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县有什么美食吗(你家乡的特色小吃都有那些)

赣县有什么美食吗,你家乡的特色小吃都有那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一点也不假。

我的家乡北依秦岭,南临汉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质肥沃,水源充足,素有“小江南”之美誉。历来是陕、甘、川、鄂四省毗邻地区的重镇和我国历史上的名域,同时又是一个年轻的正在发展中的城市。她还荣获了首届中国魅力城市的称号。她,就是我的家乡汉水上游的明珠,陕西省汉中。

汉中美食融合了关中平原的特色,也追随了四川的麻辣。美食具有多面性。

一、汉中的麻辣香大辣椒凉皮。筋丝柔韧,软而不断,恰像皮条,上面放上豆芽,菠菜浇上香料水,秘制辣椒油,香辣入味。所以汉中人喜欢叫“面皮”。

二、汉中菜豆腐。汉中菜豆腐又称菜豆腐粥,制作历史悠久。是汉中的名小吃。原在汉中是招待宾客的佳肴。现在以是大众化的食品。该豆腐质地细嫩,色泽清白如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吃法上有酸甜之分,用所剩的酸浆水加入大米煮熟,快熟时加入所制豆腐,粥熟食之酸香可口,特别食酸味豆腐时,配以油煎辣椒,蒜泥等拌成的佐菜,食之后清香意爽。和汉中面皮是绝搭。

三、汉中麻辣鸡。麻辣鸡红亮鲜艳、麻而有度、辣不上火、麻辣鲜香、味厚醇浓、肉嫩细脆。鸡块香气扑鼻,色泽鲜美,肉质细嫩含脆,肥而不腻,麻辣爽口;肉皮弹、滑、脆却又相当入味,肉质筋道紧实却不塞牙,被红油和芝麻包裹着的特制土鸡肉入口化渣,麻辣的后味是一丝若有若无的回甜。

四、汉中核桃馍。核桃馍色泽金黄,油酥可口,久贮不变质。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核桃还具有壮腰补肾、润肠通便的食疗作用。 总之你会决无同样的口味来替代的。

以上四中小吃可以说是汉中四绝—-面皮,菜豆腐,核桃馍,麻辣鸡。 当然了我的家乡汉中还有好多特色小吃,如神仙豆腐,黑米面皮,原公杂烩,汉中浆水面等小吃,如果大家有时间欢迎来我的家长旅游,品尝地方美食。

赣县有什么美食吗(你家乡的特色小吃都有那些)

中国的传统小吃有哪些?

1、桂林十八酿(阳朔十八酿、恭城十八酿、平乐十八酿)

桂林十八酿:田螺酿、豆腐酿、柚皮酿、竹笋酿、香菌酿、蘑菇酿、南瓜花酿、蛋酿、苦瓜酿、茄子酿、辣椒酿、冬瓜酿、香芋酿、蒜酿、蕃茄酿、豆芽酿、油豆腐酿、菜包酿。

阳朔十八酿:田螺酿、豆腐酿、柚皮酿、竹笋酿、香菌酿、蘑菇酿、南瓜花酿、蛋酿、苦瓜酿、茄子酿、辣椒酿、冬瓜酿、香芋酿、蒜酿、蕃茄酿、豆芽酿、油豆腐酿、菜包酿。

恭城十八酿:田螺酿、豆腐酿、柚皮酿、竹笋酿、香菌酿、蘑菇酿、南瓜花酿、蛋酿、苦瓜酿、茄子酿、辣椒酿、冬瓜酿、香芋酿、蒜酿、蕃茄酿、豆芽酿、油豆腐酿、菜包酿。

平乐十八酿:竹笋酿 螺蛳酿 冬瓜酿 柚皮酿 辣椒酿 豆腐酿 茄子酿 苦瓜酿 葫芦酿 豆芽酿 萝卜酿 芋头酿 南瓜花酿 蛋卷酿 大蒜酿 香菇酿 油豆腐酿 菜包酿。

2、陕西西安饺子宴(百饺宴)

3、瑶家十八酿、江华十八酿

瑶家十八酿:水豆腐酿、辣椒酿、苦瓜酿、螺蛳酿、米豆腐酿、油炸豆腐酿、香菇酿、蒜头酿、苜芋豆腐酿、竹笋酿、茄子酿、丝瓜酿、莲藕酿、冬瓜酿、南瓜花酿、牛耳菜酿、萝卜酿、蛋酿。

江华十八酿:水豆腐酿、辣椒酿、苦瓜酿、螺丝酿、米豆腐酿、油炸豆腐酿、香菇酿、蒜头酿、魔芋豆腐酿、竹笋酿、茄子酿、丝瓜酿、莲藕酿、冬瓜酿、南瓜花酿、牛耳菜酿、萝卜酿、蛋酿。

4、中国糕点

5、闽浙赣芋饺

芋饺是江西,福建,浙江等地传统的汉族面食。不选用芋头而用芋子,其质细腻、软糯,嫩滑,浓稠,有粘性。做成后,芋饺肉馅非常鲜美,芋饺面皮可以滴水不露地,完好地隔绝煮芋饺的汤汁,吃起来既糯又柔,滑溜可口。芋饺的做法很奇特,全是用手捏成。芋饺发源于福建建瓯,他们因地制宜,将当地的特产芋子和蕃薯用做外皮包饺子,就创造性地发明了这个小吃。

6、醪糟(甜米酒)

醪糟,又叫酒酿,甜酒。旧时叫“醴”,是江南地区汉族传统小吃。醪糟经糯米发酵而成,夏天可以解暑。主要原料是糯米,酿制工艺简单,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极少,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在一些菜肴的制作上,糯米酒还常被作为重要的调味料。醪糟也叫酒酿、酒娘、酒糟、米酒、甜酒、甜米酒、糯米酒、江米酒、伏汁酒,米酵子,是由糯米或者大米经过酵母发酵而制成的一种风味食品。

7、水晶饺、虾饺

虾饺是广东省的汉族传统小吃,起源于广州郊外。那些地方盛产鱼虾,再配上猪肉、竹笋,制成肉馅。以澄面皮包着一至两只虾为主馅,份量大小多以一口为限。传统的虾饺是半月形、蜘蛛肚共有十二褶的,馅料有虾,有肉,有笋,味道鲜美爽滑,美味可口。水晶饺晶莹剔透、透明如玉。

8、鱼皮饺、鱼饺

鱼皮饺,潮州传统的汉族小吃。将鲮鱼肉与上等面粉搓匀研薄作皮,其它配料拌匀作馅,包成饺子状,放入熬好的上汤中煮熟即可。

鱼饺,是广东潮汕地区汉族传统小吃,味道鲜美香爽,具有潮汕地方风味。鱼肉剁为茸泥,以肉丁、虾仁、梅梨(荸荠)等拌为馅,以饺皮加馅料卷成饺形。

9、蟹黄汤包

蟹黄汤包是江苏传统小吃。其特色是皮薄如纸,吹弹即破,制作”绝”、形态”美”、吃法”奇”。蟹黄汤包的制作原料十分讲究,馅为蟹黄和蟹肉,汤为原味鸡汤,制作工艺精妙绝伦。最出名的就是当属南京龙袍蟹黄汤包、泰兴曲霞蟹黄汤包、靖江蟹黄汤包、镇江宴春蟹黄汤包、淮安文楼蟹黄汤包,此外靖江、镇江、泰兴、扬州等地的汤包也非常有名。

