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美食papad是什么(你对印度饮食有什么看法)

印度美食papad是什么,你对印度饮食有什么看法

印度饮食不管在感观上如何,代表着一个国家包括各个民族的文化,我们可取之精华。简单介绍一下印度饮食吧。

一、洋葱使用大国

据俄罗斯卫星网2017年8月8日报道称,印度2.5万公吨洋葱丢失。该重量相当于二战的一座航空母舰,是一架普通飞机重量的315倍。 据《今日印度》报道,该盗窃行为发生在位于印度中心地带的中央邦(Madhya Pradesh),紧随6月份曼达索尔(Mandsaur)的农民暴动。暴动中,执法人员向参与抗议并要求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农民开枪,致6人死亡。暴动发生4天后,中央邦政府开始以每公斤12.5美分的价格从农民手中购买洋葱,而在中央邦,洋葱每公斤售价仅为1.5美分。该邦政府一共购买了87.6万公吨洋葱,但卖方——民用物资有限公司(Civil Supplies Corporation)只收到了85.1万公吨。对于其余2.5万公吨的去向,无人坦白。丢失的洋葱价格预计达到2亿美元。足以说明洋葱在印度的重要作用,居然可以形成暴乱。

印度有一道叫做[可马]的咖哩料理也很受欢迎,是把肉用凝乳泡软,即可食用,味道很特别。印度还有一种“家常菜”,普通老百姓常常都吃这个,是用一种未切的面包叫Nan,用来和米饭一起配着咖哩吃,米饭的清香夹带着咖喱的美味,定能让你一饱口福的。

二、咖喱使用大国

香辣咖喱唱主角 ,印度菜的咖喱味很浓,洋葱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印度咖喱是用它熬成的,菜是用它炒烩出的,肉类是用它浸泡的。印度人做菜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黄和茴香等20多种调料合成的一种香辣调味品,呈黄色粉末状。在某种意义上说,印度饮食文化也可以称为咖喱文化,这种饮食文化以香辣味道为特色。人们谈到印度饭,首先想到的十之八九是咖喱饭。咖喱饭可以是素食,也可以是荤食;可以是米饭,也可以是面食。印度人对咖喱粉可谓情有独钟,几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鸡、咖喱鱼、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汤等等,每个经营印度饭菜的餐馆都飘着一股咖喱味。到印度餐馆你会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老外尤其是印度人餐毕盘中几乎不留一点汤汁,而肉倒会被剩下。中国人则是相反,菜里的干货都挑吃光了,汤汁倒是剩了大半。殊不知这是吃印度菜的大忌,印度菜的精华就是咖喱,真是没有咖喱就没有印度菜。

三、调料使用大国

印度使用调料之多,恐怕是世界之最,每道菜都不下10种。丁香、八角、小茴香、豆蔻、辣椒粉、黄姜粉、格拉玛什拉粉用量惊人。印度菜的特点则是“糊糊涂涂”,各种主菜都放一大把咖喱粉,看起来都一个颜色。荤食不亲口尝一尝,很难区分是什么肉类,蔬菜也是捣成糊状,搁些咖喱。在中国人看来,长时间的煮熬使维生素尽失,令人觉得可惜,印度人则乐此不疲。说印度菜把香放在首位恐怕并不过分。

四、烧烤大国

印度菜讲究烧烤,并使用被称为TANDOOR的大烤炉,而且要烤成焦黄才罢休。你如果在印度的餐厅吃饭,看到这样的菜品,千万不要以为是菜做坏了而大惊小怪。

其中最受人欢迎的一道菜叫做坦肚喱(Tandoori), 是用香料腌过的鸡,放入一种印度特制的炉灶上用文火烤,到一定火候时,鸡肉芬芳而肉汁也未被烤干,十分美味可口。除了用鸡烤之外,鱼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烤,一样的美味可口。

