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族美食是什么,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中国的大部分传统节日和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了一年有365天,之后古人按照生产生活中的需要,将365天规划出农耕节气和丰收后的节日,这样就诞生了许多传承千年的节日,如元旦、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等。
元旦
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因为他们多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但也有一些国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历法传统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季节气候的不同,因而他们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样,这也使得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更显民族的特色了。
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清明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呆;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储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过年各地有什么特色美食?
来说说我家乡过年会吃的一些小吃8~
过年的时候,大鱼大肉吃了,蔬菜水果吃了,想吃的零食也都吃了,又怎么会放过那些数都数不清,令人欲不能罢的小吃呢!
各种各样的粿
在我的家乡,逢年过节,粿,是必不可少的!
红桃粿
过年的时候,家里总是会自己做红桃粿。红桃粿一般会包两种馅,一种是绿豆去皮做的馅,一种是糯米饭,都特别的香!
面团搓成小球
捏成碗状包馅
粿模子上印出形状
蒸熟后就可以享用了
鼠壳粿
同样过年的时候家里会做,蒸的时候底下需垫上荷叶防止粘锅,一般都是做甜的,每次我都可以吃下好几个。
菜头粿
菜头粿外酥内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腻。
甜粿
甜粿如其名,特别甜!吃多了会觉得腻。
刚蒸熟的甜粿都特别的黏,吃的时候用线切开会更加方便。
无炸不欢
每次吃年夜饭,饭桌的一旁总是会堆满了一碗又一碗煎炸的东西,另我怀疑,是不是所有东西都炸起来更好吃?
春卷
春卷也叫春饼,不管是在家里吃,还是去酒楼吃,春卷是一定会出现在饭桌上的。
春卷的馅可以有很多种,不管是哪一种,吃起来都香香脆脆的。
有人说春卷寓意着春天的到来,也有人因为它长得像金条而说寓意着财富,不管的哪一种,好像只要把这一根春卷吃下去,来年就一定会更好。
菜头丸
菜头也就是白萝卜,刚从锅里炸出来的菜头丸,咬一口弹性有嚼劲,清甜美味,真的很满足了。
酥饺
酥饺刚从油锅中出来的时候沾满金黄色的油,寓意是为求来年的日子也能油油润润、富富足足。
油角的口味多是甜的,但也有咸的,取决于所用的馅料的不同。
炸芋头、炸番薯
芋头和番薯外面裹一层糖,咬一口外表脆脆的,而芋头和番薯变得更加的香甜美味。
进盒大礼包
在我们那,春节拜年的时候就会用到进盒,讨个好彩头。
大家也都会互相送进盒,用纸包装的进盒,外面贴上“大吉大利”“吉祥如意”等寄托美好祝愿的红纸。
里面五花八门的小零食,便是小时候的最爱。
束砂
束砂是以花生仁和白糖为主要原料,用炒熟的花生米簸上煮炼过的白糖,摇簸制作而成。
金钱饼
其样子和名称都寓意着“金钱”“财富”,极富招财的好意头。
一口下去,首先是“咔”的一声,自牙尖传达到耳际的咔嘣脆口感,在口中嚼碎的同时,小麦和芝麻相融的浓浓香味在口中扩散开来,简直美妙。
米方
也叫米桶,由大米制成,略带甜味。
铁钉棒
炸的酥酥的葱油面块外面裹着一层糖,也是超好吃。
荖花
我们那俗称为“傻怕”,空心酥松的口感,吃起来有一点点粘牙。
豆方
糖和花生的组合之作,豆方也是很深受大家喜爱,因为有一点硬,咬下去清脆的一声相当过瘾。
看得嘴痒痒了?快点擦一擦口水,下面给你支几招美味小吃的做法~
★南瓜饼★
材料:南瓜;糯米粉、油、红豆馅、白芝麻。
做法:
1、南瓜洗净,去皮去瓤,切小块,放入蒸锅蒸屉上隔水蒸熟后取出。
2、南瓜趁热用勺子碾成南瓜泥,加入糯米粉,揉搓成团,再加入一小勺油,揉均匀后盖上保鲜膜醒发15分钟。
3、取鸡蛋大小的面团,搓圆后按扁,包入适量红豆馅,收口捏紧轻轻搓圆后按扁,做成小圆饼。
4、平底锅中倒少许油,烧热后将南瓜饼放入,中小火煎至两面金黄即可。
★油粿★
材料:红薯;土豆;山药;韭菜;花生米;糯米粉
做法:
1、韭菜洗净切小段,花生米上锅炒熟后去皮。
2、土豆、山药去皮切块,上锅蒸熟。蒸熟后抽成丝,加入花生米、韭菜,少许盐拌匀。
3、红薯去皮,上锅蒸熟后加入糯米粉,用力搓,搓均匀,直至成光滑面团。
4、面团捏圆,包入馅料。
5、油锅加入油,烧热放入油粿 中小火炸至两面金黄即可。
温馨小提示
小吃虽说吃起来香喷喷,但是易上火,记得不要吃太多哦~
对了,说到最后,也还没说我家乡是哪里,不过,想必你也猜到了吧~
中国各个城市的特色美食都有什么呀?