10、灌汤包(灌汤包子)

灌汤包子,汉族特色小吃。灌汤包子是中国的传统食品,早在北宋市场上已有售卖,当时称灌浆馒头或灌汤包子。著名产地有开封,西安等地。灌汤包子有形式美,灌汤包子皮薄如纸,吹弹即破,皮内富有皮冻制成的卤汁。其内容精美别致,肉馅与鲜汤同居一室,在吃灌汤包子时,将吃面、吃肉、吃汤三位一体化,是一种组合的魅力。吃灌汤包子,汤列第一位,肉馅次之,面皮次次之。

11、江南小笼包

小笼包,是上海、无锡、常州、苏州、杭州、嘉兴、芜湖、南京、徽州、江南等地著名的汉族小吃,中国特色美食。据传由北宋时期著名的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演变而来,由北宋皇室带入江南,后逐渐成型。江南小笼包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小笼包的精髓就在于汤与皮与馅的完满结合,吃法:将整个小笼送入口中。常州小笼包味鲜,无锡小笼包味甜。

12、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小吃。

13、柳州螺蛳粉

柳州螺蛳粉,是广西柳州最受欢迎的美食。米粉配上螺蛳肉、螺蛳汤,就成为柳州螺蛳粉。主要原料:螺蛳汤料,腐竹,酸笋,米粉,酸空心菜,酸豆角,紫苏,香菇、靓汤、香菜。柳州螺蛳粉最大的特点在于加入了螺蛳肉、螺蛳汤,用田螺肉或江河中的小螺蛳肉均可。最好将螺蛳肉夹些猪肉一同绞碎,拌入香料、老抽、味精、少量汤、糖、醋和生粉。螺丝粉美味可口,又有螺蛳的鲜味。

14、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米饭是云南、贵州、广西三省的少数民族(壮族、侗族、布依族、苗族等)的传统风味小吃。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白、紫这五种色彩而得名。每年夏历三月初三、清明节以及其他民族节日时,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饭。壮侗等民族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五色糯米饭五彩缤纷,鲜艳诱人。五色糯米饭的色彩是用当地的天然植物的叶子或花染成的,天然植物色素对人体不但无害,而且有益,而且还有一种特别的植物沁香,别有风味。五色糯米饭色、香、味俱佳,还有滋补、健身、医疗、美容等作用。

15、湖州千张包子:千张包子是浙江湖州传统的汉族名点。用纯精肉、开洋、干贝等作馅,豆制品千张作皮,包成包子。肉嫩不腻,香气四溢,风味独特,营养丰富。

16、福州“太平燕” (福州肉燕、福州扁肉燕)

福州肉燕,又称太平燕、扁肉燕。肉燕,因形状似燕而得名。是福建福州的一道著名的汉族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

18、江西修水哨子

修水哨子是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食品。以修水境内高山特产山芋、西乡红薯粉为原料,依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纯系天然,清香绵柔,营养丰富,入口即化,实为饮宴馈赠之佳品。修水哨子做法:把毛芋(又称芋头)煮熟,压碎成糊状,再将新鲜的红薯粉拌入毛芋糊中,在搅拌时加入些香油,这是外皮料。内馅料:爱吃甜食者可用白糖、芝麻粉、桔饼、桂花等加一定的化猪油或香油调制。爱吃咸食者可用腊肉或火腿加入大蒜、虾仁等配料制成。包时,包成尖圆形或圆塔形或圆锥形。蒸熟即可。

19、闽粤台浙鱼丸、福州鱼丸、福州七星鱼丸

鱼丸是福州、闽南、广州、台湾一带的汉族传统食品,属于粤菜或闽菜系。古时称“氽鱼丸”。因为它味道鲜美,多吃不腻,可作点心配料,又可作汤,是沿海人们不可少的海味佳肴。鱼丸多以鲜黄鱼、马鲛鱼、鳗鱼、小参鲨为主料。剁碎鱼肉,加适量姜汁、食盐、味精,捣成鱼泥,调进薯粉,搅匀后挤成小圆球,入沸汤煮熟。其色如瓷,富有弹性,脆而不腻,为宴席常见菜品。

福州鱼丸、福州七星鱼丸:福州地方特色的汉族小吃。福州鱼丸是用鳗鱼、鲨鱼或淡水鱼剁茸,加甘薯粉(淀粉)搅拌均匀,再包以猪瘦肉或虾等馅制成。

潮州鱼丸:体积较大,白色,用较贵价之鱼肉制成,在香港,这种鱼丸以香港仔出产的最为知名。

晋江深沪鱼丸:选用鳗鱼、马加鱼、嘉腊鱼、敏鱼和五香肉等,剁碎捣烂,与地瓜粉一起搅合千捶而成,坚韧雪白,质地柔软,并用肉骨清汤、油葱、瘦肉配煮,入口鲜美清脆。

浙江温州鱼丸:温州鱼丸是浙江温州的汉族名食,鱼丸有弹性,以新鲜的鮸鱼(黄鱼最好,马鲛鱼、包头鱼也行)肉为主料,刮成鱼茸,用酒、盐和味精浸渍片刻,加番薯粉,拌入姜丝葱末均匀混合,用手揉捏直至鱼肉弹性十足,下锅煮熟。食用时以锅中的原汤配上米醋、葱花和胡椒粉。

此外,还有厦门鱼丸、台湾鱼丸、罗定鱼丸。

20、社饭

社饭就是在社日时吃的饭。社饭:采山上的鲜嫩社蒿(香蒿、青蒿),洗净剁碎,揉尽苦水,焙干,与野蒜、山葱、地米菜、腊豆干、腊肉等拌入糯米中,蒸或焖制而成。其味肉香草香米香。社日是中国古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社日是定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社日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盛大节日。社日起源于周代,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后衰微。社日原本是汉族先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社日在中国历史上传承达数千年之久,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社日在当今社会几乎已经消失,现在,也只有居住在中国西南(湖北鄂西南、湖南湘西、贵州黔东)的边远山区的部分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中,还保存着“社日”这一古老的传统。请参考我在以前提出的建议《建议恢复中国古代传统的祭祀土地的“社日”(春社、秋社)》。

21、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是云南滇南特有的汉族小吃,起源于蒙自。过桥米线汤是用大骨、老母鸡、云南宣威火腿经长时间熬煮而成的。过桥米线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汤料覆盖有一层滚油;二是佐料,有油辣子、味精、胡椒、盐;三是主料,有生的猪里脊肉片、鸡脯肉片、乌鱼片,以及用水过五成熟的猪腰片、肚头片、水发鱿鱼片;辅料有来过的豌豆尖、韭菜,以及芫荽、葱丝、草芽丝、姜丝、玉兰片、氽过的豆腐皮;四是主食,即用水略烫过的米线。鹅油封面,汤汁滚烫,但不冒热气。

