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食保持什么态度,冲动消费后该怎么安慰自己啊?
老板!!!
全部给我包起来!
每年的年尾都是购物的狂欢时刻。熬过了双十一,双十二又来轰炸了,逃过了双十二还有年货节呢~。你的购物车现在有多少件商品了呢?是不是想着趁着打折把明年要用到的东西都囤一囤,朋友的生日礼物也顺便准备准备吧。
然而你有没有想过,如今为什么商家总是找各种奇葩的借口办购物狂欢节呢?你的哪一点被聪明的商家算计了?
你为什么会冲动消费?
1.“我就是喜欢购物”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也许是最简单的解释。新事物可以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喜悦和满足感。购买行为的背后暗藏着对生活中其他不被允许的禁忌的授权。
这一点,你只要回忆一下自己在童年时期,父母向你许诺只要你考试满分,就给你买最新的玩具时的心情,就能理解了。
然而如今经济条件受限制,我们却愿意更频繁地将自己沉溺于这种奖励方式,新鲜感代替了商品的价值,而成为新的目标。
2.损失厌恶:“我不喜欢损失”
损失厌恶,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如今,商家已经摸透了我们的这一心理。
通常人们会通过询问“如果我买了这个而没有钱买别的会不会后悔”来指导自己 的购物决策。当商品被添加上一个限时折扣,我们就会以为“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地”,我们的潜意识就因而把关注点切换到对错过这件好事的恐惧。
3.被扭曲的捷径
大多数的购物都耗时耗力。想象一下,要比较每一件商品,你需要查看它们的价格、材质、买家评论,甚至客服质量。就算你能够找到所有可以进行比较的信息,买一件商品也够你花上好几个小时了。
因此,我们潜意识地想要走捷径。零售商们就是运用了这种心理,实行满减优惠或是优惠套餐;消费者只会以为自己做了笔划算的买卖,而不会再去深究背后的“阴谋”。
4.“我是在节省”
我们对于价值和折扣的敏感性不仅仅体现在损失厌恶,节省也是商家的切入点。他们利用这一点,不断地提示我们,购买他们的产品可以省下多少钱。
几千年前,意识到储备食物和木头过冬的重要性或许是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如今绝大多数人已经不再需要担心每天的生计问题,但是这种生存本能却延续了下来。总之,对于省钱和省时的诱惑,我们总是无法抵挡。
5.玫瑰色眼镜:“我比一般 人好那么一点点”
我们或多或少会对自己有一些习惯性的认知偏差。我们相信自己比一般人好看一点点,更有想法一点点,或者工作中更优秀一点点。显然,我们不总是正确。
客观是一种难以捉摸的美德。我们往往以一种理想化的视角来预测我们未来的样子,而忽略了回顾过去。我们会欣喜地沉浸于购买一个每分钟震动200下的电动燃脂器的想法,而忘记了在过去的五年内,自己不曾去过一次健身房。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一些购物心理。双十二已经迫在眉睫,是时候运用脑科学来整顿一下现实了。今天,简小单就来教你,如何在“压力山大”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获得购物满足而不惊动你的钱包。
如何控制你的冲动消费?
首先,抽出一点时间,想象一下,在你的大脑深处有一个警报中心,叫做杏仁核;它负责人的安全感和紧张感,同时也阻碍我们养成新的习惯——它会在我们一开始感到紧张时就使我们感到安慰。
接着,想象这个警报是一个温和轻柔的起床铃声;当你的压力开始叠加,它就逐渐增强,变成响亮的紧急警报器。生活中你想得到的所有的压力:无休止的电话响、加班、社交派对、年终期限、想给17个人挑选出最适合的礼物……甚至是天气的变化都使你下一秒就会崩溃。
别紧张,这并不意味着你做错了什么。事实上,它正说明你大脑的相关区域正运转正常。只是你的生活清单太长,而你的大脑并不希望你漏掉任何一件事。
唯一的问题也许只是在于,当你想要通过购物来提升愉悦、缓解压力时,你买了你并不需要的东西。
购买本身是使人愉悦的,尽管它可能是短暂的。
“我终于找到它了!”
“我淘到了世纪折扣啊!”
