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食有些什么特色(上海旅游最佳攻略)

上海美食有些什么特色上海旅游最佳攻略?

1.外滩

外滩是上海最有名的地方之一,周围高大的建筑物承载着多年的历史沉淀,尤其是景色超美,看到黄浦江两岸的景色和灯光,是个晚上漫步外滩欣赏外滩的景色。

2.东方明珠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上海标志性建筑物之一,登上东方明珠仿佛可以一览整个上海全貌,远处的便是上海浦东,东方明珠脚下流淌的就是黄浦江。

3.陆家嘴

繁华的上海魔都,一定要来上海最具影响力的陆家嘴看一看,与外滩隔江相望,是上海最具有影响力的金融中心,感受魔都的魅力

4.南京路被誉为“中华商业第一街”也是购物的天堂,一眼望去都是现代化建筑夹杂着欧式老楼,两侧各种小店。夜光之下别有一番风味。

5.上海城隍庙,豫园

沿着南京路步行街出来就是外滩,沿着外滩可步行至上海城隍庙,来得早的话还能去一下豫园,豫园里面有一座道观,是个历史悠久的祈福圣地,夜晚的城隍庙金海辉煌,十分壮观。

6.田子坊

田子坊有一股居民的味道,弄堂里除了店铺画廊和摄影厅最多的就是咖啡厅,还有更多的网红小吃适合吃吃走走

7.迪士尼

上海迪士尼作为中国大陆人气超高的人气乐园,也是我们梦幻向往的地方,一生必来一次,找回童年和童真,夜晚的烟花也很震撼

8.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

全球第六座杜莎夫人蜡像馆,里面有时尚大咖,名人以及传奇人物的蜡像,建议早上去,人会少一点可以和自己喜欢的偶像拍照留念

9.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有文物界“半壁江山”的美誉,是一座大型中国古代文艺博物馆,,管内文物近百万件,以青铜器,陶瓷,书法,绘画为一体,值得一来

10.七宝老街

七宝老街是距离上海市中心最近的水乡古镇,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即古朴又有现代化特色,七宝老街有很多特色小吃和上海特产让你一路上吃个够

上海美食有些什么特色(上海旅游最佳攻略)

上海什么最好吃?

上海好吃的东西很多,本身就是一座容纳百川的大都市,在上海有各色地方小吃和国外的食品,上海当地的特产,我们可以一一的去品尝比如南翔小笼包,从无名膏,大闸蟹,蟹黄壳等等

上海哪些地方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老上海特色?

大概算是对我闲逛生涯的记录~上海的发展与兴盛,浓缩了中国的近代史,从城郊到市中心,上海的不同区域对应着历史进程中的各个片段。让我们从这张老地图出发,寻找残存的“老上海”风韵吧!这是张1939年出版的上海地图,从中可以找到椭圆城墙内的老上海县城,规划严整的“新上海”城区,河流纵横的郊外以及华洋杂处的租界,直到今天,我们依旧能体验到这种差异。上海县城在今上海黄浦区南部(原来的南市区地界),此地道路多以街、弄命名,存留着不少老式住宅。上海县城体现了上海传统的一面。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多次袭扰上海,迫于时局,上海县的臣民们被迫筑起城墙,抵御外寇。这道城墙框起了城内的百姓,也框起了上海老城厢的格局,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了晚清,时至今日,我们依旧能在此感受到老城厢的气息。城隍庙附近的老弄堂,如今还住着不少上了年纪的阿姨爷叔们,算是少有的人与场景统一的老上海场景了从阳光操作的牌子可以推断,这片弄堂马上就要被拆迁了民居内的天井,装饰考究的栏杆与之后搭出的雨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到这些密集的电表,不难想象其中的居住密度城隍庙附近的戏台春节前后的豫园九曲桥,豫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如今,豫园和城隍庙已经变成了商业气息浓厚的场所,从中怕是很难体验到多少老上海的气息了老城厢及其周边还隐藏着不少本帮风味与市井气息浓厚的饭馆,小店,比如名字贵气却价格实惠的大富贵酒楼,满布旧书与真假文物的文庙等……前实习单位附近不支持微信和支付宝付账,却每日人满为患的大肠面,出于对大肠的恐惧,最终还是没去吃运气好的话,你甚至还能找到革命服务部~公共租界在今上海黄浦江,苏州河沿岸,除外滩以外,老上海风貌已留存不多。近代上海的兴盛,始于开埠。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The Shanghai Land Regulations),设立上海英租界。此后相继开辟了美、法租界。1854年7月,英美法3国成立联合租界,1862年,法租界从联合租界中独立;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至此上海的租界格局基本形成。尽管租界侵害了主权国家的领土完整,但其超然如国中之国的身份,为冒险家和不同政见者提供了另一条发迹的道路,成为了中国人了解西方的一扇窗口。外滩大家应该很熟悉了,所以就放一张新老金融中心同框好了~英美主导的公共租界充满着商业与实用主义的气息。这里的老建筑以银行为主。图为浦发银行大楼穹顶的壁画。浦发银行大楼是外滩体量最大的西式建筑,原是汇丰银行上海总部,解放后一度成为上海市政府的所在地