22、广东玉兔饺、白兔饺

玉兔饺、白兔饺:虾仁洗净剁碎打成虾胶,熟肥肉、笋尖切成小粒,和各种调料一起放入虾胶中,搅匀成馅心。烫面揉匀搓成条,切成剂子,在案板上抹些香油,将剂子压扁包馅成形,用剪刀剪出耳朵、脚、尾巴,再用两粒圆球形胡萝卜粒按上眼睛即成,蒸熟即可。特点:形似白兔,形象逼真。白兔饺做法与玉兔饺相同。玉兔饺、白兔饺:小兔逼真,活泼可爱,味美可口,逗人喜欢。

23、福建泉州晋江安海土笋冻

土笋冻是发源于福建泉州的一种色香味俱佳的汉族传统风味小吃。如今流行于整个闽南地区,是一种由特有产品加工而成的冻品。相传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发明的。 它含有胶质,主原料是一种蠕虫,属于星虫动物门(学名可口革囊星虫),身长二、三寸。经过熬煮,虫体所含胶质溶入水中,冷却后即凝结成块状,配上好酱油、永春醋、甜辣酱、芥辣、蒜蓉、海蜇及芫荽、白萝卜丝、辣椒丝、番茄片,味美甘鲜。是福建泉州晋江安海等闽南地区的著名的美食小吃。

24、馄饨:馄饨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食品。用薄面皮包馅(猪肉,虾肉,蔬菜,葱,姜),煮熟后带汤食用。广东称云吞,福建称扁食、扁肉,四川称抄手,湖北称包面,安徽皖南称“包袱”。

25、陕西凉皮

陕西凉皮为汉族特色小吃之一,多使用小麦面粉制作,也有米粉或其他淀粉制作的。一般凉拌食用(但在汉中地区,热食更为广泛),种类繁多。主要有:麻酱凉皮、秦镇米皮、汉中面皮、岐山擀面皮、面筋凉皮等。凉皮历史久远,凉皮传说源于秦始皇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麻酱凉皮:麻酱凉皮就是以芝麻酱为主要调料的凉皮,在西安,尤以回民坊上制作的更具特色。一种典型的清真吃法。

秦镇米皮:以大米粉为原料制成,因产于户县的秦镇,也叫秦镇米皮。秦渡镇,是陕西关中著名的历史名镇。

岐山擀面皮:以岐山县制作的最佳。制作时,只要先将小麦粉洗出面筋,再把淀粉擀成薄饼,最后上蒸笼蒸制而成。

面筋凉皮:面筋凉皮产于关中地区,加工时,要先洗出面筋,淀粉调成糊,上锅蒸制。调制时,加入面筋、菜,调料。

除以上几种外,陕西还有:扶风烙面皮,汉中魔芋凉皮、黑米面皮,陕北绿豆凉皮,等等。

26、羊肉泡馍

羊肉泡馍,西北著名美食,尤以陕西西安最著名。羊肉泡馍在古时称“羊羹”,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年,那时也被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羊肉泡馍就是在公元前11世纪古代“牛羊羹”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北宋著名诗人苏轼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它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穷。羊肉泡馍(也包括牛肉泡馍)为陕西美食的“总代表”。

27、陕西西安肉夹馍

肉夹馍是古汉语“肉夹于馍”的简称,是中国陕西省汉族特色食物之一。以陕西地区的“腊汁肉夹馍”(猪肉)和宁夏地区的“羊肉肉夹馍”为主。腊汁肉夹馍是陕西宝鸡和西安的著名小吃。宁夏的肉夹馍为羊肉馅。腊汁肉历史悠久,起源于战国时期。肉夹馍源于古城西安,有两千年的历史,腊汁肉夹馍用腊汁肉,白吉馍做成。肉夹馍合腊汁肉、白吉馍为一体,互为烘托,将各自滋味发挥到极致。馍香肉酥,回味无穷。

28、南昌瓦罐汤(南昌煨汤)

南昌瓦罐汤是江西南昌地区的汉族名菜。正宗的南昌煨汤是完全采用民间传统的煨汤方法,以土质陶器瓦罐,精配食料,加泉水,置入巨型大缸内,以硬质木炭火恒温传统式六面受热,煨制达7小时以上,先以160℃煨2到3小时,接着降温到120℃煨2个小时左右,再用文火慢慢煨。慢火煨一天后就变成了又浓又香的滋补品。瓦罐的妙处在于土质陶器,秉阴阳之性含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功效,久煨之下原料鲜味及营养成分充分溶解于汤中,其味鲜香淳浓。

29、武汉三鲜豆皮

三鲜豆皮是湖北武汉人早点的主要食品,也是民间极具特色的汉族传统小吃。三鲜豆皮是糯米和豆皮合作而成,以馅中有鲜肉、鲜蛋、鲜虾(或鲜肉、鲜菇和鲜笋)而得名。最初是武汉人逢年过节时特制的节日佳肴,后来成为寻常早点。色泽金黄透亮,鲜艳夺目,皮薄软润爽口,滋味鲜美,含有虾、菇、肉香。以其独特风味远近闻名。

30、煎堆:煎堆,汉族小吃。流行于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广东称煎堆,北方称麻团、麻圆,海南称珍袋,广西又称油堆,是中国油炸面食的一种,由于流行于广东地区,广东人制作煎堆由来已久。煎堆的起源可追溯至唐朝,据文字记载唐代称“煎堆”为“碌堆”,煎堆(当时叫碌堆)是长安宫廷的食品,后来中原人南迁,就把煎堆带到南方,成为两广的小吃。由此可见,今天广东的“煎堆”,显然是中原人南迁的结果。煎堆在广东,广西,海南,香港和澳门一带是贺年食品,正所谓“煎堆辘辘,金银满屋”,即是富有富足的意思。

(广东佛山南海)九江煎堆,又名碌堆,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的特色食品,是当地制法独特的传统特产。与一般煎堆不一样,其非球状,而是饼状。九江煎堆是广东南海著名传统汉族风味小吃。首创于南海县九江镇而得名。九江煎堆(九江碌堆)主要原料糯米粉,冰片糖,花生仁,炮谷,白芝麻,桔饼,花生油。具有色泽金黄,甘香松脆的特色 。

(广东省顺德区)龙江煎堆,起源于广东省顺德区龙江镇,始制于明代。以糯米粉揉合粘米粉碾作皮,以爆谷花与炸花生加糖浆拌均作馅,捏成球状,大若拳头,表面布芝麻,下油锅炸至金黄色即成。食味松脆甘香,长期风行粤港澳地区。龙江煎堆的原料:糯米粉、粘米粉、爆谷花、花生、糖浆.芝麻。

海南文昌空心珍袋:海南文昌特有的汉族风味小吃。色泽金黄,体积膨大滚圆,皮簿酥脆,香甜可口。流行于文昌市,尤以锦山地区出名,故当地方言又称”锦山空心珍袋”。是一种油炸米制品,无馅,色泽金黄,外形浑圆中空,口感芳香酥脆体积膨大滚圆,表皮薄脆清香,而又柔软粘连,馅又香甜可口,大如排球。当地习俗多用于喜庆送礼志贺,一般不作商品销售。经面点师改进,将其体积缩小,可供日常制作与销售。

