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有什么传统美食,在你的家乡过端午节会做哪些美食啊?
您好,感谢邀请!再过几天就到端午节假期了,下面南宁荔枝蜜龙眼蜜给您分享我们广西人在端午节都会有什么民俗活动。
以往提起端午
我们的记忆就是吃凉粽、赛龙舟
其实广西端午特色民俗和活动还有很多,快和我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吧~
1.赛龙舟
作为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习俗,赛龙舟由来已久。如今,赛龙舟已成为一项大众化的传统竞技运动,每年端午,广西的各地都有赛龙舟的活动,届时江边河畔,人山人海、热闹无比。
桂林在逢戊之年举办龙舟盛会,划龙舟(桂林话称为扒龙船)就是龙舟比赛,其实不竟然,其实扒龙船这项传统在桂林不但是一项体育竞技,这也是一种民俗的祭祀龙王的仪式和节庆活动。
端午节到来时,在漓江划龙船、唱发兵歌、开船歌、游船歌、贺歌、转艄歌、收兵歌、得胜歌等,奋力竞渡。赛完龙舟后,还要走龙舟亲戚,村与村、街与街,唱着龙舟歌,划着龙船,载着礼品,互相拜访,以增进友情。
2.吃粽子
广西各地在端午也有吃粽子的习俗,粽子甜的、咸的都有,材料均取自天然的植物药草。
在广西南部地区,比如宁明、崇左、龙州等地,过端午节都要包甜粽,俗称“灰水粽”或“凉粽”。包甜粽必须采用“黄金柴”,或将稻草燃烧成灰,泡水过滤后制作而成,只有取用这两种材料,煮熟的粽子才会呈现金黄的色泽,碱性也较强。
至于咸粽,多用花生、绿豆、板栗、黑芝麻等混合糯米,在当中包裹一块排骨或一块五花肉包制而成。
粽子形状不一,除了有常见的三角粽、枕头粽,还有羊角粽、驼背粽,在桂北地区,还有因形状得名的狗肉粽。
3.挂艾叶菖蒲
广西人在端午节的时候,常会将菖蒲、艾叶、蒜头、龙船花等中草药叶扎成一束,挂在门边,还有部分地方有焚柚皮、柑桔皮、苍术、白芷、烟叶的风俗。饮菖蒲酒的习俗是从我国江南沿海一带传过来的,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拌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壮族在端午节里除了和汉族一样在门口挂艾叶、菖蒲外,还挂枫、桃、葛藤、乌桕、降龙木、大丹花、竹子等的鲜枝叶,以驱邪避瘟。
4.佩香囊
佩香囊,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5.洒雄黄酒
端午节当天正午时分,老人们会在房前屋后洒些雄黄酒。人们都会自行采购雄黄、米酒泡制雄黄酒。因为祖辈大多依山而居,山上蛇虫较多,为了防止蛇虫进屋,习惯在端午这天将泡好的雄黄酒绕屋喷洒一圈,这一习俗也因此流传至今。
小孩子身上则会被抹上雄黄酒,以求这样可使百鬼畏惧。
6.祭水神
有人说,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事实上,端午节最初起源于壮族先民古骆越人祭祀水神(即龙母)的节日。水神在珠江流域一带称之为龙母,端午是龙母的诞辰之日,端午节是祭祀龙母的节日。这已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屈原所著的《湘君》一诗中就有越人祭水神习俗的明确记载。
以上就是我们广西端午节的风俗活动。
广西家常菜排行榜前十名?
NO.1螺蛳粉
螺蛳粉是许多喜欢吃辣的人的最爱,也是广西特别有名的小吃。螺蛳粉的汤是加了很多特别的配料长时间熬制出来,而配菜也很有讲究,花生米的酥脆,生菜的鲜甜,其中的酸豆角和酸笋更是爽口十足。再配上红通通的辣椒油,酸辣爽口,欲罢不能。也有一些外地小伙伴受不了螺蛳粉有点特殊的味道,不过那特殊的味道才是螺蛳粉的灵魂啊~
NO.2老友粉
老友粉是南宁最出名的美食之一,在南宁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老友粉的店。老友粉制作十分考究,原料也十分丰富,口味鲜辣、汤料香浓,其“酸酸鲜、辣辣咸”的浓郁风味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被称为“南宁人的早餐”。
NO.3柠檬鸭
外地人到广西南宁,柠檬鸭是一道不容错过的美食。柠檬鸭的主要配料取材是南宁特色的酸嘢,酸荞头,酸姜,酸辣椒,提香去腥的山黄皮,特别自家腌制的酸柠檬。吃起来酸酸辣辣,鲜香可口,无油腻感,非常开胃,很适合下饭。你家里的餐桌上是不是经常出现这道菜?
NO.4巴马香猪
广西河池巴马的香猪闻名世界,被誉为猪肉的“名门贵族”,刚烤出来的香猪肌肉鲜红,肌纤维细嫩,脂肪洁白。烤巴马香猪肉质吃起来清香甘甜,皮薄肉细,胴体瘦肉多,不愧广西第一特色美食。如今猪肉涨价,香猪也就更金贵了。
NO.5糯米猪血肠
糯米猪血肠是广西崇左人普遍喜爱的美食,根据选料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味道。其做法是用猪血,糯米和花生制作而成,蒸熟就可以直接食用,味道非常不错,而且便宜实惠,是道非常不错的特色小吃。小编小时候吃过一次同学分享的猪血肠,当时简直惊艳了,怎么那么好吃!