前几天整理了一些武汉的小吃,点击量非常高,感兴趣的话可以到我的图文里看一下。
就题主的问题,我今天整理一下北方海滨城市的美食,给朋友们介绍烟台的一道名菜吧。
关于烟台
烟台,山东半岛的中心城市之一、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常住人口712.18万人,城镇人口463.43万人,城镇化率65.07%。
烟台东连威海,西接潍坊、青岛,南邻黄海,北濒渤海,与辽东半岛对峙,与大连隔海相望,海岸线长909千米,濒临渤海、黄海,有岛屿63个,是环渤海经济圈内重要节点城市, 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重点建设港口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
烟台市因境内烟台山得名。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预防倭寇,曾在今烟台山设狼烟墩台。
烟台市共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处,省级旅游度假区8处。共有A级旅游景区92处,其中5A级旅游景区3处、4A级20处、3A级52处、2A级17处。有海阳、蓬莱2处国家级和养马岛、开发区金沙滩8处省级度假区,占全省总数的22%。
烟台美食
提起烟台,很多人想到的首先是烟台苹果、莱阳梨、烟台大樱桃,实际上烟台也有不少的美食小吃,当然都是咸鲜的鲁味为主,不少的海鲜产品。比较有名的有韭菜炒海肠、烟台焖子、宁海脑饭、蓬莱小面、福山大面、烟台手擀面、红烧大虾、排骨大包、鲅鱼水饺、熏鲅鱼、葱烧海参等。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你可以和朋友们来一桌海鲜宴,价格并不昂贵,那盛大的海鲜场面会让你垂涎欲滴、欲罢不能,恨不能自己有两个胃。如果方便的话,建议你和烟台的朋友们小酌几杯,保证让你终生难忘:)
其实很多菜本地人吃久了,可能感觉不到是当地名小吃了,但对于外地人来说,吃惯了川菜、湘菜、粤菜,如果有机会来烟台,有些菜有些饭还是值得一品的。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道著名的烟台名菜—韭菜炒海肠。有人说,来烟台你若不吃一盘鲅鱼水饺、一碗烟台虾蛤四季豆打卤手擀面,不来一道韭菜炒海肠,那你白来烟台一趟了。
烟台海肠的历史渊源
烟台海肠,当地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东巡,三次登临芝罘,在这里留下许多珍贵的史料,而鲁菜之中闻名遐迩的“韭菜炒海肠”恰恰就起源于芝罘岛,此菜系由岛上渔民的“长久有余财”经历代厨师逐步改进而成。远在六百年前的明朝,生活在烟台芝罘岛上的渔民,每逢大年,家家户户都要用韭黄、海肠、猪肉、鲜鱼为主料熬制成一个菜品,取其谐音“长久有余财”(肠、韭、肉、鱼、菜),以寓来年获得更大的丰收。后来,此菜传至饭店,厨师们将其改进,单取韭黄与海肠两种食料,烹炒成为韭黄炒海肠。
海肠作为一种海洋生物产品,在明清时代的地方志中已有记载。清朝康熙《福山县志卷之五》中将海肠列为“食货”,对其描述较为详细:“海肠,形色似肠,故名。其味可比闽之江瑶柱,独邑之海滨有焉,有之必值冬月夜晴徙,值风狂迷其归穴,随浪漂泊至岸,土人拾之,货于市,非可力致也。