我们在拍手称快的同时,也将过去这一年的种种压力释放了出来。
没错,这就是重点了:冲动消费并不是你的问题,依赖于购物来释放压力才是。
今天还要介绍的摆脱冲动消费的方法叫做SOS。你如果平日里多加练习,它就会在你需要的时候起作用。
首先,后退一步(Step back)。不要试图一时间解决所有的问题。在你停下来的这几秒钟内,你可以做一做深呼吸,缓慢地、愉快地放松身体每一个紧张的部位,站起身来舒展一下——凡事可以使你理清思绪的事情,都可以帮助你重新设置大脑警报器。
接着,把你自己和你觉得最深刻、最有价值的东西联结起来(Orient)。你可以挑选一个有形象的事物或者具体的信念,在脑海中想象它、思考它、相信它。
这里的价值,指的是“我只买我真正需要的东西”,或者“省钱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而信念,可能是“我就是爱购物,可是我总是聪明地花钱。”
这种联结其实是与真正的你重新建立联结;你可以心里想着可见的、可听到的一切你觉得重要的人事物,或者仅仅只是想象银行账户上的余额数目。这是关掉你的大脑警报器的可靠方式之一。
如果你时常练习,你就会惊异地发现你是可以做到的。那时你会意识到,那件原本以为最重要的毛衣,其实只是一种冲动而已。当你找到了方向,你就已经成功地避免了及时的行动。
最后,自我检查(Self-check)。快速地给两件事评分。首先,从1到10,给自己的压力值打分。1代表无压力,10代表压力大到濒临崩溃。其次,从1到10,给自己的冲动值打分。1代表你冷静地知道自己是谁、要什么,10代表冲动到势不可挡。
自我检查可以帮助你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压力状态,这种觉察同时也证明了你没有被压力蒙蔽双眼和大脑。同时它也提醒着你,无论你有多么大的压力,你都是掌握着主动权的:你有权选择理智地与真实的自我和信念在一起。
你最好不要等到购物狂欢前才来练习。最好的练习是在你并没有压力的时候。花几分钟整理思绪,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事情上,最后对自己的压力水平和定向水平进行自测。
当你真正站在商场橱窗前或者面对着电脑屏幕的下单页面,挣扎着是要不要买到手软,或者和“不买会死”抗争时,冷静地后退一步,想想清楚:你究竟是为了缓解一时的压力,还是为了能够代表你是谁的、持续的愉悦而买。
可以从饮食习惯上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吗?
你是否留意过自己花在吃与喝的时间上有多少?加上你考虑每一顿要吃什么不吃什么的时间,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对食物的着迷程度比自己想象的还要高。
吃,可以说是生命的一种本能。
可是,我吃我的,和心理学有啥关系?
还真的有大关系了。
我们在不断关心吃喝之事,吃多了巧克力和汉堡容易发胖,走在路上突然想吃一顿美美的火锅,冬天下雪的时候和朋友一起吃的一顿麻辣烫回味无穷,想要保持身材时抵住美食诱惑……
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验?
为什么有的人超级爱榴莲有的人觉得很臭!
喜欢吃咸的人和喜欢吃甜的人来自不同的星球?
为什么会有人不能忍受芹菜的味道?
吃辣的人性格真的会比较“泼辣”吗?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而心理学是有关“生物体是怎样做和为什么做”的科学。
可以说,对一个人来说吃也是一种社会行为 , 它隐含着个体在社会中生存的态度和方式。
吃货心理学
研究者针对食物味道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①喜欢吃甜的人更愿意从事志愿活动,向有困难的人伸出援手。
同时,甜还可以通过对多巴胺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抑郁。
②爱吃咸的人,更愿意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③食物中蛋白质、脂肪较多时,更容易激发人的社交情绪,喜欢这种香味的个体,更外向,待人友好……
④不仅仅是真正食用,有时候哪怕我们就是想象一种食物或者看到食物的图片,都会影响到生活上的决策和行为。
当看过有机食物的图片后,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时会更加严格。
⑤单单看到快餐店的logo,都会让人们在做阅读任务时变得更加快速,而且会引起急躁和不耐心。
吃与人的行为,看上去是完全无关的两个事情,其实大有关联。
吃辣和人的性格有什么关系?你曾想过自己的性格和平时喜欢吃的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一次同学和我聊天时提到,一位姑娘说话简洁干练,做起事来风风火火,这是不是和她喜欢吃辣有关呀?
关于这个话题,你可以尝试做一个小测验:
你下午即将在一个会议中面对一位平时总是针对你的同事。
你要做好万全准备,你需要拿出自己的最佳攻击状态以便自己在会议上不被比下去。
在此之前,中午进餐过程中,你认为下面哪种食物能够帮助你更好的准备这场会议?
a.麻辣食物
b.既不麻辣也不清淡
c.清淡食物
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有18.5%的人愿意选择麻辣食物,而只有5.5%的人愿意选择清淡食物。
这是因为,人们认为食用辛辣食物能够提升他们的攻击性。
为什么人们认为吃辣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攻击性?
原因一 :心理学研究中认为,感官体验会影响认知过程,而麻辣食物和攻击意向都有着共同的词汇、画面和感受。
原因二 :攻击性强的人具备的某些特征与麻辣食物的偏好有关。例如有更好水平唾液性激素(被公认为与攻击性有关的激素)的男性会更偏好麻辣食物。
原因三 :麻辣食物中的辣椒素已被证明会引发不适、烦躁,甚至痛苦,这种不适或痛苦能够引发人的攻击性。
其实,以往调查也发现了,提供清淡饮食的监狱能够保持罪犯的攻击性在可控范围内,而食用麻辣食物会通过提升体内酸性和血压增加攻击性。
监狱里的牢饭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者还发现,在冒险行为测试中,得分较高的被试者更喜欢辛辣的食物。
这也说明,爱吃辣的人更愿意寻求刺激。
也许喜欢吃辣的你,是个火辣的妹纸呢!