31、桂花糯米藕(桂花糖莲藕、桂花糖藕、糯米糖藕)

桂花糯米藕又名蜜汁糯米藕,是江南地区汉族传统小吃,桂花风味浓郁。原料:莲藕,糯米,红糖,桂花、蜂蜜,红枣。杭州桂花糯米藕软绵甜香,西湖的莲藕则是藕中的极品。

32、竹筒饭、云南傣族竹筒饭

竹筒饭又名香竹饭,是用新鲜竹筒装着大米及味料烤熟的饭食,多于山区野外制作或在家里用木炭烤制。用米配肉类为原料,放进新鲜的竹筒中,加适量水再用香蕉叶将竹筒口堵严,炭火中绿竹烤焦即可。云南竹筒饭:是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景颇族等众多民族经常做的一种风味饭食,有普通竹筒饭和香竹糯米饭两种。傣族喜欢吃香竹糯米饭,其他民族喜欢吃普通竹筒饭。

云南竹筒饭,以傣族竹筒饭最有名。此外还有:海南黎家竹筒饭、湖南江华瑶族竹筒饭、台湾竹筒饭、广西竹筒饭、四川竹筒饭、浙江竹筒饭。

33、闽南潮汕台湾的润饼

润饼,发源于泉州,是中国闽南地区,潮汕地区,以及台湾地区的一种汉族风味小吃,主要原料有:肉丝、蚵煎、香菜、豌豆、豆芽、豆干、鱼丸片、肉丁、油煎蛋丝、海蛎煎、花生末、炸粉丝、香菜、蒜丝、春笋丝、胡萝卜丝、卷心菜丝、韭黄、绿豆芽、香菇、酥海苔、猪肉腿、虾仁、蛋皮丝等,食用时,用薄如蝉翼的熟面皮把各种菜肴制成的馅料包卷成枕头状,然后根据个人嗜好蘸各种酱料。其特点:嫩脆甜润,醇香多味。每年夏历三月初三以及清明前后,在闽南、潮汕和台湾,都有吃润饼的习俗。

34、荷叶粉蒸肉:荷叶粉蒸肉是浙江宁波的汉族名菜。它是用新鲜荷叶,将炒熟的香米粉和经调味的猪肉裹包起来蒸制而成,其味清香,鲜肥软糯而不腻。

35、荷叶饭:荷叶饭,是广东汉族饭食,又称荷包饭,以荷叶包裹米饭和肉馅蒸制而成。荷叶碧绿,饭团松散,饭粒软润而爽鲜,有荷叶的清香。此品原是民间传统方便食品,历史悠久。

36、豆腐制品:豆腐制品小吃有:酵豆腐、豆腐乳、臭豆腐、油豆腐、煎豆腐、毛豆腐、霉豆腐、豆腐干、豆腐皮、豆腐脑、豆浆,等等。

37、苗家鱼冻:贵州遵义美食,苗族传统菜。原料:活鱼,水豆腐。 调料:盐、辣椒面、花椒粉、姜末、蒜泥、葱。风味特色:麻辣鲜香,软嫩爽口。

38、苗家粉蒸肉:用湖南湘西凤凰县出产糯性低产的小米,选用较肥厚的细嫩猪肉,拌合浸泡好的小米,加上作料,放在锅里蒸煮,熟透即可。

39、黄圆饼(屯溪烧饼、黄山烧饼、火炉饼、蟹壳黄烧饼、蟹壳黄、救驾烧饼)

黄圆饼(黄圆宝、黄元宝、金圆宝),这个名称是我起的。实际上,“黄圆饼”的实有名称叫做:“屯溪烧饼”、“黄山烧饼”、“火炉饼”、“蟹壳黄烧饼”、“蟹壳黄”、“救驾烧饼”。是徽州著名的特色小吃,盛行于古徽州地区及周边部分地区。“黄圆饼”(“屯溪烧饼”、“黄山烧饼”、“火炉饼”、“蟹壳黄烧饼”、“蟹壳黄”、“救驾烧饼”)的制做是用上等精面粉、净肥膘肉、梅干莱、芝麻、精盐、菜油等制成。其烘烤系在特制炉中进行,内燃木炭,将饼坯贴于炉的内壁,经烘烤、焖烘、及将炉火退净后焙烤,前后在数小时而成。因经木炭火焙烤后,形如螃蟹背壳,色如蟹黄,因此,得名叫“蟹壳黄烧饼”,简称为“蟹壳黄”。“蟹壳黄烧饼”层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由于烘烤时间长,饼中水分大多蒸发,利于贮存,一旦受潮,烘烤后依然酥香如故。“救驾烧饼”这个名称的由来据说与朱元璋有关系。“黄圆饼”(“屯溪烧饼”、“黄山烧饼”、“火炉饼”、“蟹壳黄烧饼”、“蟹壳黄”、“救驾烧饼”)一般只有在绩溪、歙县、屯溪这三个地方才有,别的地方都没有。

40、年糕、宁波年糕

年糕是汉族传统食物,是用糯米等黏性大的米制成。年糕历史悠久,年糕在中国至少有2500年的历史。年糕,是中国传统的新年年节食品。每逢中国的传统新年(春节)时,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的食用方法:煮、炒、炸、片炒、汤煮等。浙江宁波慈城的水磨年糕最为有名。慈城年糕以选料讲究、精工制作著称,年糕洁白如玉,光滑润口。用优质晚粳米洗净后,用水浸泡3—4天或一周,用水磨成粉,压去水分至不干不湿之恰到好处,粉碎后置蒸笼中猛火蒸透,或舂或轧成大小均匀的条状年糕。

41、陕西岐山臊子面

陕西岐山的臊子面历史悠久,起源于商周时期。臊子面是西北地区汉族传统面食,以陕西关中平原及甘肃陇东等地最流行。也是陕西宝鸡的著名小吃。陕西省臊子面历史悠久,尤以宝鸡市岐山县的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臊子面也就是肉丁面或肉末面。其中也含有配菜比如豆腐,萝卜块等。

42、山东煎饼

山东煎饼,汉族特色面食。源于山东南部和西南部的临沂、泰安、枣庄、济宁等地区。山东煎饼非常薄,以五谷杂粮(一般为:麦子,地瓜,谷子,玉米,高梁)为原料用“鏊子”烙制而成,卷上大葱,蔬菜肉类或海味,很好吃。煎饼的起源最早能追溯到东晋时期。从历史发展到现在煎饼主要分为以沂蒙山煎饼和泰山煎饼两种。最迟在明代万历年间,现代煎饼的制作方法就已经存在。山东煎饼最初源于泰山,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可知煎饼那时已是泰安民间的主食。传说唐末黄巢起义军在泰山驻扎,当地百姓曾以煎饼相送。现在煎饼已经是鲁南、鲁西南等地最普遍、最具特色的食物。煎饼的种类有:小麦煎饼、玉米煎饼、米面煎饼、豆面煎饼、高梁面煎饼、地瓜面煎饼。山东煎饼是粗粮细做、粗粮精做的典型。山东煎饼耐储存,至少可存放一年也不变质。山东煎饼便于携带,直接就可以吃,携带方便,食之简便。至今,在山东的鲁南、鲁西南许多地方,煎饼仍是当地百姓的主食。