静安区威海路的张园,张园曾是上海著名的私家花园,据说霍元甲就在这里打败过歪果大力士,1918年后,张园逐渐废弃,被改建为新老里弄住宅

大门口的“张园”两字,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过往张园附近的民立中学老楼,民立中学曾是上海著名的私立中学,现在是静安区的一所区重点中学不同于经过整修改造的张园,更多的老式住宅,还是面临着拆迁的命运公共租界往北,有大量越界搭建的住宅,最出名的大概就是多伦路了多伦路上中式风格的教堂-鸿德堂多伦路上随处可见的摄影爱好者老爷叔自然也不例外~这里既有西班牙南部风格的孔祥熙豪宅也有藏在杂草堆中的老式住宅更有万古不变的财产纠葛一间堆满旧日生活用品的小店,我比较穷,就不出这1块钱了海宁路附近的老式民居,每次乘4号线都会注意到(图侵删)。如今,这样大片的老式住宅已经很少见了。最后,是近年来逐渐形成的“老年上海”特色,比如人民公园的相亲角人民公园原是殖民时期的跑马场,如今这片跑马,相马之地已经升格为阿姨爷叔的相人、赛人场所(友情提示,摆摊的阿姨爷叔们一般是不允许外人拍照的)法租界主要在今上海的黄浦区(卢湾部分)和徐汇区,以法国梧桐、洋房和小资情调而闻名。上海法租界是近代中国开辟最早、面积最大、发展最为繁荣的法国租界。尽管法租界贸易不如公共租界兴盛,却有着独特的文化气息。1920年代,法租界成为上海最好的高档住宅区,吸引了大量外籍商人、侨民以及国内知名人士前来定居,时至今日,法租界依旧是上海最有“小资情调”的区域之一。宝庆路的上海交响乐博物馆,原是染料大王周宗良的宅邸,前几年屋主在世的时候还会定期举行舞会。俄国革命后,大量流亡难民来到上海的法租界,他们中不少都是音乐家、舞蹈家与画家,因此最早的上海交响乐团中,有不少俄国人的声影巨鹿路的洋房。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这三条马路穿过的地方又被称为“巨富长”,除了名人故居和网红小店外,这里也颇具文化气息,汇集了沪上不少出版社与文化管理机构复兴西路聂耳像边上的老人们,每次路过这里都会见到很多老人。长长的复兴路连通了上海的县城与租界,这里既有年轻的学生,悠闲的老人,也有不知家乡何处的外国人~交大徐汇校区的校史馆,原是南洋公学的图书馆网红马路武康路上的武康大楼武康路上随处可见的历史保护住宅巴金故居里高冷的猫,据说是巴金养的猫的后代~除了打卡纪念的游客,在武康路上还经常能见到拍摄广告的网红、模特~偶尔还会有写生的画家这边居民区的一个特色是,不少住户都会在家中或门口种植大量绿植,试着从逼仄的住地中营造出一丝生活情趣复兴中路上的复兴坊,建于1928年,原名辣斐坊陕西南路的陕南村,建于1930年,原名亚尔培公寓,又名皇家公寓,由法国天主教会普爱堂投资建设。是建国初期上海迎接国外游客的窗口之一除了法租界,在上海郊外,也能找到法国人的痕迹,比如位于松江的佘山天文台以及佘山进教之佑圣母大殿,这是远东第一座受到教宗敕封的圣殿“大上海计划”大上海计划的核心区域,在今杨浦区五角场附近,独树一帜的地名和道路规划是这一区域的标志。

