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天下有什么美食,近代史上河南籍名将都有谁?
到1965军衔制取消时,河南共有将军109名,其中上将1名、中将9名、少将99名。上将即许世友将军。1988年恢复军衔制后,有两位开国少将被授予上将衔,就是尤太忠将军和李德生将军,同期万海峰将军晋升为上将。至此,河南共有四位上将。巧合的是,这四位新中国时期的河南籍上将都来自信阳。
要说河南近代最著名的将军,非彭雪枫将军莫属。
彭雪枫(1907-1944),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参加过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组织过土城岭战役,两次率军攻占娄山关,直取遵义城,横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进军天全城,通过大草原,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2009年9月10日,彭雪枫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彭雪枫,是公认的德才兼备、文武双全、智勇过人的名将。
遵义会议之后,很重要的一场战役就是遵义战役,战役的高潮点就是攻打娄山关,彭雪枫当时率领的红军十三团是担任打娄山关的主力,继娄山关打下来以后,他又在军团彭德怀的领导下,二下遵义城,取得了遵义战役的胜利。
抗日战争爆发后,彭雪枫先后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四师师长。他组建自己的骑兵部队,横扫中原大地,在洪泽湖地区取得了著名的淮北反“扫荡”作战(又称33天反“扫荡”斗争)的胜利,取得了敌我伤亡比例5:1的辉煌胜利。
1943年3月,彭雪枫新四军第四师参加山子头自卫反击战,是役大获全胜,活捉苏鲁战区副司令长官、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击毙顽军头目王光夏及独立第六旅旅长李仲寰。
1944年9月上旬,率部西进,涤荡各地顽军,基本上收复了豫苏区八个县的地区;在围歼夏邑县八里庄顽军时,彭雪枫同志亲临前线指挥,不幸中流弹牺牲,时年三十七岁。
牺牲时彭雪枫任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对比当时的新四军序列,第一师粟裕大将,第二师张云逸大将、罗炳辉,第三师黄克诚大将,第五师李先念;彭雪枫牺牲以后,接任他第四师长是张爱萍上将,这么算的话,要是彭雪枫将军没有牺牲的话,差不多可以到大将。
上将许世友:
传奇将领,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出身贫苦农家,曾在少林寺当和尚。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副部长,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副旅长,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山东纵队参谋长,胶东军区司令员。在土地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世友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军委常委等。1985年10月因病去世,享年81岁。
中将李雪三
李雪三,焦作修武人,西北军出身,宁都起义的一员。
因为有一个在军阀部队中当军官的叔叔,出身贫寒的李雪三得以走上从军之路。宁都起义之后,他长期在部队中做政治工作,走过长征,又回到了北方,在徐海东领导的红十五军团任职。
八路军成立,这支部队编成了344旅,然后南下和新四军会师,发展成了新四军第三师,抗日战争胜利,李雪三在黄克诚的率领下,挺进东北,他当过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三十九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东北战场一系列战争。建国后,李雪三当过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中将王秉璋
安阳市安阳县人。王秉璋跟李雪三的经历非常相似,他们可以说是战友,原来都在冯玉祥的部队,1931年参加了宁都起义。起义之后,王秉璋给红五军团长季振同当传令兵班长,后来王秉璋被调到红一军团任职,走完长征。
