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有什么美食街道,扬州有什么特色美食?
正宗的扬州特色菜-红烧狮子头
狮子头,用扬州话说即是大斩肉,北方话叫”大肉丸子”或”四喜丸子”。史书记载,当年隋炀帝带着嫔妃随从,乘着龙舟和千艘船只沿大运河南下时,特别对扬州万松山、金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大名景十分留恋。回到行宫后,吩咐御厨以上述四景为题,制作四道菜肴。御厨们在扬州名厨指点下,费尽心思终于做成了松鼠桂鱼、金钱虾饼、象芽鸡条和葵花斩肉这四道菜。而此葵花斩肉,便是狮子头的前身。
-需要材料-
葱,姜,料酒,糖, 老抽,白胡椒,淀粉,虾籽,鸡蛋,五花肉。-步骤-1
五花肉挑选肥瘦差不多的,切之前可以放在冰箱冷冻一会儿,便于切。如果嫌麻烦,可以直接买绞好的肉。瘦肉切好后再稍微剁碎,肥肉不需要剁了。
2
根据肉量的多少,酌情放2到3个鸡蛋。
3
充分搅拌。
4
放葱姜。
5
放料酒。
6
放一点糖和一点盐,糖是提鲜的。盐是整个调味的关键,分多次少量放盐,然后用力的搅拌。
7
放酱油。
8
放淀粉。
9
放白胡椒粉。
10
放虾籽。
11
搅拌到肉上劲即可,可以放在冰箱冷藏20分钟左右,口感更好。
12
准备淀粉水,手上沾点淀粉水再抓肉馅,防止粘手。
13
注意,手要握起来放肉圆。
14
煮的时候可以清水或高汤,煮开后放肉圆,把蔬菜铺在肉圆的上面,小火炖一个半小时左右。
15
鲜嫩香滑,口齿留香!
-小贴士-
1盐要少量多次的放,直到闻到肉里的葱香味,说明放的盐够了。 2肉的搅拌过程很重要,搅拌到肉上劲即可。
扬州面积有多大?
扬州面积 6634平方公里,上海面积 6340平方公里。所以扬州面积大。
1、扬州,江苏省地级市,是世界遗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有江苏省陆域地理几何中心(扬州高邮市)之称,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被誉为扬一益二、月亮城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运河扬州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扬州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城市之一。下辖邗江区、广陵区、江都区3个市辖区和宝应县1个县,代管高邮市、仪征市2个县级市。
2、扬州是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地、联合国人居奖获奖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温泉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3、扬州成功举办2017年世界体育赛事与旅游峰会、世界地理标志大会、世界运河城市论坛,2018年世界运河风情民俗展演活动、江苏省第十九届运动会、第十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将举办2021年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
4、2018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公布,扬州市位列第45位。2018年11月,入选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2019年10月31日,扬州入选世界美食之都。
徽商到底有多辉煌?
徽州地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汉代前人口不多,知道三国时期,吴国开始经营南方,徽州才有了较快的发展。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北方迁移到皖南徽州大量人口。这就造成了徽州人口众多,山多地少的困境,外出经商,成了徽州人最好的选择。徽商在唐朝宋时期就开始萌芽,明清时期,依靠盐法政策,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帮,徽商达到鼎盛时期。但是,由于盐法的改变,加上徽商没有了进去精神,贪图享乐,以及西方商品倾销等等种种原因,徽商慢慢衰落了。
01 环境所迫,经商成为徽州人代代相承的习俗
徽州位于新安江畔,辖境为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和婺源(民国时期划归江西)等地。徽州山路崎岖,陆行不便。唯有新安江黄金水道可畅行无阻,由此至钱塘江再汇入大海。徽州人多地少,且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外出经商已经成为徽州人代代传承的风习,以致“服农者十(分之)三,服贾者十(分之)七”。
他们走南闯北,即便是山陬海隅,孤村僻壤,亦不无徽州经商之人。如胡适所说:
“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个小村落变成个小市镇了。”
02 三国时期,吴国开发东南,徽州商业开始萌芽
三国时,吴国雄踞江东,长江流域商业活动已呈繁荣趋势。东晋建都建康(今南京),中原资财大半随之南迁,经济活动中心由北移南。经济生产和物质生活的需要,刺激着江、浙、皖主要城市的商业活动。
