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老乡有什么美食,山上有什么植物适合用来做花卉盆景的吗?
能做盆景的植物太多了。本人是个盆景爱好者,养了些盆景,都是自己老家取的素材。今天就跟盆友们分享下:(赤楠)喜欢温暖湿润气候,排水性良好的酸性土壤。
(映山红)非常喜欢酸性土壤,半阴环境,夏天怕爆晒,冬天怕严寒。
(檵木)喜欢微酸性的肥沃土壤,适应性强,耐阴,耐旱,耐寒冷。
(黄荆)适应性非常强,适应各种土壤。
左宗棠跟曾国藩交恶是真的还是演戏?
曾国藩和左宗棠可谓是“一时瑜亮”,二人之交恶,一半是真,一半是戏,或者说他们二人是意气之争。
左宗棠是一个很有傲气的人,自诩“今亮”,被胡林翼夸为“近日楚材第一”,也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即便是老对头曾国藩对他的聪明才智也是赞不绝口。
他原本以为凭着自己的才学,登科及第不过是探囊取物的一碟小菜,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虽然轻而易举地中了举人,却卡在了会试,1835年的会试他和举人之身擦肩而过,1838年的会试他连边都没碰到。
于是,他摇了摇头,发誓再也不会参加科考了,自己如此才学竟然考了两次都没有考上,所以,不考也罢!
曾国藩却不同,1835年的会试他中了,随后只用了10年的时间便坐到了从二品高官——礼部右侍郎的位置。
后来,曾国藩回乡丁忧,适逢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东南半壁,他携势而起,以文人之身带出了一支在战场上驰骋的军队,他自己也化身为一个儒将,为人所称颂。
即便到了今天,他也仍然是成功学领域中备受推崇的人物。
当曾国藩已经成为了天下闻名的“曾帅”的时候,左宗棠虽已也以一介幕僚之身名动湘楚,可终究没有官身,难以一展胸中抱负。
左宗棠此后能够脱离这段如陷泥淖一般的愁闷,说实话,是离不开曾国藩的提携的。
他在1860年因羞辱零陵总兵樊燮而被迫离开骆秉章的幕府之后,原意北上,但到了襄阳之后他突然收到了胡林翼托人送来的密函,让他放弃北上的念头。
因为此时“含沙者意犹未慊,网络四布”,官文又“方思构陷之策,蜚语已满都中”,左氏若执意入京,恐怕难逃一死。
左宗棠这才放弃了北上入京的念头,正当他痛于报国无门的时候,经过曾国藩、胡林翼的连番举荐,咸丰皇帝任命他为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
如此狂傲的左宗棠,却迫于残酷的现实,去给曾国藩打下手,当时的左宗棠心情虽谈不上有多失望,可或多或少也有一点郁闷。
左宗棠,从来不是一个甘居于曾国藩之下的人。
所以,他在得到了清政府的任命之后,很快便借着自己在湘楚当幕僚时积累出来的人望,从湘军中挖了一些人,然后组建起了一支5000人的楚军。
曾国藩的起家资本是湘军,左宗棠的起家资本则是楚军,只不过左宗棠晚了几年。
曾国藩也知道左宗棠不肯,也不可能屈居于自己之下,所以对于左宗棠的一些行为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更是向清政府举荐他当了浙江巡抚。
随后,左宗棠以浙江为依托,只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便当上了闽浙总督,至少,如果不加衔的话,他已经和曾国藩平起平坐了。
可是,左宗棠和曾国藩二人为什么会关系破裂,甚至是交恶呢?他们的交恶又到底是真是戏?
对于,左、曾二人的交恶,只能说一半是真,一半是戏。
左宗棠曾经这么评价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功绩:“即便曾国藩在铜官跳江死了,难道便没有人能够取代他去平定东南的叛乱了?我看不然。”
他说这话什么意思呢?即便没有曾国藩,即便曾国藩在铜官跳江死了,我左宗棠也能代替曾国藩统帅三军,为朝廷平定天平天国运动!