八路军成立,王秉璋在115师司令部当作战科长,在林总的身边工作。115师挺进山东,王秉璋接替杨勇当过代理教导第三旅旅长、教导第四旅旅长,然后长期在冀鲁豫军区任职。
冀鲁豫军区走出了刘邓大军第一纵队、第七纵队和第十一纵队,王秉璋是第十一纵队司令员。当年的中原野战军只有7个主力纵队,王秉璋和陈锡联、陈再道、陈赓、王近山、杨勇、秦基伟等都是纵队司令员。王秉璋是第十七军首任军长,建国后改行当了空军,是新中国的首任空军参谋长,后来还当过空军副司令员。
中将刘少文
刘少文,信阳县人,早年留学苏联,回国后给瞿秋白当过秘书。可惜的是瞿秋白没有参加长征,后来惨遭杀害,而刘少文参加了。刘少文还参加了伟大的遵义会议,他是会议的秘书,亲眼见证了这一伟大的时刻。
很多人可能没有听说过刘少文的名字,他没有在前线领兵打仗,而是长期在白区从事情报和统战工作,和潘汉年是战友,遗憾的是潘汉年没有军衔,而刘少文最终授了中将。建国后,刘少文当过军委第二部部长等职。
中将张祖谅
张祖谅,信阳商城人,是名扬朝鲜战场的志愿军军长。他本来是第六十军的军长,因为身体原因,刚开始没有参加入朝作战,结果由韦杰统领第六十军进入朝鲜战场,其中一个师严重失利。
消息传来,张祖谅再也坐不住了,立即奔赴朝鲜战场。老军长归来,第六十军很快打了一个翻身仗。张祖谅一战成名。回国后,张祖谅被许世友抢到南京军区当参谋长,他兢兢业业工作,直到病死在任上。
中将钱钧
钱钧,信阳光山人。钱钧是许世友的少林寺同门师兄弟。从13岁进入少林寺,到18岁离开,钱钧苦练了5年武功,有一身硬功夫,尤其擅长铁砂掌,能手劈青砖岩石。
他和许世友是同乡,都因家中穷得没法存身,小小年纪,就流落到少林寺当苦役。他比许世友迟三年进寺。两个人一起在寺中呆了五年,同一年出的寺门。当时寺里僧人云集,两个“菩萨”虽在一座庙里,却各不相识。直到长征到了延安,他们彼此谈起往事,才知道原来还有这等事。
抗日战争时期,钱钧和许世友都战斗在山东,只不过许世友是胶东军区司令员,钱钧在鲁中军区。建国后,钱钧曾接任胶东军区司令员。在许世友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时,钱钧当过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中将吴先恩
信阳新县人。吴先恩是一位参加过黄麻起义的老红军。他的名字和当年的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很像,没错,他俩是一个村的好朋友。正是在吴焕先的带领下,吴先恩走上革命道路。吴焕先还是吴先恩的入党介绍人。
可惜,吴焕先牺牲在长征路上,建国后,吴先恩写了情真意切的回忆吴焕先的文章。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吃的,他们只得扒老乡的红薯吃,还留下字条和白洋五元。
红军长征结束后,吴先恩参加了西路军,西路军失利,吴先恩突围了108天,终于回到延安,受到了朱老总和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后来,吴先恩长期战斗在晋察冀,建国后当过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中将范朝利
范朝利,信阳新县人,红四方面军的一位老将,长期担任参谋长一职。长征后期,他就是红四军第十师的参谋长。八路军成立,他在陈锡联领导的769团当参谋长,陈锡联升任385旅旅长,范朝利还是参谋长。
到解放战争时期,范朝利在刘邓大军第二纵队当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十军成立,杜义德担任军长,范朝利是副军长。建国后,范朝利当过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他非常高寿,活了99岁。
中将张池明
张池明是新县泗店乡人,他是英雄的红二十五军将领。吴焕先救过他的命。张池明被“肃反”派抓起来,吴焕先发现后,非常吃惊,这个十五六岁的娃娃怎么也成“肃反”派了?吴焕先经过询问,亲自把张池明保释出来。
如果没有吴焕先的相救,张池明可能就被当成“肃反”派错误杀害了。然后,张池明就在吴焕先身边做秘书工作,跟随吴焕先战斗了三年之久,直到吴焕先牺牲。
张池明和李雪三的经历很相似。抗日战争爆发,他先是八路军,然后跟随黄克诚南下,加入新四军第三师,最后挺进东北,所不同的,李雪三在第二纵队,张池明在第六纵队。李作鹏担任第四十三军军长,张池明是军政委。建国后,张池明也是在总后勤部任职,当过副部长和政委等职。
中将郑维山
张池明是新县泗店乡人,郑维山和他是老乡,也是泗店乡人。显然,郑维山的名气要在张池明之上。事实上,郑维山应该是河南9位开国中将中,名气最大的一位,也是成就最大的一位。