早在隋代以前,宣城、毗陵(今常州)、吴郡(今苏州)、会稽(今绍兴)、余杭、东阳等地就已是商贾集中的繁华市区。这些地区环绕徽州,商贸活动引发徽州与毗邻地区的物资交流,东晋时的徽州商人就这样乘势而起,萌芽成长。
唐朝时,徽州土特产资源极为丰富,除竹、木、瓷土和漆外,特别是茶的运销遍布全国,甚至漂洋过海,运抵国外。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这里的浮梁就包括徽州祁门西南乡,说明那时候徽州的茶叶贸易就非常兴盛。
徽州盛产茶叶,是因为徽州山多田少,山民为了生计,大量种植茶叶,以茶叶为生的山民占到十之七八。山民的衣食、日常生活用品,上交朝廷的赋税,都从茶叶中获取。每年二三月分,茶叶上市的时候,各地茶商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除了茶叶,徽墨、歙砚,也堪称徽州二绝。徽墨首创于南唐末期的奚超父子,南唐后主李煜盛赞徽墨,敕封奚超父子“墨务官”,并赐姓为李。徽墨名叫龙凤墨,歙砚取材于婺源龙尾山,故名龙尾砚,这两样都是给宫廷的贡品。五代时,绩溪所产的龙须纸,质地洁白光滑,也可谓徽州名产。这几样文房宝物,受到文人墨客们的追捧,甚至连南唐后主李煜也非常喜欢。茶叶,墨宝这些产品,为徽州人打开了他们的商业之路。
北宋灭亡后,南宋高宗赵构建都临安(今杭州)。杭州本来是个规模比较小的市镇,建都后,赵构便大兴土木,筑宫建殿,仅御花园就有四十余所。而那些达官显贵们也毫不例外,纷纷修园子,建楼阁,很快杭州就成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变成一做大都会了,“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杭州的规模可见一斑。
大兴土木必定使得杭州对建筑材料的需求急剧增长,徽州人从这看到了商机。杭州本来就是“闽商岭贾”的集结之区,徽州商人把土特产售与闽粤商人,再把闽粤地区盛产的木料、石料等转运内地,徽州人把这些原材料由新安江泛流而下直达杭州,由此,富商大贾便应然而生了。如此暴富暴起,自然刺激更多的徽州人经商。
03 明成化年间的盐法改革,使徽商开始雄起
明朝建国后制定了盐法,商人输送米粮等至边塞来换取食盐,之后在指定区域贩销。明成化年间,明宪宗朱见深颁令改变盐法,商人在产盐地区纳粮换取食盐,之后可以自由贩卖销售。这项盐法制度的改革,使得徽商开始起飞。
明朝时期,主要产盐地区再两淮、两浙,这里也是盐商集聚中心,晋、陕商人人地生疏,难以与徽商竞争。徽商由此乘隙而入,建立了一个基于食盐的商业帝国。
经营盐业是徽商的主要行当,但是其行当也缘此而蓬勃兴起。墨商、茶商多在外埠开设墨庄、茶庄,书商开设书坊。除此之外,徽商中有的贩卖棉布、丝绸、米谷、纸张、瓷器等,还有的远到辽阳贩卖人参、貂皮,到两广贩卖珠玑、香菜等。他们的活动范围还扩大到国外,明代嘉靖年间,徽商许栏、汪直不但和日本、暹罗(即泰国)及东南亚各国有生意往来,其商业活动还远及葡萄牙。总之,什么可以赚钱,何处可以牟利,徽商无不经营,无不涉足。徽商由小本经营暴富后,或数人共营,或一家独营,开设钱庄和典当,获取暴利。
04 徽州人的商业盛况
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今徽商开当,遍及江北”,在河南者达“二百十三家”。清代所修《歙县志》称:“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
徽商有上贾、中贾和小贾之分,资产银两百万为上,二三十万为中,余皆属下。盐商资本最雄厚,多以千万计,稍次也是数百万。徽商并非全以贩运为主,也兼营一些生产活动。如郑天锁、朱之沾在福建开采铁矿;阮弼在芜湖开染纸厂,运转于苏浙鄂豫冀鲁等省,等等。他们雇了很多佣工,其生产规模已具有手工工场的形式,融工商活动于一体。
徽州人大多以经商为职业,徽商时代,徽州男人有十分之七在外经商,极盛时甚至更多。明万历年间,徽商汪克在河南所开当铺竟达 213 家。徽商的足迹遍及华夏大地,北至幽燕、辽东,西至滇、黔等,东南至海外,可谓“贾人几遍天下”了。
05 徽商开始向权贵靠近
明清时期,徽州人的生意在江南都做的很大。一些文人为生计所迫,趋之若鹜,纷纷投奔徽州,而徽商为了附庸风雅,将这些文人揽为食客。
不仅如此,徽商还以钱财宝货结纳权贵。墨商罗小华就曾贿赂严嵩的儿子严世藩,而成为严世藩的幕僚。他们还和官府勾结,挪欠朝廷巨款,富商吴养海大言不逊地说,他的大父曾欠纳盐款二十余万。徽商经商有道,获得高额的商业利润,也就必然以课税、捐输等各种形式奉纳给朝廷,这是一条定律。清末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徽商中的代表人物。
如康熙十五年至嘉庆九年的 130 多年间,两淮盐商捐银3900万两,米近2200千石,谷近33万石,上述捐输多为徽商承担。此外,徽商还向朝廷捐奉军需银2200多万两。
06 无徽不成镇
自明代中后期始,在淮扬经商的徽州人也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开始在这里融资兴业。明代王世贞说:“大抵徽歙,人十之三在邑,十之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之一在内,十之九在外。”,徽州人,并没有很浓厚的乡土情结,他们可以把资金的十分之九投入外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淮扬等地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正是建立在这样丰厚的财富基础之上。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侵掠扬州,近二百家盐商惨遭抢劫和焚毁。知府借盐商三万两银,于旧城外增建新城。新城建成后,民居鳞次栉比。清乾隆《江都县志》记载说:
