人最愉快的事情了。
大年初一 不动火
大年初一一大早,首件事就是“翻梢”。昆明人在备置年货的时候会挑一根长长的甘蔗,带回家倒置在门后,进行“封门”,待到大年初一一早将其翻梢,意味着新一年“翻身”,时来运转。此外,由于甘蔗像极了竹子,一节一节的,于是便有了步步高升的寓意,加上味道甜甜蜜蜜,象征了新的一年不但发财还很甜蜜。这成了昆明这边最为特别的一个年俗之一。
老风俗规定初一这一天不能动火、不能动刀、不串门、不走亲戚、不惹是非、不能说不吉利的话,特别忌讳“死”字。而在饮食上,一般会早起蒸米糕,米糕最表层是红糖,吃米糕寓意年年高。
大年初二 走亲访友
从初二开始,昆明人就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了。饮食上则吃得更为丰富,主妇们把年前备的年货能用的都拿出来大显身手,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炒饵块。这样的状态,要一直延续到大年初七,而按农村的说法则是要到正月十五年过完才出去干活。
正月初七 赶庙会
到了正月初七,旧时的昆明会有各种各样的庙会,庙会的摊子延伸出了好几里地,有各种杂耍表演、打把势、高跷、耍狮子、对山歌、唱小调。赶庙会其实就是郊游,过年总不能天天“宅”在家里,旧时昆明人赶金殿庙会,都是自带饮食在山上野餐,呼朋唤友,一片热闹。
正月十五 包心汤圆少不了
在正月十五这天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做包心汤圆,吃完汤圆这个年过得也就圆满了。过去,昆明最著名的就是四喜汤圆,馅里有花生、豆沙、芝麻等。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春节准备什么美食(大年三十的团圆饭),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4313,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