1929年,国民政府提出了“大上海计划”,希望能“设世界港于上海”,将上海建设成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之一。计划修筑二十条主干道,及以“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几个字打头的90多条马路,按孙中山先生思想中的“三民五权”、“世界大同”进行分区。

大上海计划参照华盛顿、芝加哥等城市的规划,全市分行政、工业、商港、商业、住宅五大区域,以江湾为行政中心,(现上海)市中心和老城厢为商业区,吴淞江及黄浦江岸为商港区,大场、真如一带为工业区,曹家渡、法华、龙华、漕河泾一带为住宅区。

1932年的上海市中心道路交通图,显示了大上海计划的规划格局。城区的中央形似飞机,飞机的座舱位置就是当时规划的上海市政府所在长海医院的“飞机楼”,在民国上海市政府附近,原是中国航空协会会所,现在是海军医科大学的校史馆长海医院的影像楼,原是民国时期规划的上海博物馆。厚实庄重的基础与中国风的屋顶,体现了浓厚的民国建筑风格杨浦区图书馆,在长海医院附近,与长海医院影像楼形制相近,原是民国的上海市图书馆,解放后一度成为同济中学的一部分,近年来经过整修,成为了新的杨浦区图书馆图书馆内的孔雀门和屋顶彩绘,长海医院的影像楼里也有类似的屋顶彩绘江湾体育场大门,民国时期曾是上海市运动场,在此举办了民国第六、七届全国运动大会最后,是民国时的上海市政府,在今天的上海体育学院校内说来惭愧~尽管在长海医院出生,从小到大也经常来五角场,不过却没怎么拍过这里,只能找些网图了~“共产主义社会”解放后,上海从工商业城市转型为重工业城市,为了容纳产业工人,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上海修建了大量的工人新村,著名的有“两万户”(16年已经拆迁完毕)、曹杨新村等,之后又在各地修建了不少样式统一的公房。以今日的标准而言,工人新村居住空间有限,煤卫使用不便,但在当时却解决了一大批市民的居住问题。这些工人新村的规划与样式相似,体现了浓厚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色彩,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上海人居住于此。静安区的上海展览中心,原名中苏友好大厦,是典型的斯大林式建筑(图侵删),风格和民国时期的大型建筑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陆家嘴的老式公房,最早的公房兴建于50年代,和旁边的高楼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地段和外观来看,这些住宅似乎条件不差,但内部设施老化,有些还存在煤卫共用的设置,居住起来并不怎么方便上图天桥对面的某幢居民楼,墙上绘制了彩绘说到这个年代,值得一提的还有星火日夜商店,星火日夜商店创立于1968年,是中国首家24小时营业的商店(最早的连锁便利店7-11也是在60年代开始24小时营业),除了食品以外,商店还出售火柴、牙膏等生活用品,有些类似于今日的便利店。如今的星火日夜商店,除了国营食品店风格的摆设和服务外~已经泯然众人矣(出处见水印)“老上海中的老上海”上海的郊区,有最新的新城,也有最古的古镇,这些古镇和老街,体现了上海开埠前的面貌,也映衬着城乡和历史的变迁。如今,残存的老街已为数不多,比较著名的有朱家角、七宝、新场、高桥、州桥等。嘉定老城内的两位抗清义士像。江南是明清两代的经济中心,也是明清易代之际抗清运动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据说上大的嘉定校区下埋着不少抗清义士的遗骨州桥老街的徽派建筑,附近有清代学者钱大昕的故居,开发过的老街风貌比较相似,不过还是能找出一些原有的生活痕迹老街某幢建筑上考究的砖雕嘉定的孔庙与科举博物馆,可以看看古人考试是怎么作弊的嘉定博物馆后面的秋霞圃,是上海现存最古老的古典园林之一,历史可以追溯至南宋

最后,什么是老上海呢?宽适优雅的洋房是老上海,拥挤局促的弄堂是老上海,千篇一律的公房同样也是老上海。

“老上海”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刻板印象,游客穿梭于这些充满符号的街道、古镇,其实和在刺客信条中体验古希腊(巴黎、加勒比、etc……)并没有太大的不同,这里的人物、逻辑和场景是割裂的,氛围也是不完整的,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一麟半爪而已。无论是上海还是西藏,想要真正的感受一地的内涵,唯有长久生活于此地,让环境真正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才行…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上海美食有些什么特色(上海旅游最佳攻略),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6769,转载请注明出处!

Like (0)
Donate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小樱小樱
Previous 2023-02-26
Next 2023-02-2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