“商贾犹复聚于市;少者扶老羸,壮者任戴负,与夫美食衎食之人,犹复溢于途;风晨月夕,歌鼓管龠之声,犹复盈于耳;弦歌诵习,在乡塾者无处不然。”
到了明万历年间,扬州的盐商多达数百家,资本总额超过三千万两,说“扬州富甲天下”,一点也不为过。淮安地处南北要冲,是漕运、盐务和榷关重地。徽商迁居于此,他们大大改观了淮安的面貌,使这里成为可以立“子孙百世业”的大城市。
仪征是淮南盐运的中枢。盐业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市镇建设。清代袁枚曾有诗夸耀仪征的繁华胜景:
“渡过扬州水便清,盐船竿簇晚霞明。江声渐远市声近,小小繁华一郡城。”汉口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徽商将它看成是“天下货物聚买第一大码头”。淮盐引岸地跨六七个省,行盐口岸大半在湖广,而汉口就是淮盐转运口岸的最大中枢。盐商和运丁等聚居于此,在当时汉口的百种行业中,做淮盐生意的当为大宗。早在康熙初年,汉口就建有新安会馆和新安巷。到了雍正十一年(1733),又扩建新安巷,在不断的扩建下,作为徽商聚居地的汉口就这样成为繁华热闹的市区。凡是徽商聚居之地,哪怕是滨海荒区,哪怕是乡村僻野,只要他们来了,只要有盐场署所在,那里就能形成集市,那里的经济就会发展,文化就会振兴,那里就会成为“烟火万家,商贾辐辏”的市镇。
07 夸富斗奢,徽州商人开始沉迷于享受
自古以来就重农轻商,管仲提出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以来,这种等级贵贱的排序,几千年来几乎没变。巨商大贾尽管富可敌国,可仍然排在第四,还是被视为暴发户。这种价值取向的阴影一直在徽商的心灵深处挥之不去,而这又成为反作用力,刺激徽商要以自己的方式,表现自我,彰显自尊,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种方式就是一掷千金,铺张扬厉,有文献这样记载徽商的奢靡之风:
“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饮食器具,备求工巧;俳优伎乐,恒舞酣歌;宴会戏游,殆无虚日;金钱珠贝,视同泥沙;甚至悍仆豪奴,服食起居,同于仕宦,越礼犯分,罔加自检。骄奢淫逸,相习成风。各处盐商皆然,而淮、扬为尤甚。”
徽商为附庸风雅,征召名优,开设戏馆。于是,扬州也就成了昆曲的第二故乡。清顺治、康熙、乾隆皇帝都是戏迷,每次南巡经过扬州必征歌逐宴,欣赏昆曲。徽商也由此培养了自己对戏曲的兴趣,纷纷招苏州名优名角,办起了私家戏班子,从而使苏州、扬州成为全国戏曲的中心城市。徽商不仅舍得在昆曲戏班子上大把花钱,还不惜钱财,构筑园林,以求博得达官显贵的青睐。
08 徽商的衰落
于是,新的徽州商人渐渐沉迷于斗富,摆阔,先人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在这些年轻一代身上再也找不到了,他们只是一味地追求享乐和挥霍,这也是徽商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微商衰落的主要原因还是淮盐运销办法的改革,毕竟徽商就是靠着两淮食盐的运销起家的,真是成也食盐,败也食盐。
清道光十一年(1831),两江总督陶澍革除盐政积弊,无论任何人,只要缴足盐税即可领票运盐,销售各地。盐政新法改行六年之间(道光十一至十七年),不仅消除了盐商亏欠的数千万两银票,反而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以千万计。这笔巨款是盐商于正常利润外,官商勾结,共同舞弊的结果。
陶澍改革遭到朝廷内外的反对,因为它直接危及了一些人的切身利益,动摇了徽商淮盐运销的垄断权。仅以扬州为例,盐政新法后的清道光九年,徽商大多歇业关门,一片破败。
太平天国时,徽州是太平军的活动中心,当然也就成为清军镇压太平军的主战场。频仍战事,兵连祸结。徽商深受其扰,先是地方地主武装团练的输捐搜刮,后是曾国藩亲自督师祁门,明火执仗,纵兵大掠,徽州府被洗劫一空。清军在徽州烧、杀、掳、掠,使徽州尸横遍野,庐舍为墟。徽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备受摧残,大伤元气。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对中国的经济渗透,使徽商遇到了强劲的敌手。徽商在省外各地经营的钱庄,敌不过外国商人的银行。西方国家生产的产品价廉物美,方便耐用,也渐次取代徽商手工生产的产品,如布匹、纸张等。连仅此一家的毛笔、徽墨、歙砚等,也几乎被钢笔挤出了市场。
洋商的活跃,洋货的倾销,使徽商不堪一击,当年的风光已成明日黄花,最后无可奈何花落去,只能淡出商业舞台。
(我是一卷青史,欢迎点赞加关注)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仪征有什么美食街道(扬州有什么特色美食),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5600,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