NO.6博白白切鸡
广西玉林博白的白切鸡是广西美食的一个招牌菜。走在广西各大城市经常会发现有“博白风味”的招牌字,博白白切的制作讲究原汁原味,用最简单的办法保留住食材最原始的味道。
NO.7桂林米粉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实桂林的米粉也非常有名。桂林米粉的制作十分讲究,先把米磨成浆,再装袋滤干,搓成粉团煮熟后压制成圆形或者片状。桂林米粉吃法也多种多样,不论是哪一种吃法都会让人觉得细嫩、爽滑、可口。桂林米粉的来历还有个有趣的传说。据说秦始皇让人修灵渠,修好以后他在李斯的陪同下微服私访,游览桂林的山水。秦始皇喜欢用鱼须和鱼肚下酒。他来到漓江一看,鱼多得都可以直接用手捞起来。于是他让人弄了好多鱼,他这一顿饭得杀掉成千上万的鲤鱼。漓江里的鲤鱼王急了,它就想把秦始皇的船弄翻。河伯知道后警告它
对于广西的特色和文化?
广西语言文化众多
同样在广西贺州,
不用说邻村不同语,同乡难通话,
就是一家人中也同时使用四五种方言,
一人能讲四五种方言也是很平常的事,这简直就是传奇。
处于南岭中段的贺州,历史上湘漓、潇贺等多条古道贯穿其中,是海上丝绸之路在岭南陆上的重要连接点,然而在以舟楫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古道南边的贺江作为交通要道,也曾经是帆影片片,号子阵阵,商旅骚客,戍边士卒,历代北方移民南下迁徙来此,带来了各自的方言,与在这块土地上原有的百越语言碰撞交融,逐步形成了种种新的方言。
贺州汉瑶壮等多民族杂居,也使这里成为全国少有的多语言多方言地区,语言品种与形态精彩纷。
在贺州只有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然有三种少数民族语言,有分属六大汉语方言的各种土话与次方言近三十种,有方言博物馆之称,几乎是邻村不同语。
新编《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全国汉语方言分为十大区,也就是十大种方言,贺州的汉语方言就有粤语、客家话、官话、湘语、闽语、土话等六种。按当地的名称,粤语又分白话、本地话、钟山话、梧州话、街话、六州声、开建话、怀集话、铺门话等,湘话有宝庆话、湖广话;客家话又分河婆声、河源声、长乐音等。其中数种处于濒危状态。还有壮语、勉语、标话等三种少数民族语言,此外有一些四不像的土话系属待定。
粤语
粤语是贺州这片土地上的最古老的语言明珠,有学者认为两广交界处的古广信地区是早期粤语的诞生地之一。古广信曾是岭南的政治中心,唐代以后岭南政治中心的东移,广州粤语更是成为了粤语的代表,而作为古广信腹地的贺州保留着当地自称为本地话、土白话、六州声、钟山话、梧州话、铺门话等各种形态的粤语次方言,他们与广州的现代粤语已经有不少的差别,但他们是古广信早期粤语的遗存,与早期粤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梧州话
在富川瑶族自治县一个自称为“梧州人”的平地瑶族族群讲的“梧州话”就是粤语次方言的一种,“梧州话”及相邻的钟山土话因为处于粤语的边界,受官话及湘南土话的影响已经有了浓重的土话色彩,以至于在不少语言学论著中已经把她划归平话,粤语在贺州次方言众多,表现形式多样。
在历史更迭中,人们不难看出,不同民族在同一地区长期密切接触久了,极易发生“语言替换”,即相互接触中发生一种语言排挤或是替换了其他语言。如南北朝以后入主中原的鲜卑、契丹、女真等入主中原后,逐渐与汉族杂居,他们的语言都随着融入汉语而消失。。
然而贺州本土为什么还能保持这么多种方言?并在方言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保持勃勃生机的活力的呢?
贺州虽然语言与方言众多,但它们之间互不排斥,各语言与方言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和谐发展。
语言方言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既是文化的融合,也是族群关系的融合。多彩的语言方言成为了维系贺州各民族、各族群和谐关系的重要纽带和桥梁。贺州方言中至今还保留有大量的古语词,这些古语词或者表现了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或者继承了古代语言的表达形式,并成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渠道。
有专家认为,除了贺州独特地理位置外,还在于贺州是一个多民族、多族群生活的地区,虽长时间的生活在同一地区,但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思想信仰等有一定的差异性,作为本民族、本族群的语言尽管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但总体能保持传承维系,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南方相对于北方来说,局势相对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和谐共处,也使各类方言得以在族群中脉脉相传。
方言是民族之魂,是文化之根,
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们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贺州大地,
贺江、桂江等江河就像一条条彩链,
串连着这些散落在古道上的语言珍珠。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崇左有什么传统美食(在你的家乡过端午节会做哪些美食啊),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4960,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