上面八位,有做后勤工作的,有当参谋长的,有政委,而郑维山是带兵打仗的司令员,是一名威风凛凛的虎将,他是华北战场第三纵队司令员,这一点只有王秉璋可以与之相媲美。
但是后来的成就,就无人能与郑维山相媲美了。吴先恩、范朝利和钱钧,都只当过大军区副司令员,而郑维山不但当过北京军区司令员,还当过兰州军区司令员,他是河南9位开国中将中,成就最大的一位。在郑维山的家乡,当地政府为他修建了管理很完善的故居和纪念馆,供后人瞻仰缅怀。而至少到现在,我还没有找到其他8位开国中将的故居或纪念馆。
少将尤太忠
1918年,尤太忠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光山砖桥镇陈岗村尤岗,家境贫寒。他13岁的时候参加了红军。由于年纪太小,领导让他在部队中当勤务兵和司号员。在过草地的时候,尤太忠身患重病,不能走路。尤太忠遇到了詹才芳将军。詹将军说:“这个大个子肯定是打仗的好手,好好养着肯定有用处,给他个马尾巴吧!”就这样,尤太忠靠拉着詹才芳将军的马尾巴走出了草地。
解放后,尤太忠将军担任过北京军区副司令、成都军区司令、广州军区司令。1988年在上将中,有两位是1955年的开国少将,就是尤太忠和李德生。而李德生,也是尤太忠将军的儿女亲家。尤太忠的女儿嫁给了李德生的儿子李和平,李和平是一位军人,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担任过12军36师的副师长。
尤太忠将军的小儿子尤海涛曾任第42集团军军长,于2014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2016年1月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副司令员。
少将李德生
李德生于1916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李家洼村。1928年时,李德生的家乡解放了,他成了儿童团团长。1930年,14岁的李德生参加了红军,在川陕根据地一次反围攻的战斗中,他不幸被子弹打中左胸,受了重伤,因为伤及神经,一只手留下了残疾。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李德生因为作战勇敢,从排长升为团长。
1949年时,李德生成为野战军35师师长。1951年3月,李德生同志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5师师长、副军长、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先后率部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金城以南地区防御作战和上甘岭战役。在金城以南地区防御作战中,他率第35师先后与敌人进行大小战斗421次,歼敌1.9万余人,改善了我军的防御态势。在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他奉命统一指挥在前线作战的第12军、15军所属部队,机智灵活,浴血奋战,反复争夺,击退敌人数百次猛烈进攻,赢得了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
1954年,李德生任12军军长,次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3年到1985年这十余年间,李德生同志一直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1973年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德生少将入选政治局常委。1988年时他被授予上将军衔。2011年5月,李德生将军因病逝世,享年96岁。
马云妻子张瑛和刘强东妻子章泽天?
常言道: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会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
而一个出名女人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更出名的男人。
甘做棋子的女人——才女张瑛
张瑛以前是我事业上的搭档,我有今天,她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我一直把她当成了一颗棋子,哪里需要她了,就把她放在哪里。
这是马云在跟雅虎的CEO杨致远闲聊时说的话。
当年马云和张瑛是杭州师范大学的同学,在大学的时候,张瑛也是一个颜值和才气俱佳的女神级人物,在接受马云之前,有好多男孩子追求过她。