43、孝感麻糖

孝感麻糖是湖北有名的汉族传统小吃。以精制糯米、优质芝麻和绵白糖为主料,配以桂花、金钱桔饼等,经过12道工艺流程、32个环节制成,孝感麻糖色白如霜,香味扑鼻,甘甜可口,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有暖肺、养胃、滋肝、补肾等功效。

44、贵阳肠旺面

贵阳肠旺面,是贵州极负盛名的一种汉族风味面食。在贵州众多的小吃中,以色、香、味“三绝”而著称,具有血嫩、面脆、辣香、汤鲜的风味和口感,及红而不辣、油而不腻、脆而不生的特点。“肠”即猪大肠,“旺”则是猪血,加上面条,三者相加便相得益彰。 “肠旺”是“常旺”的谐音,寓意吉祥。配料和调料有20多种。主料和配料的制作都非常讲究。

45、贵州丝娃娃

丝娃娃是一种贵阳最常见的汉族小吃,此菜素菜脆嫩,酸辣爽口,开胃健脾。是用大米面粉烙成的薄饼,再卷入萝卜丝、折耳根(鱼腥草)、海带丝、炸黄豆、糊辣椒等。丝娃娃主要食材大米、面粉,萝卜丝、折耳根(鱼腥草)、海带丝、黄瓜丝、粉丝、腌萝卜、炸黄豆、糊辣椒。在吃的时候,当然少不了蘸水。蘸水是丝娃娃的精髓。丝娃娃口感丰富,富有层次感,多种蔬菜的美味鲜嫩全都包裹其中。面皮薄如蝉翼,软糯洁白,通透如玉。

46、徽墨酥(墨酥、墨子酥)

徽墨酥的制作原料主要有:黑芝麻、熟面粉、白糖粉、芝麻酱等。采用徽派糕点制作技艺制成。“徽墨酥”的外形酷似“徽墨”,徽墨酥的酥体从外到内乌黑油亮,芳香四溢。“徽墨酥”的颜色也非常像“徽墨”。徽墨酥的味道是:酥、香、甜,入口即化,甜而不腻,芳香沁口。徽墨酥,也叫“墨酥”、“墨子酥”。徽墨酥是绩溪县的代表性食品之一,也是绩溪县著名的甜点。

47、豆豉

豆豉是中国汉族特色发酵豆制品调味料。豆豉以黑豆或黄豆为主要原料,利用毛霉、曲霉或者细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质,达到一定程度时,加盐、加酒、干燥等方法,抑制酶的活力,延缓发酵过程而制成。豆豉的种类较多,按加工原料分为黑豆豉和黄豆豉,按口味可分为咸豆豉和淡豆豉。豆豉,是我国传统发酵豆制品。是贵州、广东、湖南、江西、四川、重庆等地的民间特产食品。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古人不但把豆豉用于调味,而且用于入药,对它极为看重。《汉书》、《史记》、《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都有此记载,其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记载,豆豉的生产,最早是由江西泰和县流传开来的,后经不断发展和提高,使豆豉成为独具特色,成为人们所喜爱的调味佳品,而且传到海外。

48、四川泡菜

四川泡菜,汉族特色菜肴。四川泡菜味道咸酸,口感脆生,色泽鲜亮,香味扑鼻,开胃提神,醒酒去腻,老少适宜,一年四季都可以制作,但制作时气候环境十分讲究,是居家过日子常备的小菜,是中国四川家喻户晓的一种佐餐菜肴。四川泡菜的调料:白酒、姜、盐、朝天椒、大料(八角)、花椒、沙糖、白萝卜。

49、云南饵块

饵块为云南特有,是云南的名特小吃之一,也是大理地区常见的传统食品之一。饵块系用优质大米加工制成,其制作过程是将大米淘洗、浸泡、蒸熟、冲捣、揉制成各种形状。一般分为块、丝、片三种。制作方法烧、煮、炒、卤、蒸、炸均可,风味各异,久食不厌。云南十八怪中就有一怪:米饭饼子烧饵块。云南饵块是云南省的特产。饵块为云南特有。

50、云南大理乳扇

乳扇是主产于大理州洱源县的奶制品,在大理市的喜洲镇、上关镇亦有出产,尤以洱源邓川出产为佳。乳扇形制独特,是一种含水较少的薄片,呈乳白、乳黄之色,大致如菱角状竹扇之形,两头有抓脚。在云南大理很受欢迎。乳扇是白族等滇西北各民族中吃的一种奶酪。用牛奶制成。乳白色,片状,成卷,状如折扇,故得名乳扇。生吃、干吃、油炸、煎烤均可。是下酒的好菜。也可与云腿等材料一起用于烹调。切碎后也加进三道茶中的第二道甜茶里饮用。

51、甜醅(甜麦子):甜醅,是西北地区(主要是在甘肃、青海)的特色小吃之一,用燕麦或青稞酿制而成。“甜醅”也称为“甜麦子”。

52、燕饺:燕饺就是使用“燕皮”做的饺子。福建小吃。取瘦肉用木锤子打成肉泥,打成纸片般薄半透明状,做皮。包上肉馅即可。

53、蛋饺:蛋饺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汉族名菜。是以鲜虾、猪肉或牛羊肉为馅料,用蛋皮包成的饺子。

54、喷汤牛肉丸、牛肉丸

牛肉丸是广东省潮汕地区有名的汉族小食。来源于汉族中的客家菜。牛肉丸也是广东、福建、广西、江西各省的小食。

喷汤牛肉丸是香港最有名的特色小吃之一,咬时喷出汤汁,口感爽脆、弹性十足,而深受人们喜爱。

55、嘉兴粽子

嘉兴粽子是浙江嘉兴汉族传统名吃,具有悠久历史。嘉兴粽子作为一种端午节汉族民俗食品,出现于明代。嘉兴粽子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咸甜适中而著称。尤以鲜肉粽最为出名,被誉为“粽子之王”。嘉兴粽子因其滋味鲜美,携带、食用方便而备受广大旅游者厚爱,有“东方快餐”之称。

56、宁波汤圆:汤圆是浙江宁波著名的汉族小吃,也是中国的节日(元宵节)食品。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因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后改称元宵。

57、陕西西安葫芦头

葫芦头,陕西西安汉族特色小吃。因猪大肠油脂较厚,形状象葫芦,因此叫葫芦头。葫芦头历史悠久。最早为唐代京城美食,至今仍是西安城内有名的风味食品。早在唐代,京城长安有一种名叫“煎白肠”的食品出售,后改进后成为著名美食“葫芦头”。葫芦头特点:汤浓味醇,油香适口,老幼皆宜,即是佳肴,又是上乘补品。