但是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很多时候,我们生存的环境决定了我们的饮食,也许环境才是那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吃苦的食物如何影响着你的行为和决策?
不仅仅是麻辣味道,研究者们也曾针对进食苦味进行探索。
心理学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研究结果发现,苦味能够激发“痛苦”相关的生活环境,并能应用于人们所生存的环境。
当快乐的人喝完苦瓜汁或苦饮料后,在进行决策时,他的存钱意向会提升,购买物品的欲望会降低。
不仅仅是忆苦思甜,这种吃到的苦味也会悄然影响我们对于艰苦生存环境的思考,从而影响到在生活上的各种决定,当然,包括存款和购物。
开心时吃点苦,会提高你的存钱意向。
所以,如果你想要喂饱自己的钱包,可以在快乐的时候多尝尝苦味的食物,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呢。
但是悲伤时吃点苦,效果却恰恰相反。
研究发现,如果个体回忆近期发生的使他们感到悲伤的事件后,再品尝饮料,喝苦瓜汁会降低他的存钱欲望。
这是因为,如果你感到不开心,你会尝试做一些行为去消除这种消极情绪。
显然,悲伤时候的你,再加上苦味的刺激,让你更痛苦。这时候悲伤过头的你可能更愿意消费买买买,或者约朋友去吃顿美食,而不是把钱存在账户里。
所以,如果你还想存钱的话,痛苦的时候就别吃苦了。
其实,味觉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在很小的时候就发生了。
婴儿在品尝甜味时会表现的更加快乐,增加吮吸频率、变得心跳加快。
而婴儿在品尝苦味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消极行为,比如做鬼脸、或者中断吮吸。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便有了吃与行为,它们之间密切相关,也许,人就是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不断的吃吃喝喝中,获得了不一样的性格和成长。
我们为什么不喜欢一种食物,怎么对食物进行选择,我们喜欢偏好的食物与我们的性格和生活是否息息相关?
也许是身体激素水平的差异导致人们更偏爱某种食物,也许是成长环境的不同影响到我们对某种味道耐受性有差异,也许是自身性格的独特性,造就我们独独钟情于一种食物……
吃什么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人的一种行为,离不开其背后心理层面的因素。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名吃货,是否是因为你自身开放性较高,愿意去品尝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呢?
人可以没有诗歌、音乐和文艺;人可以没有道义,没有好心肠;人可以没有朋友,没有书读;但是文明人绝不可以不下厨。他可以不碰书本,——智慧中总有悲伤;他可以没有希望,——欺骗足以毁灭希望;他可以没有爱情,——激情背后是颓丧;但是不吃饭的人哪里有呢?——爱德华·R·B·里顿
你是如何调解的呢?
有首歌中唱道:“生活就像一团麻,总有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中正是这些个林林总总的小疙瘩,有的时候总是让人不顺心不开心,如何进行调解呢?
一是正确理解。人的一生就像大海一样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也有暴风骤雨风急浪高的时候。每天都会经历很多的事情,不管你愿不愿意开心与不开心都会环绕在你的左右。生活中遇到一些坎坎坷坷,遇到一些波折都是正常的。你不能因此而气馁更不能因此而怀疑人生,要正确理解,要对困难和波折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正确的看法。
二是从容应对。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要想办法去克服它去战胜它,要做命运的强者,要做生活的主人。试着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去解决:一是转移法。不开心的时候,多想想开心的事情,多想想快乐的事情,要转移注意力,尽量减少负面情绪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二是发泄法。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找自己的闺密或者好朋友聊聊天说说话,让他们帮着给出出主意想想办法;可以到一个空旷的地方,面对着大山吼上几嗓子喊上几句,发泄出心中的闷气。现在有的地方,为了排解人们生活中的压力专门有供人击打的“橡皮人”,这也是一种发泄不良情绪的好方法。三是健身法。据科学研究,人们在运动的时候,大脑会分泌一种内啡肽的物质,还可以帮助合成体内的血清和多巴安。多巴胺,是一种可以让人们感到快乐的化学物质,所以当运动完之后,体内会分泌很多的多巴安和血清,也就让大家感到非常的快乐。因此,生活中遇到不开心的时候,可以尝试健身运动。
三是正向激励。正向激励是对人的行为进行正面强化,使人以一种愉快的心情继续工作,并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不开心源于生活中暂时遇到的的困难和波折一时难于解决,我们要正向激励自己学会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磨砺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已的忍耐力和抗压力,把每一次不开心都当做成功前的前奏,突破黎明前的黑暗你就是强者,你就是自己命运真正的主人。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面对美食保持什么态度(冲动消费后该怎么安慰自己啊),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9436,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