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都有什么美食,有哪些美食搭配葡萄酒食用更佳?
葡萄酒是非常优雅和温和的一种酒,它没有白酒那么烈,也没有啤酒那么柔。会喝葡萄酒的人是人生的一种享受,将酒与美食完美的搭配则是美好生活的体现。但是这里面的学问是非常多的,今天,就跟着成都电视台《玩转四川》节目组一起来品味葡萄酒与美食搭配的美味。
要想知道葡萄酒该如何与美食搭配,首先我们得知道葡萄酒的分类,这里我们主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按颜色来分类。主要分为三类:红葡萄酒,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
葡萄酒的功效特别多:有助消化,延缓衰老,预防心血管病,预防癌症,美容养颜,预防心脑血管病等多种功效,因而经常喝葡萄酒是对身体非常好的。尤其是在成都,成都人将葡萄酒与美食完美搭配,既吃到了美食,也喝到了美酒,可谓是“一举多得”啊。
红酒炖牛肉
这道菜采用上等的牛肉和红葡萄酒慢炖而成,葡萄酒是碱性酒精饮品,可以中和鱼、牛肉以及面、米类酸性食物,降低血中的不良胆固醇,促进消化。而且牛肉味道鲜美,咀嚼的时候,嘴里时而有着葡萄酒的清香沁入口中,吃到嘴里,浓浓的汤汁,简直不能太美。
推荐:鼎泰丰(成都远洋太古里店),这家店可以吃到特别正宗的红酒炖牛肉,建议去吃一次,绝对好吃。
贵妃牛肉
这道贵妃牛肉是成都特有的一道菜品,也是各大火锅店主推的一道菜,先给牛肉淋上一杯牛奶,然后瞬间提起来倒扣的红酒杯,一股浓浓的酒香刹那就盈满了鼻尖,用筷子把牛奶和红酒和匀净,要让每一片牛肉都被浸透在汁液中。
虽然是在红汤里面反复的涮烫过,但是整个牛肉在入嘴之后还带有浓浓的酒香味,微微的带着一股清新的涩,重口味和小清新的结合大概就是这个味道了
推荐:蜀大侠火锅(春熙路店),这里的贵妃牛肉特别好吃,而且价钱也不是很高,值得一吃。
白葡萄酒配海鲜
上面的吃法大多是红葡萄酒配食物,其实带鲜味的食物,跟葡萄酒也是超配,但注意,一定是白葡萄酒,鲜味一般存在于干蘑菇、西红柿、奶酪、干肉以及一些熟化的野味中,它是水生贝壳类食物的主要元素,比如牡蛎和海鱼等,白葡萄酒容易将这些隐藏在食物里的鲜味勾勒出来,将鲜味得到完美的发挥,因而选择白葡萄酒将鲜味调出来是最好不过的了。
葡萄酒配美食,乃天作之合,就好比现在的东西结合,既浪漫又好吃。在成都还有很多这样的吃法,还等着你来吃呢。快来成都探索这红酒配美食的魅力吧。
月薪三千美金?
很多人羡慕美国会给穷人发钱,而且穷人什么都是免费,还有补贴,可他们不知道,一旦他们脱离低收入,那些福利的费用是要全补上的,也就养成了他们的惰性,也就永远摆脱不了穷人。
3000美金折合人民币2万多,在美国一般人税后每个月也就到手3000~5000美金,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
很多人的印象中,认为美国是全世界最富的国家,但尽管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却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至少人均GDP并不是这样的。
美国人的生活状态
美国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是比较佛系的,基本上是躺平状态。大多数的美国人是没有储蓄的,他们没有存钱的观念,不像我们国人喜欢存钱,以备不时之需。
他们的消费是提前消费,可能今天就已经把后天的钱给花出去了。一旦美国人有钱,他们就会选择去旅游。而且很多人都是有房车的,或者自己买船去海上玩,一起钓鱼啊等等。
70%的美国人都是住在大农村的,在农村的房子一般可以容纳五六口人,并没有大门和物管。每个地区会配有相应的游乐设施和公共卫生间,而且会有一个很大的草坪是可以踩,可以躺。
到了周末大家都会在草坪上打棒球,踢足球,看电影等等。公路上人还是比较少的,走在美国的街头,一般看到的遛狗的或者骑自行车的比较多。
生活品质上他们并不追求物质条件,很少去把钱用在买奢侈品上。美国人没有买房的压力,在美国不买房子同样也可以娶到媳妇。
他们认为租下的房子就是他们的房子,别人不能踏进去,我们觉得房子就是我们的根,就是我们的容身之所。
但他们很注重自己房子的装修和打理,并没有什么攀比心。美国人并没有什么攀比心理,他们不会把豪房和豪车来作为谈资,他们比的是谁房前屋后谁家的草坪平整,绿化漂亮。
美国人很重视家庭,喜欢花时间去陪伴家人,而且美国的老百姓并不怎么关心国际大事,即使是国内的新闻,他们也并不怎么感兴趣,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身边的事。
美国人教育孩子是鼓励教育,咱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在他们看来,孩子做什么都是对的,都需要给予鼓励。我们中国人讲究谦虚,而他们并不低调,优秀就是优秀,并不用谦虚。
我们中国人卖的海鲜都是新鲜的,在美国生活久了,你就会知道美国超市是没有新鲜的海鲜,都是冷冻的。
美国的治安还是可以的,判断一个地方治安安全与否,就看这个地区有没有防盗门以及防护栏等就一目了然。治安好的地方可以夜不闭户。
根据美国人的收入水平,月薪3000美金在美国是什么水平?