话说,在一个濛濛细雨的下午,那天是张瑛生日,有个男孩子在张瑛的宿舍楼下摆满了鲜花,张瑛被表白了,张瑛下楼后先是接受了鲜花,然后邀请男同学去咖啡馆里面去喝了杯咖啡,很果断的告诉那个男孩子我们不合适,有礼有面的处理方式。当然,这个被拒绝的人不是马爸爸,虽然马爸爸后来被拒绝了更多次。
马爸爸是听说过这个事情后,就开始觉得张瑛这个人很有趣,结果越好奇越关注,最后不可自拔。
马爸爸还是过人一筹,先是在男生宿舍宣告,放出狠话,我一定要追求到张瑛,通过舆论方式先造势,果然全校沸沸扬扬,这当然成为了当时的话题,张瑛第一眼实际上是瞧不上当时“矮穷矬”的马爸爸的,但是马爸爸屡败屡战,被拒绝了好多次后,终于被逼出了那句至理名言:“男人的智商和外貌是成反比的”。
此后,张瑛对这个男人开始关注,对马云也是充满了好奇。就这样,他们成功牵手了。
张瑛、马云成功的从校园爱情走入婚姻殿堂。
毕业后,马云被分到了高校,而立十年还成功成为“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本以为安稳的日子会变的更好了,但是马云却辞职了。
辞职后,他创办了海博翻译社,创业总是艰难的,最艰难的日子里甚至马爸爸的业务收入包不住房租,全靠张瑛的工资养活一家。
后来,海博翻译社幸存了下来,还成为了杭州虽大的翻译社。但是,马爸爸又开始折腾了,转向了电子商务。
马爸爸连同其他16个人一起创立了阿里巴巴,这时候,马爸爸对张瑛说,我们是17个人的军队,需要你这个政委来支持,然后名震江湖的阿里18罗汉组成了。当时张瑛还是福利好待遇佳的铁饭碗,而马爸爸的创业还是个梦,啥都不知道的梦。
当时创业就是在他们家里,没有上下班时间,饿了张瑛就弄吃的,和保姆一样没日没夜的服务这帮人。还看不到希望,有时候张瑛真想回学校重新当老师,撂挑子不干了。
苦心人天不负,2000年时马云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阿里 巴巴被世界认定为全球电子商务第 一 品牌。
此时,马爸爸又需要人帮忙打理他的商业帝国,张瑛又被请出山,出任总经理,她宽容、睿智、包容、能干,搭配着马爸爸的果决为阿里的持续扩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4年,一个来自马云儿子班主任的电话,让张瑛回归到全职太太的位置。
原来马爸爸的儿子沉迷网络游戏,不可自拔。这时候,马云问张瑛你是要儿子还是要钱?钱没有了还可以再挣,儿子变坏了,多少钱都拉不回来了。
正值事业高峰的张瑛,依然决然为了家庭果断退出阿里总经理的职位,回家做起了全职。
正如,马云和雅虎的杨致远说,张瑛对于我的事业,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她就像一颗棋子一样,哪里需要就放哪里,我对不起她!
网红奶茶MM~章泽天
章泽天进入大家的视线是源于端着一杯奶茶的照片被传到网上。那时,她还只是一个高中生,但是却是高颜值、清纯。那一年,她就是那样意外的成为了网红。
后又参加清华大学的保送面试,凭借多次主持过大型节目的经验、谈吐得体,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了清华大学。
奶茶妹妹大学还没有毕业,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期间,与大她19岁刘强东坠入爱河,于2015年结婚。
奶茶MM是这一路走来,一直都是非常高光的女生,她和刘老五结合的时候,刘老五也已经是颇有家财,结婚后,也在家全职过一段时间。
同时,章泽天也是一个非常有自知之明的女生,和刘强东结婚后,并没有插手京东的事务,而是主要从事京东的公益性质的活动。
张瑛和章泽天的区别
其实,我倒是觉得,他们两个人是各有千秋,也说不上谁比谁更胜一筹,但是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区别的话,我觉得是他们走的路线不一样。
张瑛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之一,后又当过阿里的总经理,其管理公司的能力自然是不用说,张瑛给人的感觉更多走的是内涵路线,相当低调。
而章泽天从成为网红之后,利用自己的颜值和口才,逐渐成为了一个明星,虽然现在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但还是感觉章泽天走的是外形路线。
当然,张瑛和章泽天都是有实力的女人,两人各有千秋,而章泽天频频出现在公众场合,也许是强哥出于宣传的必要,毕竟章泽天是要颜值有颜值,要口才有口才。不过,也有可能是她们各自的性格使然,章泽天给人感觉更外向。
我们吉林有哪些驰名中外的老字号?