海肠子,学名单环刺螠,是生活在海边潮间带泥性底质或珊瑚礁区中的低级管状动物,主要生活在黄海、渤海沿岸的蓬莱县、烟台等地。海肠软乎乎地蠕动,浑身无毛刺。
老烟台渔民都知道,海肠在海底的功能类似于陆地上的蚯蚓,对所在海域起到净化功能的同时,对海域环境要求也极高:需要滩平、水浅,沙和泥兼半的浅水区,上层细致黄沙为最佳,下层黑泥土才最好。而有海肠生活的海域,同时也说明所在海域环境很优质。
海肠长相奇丑,但是吃起来却“倾国倾城”~海肠肉质细嫩,口感柔滑,食味鲜美,富含多种矿物质,营养丰富,是高蛋白低脂肪的海鲜佳品。
身为吃货的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吃的海肠是海肠墙壁的肌肉组织,而且全部为雌海肠,雄海肠非常小,且寄生在雌海肠的身体里,在清洗海肠时就被无情地洗掉了。
在亚洲,韩国人是最喜欢吃海肠的,但是韩国的产量很低,供不应求,以致于价格是中国的几倍。而日本人仍然延续着用海肠做钓饵的传统。
一只海獭把它捉到的海肠放在肚子上慢慢享用,吃完后,它邪恶地笑了。
海肠的传说故事
相传,最初福山人到北京开饭店,单枪匹马在天子脚下闯世界,实在不容易。当时王府井大街上并排开着两家饭馆,一家是福山人开的,姓卢,就是后来名震京城的饭店业大老板卢姓的先人;另一家是当地人开的,姓王。因为两家雇的都是本乡本土的人,人们就习惯地简称为“福山馆”和“大名馆”。
起初,两家的生意都差不多,可后来“福山馆”的生意越做越兴隆,而“大名馆”却每况愈下。许多顾客宁肯等上半天,也不肯光顾冷冷清清的“大名馆”。后来,即使王老板找人专门去福山馆拜师学艺,炒出一模一样的菜来,味道还是不如福山馆。
其实这奥妙就出在海肠子身上。海肠子虽然形态不美观,但肉质脆嫩奇鲜。每年冬天,卢老板回老家度岁,趁机大宗收买海肠子,然后焙干,碾成细末,带回北京城。
卢老板把海肠子的细粉末藏在大巾子里,往桌子上端菜的时候瞅空撒上一点,味道自然就变了。就这样,“福山馆”严守着海肠子的秘密,生意越做越红火,形成了庞大的“福山帮”。
胶东男人菜
海肠是鲁菜中的重要食材,韭菜和海肠是最佳的搭配,韭菜的辛辣和海肠的腥鲜能很好地融合,并凸显两种食材的优势,“韭菜炒海肠”是鲁菜中的名菜,而韭菜海肠饺子却是胶东最家常的美味。中医认为海肠有壮阳、温补肝肾的作用,而韭菜也是如此,两菜相遇,这可肿么得了!这是一道特别适合男人的下酒菜。
韭菜海肠饺子,好吃到没朋友
当年鲁菜大师们的独门秘笈,就是海肠粉,干制的海肠磨成粉作为调料,能提味菜品,提味如鸡精使用。
虽然海肠价格居高不下
但是依然阻挡不了烟台人对海肠的热爱~
在烟台,没有一根海肠是多余的
吃法N多~
美味海肠,做法超级多
葱油拌海肠
香酥布袋海肠
韭菜炒海肠
烤海肠
海肠水饺
海肠肉末蒸蛋
如果想吃海肠的N多菜品,那就来烟台吧,别忘了,来时喝几杯~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传统民族美食是什么(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40310,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