五、不吃野味大国

印度人只吃羊肉、鸡肉和一些海鲜,在印度,你不会吃到其它的肉类。野味无人敢问津 ,在许多中国人看起来是美味佳肴的东西,印度人基本上不吃。印度没有野味店,不仅野味无人问津,就是蟮鱼、泥鳅、甲鱼、乌龟、蛇这些东西,印度人也不吃,至于吃狗肉、猫肉、鸽子肉等,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印度人基本上不吃各种肉类的下水杂物,因而价格便宜得不可思议,有的几乎等于不要钱。例如,5个卢比(相当于1元钱人民币)可以买到1公斤鸡爪。由于素食主义者人数众多,有的蔬菜价格反而很高,例如,白菜价格同鸡肉差不多,芹菜论根卖,5个卢比才能买到一根(约1两)。

六、素食大国

印度还有很多人是素食主义者,为了补充蛋白质,豆类就成了他们每餐必吃的东西,并永远作为他们的一道主菜呈现给宾客。该国一半国民喜吃素 ,印度朋友邀请出席生日庆祝活动。大家先是一起唱歌跳舞,然后吃自助餐。我找遍了所有的菜盘,竟然全是素菜,连鸡蛋也没有。不仅如此,连土豆、红薯、萝卜等菜都没有,吃的全是地面上长出的东西。 印度虔诚的佛教徒和印度教徒都是素食主义者,耆那教徒更是严格吃素,吃素的人占印度人口一半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印度是素食王国,素食文化是印度饮食文化中最基本的特色之一。

由于印度多数人喜欢吃素,印度开有不少只为素食主义者服务的饭店。西方国家的流行食品不得不适当地印度化。印度有专门为素食主义者开设的比萨饼店,麦当劳供应的夹层食品,相当一部分不是鸡鸭鱼肉,而是蔬菜。

抽烟喝酒不流行 ,由于历史与宗教的原因,印度社会自然而然产生了越有地位、越有文化的人越吃素,反之,越没有地位、越没有文化的人什么都吃这一现象。加之,宗教色彩特别浓厚的印度素食主义者协会等团体极力倡导素食,这就使吃素的人长期以来居高不下。受宗教禁忌的影响,烟酒在印度不怎么流行,宴会上印度人几乎不劝酒,嗜酒成瘾者或酒量很大者极少,从未见过印度人一饮而尽地干杯,也从未见过有人行酒令或醉倒过。

印度抽烟的人极少,公务往来和红白喜事,从未有人敬烟。印度的烟仅10支装,比中国的烟短。印度人口袋里装一包烟、一个打火机的不多,一些烟民宁愿买一支抽一支。

在印度,一方面,吃的讲究和禁忌很多;另一方面,又不排除人们互相宽容,这具体体现在许多家庭在饮食问题上“一家两制”,甚至“一家多制”。一些中国姑娘嫁给印度人后,吃素的丈夫们一般不允许在家里做荤菜吃,但不反对妻子在外面吃。一些印度朋友尽管自己吃素,但在宴请中国朋友时,会主动准备好一些荤菜。

七、手抓饭流行

受过西方教育的印度人或中产阶级,在比较正式的场合用刀*或勺子吃饭,但多数印度人,包括上流社会的人通常更习惯于用手抓饭吃。印度人进餐时一般是一只盘子、一杯凉水,把米饭和饼放在盘内,菜和汤浇在上面。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米饭和饼,面条、饺子、包子、馒头、烧卖基本上没有。他们喜欢吃的并非中国人的白米饭,而是把饭煮熟后,放些油和调料,饭的颜色呈黄色,或者同别的什么菜炒在一块。如果你在印度人家里作客,一定要尝试用手抓饭的乐趣。也正因为这一习惯,使得印度菜大部分为糊状,这样便于用手抓饼或米饭拌着吃。