提到老字号,长春人首先会想起:
107岁的鼎丰真、
104岁的东发合茶庄、
93岁的回宝珍饺子馆……
一家比一家有故事,一家比一家招牌响
它们经受住了时光的考验
留下了长春人最难忘的味道
道口烧鸡
经典美味福义德
福义德烧鸡可以说是重庆路三吃之首,也是正宗的长春老字号熟食店,另一家老字号熟食就得数真不同了。在长春也开了不少分店,每次去重庆路都能看到排队买熟食的。
他家的熟食种类很丰富,主打的就是道口烧鸡,要说道口烧鸡可是大有来头的,那可是被誉为“天下第一鸡”的。在外国人眼里道口烧鸡可是跟北京烤鸭和金华火腿齐名的。
1980年,祖籍河南安阳的尹志云毅然辞去8级工匠的公职,开起了涮羊肉馆,同时把祖传的河南道口烧鸡引进长春,福义德道口烧鸡就此落户春城。
道口烧鸡采用当年产蛋母鸡为原料,配以蜂蜜、食盐、人参、鹿茸、丁香、砂仁、肉蔻等十几味名贵中药,辅之多年循环的老汤精心烧制而成,其成品烧鸡形如元宝,色泽鲜艳,同时具有食疗和保健的功能。
福义德道口烧鸡的制作技艺历代相传,在长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味。
胡记真不同
载入吉菜谱的酱菜
桃源路的老店,和顺街的新址,不再追究谁真谁假,单纯的为了美食而感受一下,当年的熏酱小肚,鸡丝卷、鸡肉闷子、炸千子、葱熏黄花鱼、熏牛肉干、真不同南肠菜……让多少老长春人魂牵梦绕,有一些老店经久不衰,让人们找寻记忆中的味道。
长春的很多家庭,都是祖孙三代吃着真不同灌酱菜共享天伦。
真不同酱菜的历史已有近八十年,创始人胡运昌先生,1938年在长春头道沟开了一家酱肉铺,由于酱肉质量上乘,花样翻新,买卖非常兴旺。
1943年胡运昌先生立起了真不同的字号,融合了南北各地不同的酱肉风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味风格。
1981年,“真不同”酱菜40例被编入《吉林菜谱》,其中真不同酱肉、熏肉、叉烧肉、砂仁肘子、熏小肚、扒鸡、烧鸡、葱熏黄花鱼、熏牛肉干、真不同南肠菜等12种特别具有地方风味。
虽然真不同是一家酱菜馆,但很多食客都会推荐这里的灌汤包,包子的汤汁多,味道鲜美,十分可口。
回宝珍饺子
一缕饺香漫透百年
1925年,回宝珍在新民胡同开起“回记饺子馆”。三四十年代,回宝珍的饺子馆所在的新民胡同当时为市中心,是全长春最繁华的地段。
南来北往的旅人、客商都要到这里去吃上一盘饺子,喝上半斤烧刀子,一饱口福。
回记饺子的工艺精益求精,精肉、净菜,花椒水用一定的比例和馅,包出来的饺子个头均匀,皮薄边小,馅大细嫩。还有特色菜:爆肚、红焖羊肉、酱牛肉。
回宝珍饺子馆的历史已经接近百年,从创建到发展,从生意兴隆到公私合营后的惨淡经营,从1994年个人承包到如今的多家分店,老字号回宝珍在今天仍然焕发着活力。
老韩头系列熟食
小胡同里走出的老字号
老长春人都知道,建国之初,有一位卖豆腐串的老头,整天戴着一顶白帽子,推着小车,车上放着玻璃箱子,里面装着香喷喷的豆腐串,在同志街和红旗街走来走去。人们亲切地把他叫做“老韩头”。
如今“老韩头”熟食开遍了长春的大街小巷,几乎所有的长春人都吃过“老韩头”的美食,已经成为长春人不可分割的味觉记忆。
“老韩头”品类多样,鹌鹑蛋、松花鸡腿、酱牛筋、牛肉玉米丸子、酱牛肉……数十种卤味风味独特,让人百吃不厌。
当然最忘不了的味道还是“老韩头干豆腐串”,干豆腐里夹上葱花、辣椒沫、芝麻、香菜,包成小卷,再用小棍儿串起来,用鸡汤一煨,满满都是童年的味道。
鼎丰真糕点
长春人的身份标识
1911年,王信瑞在长春市商贸区的大马路与四马路十字路口处建起了一个大作坊,起名叫“鼎丰真”,从此“鼎丰真”便成为了最能代表长春的糕点。
长春人对鼎丰真的爱已经深入骨髓,就像北京烤鸭之于北京人一样,鼎丰真之于长春人已经成为了一种身份认知符号。
鼎丰真糕点历经百余年的发展,以其风味独特,驰名各地,尤其是它酥松软绵的萨其玛、油炸点心冰蓼花、油茶面、无水蜂蜜蛋糕等传统糕点备受长春老百姓的喜爱。
如今,“鼎丰真”在长春拥有多家门店,营销的各种糕点有100余种。油炸糕、绿豆糕、油茶面、麻花等传统糕点依然魅力不减,新产品奶油蛋糕、芙蓉蛋饼与八大件、京式月饼等同样脍炙人口。
王记酱骨头
一个家族的百年坚持
嘉庆年间,山东有位乐于济世的王郎中,偶得炉虎骨炖汤的中药配方,为使更多百姓得到滋补,便开起王记骨头馆,并配以王记小烧酒。王记小烧、王记骨祛病强身又滋补的口碑广为流传民国初年。