58、陕西泡泡油糕:是陕西三原县很有名气的汉族传统小吃,出现于唐朝初年。馅是用白糖、黄桂、玫瑰、桃仁、熟面拌成的;面是用开水、大油烫熟的富强粉。

59、陕西汉中热面皮(汉中面皮)

汉中面皮,是汉中地区著名的地方特色小吃。汉中面皮相传始于秦汉,一般是把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上笼蒸成薄皮儿,趁热抹上菜籽油,切成条状,依个人口味调入油辣子、味精、精盐、醋、酱油、蒜泥等佐料,拌匀即可食用(当地多热食,称热面皮),亦可置于通风处降温后凉拌(当地称冷面皮或凉面皮)。配菜主要有豆芽、土豆丝、芹菜、菠菜等,口感软糯,香辣可口。不需即时食用时还可以晾干油炸后食用,还有炒、烩等吃法。汉中热面皮:“凉皮”一词是关中地区的叫法,在汉中则没有这种称呼,都叫面皮(一般为米制,小麦面粉制作则称面面皮),而且在当地以热食为佳,即热面皮。

60、广西酸嘢

酸嘢是粤语用词,“嘢”在粤语里为“东西”之意。“酸嘢”又名“酸料”、“酸品”,是广西的特产小吃,用蔬菜、水果,偏于酸味。选料贵在一个“生”字,开始熟了或已经熟了的果蔬则不宜做酸料,因为已经软了,不够脆,而味道突出一个“酸”字,酸咸适度、酸甜可口。有:萝卜酸、椰菜酸、刀豆酸、豆角酸、茭子酸(茭头酸)、杨桃酸、桃子酸、黄瓜酸、香瓜酸、米李酸、木瓜酸、沙梨酸、芒果酸等等。蒜头、辣椒、姜、竹笋、莲藕、梅子等皆可入酸。菠萝、马蹄、柠檬等一般用盐水泡制即可。现在街头流行的品种是:芒果、菠萝、番石榴、黄瓜等等,一般已不用醋腌制,因为生果本身含酸,而用盐、糖、甘草粉、辣椒粉、胡椒粉等腌制。可以入酸蔬菜水果很多:萝卜、萝卜樱、胡萝卜、笋皮、红薯、凉薯、蒜头、辣椒、木瓜、荞头、刀豆、佛手瓜、西芹、黄瓜、西兰菜梗、空心菜梗、包菜、棒棒菜、蒜心、莲藕、马蹄、莴苣笋、姜芽、鱼腥草、豆角。广西人一般作为零食食用,可以饭前开胃,也可饭后解腻,还可软化血管。

61、宁陕酸汤剁荞面:酸汤剁荞面是宁夏、陕北的地方食品。把荞面用水和好揉团,擀成薄片,用专门特制的双把长刀切成面条一样宽,下锅煮熟,捞出到碗中,放入汤料、调料、菜肉即成。

62、荞面饸饹

荞面饸饹是陕西省著名的汉族面食小吃。被誉为北方面食三绝之一,与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齐名。荞面饸饹最早出现于元代。饸饹,古称”河漏”。元代农学家王祯《农书,荞麦》:“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成面或作汤饼。”饸饹,因多用荞麦面制成,比较固定的叫法是荞面饸饹。饸饹,古称“河漏”。饸饹主料除荞麦面粉外,还有食用碱和食盐。

63、黄桂稠酒

黄桂稠酒,又叫:西安稠酒、陕西稠酒、贵妃稠酒、臻品稠酒。古称“醪醴”、“玉浆”。黄桂稠酒始于商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状如牛奶,色白如玉,汁稠醇香,绵甜适口。酒精成分含量仅为0.5-1%左右,由于在酒液中配以中药黄桂,使酒味有黄桂芳香,故曰“黄桂稠酒”;还因其产于长安,故又称为“陕西稠酒”。相传“贵妃醉酒”喝的就是西安稠酒,故还称“贵妃稠酒”。稠酒,似酒非酒胜似酒,其汁稠、醇香、绵甜适口,黄桂稠酒具有健胃、活血、止渴、润肺之功能。饮用此酒有益于身体健康。黄桂稠酒的主要原料黄桂,糯米,酒曲,纯净水。黄桂稠酒选用户县秦渡镇的糯米,是以优质糯米特酿而成,纯天然发酵。在酿造中,工艺精湛、严格操作。要求手净、料净、用具净。

64、花溪牛肉粉:花溪牛肉粉发源地贵州贵阳花溪地区,是贵州的一道特色名小吃,其独特的汤料,由多种名贵中草药精心严格制作,做出的牛肉粉与众不同,花溪牛肉粉选用上等黄牛,精制米粉,多髓牛骨,熬成鲜浓原汤,加上爽滑的蒸气米粉,配以醇香的牛肉,添上开胃的泡酸菜,点缀以新鲜芫荽,汤鲜味美肉香。吃过的人赞不绝口。

65、遵义羊肉粉:遵义羊肉粉是美味可口的汉族小吃。羊肉熟透而不烂,米粉雪白,汤汁鲜淳红亮,辣香味浓,油大不腻。用鲜羊肉熬汤,浇米粉,放羊肉片、调料而食。

66、南方擂茶

擂茶,是一种汉族特色食品。主要流传于湖南常德、益阳等地。起于汉、盛于明清。擂茶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草药(香草、黄花、香树叶、牵藤草等)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擂茶在中国华南六省都有分布。保留擂茶古朴习俗的地方有:湖南的桃源、临澧、安化、桃江、益阳、凤凰、常德;广东省的揭西、陆河、清远、英德、海丰、汕尾、惠来、五华等地;江西省的赣县、石城、兴国、于都、瑞金等地;福建省的将乐、泰宁、宁化等地;广西的贺州黄姚、公会、八步等地;台湾的新竹、苗粟等地。

67、大理白族三道茶:是云南大理白族的一种饮茶方式,属于茶文化范畴。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族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68、广西桂林油茶(恭城油茶、灌阳油茶):广西桂林油茶是恭城、灌阳的食品小吃,打油茶所需要的食料有:茶叶、花生、炒米花、姜、葱花、酸辣椒、绿豆、米粉或面条。

69、肠粉:起源于广东的汉族特色小吃,咸肠粉的馅料主要有猪肉、牛肉、虾仁、猪肝等,而甜肠粉的馅料是糖浸的蔬果,炒香芝麻。广东肠粉有两种:布拉肠粉,抽屉式肠粉。

70、双皮奶:广东省汉族特色小吃。双皮奶起源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由纯牛奶和鸡蛋加热制成,味道更为香浓,入口甜滑。也可以搭配红豆、椰果、芒果等食材。