而且,印度菜的吃法也很特别,是中西合璧的,用刀叉、却是大家一起点菜一起吃。

印度人的主食是麦面饼和大米,每餐都是先吃饼,然后再吃米饭。印度的米饭用叫做BASMATI的米做成,世界有名。这种米形状细长,味道浓香,是由于印度的气候决定的——半年干燥,半年湿润。除了将大米蒸煮成米饭外,印度烹饪也常将米制作成其他主食。 在印度最受人们欢迎的一种特色饮料叫“拉茶”。这种饮料让茶叶汁、鲜牛奶、咖喱汁等充分混合。喝一口“拉茶”,浓烈的茶香、奶香混合着咖喱香,充满整个味蕾。

印度人还常以一种被称为“馕”的面饼为主食。无论在高级餐馆还是在街头树阴下,时常可以看见印度人席地盘腿而坐,用手撕下一块馕,蘸上菜糊、汤汁以及用豌豆、绿豆等各类豆制品熬成的豆汤,津津有味地吃着。还有一些食物把饼与土豆结合起来。另外,手抓饭也是人们十分喜爱的食物。每个人吃饭时用右手将饭菜反复搅拌和匀,然后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将饭菜撮起送入口中。不过,手抓饭只限于自己家里或非正式场合,在上档次的餐馆用餐或出席正式场合,印度人依然使用刀叉作为餐具。如果你去到印度北方,会觉得菜的味道是微辣的,而你去到南方,就会觉得菜味很辣,这也是由于南北气候的差异造成的。南方植物多,因此盛菜的器具多为芭蕉叶、香蕉叶等植物叶子,很漂亮。

如果你是第一次在印度吃饭,那么你一定要点名为PAPAD的小吃和叫做“咖喱角”的头盘,主菜应该点一些TANDOOR烧烤,甜品则要点家乡酸奶(DAHI),最后还要要一杯香料印度茶(MASALACHAI)。

八、飞饼走向世界

至于中国人所谓的“印度飞饼”,在印度称之为“加巴地”,似乎更应称作是一件绝妙的手工艺品,用的都是去掉壳的精粉,其口感与印度的饼其实不一样。印度人做加巴地时,先利索地和面,捏成一个小圆团,再擀几下,便放入小平锅中加热。在小平锅旁边还有一个简易的小炉子,燃着蓝色的火苗,可是上面却没有锅。当平锅中的饼快熟,有点胀起来的时候,厨师会利索地用手把它拎起来,一下子扔到旁边那个炉子的火中去。印度人吃米饭或吃饼时,喜欢用手把菜卷在饼内,有的像中国人吃北京烤鸭,或用手把菜和饭混在一起,在盘里搅拌几下,抓起来捏一捏,然后送进口内。这种吃法,如换成用刀*、勺子或筷子,自然是反而不方便了。有人说:“辨别印度菜正宗与否,只要试点两道菜就可以了,一道是鲜青柠汁,一道是印度飞饼。”此话很有道理。青柠檬酸甜清香,是印度菜乃至所有正宗东南亚菜系不可或缺的配料之一,用青柠檬而不是散发着浓香的黄柠檬来配菜,可以保证食物固有的香味不受破坏,更突出了食物的原味及咖喱的本真。

九、独特的晚餐时间

印度人吃晚饭一般至少在晚8点以后,饭店晚上最早在7点半才开门。印度人喜欢夜生活,每天开始工作的时间很迟,即使在印度的经济首都———孟买,早上10点才上班。因此,他们不急于吃晚饭。印度人举行这种活动的习惯是,晚饭开始前,每个人端一杯威士忌或其他饮料,站着或坐着自由地交谈,侍者则不时送来一些印度的点心,这有点类似于西方的鸡尾酒会,等到回到家里,已经零点过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谢谢关注我。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印度美食papad是什么(你对印度饮食有什么看法),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40485,转载请注明出处!

Like (0)
Donate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小樱小樱
Previous 2023-02-28
Next 2023-02-2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