王记唯一的后人于1932年落户长春,经营起王记骨头馆,赢得众人青睐,大饱人们口福。长春王记酱骨头是长春有口皆碑的百年老店,家族密不外传的酱骨头配方是它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陪伴了一代又一代长春人一起成长。
王记酱骨头经过家族不断地传承,不断发展壮大,分店也开越多,很多人都会慕名而来,一尝它历久弥新的酱香。
和手一般大的骨头,带着手套大口吃肉,吃完之后用吸管吸骨髓,这样的享受美味的过程早已深深烙印在长春人的记忆里。
如今的王记酱骨头店面宽敞明亮,再也不是当初那个狭小逼仄的空间,但是从小吃着它的酱骨头长大的长春人知道,它还是原来的味道。
元盛居火锅
长春老火锅的代表
元盛居的门口乱七八糟地坐着一群等待餐位的男男女女,服务员拿着麦克风高声地喊着一号、二号……为了免受排队之苦,不少人恨不得一清早就来到这里,一边坐着玩手机一边等着点菜的时间。
当有锈迹的铜火锅被搬上来的时候,大家都收起手机,眼巴巴地看着一锅清水从沉默走向沸腾。
元盛居有三大绝:麻酱绝,羊肉绝,烧麦绝。很多人都爱元盛居的羊肉,味儿正,那股弥漫在店里的膻味儿能一下子激发起人的食欲。
去元盛居必点三款肉:羊肉,胸口。美肥。
很多人也爱元盛居的烧麦,个儿大油多味儿好,一屉不贵,能给人撑个肚圆;很多人更爱元盛居的麻酱,他家没有肥牛汁沙茶酱,只有自制的香麻酱。
再兑上豆腐乳和韭菜花、或者辣椒油和蚝油,甭管蘸着什么吃嘴里都是一股子香味儿。这就好像川味儿火锅,就是一碟蚝油一罐麻油,能把肉和菜勾兑的喷香四溢。
无论是长春人还是外地人,几乎都喜欢元盛居的味道。虽然很多人认为元盛居的服务员是全长春最爱理不理的,脸上一副你爱吃不吃反正有的是人吃的表情,有时候上菜也是把盘子望你面前胡乱一扔,然后走人,
但这都没有妨碍开着玛莎拉蒂或者干脆徒步走来的男男女女敞开臂膀扒着甜蒜,沾着酱料把一片片味道纯正的肉塞进嘴里。不少第一次来的人还装作一副经常来的样子,放浪形骸地坐在椅子上,对服务员高声喝道:都有什么肉?!
春发合饭庄
东北老菜的味道
在长春大马路和东三道街交会处附近,春发和饭庄的存在显得别具一格。
春发合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店了,生意红火,每天晚上没有空桌,周末都需预定餐桌。饭店主营老式东北菜,多家广播电台都进行过报道。
为了很多老顾客的回味,春发合始终秉承着把老手艺传下去的信念,希望把东北老菜的味道留香百年。
春发合饭庄传承于上世纪50年代大马路上的一家国营饭店,现位于大马路与东三道街交会处的东侧。主要经营老式吉菜,招牌菜有锅包肉、雪衣豆沙、香酥鸡、炒合菜等。
由于物美价廉,春发和饭庄的生意始终火爆得不得了。在这里吃饭,会让你回忆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下馆子”吃流水席的一幕幕生活场景。 这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是一种独特的生活体验。
国营大冷面
吃出情怀的食堂
由于长春市政府推行的旧城改造,大冷面的门脸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气质,像一个被学校强制剃成寸头的初中男生,看起来非常普通。
不过店面里还是原来的老样子,无论是布局还是装修,都透着一股子八十年代大众食堂的感觉,分分钟让你穿越回那蓝色工装、二八大杠的社会主义大工厂时代的东北。
国营大冷面位于长春上海路和大马路交会处的西南角,吉风情大舞台的一楼。这里是伪满时期的朝日座影剧院、建国后的儿童电影院。店内只有冷面、狗肉、啤酒等几种菜品。
这里至今还保留着老国营饭店在窗口换取饭票,再用票领餐的经营方式。店里面的服务员大都是四五十岁的阿姨,店面灯光昏暗,装修基本上是八十年代风格,很有时代特色。
国营大冷面现在看来虽然老了点,旧了点,但来这儿吃饭的还是那些曾经生活在这儿或是仍旧生活在这儿的老长春们,在这里他们也许会抽烟喝酒,吹吹牛,嬉笑怒骂,可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也是属于我们长春最真实、最有人情味儿的生活。
老字号们躲避岁月神偷的魔爪,在时代的更迭中历尽沧桑,坚守自己屹立不倒。老字号是长春特色的代表,是一种文化遗产,它们陪伴着春城走入时代中。我们应该感谢岁月神偷的手下留情,留住没有散失在岁月洪流里这些珍贵的老字号!