美国共计50个州,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最低工资标准,而且根据各州经济水平高低标准也不一样,目前大多数美国的州都是采用了15美金最低的每小时工资。
按照这个标准来计算,每天工作8小时,每个月工作22天,总计为2640美元。不过现在已经将每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了18美金,这样来看,每月也就3000左右美金。
根据美国最新劳工数据,普通人扣掉税后,每个月到手3000~5000美金。收入较高的像外科医生,大约年薪约有21万美元,程序员和律师年薪大约有15万美元。
收入较低的就像快餐店的服务员等,年薪只有1.8万美元左右。其他的职业,比如卡车司机8万,会计6.7万,厨师和中学教师5万多,警察5.5万和我们想象的差距还是有些大的。
其实美国大多数人的工资,都是在最低薪资上略高一点,贫富差距还是有的。月薪3000美金,在美国也就是一般水平。
这些工资都只是税后的,美国人扣税到底有多狠呢?
美国个人的扣税并不是依据总收入来计算,而是根据应纳税收入来计算,也就是说即使年收入一样,但由于每个人抵税的内容和数目不同,最后税后的收入也会差异。
美国的税种类很多包括联邦税,州税,医疗保险税,社会安全税,房产税等等,普通人大概要扣30%~40%,当然收入和税是成正比的,有的高收入甚至要扣到50%,比如年年收入15万美元以上就要扣掉6万美元的税。
美国的物价
美国的物价并不高,一大袋樱桃只要1.99,一大盒草莓1.49,奇异果一块钱5个,蓝莓一盒1.49,一大袋葡萄0.49,苹果0.99一斤,玉米1.79一个。
蔬菜方面也不贵,菜花两块钱一个,胡萝卜一袋0.99,四季豆一袋1.49,鸡腿6.5美元12个。
可乐两块钱一大桶,牛奶一大桶三块多。
整个美国有3亿多人,却只有不到300万的农业人口,人口较少,物价低。
美国的福利
不少人去美国定居,就是看中了美国的社会福利。
在美国,如果你有美国绿卡,或者是美国公民,是低收入的家庭,什么都是免费的,还会有住房补贴,育儿补贴等,美国的福利只针对于低收入人,如果你挪用了美国的社会福利。
假如有一天脱离了低收入家庭,那么你之前花的所有费用都是要还的,美国的穷人,为什么永远是穷人,因为挪用了大量的美国公共资源,也就养成了惰性,一旦脱离低收入,所有的福利必须要还。
其实很多人羡慕美国的福利好,会给穷人发钱。你永远不可能靠救济金来发财,永远只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很多美国的穷人并不是不能工作,而是他们懒到不会去工作,只能依靠救济过日子。
美国每年都是有报税季的,以家庭为单位的,一年34,000以下的属于低收入,34,000~44,000也是属于低收入水平的。
我觉得中国的福利比美国的福利好,比如美国并没有产假,而且美国所谓的类似五险一金,现在是拿不出来的。所以二三十年后,美国人可能会拿不到保障金,美国的贫富差距也挺大。
写到最后
在美国并没有职业歧视,如果你有一技之长,做维修类等这样的职业,收入还是挺高的,属于高薪工作。
不管在哪,只要你能够吃苦耐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的目标,也不是梦。并不代表美国遍地都是黄金,无论生活在哪,成功没有捷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美国的贫富差距还是存在的,街头也是有流浪汉,并不要想象,满地都是黄金 。毕竟哪个地方都是不养懒汉的。
还是海外的美食好吃?
看以什么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了,作为国人,当然无脑投中国美食博大精深了,同样的问题丢给外国旁友,应该也是拥护自己国家吧,但是不得不说英国民众在美食方面真是水深火热,乏善可陈,国菜炸鱼薯条就空前绝后了,倒是他们的下午茶,酒吧文化双剑合璧了,给腐国人民挽回了点面子。其实好吃的东西也是有的,一般来讲的话有个规律,在欧洲的话一般南欧的美食多余北欧,可能南欧人环保大海温度适宜更有闲情雅致琢磨钻研美食吧,比如意大利的美食就狠狠狠不错,意大利肉酱面,千层面,冰激淋,西班牙的火腿,海鲜饭等等等,而北欧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冰雪为伴,且动不动冬令时的时候一天就个把小时的光照,这种气候条件下,实在无心无力精进烹饪技能了吧,但是你说他们觉得自己吃的差么,他们倒也没觉得,因为长年累月的饮食习惯已经形成,胃口已经适应,所以并不觉得自己的食物简单,反倒是中国人如果去了这些地方吃两天新鲜后就开始怀念祖国的火锅,麻辣烫,红烧肉各种小吃美食了,所以还是那句话相对于国人来说,永远捍卫中华美食霸主地位,但是其他国家人就太会这么觉得了。
不过借着这个机会还是想说一下,虽然国外食物没有中国食物繁荣,各式菜系都能天天不重样的吃,但是相较于烹饪手法来说,国外的方式更为健康,少油,少盐,浓油赤酱之类,油炸爆炒没有国内频繁,而且食材都比较新鲜,多吃橄榄油核桃油这种食用油,做法很简单基本都是煮和烤箱烤,所以更为健康一些,国人在这方面要多多注意了,不能只图一时嘴high,拿革命的本钱做代价,身体好才能吃嘛嘛香。下面就奉上这些年去过的一些地方吃过的一些当地美食…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美国都有什么美食(有哪些美食搭配葡萄酒食用更佳),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2451,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