更深层次的意思便是,没有曾国藩的话,平定东南之功便是左宗棠的了,是曾国藩挡了路。
从这一点去看,左宗棠的自负和狂傲是他和曾国藩交恶的一个原因,文人相轻,才华绝世之人更相轻。
可是,左宗棠听说曾国藩病逝后,却又忍不住感叹:“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媿不如。”
所以,我才说左、曾二人的交恶只有一半是真,更多的是意气之争。
那么,左、曾二人可以说已经位极人臣了,为什么却要演一场“交恶”的戏呢?
不论是曾国藩,还是左宗棠,他们都是带兵打战之人,手握重兵,更重要的是他们手里的兵已经成了清军中最为精锐的部队。
如果他们不闹翻的话,清政府能坐得住?慈禧能坐得住?
曾国藩刚刚平定太平天国之时,有人传出了湘军内部有人“劝进”的消息,所谓的“劝进”说白了就是要造了清朝的反,让曾国藩当皇帝,吓得慈禧想方设法的想要铲除曾国藩。好在曾国藩一心“成圣”,没有造反的念头,这才主动配合慈禧裁撤了湘军。
所以,如果让慈禧看到曾国藩和左宗棠二人关系密切,她会怎么想?别说慈禧了,换做谁都不会放心。
毕竟维护一个政权的统治的根本是军队,没有军队就谈不上政权。
所以,左宗棠和曾国藩才会闹翻,才会交恶,说白了就是闹给慈禧和清政府看的,让慈禧放心。
只有这样,左宗棠才能专心地做他想做的事,曾国藩的激流勇退,成就了李鸿章的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成全了左宗棠。
湖北人都有哪些特点呢?
湖北古称荆楚,是楚文化的发源地,迥异北方以黄河文明为主是长江文明为主要的特色。一般来说,黄河文明华夏文明的正宗,崇尚的是龙图腾,正统观念、皇权思想、农耕文明相对较强。而长江流域自春秋时起,一直被认为是南蛮之地,虽然楚国当时是和秦国、齐国、晋国等强国相提并论的强国,甚至一度在疆域上,巅峰时期的楚国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是北方强权,商周天下对楚文明的认同还是非常不屑一顾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两大文明体系开始交融,但是隐忧犹在,对抗依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真正实现时代进步、民族团结、楚汉交融的应该是从汉代开始,一直到宋朝随着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南北文化的完全交融才算真正完成了,荆楚文化和长江文明也逐渐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现当代以来,随着通江达海、海洋文明的崛起,长江流域的经济中心地位更为明显、更为突出了,湖北以南、长江以东以珠三角长三角深港澳、江浙沪为代表的大片区域的经济中心的地位也更加势不可挡、坚如磐石了。不论怎么划分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的版图,湖北都是承先启后、南来北往的一个中间省份、节点省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正是因为湖北居于中华版图天元的位置上,这个地界的人们,也就融汇了南北各地、东西各方的性格特点,既没有北方人那么粗狂、豪放,也没有南方人那么细腻、圆润,而是独具一种南北兼济、五味杂陈的综合个性了。
在湖北内部,因为边界接壤各处一方,十堰、襄阳一带有陕西、河南的味道;黄冈、黄石又受着江西、安徽的影响,宜昌、恩施更像是巴蜀文化熏陶出来的,那么,最能代表湖北人个性特征的应该还是以古荆州一带的人群,也就是今天的荆州、荆门、孝感、武汉这一带的人。
外人爱用九头鸟形容湖北人,九头鸟往好里说,其实就是聪明、智慧的象征,楚人崇尚凤凰为图腾,凤凰展翅,就是九头之鸟,就会五彩迷离。往怀里说呢?其实就是说湖北人狡猾、奸诈,太爱算计了,在湖北内部,都有奸黄陂假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的说法。其实黄陂就是故汉口的来源,孝感、汉川就在荆州以西地段上。
江汉平原是湖北的中心,也是楚文化的中心,江汉平原上的这种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码头文化就培养出了最具湖北特色的聪明智慧的荆楚儿女。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恩施老乡有什么美食(山上有什么植物适合用来做花卉盆景的吗),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6454,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