吉林市
老白肉馆
总店在吉林市临江门附近,特色白肉血肠,蒜泥白肉,烧灯碗,虎皮扣肉……这馆的血肠,形如灯碗,一朵朵像花瓣一样,糊白肉用手撮起来放回盘里,宛如菊花。咋说的,没看过吉林雾凇就等于没见过松花江,没吃过老白肉冠的白肉血肠就算没来过吉林市。
四方顺
回族馅饼、烧麦,吉林一绝!馅饼馅大皮薄,咬上一口满嘴是油,标配是馅饼/烧麦+羊汤+素鸡。回族特色美食也是吉林一绝,没吃过,你也算没来过吉林市。
流花馅饼
跟四方顺一样,都是回族特色美食。而且就在四方顺对面,两家的风味有什么区别?建议你两家都尝尝,细细品味。若能会心一笑,你算没白来。
牛马行饸饹铺
特色老店,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汤老味。以前人穷,来碗肉汤饸饹解解馋;现在生活好了,多是为了寻找一份情怀。现在深夜也有很多人来上一碗,吃饱了好回家睡觉。
凤吉园贾家馆子
总店在吉林市乌拉街,百年老店,满族火锅吉林一绝。始创清光绪年间,创始人曾进京到御膳房传授满族火锅手艺,那就叫一个火!
新兴园饺子
百年老字号。味道没的说!来吉林的朋友千万要去品尝一下,不但能吃到美味的饺子,还能够让你了解一下吉林的近百年的历史,店里挂了很多解放前旧吉林的照片。尤其是2楼里的那幅1921年拍摄的老吉林城的照片让人的思绪回到了100年前,潺潺的江水,静静的小城还有朦胧的黄昏!
福源馆
“福源馆”始建于公元1628年,距今已有378年的历史。除了糕点还有个美食城,就在吉林市河南街中段。
乌拉馇馇
馇条就是满族人发明的,到吉林了不来一碗你好意思说你来过么,市区的话,珲春街大润发三店外廊那有个“三道码头”,里面有个档口。
朝鲜族饭店
传说中的“吉林大冷面”。百年老店,总店在东市场,最近几年又开了几家分店。吉林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冷面+干豆腐丝+明太鱼丝是这里的标配。当然,其他的拌菜也都非常好吃,只不过“标配”是经过无数人总结出来的,基本到这的点这些的最多。
吉林市特色小吃多的数不胜数,肉串、鸡汤豆腐串、煎粉啥的实在说不过来。先列九个有两层意思:一是怕好吃的太多你赖着不走;二是长长久久,希望常来常往。快过年了,你还不得回家看看!
四平市:
李连贵品牌创立于1908年,有着110年的历史。四平李连贵饮食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是商务部第一批命名的“中华老字号”企业。
延吉市:
松林阁食府
在延吉,松林阁食府的大名很多人并不陌生。20年来,松林阁食府不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而且还越战越勇,成为延边民族餐饮的一张靓丽名片。这源于松林阁食府对服务及品质的要求从未改变!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东天下有什么美食(近代史上河南籍名将都有谁),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41308,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