71、广东六大名饼:潮州的“老婆饼”、广州的“鸡仔饼(小凤饼)”、中山市的“杏仁饼”、佛山市的“盲公饼”、佛山市的“西樵大饼”、阳江的“阳江炒米饼”。

72、叉烧肉:广东传统的汉族名菜。多呈红色,瘦肉做成,略甜。是把腌渍后的瘦猪肉挂在特制的叉子上,放入炉内烧烤。色泽鲜明、香味四溢。

73、广州沙河粉:广东省广州地区一种大众化的汉族传统名吃之一。因最早出自广州市沙河镇而得名。用米浆蒸成薄粉皮、再切成带状而成。

74、濑粉:濑粉是是著名的汉族传统小吃,深受广东人的喜爱。开平、恩平以濑粉作为中秋节的传统小吃,香港澳门也常见。稻米粘米粉拌和热水后而制成的长粉条。

75、竹升面:竹升面是广东省汉族传统面食,广东人因“竿”音不吉利而改称“升”。用鸭蛋和面,用竹升(大茅竹竿)压打出来的面条、云吞皮的一类面食。

76、贵州夜郎面鱼:贵州夜郎面鱼以小麦为主料,鲜花椒叶、鲜茴香须为辅料,制成鱼形,油炸而成。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鲜香适口,有浓郁的麦香味。

77、荷叶糍粑:荷叶糍粑是贵州省著名的汉族小吃。香酥甜美,既酥且糯,可口宜人。以上等糯料、白糖、凉糖、玫瑰芝麻、洗沙、花生米、核桃仁等原料制作。

78、鼎边糊(锅边糊)

鼎边糊(又称锅边糊),福建福州汉族风味小吃,鼎边糊(又称锅边糊)是用蚬子汁为汤,在锅里烧开取其鲜味,再把磨好的米浆沿着锅边一圈浇过去,米浆在锅边烫成干皮后用锅铲刮到汤里,加芹菜、葱、虾皮、香菇等作佐料,烧开后起锅就是一盆滚烫的“鼎边糊(锅边糊)”。

79、四川担担面

80、武汉热干面

81、山西刀削面

82、兰州牛肉拉面

83、闽西八大干:闽西八大干(长汀豆腐干、连城地瓜干、永定菜干、上杭萝卜干、武平猪胆干、宁化田鼠干、明溪肉脯干、永安闽笋干)。

84、福建光饼

光饼,汉族特色小吃,是福建省地方食品,福州、建瓯、顺昌等地最受喜爱的传统饼类食品之一。光饼用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直径约6厘米,中间带有穿孔,食之香脆可口。光饼还有另一种类型,即改盐为糖,形状也比咸饼大一倍,被称为“征东饼”。但无论“光饼”还是“征东”饼,其名均与戚继光入闽抗倭的传说有关。

85、凉粉

凉粉为汉族食品之一,流行于中国各地。用凉粉草、豌豆、大米制做。调以酱油、醋、辣椒油而食,清凉爽滑,为夏季风味食品。在南方地区是指凉粉草及大米所制作的、冷冻后成绿色或黑色胶状凝固物,暑天可作解渴品,如广式凉粉、江西凉粉等。而北方地区是指用米、豌豆或各种薯类淀粉所制作的凉拌粉,如荣昌黄凉粉、遵义凉粉(南方)、四川凉粉(南方)、青海凉粉、山西凉粉等。

86、干炒牛肉河粉:干炒牛肉河粉,先把牛肉炒至变色加入姜丝略煸出锅,锅中加少许油,将泡好的河粉放入翻炒,依次加入豆芽、洋葱、蚝油、盐、酱油炒匀,放入炒好的牛肉、青红椒,大火翻炒均匀加味精,出锅后撒入蛋皮丝、芝麻即可。

87、酸辣粉、重庆酸辣粉:四川省、重庆市特色小吃。其特点是麻、辣、鲜、香、酸且油而不腻。酸辣粉主粉由红薯,红苕,豌豆按比例调和,然后由农家用传统手工漏制而成。

88、紫菜牛肉卷:紫菜牛肉卷,将牛里脊肉切碎,加入鸡蛋、淀粉、盐、料酒、胡椒粉、花椒粉、辣椒粉、白糖、味精、香油、孜然粉、葱、姜,用紫菜卷入油煎而成。

89、鸭血粉丝汤:鸭血粉丝汤是南京著名的风味小吃,由鸭血、鸭肠、鸭肝等加入鸭汤和粉丝制成。口感鲜香,爽口宜人。鸭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特别适合老年人食用。

90、瘦肉羹(福鼎肉片):瘦肉羹是福建小吃,在福建南平建阳地区称为瘦肉羹,较细;在福州福鼎称为“福鼎肉片”,较粗,实际都是条状。

91、韭菜盒:韭菜盒是福建闽南和台湾民间的汉族风味小吃。韭菜盒用面粉拌猪油做皮,选用猪腿肉、虾仁、扁鱼、荸荠、韭菜、红萝卜,冬笋、豆干等混合起来做陷,包成一个个圆饼形,边用手做成波浪状,然后放入油锅热炸,皮酥香脆、盒馅鲜美,带有韭菜香。尤其是春天刚割下的韭菜格外细嫩,吃起来别有滋味。

92、牛肉芝麻馅饼

在牛肉馅中加入葱花、姜末、盐、鸡精、酱油、花椒粉和香油,搅拌均匀。将发酵的面团擀开,涂上芝麻酱,从一端轻轻卷起成筒状,切成小段。将小段面团切口朝上按扁擀开,加入少许牛肉馅包好,封口朝下擀开,在表面刷一层酱油,再蘸上芝麻。烙熟或烤熟即可。

93、百合银耳莲子汤、银耳莲子汤

百合银耳莲子汤:百合银耳莲子汤是传统的汉族食品。用银耳、莲子、百合等煮成,银耳营养丰富,美容养颜。百合和莲子具有养心安神,润肺止咳的功效,是著名的保健食品。

银耳莲子汤:银耳莲子汤是以银耳和莲子为主要食材的汉族传统甜品。味道香甜可口,可清热健胃,美容养颜,营养价值丰富。

94、宜宾燃面:宜宾燃面是四川宜宾最具特色的汉族传统名小吃,原名叙府燃面,旧称油条面,因其油重无水,点火即燃,故名燃面。选用当地优质水面条为主料,以宜宾碎米芽菜、小磨麻油、鲜板化油、八角、山奈、芝麻、花生、核桃、金条辣椒、上等花椒、味精以及香葱、豌豆尖或菠菜叶等辅料,将面煮熟,捞起甩干,去除碱味,再按传统工艺加油佐料即成。

95、绩溪拓馃(绩溪挞馃)

96、水煎包

97、陕西关中裤带面(biangbiang面)

裤带面一般指biangbiang面,是陕西关中汉族传统风味面食,又名裤带面,用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通常手工拉成长宽厚的面条。由上等面粉精制而成,用酱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调入面汤,捞入面条,淋上猪油即成。其特点是酸辣鲜香,利湿暖胃。

98、陕西汉中梆梆面:梆梆面是陕西汉中市的汉族面食小吃。用料:面粉,海椒,花椒,青蒜苗。用上等白面粉精制而成。因多在夜晚挑担上市,敲梆叫卖而得名。

99、艾米果:艾米果是江西赣南一种常见的汉族小吃,用糯米、野艾叶制成,色泽翠绿,清香扑鼻。因艾米果为圆形,故又取团圆之意。因在清明时节制作,也称清明果。

100、苏杭定胜糕:汉族美食,定胜糕属于杭州菜系,具有春季养生调理,术后调理的功效。有甜味,色呈淡红,松软清香,入口甜糯。将配置好的米粉放进特制的印版里,中间再放入红豆沙,蒸少许时间就可以了。糕点比较软,有点松,带甜甜的豆沙味。传说是南宋时百姓为韩家军出征鼓舞将士而特制的,糕上有“定胜”两字,后就被称“定胜糕”。

101、江南梅花糕:梅花糕源于明朝,江南地区最著名的汉族特色糕类小吃。梅花糕和海棠糕类似。梅花糕也是南京、苏州、无锡风味小吃。它选用上等面粉、酵粉和水拌成浆状,注入烤热的梅花模具,放入豆沙、鲜肉、菜猪油、玫瑰等各种馅心,再注上面浆,撒上白糖、红绿瓜丝,用灼热的铁板盖在糕模上烤熟即成。此糕呈金黄色,形如梅花,松软可口,老少皆宜。

102、海棠糕:海棠糕因糕形似海棠花而名,苏州汉族糕类小吃。海棠糕以花生为主料,海棠糕的烹饪技巧以烘烤法为主。海棠糕的特色:色呈紫酱红,形似海棠花,香甜且软。

103、桂花糕:桂花糕出现在明朝末年,以糯米粉、糖和蜜桂花为原料制作而成的汉族美味糕点。历史悠久,美味爽口。有:咸宁桂花糕、南京桂花糕 、峡阳桂花糕、水晶桂花糕。

104、藕夹(藕盒):一种传统油炸食品,在两片未断的藕片之间夹入肉馅挂上面糊油炸而成。在浙苏鲁地区较为常见,原料:藕、面粉、鸡蛋、猪肉、葱花、姜。

105、茄夹(茄盒):茄盒(茄夹)是在两片茄子片的中间加上调好味的肉馅,挂面糊油炸而成。特点:又香又酥,外焦里嫩,鲜香适口。

106、绿叶饺、绿叶包:用绿色的菜叶、树叶把面团染成绿色做外皮,包上肉馅而成。

107、锅贴、煎饺、蒸饺、柳叶饺:锅贴是一种汉族小吃,起源于山东济南,煎烙的馅类小食品,多以猪肉馅为常品,多为饺子形状。柳叶饺属沙县小吃,形状像柳叶。

108、荷花酥:是浙江杭州著名的汉族小吃。酥层清晰,食之酥松香甜,别有风味。用油酥面制成,形似荷花,酥层清晰,观之形美动人,食之酥松香甜,别有风味。

109、云南酸角糕:以天然酸角为原料,运用独特的保色护香工艺精制而成云南特产。保留了原果原有的风味而又不破坏原果的营养价值。酸甜可口。

110、西湖藕粉:是浙江杭州汉族名产。其风味独特,富含营养。藕粉呈薄片状,质地细滑,色泽白中透红。冲泡后的藕粉晶莹透明,口味清醇,有生津开胃,养血益气的功效。

111、梧州龟苓膏

112、倘塘黄豆腐

113、湘赣灯芯糕

114、玉林牛腩粉

115、绍兴霉干菜

116、八宝粥(腊八粥)

117、苏州莲花酥

118、麻球

119、南宁老友粉

120、麦芽糖

杜甫苏轼曾几三位诗人的资料?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天宝七年(748年)秋,杜甫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为官时期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一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广德三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江舟长逝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的思想核心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诗歌

综述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风格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李白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李白的五七言绝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上)。

语言

李白诗歌的语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语,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散文,但都统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之中。这和他自觉地追求自然美有关。他继承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以恢复诗骚传统为已任,曾说“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孟棨《本事诗·高逸》)他崇尚“清真”,讽刺“雕虫丧天真”的丑女效颦,邯郸学步。他的诗歌语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认真学习民歌明白通俗的特点的结果,明白如话,通俗生动。

代表作品

《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侠客行》《春思》《秋歌》等。

词赋

李白是否有词的创作至今仍然未有一致的定论,但是今传为李白词的作品,若不论其真伪及是否可归入词体,约有20余首,如《菩萨蛮》《忆秦娥》等。

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在词史上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这一地位犹如古代希腊神话在西方艺术中的地位,作为一种“不可企及”的规范,李白词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的偶像。李白在词体文本模式的形成,词的创作模式上均有重大贡献。

实际上,从唐末五代《花间集》以来,所有的唐宋词选集、总集,在具体操作中,都不会忘记李白,至少也要在序跋题记中提上一句。其作为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大词人,虽然只有很少几首著作权经常受到怀疑的词作,但却从来没有人对他表示过任何的不满或批评意见。如果评选天下第一词人,李白无疑将以全票当选“词王”。

书法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行草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纸本,纵28.5厘米,横38.1厘米。草书5行,共25字。款署“太白”二字。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背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卷前后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彜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剑术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其剑术亦是十分高明。他“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造诣非同一般。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代三绝。虽然“三绝”中没有李白的剑术,但其剑术之高却仅位于裴旻之下,居唐朝第二。

据统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除去作为地名的“剑阁”3次,“剑壁”1次,武器之“剑”犹有103次之多。属于剑的“铗”出现了1次、“吴钩”1次、“吴鸿”1次、“湛卢”1次、“干将”1次、“莫邪”1次、“青萍”2次、“秋莲”2次、“霜雪”2次、“匕首”3次、“龙泉”4次。总计,“剑”字共出现了118次(统计时把“吴钩霜雪明”,“空余湛卢剑”,“剑花秋莲光出匣”,“拙妻莫邪剑”,“吾家青萍剑”分别计做1次),分布在106首诗中,约占全诗总数的10%。

道经

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老师,此人于开元四年(716)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五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思想

盛唐国力强盛,多数士人渴望建功立业。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他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怀》、《永王东巡歌》、《行路难》(其二)都反映了他的这类思想。

李白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这是李白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古风》其三、十五、二十四、三十九等都对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李白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逃避现实等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曾几:

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生平阅历及主要著作

徽宗朝,以兄弼恤恩授将仕郎。试吏部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 授。迁辟雍博士,除校书郎。历应天少尹。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提举淮东茶盐。高宗建煤田为三年(一一二九),改提举湖北茶盐,徙广西运判,历江西、浙西提刑。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会兄开与秦桧力争和议,兄弟俱罢。逾月复广西转运副使,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侨居上饶七年,自号茶山居士。二十五年桧卒,起为浙东提刑。明年改知台州。二十七年召对,授秘书少监,擢权礼部侍郎。以老请谢,提举洪州玉隆观。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以左通议大夫致仕。乾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清。有《经说》二十卷、文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茶山集》八卷。《宋史》卷三八二有传。曾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武英殿本),及《两宋名贤小集》所收《茶山集》(简称小集)、《瀛奎律髓》(简称律髓)。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曾几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赣县有什么美食吗(你家乡的特色小吃都有那些),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7253,转载请注明出处!

Like (0)
Donate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小樱小樱
Previous 2023-02-26
Next 2023-02-2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