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与什么美食有关,扬州八怪是哪八怪小吃?
扬州八怪不是小吃,而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美术史上也常称其为“扬州画派”。在中国画史上,扬州八怪是哪八位说法不一,较为公认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
大埔中华十大小吃?
大埔“中华十大名小吃”
1
算盘子
制作方法:
1、芋头蒸25分钟左右至熟, 趁热与木薯粉混合压成泥;
2、把揉好的粉团搓成一粒小圆球,用拇指和食指压成算盘子形状;
3、煮好开水(倒一点点油在水里),放入算盘子,待浮起即已熟,捞起备用。
4、热油加入配料炒香,加入算盘子和味料,炒匀即可。
特点:其味香滑,鲜美可口。
2
鸭双羹
制作方法:其制法是先把生粉炒熟,再将红糖加适量的水煮稠,用粗纱布过滤,除净杂质,放回锅里,撒上生姜及陈皮碎末,加上适量的油。待煮沸时,一边把炒熟的生粉用细筛均匀地筛选进稠糖上,一边缓慢地注入油料,并不停地搅拌,直至羹呈黑褐色,光亮润泽,香气喷发时便成。
特点:味香甜松脆。
3
珍珠粄

制作方法:将粘米以冷水浸几小时后,捞起滴干后磨成粉,然后用开水拌和,反复揉搓至适度后拧成团,即以特制的“千孔粄擦”架在锅上,将粄团压在粄擦上用力来回磨擦,便可擦出每条1-2寸的粄条掉在锅中,待粄熟浮面时捞起,置冷水中浸泡,冷却后再捞起晾干即可备用。食用前,煮或炒均可,配上肉碎、葱花、胡椒粉等佐料,味美有加。
4
煎豆干

制作方法:选用上好干豆腐,用平底热锅反复用油煎透即可,蘸上酸醋、辣酱食用,味道极佳。
成品特点:营养价值高,爽口清香。
5
粟米烙饼

制作方法:①配料切成丁状;②起锅炒香葱料,例入粟米,配料再调入味精、胡椒粉、盐、鸡汁炒均即成馅料;③把淀粉、生粉用开水拌成面皮,分12份压成小圆状;④面皮加入馅料包成圆饼煎至两面金黄色即可。
特点:皮香肉滑、粟味香甜。
6
发粄炆花肉

制作方法:①把发粄、五花肉切片;②生煻用少许水煮成糖水;③煎锅烧热,下油分别将发粄、五花肉双面煎成金黄色;④起锅把发粄、五花肉、糖水下锅焗成干汁,装盘即可。
7
忆子粄

制作方法:①制馅料:把瘦肉、豆干、蒜白、香菇切料,起锅爆香蒜白、香菇,下全部料,加入胡椒粉、鱼露、鸡精调味焗至熟透;②糯米粉加适量开水揉搓至软韧粘结,分成小团撒上点生粉,压成粄皮;③把馅料放入粄皮里,做成圆方立体形,用干净的叶子涂上油包好,入蒸柜,猛火蒸熟即可。
特点:味香爽口,皮韧肉滑。
8
粟粄

制作方法:
①红糖加适量水煮成糖水;
②粟米粉放入盆中加入糖水,揉合成粄状分小份;
③把小份粄团放入木制粄印中,压成带花状粟粄,入柜蒸熟。
特点:香甜、健脾胃、消吃。
9
笋粄

制作方法:其制作包括粄皮和内馅两部分。粄皮以薯粉为原料,用开水拌和揉搓,配以适量煮熟的芋或甘薯,制成薄度小圆形粄块;内馅则以半肥瘦猪肉及竹笋(冬笋为好)为主,分别切碎,再配上虾米、鱿鱼丝、香菇、胡椒粉、盐等。然后用粄皮裹住肉馅,捏稳封口成半月形,放进开水锅中煮至粄块浮起即熟,便可加上佐料食用。
特点:形似半月形,摆象一朵花,既可观,又可口,是传统食品,是本地最有代表性的小食,地方特点最浓厚.
10
薄饼

制作方法:
①制作薄饼皮。在圆形木盆里把上等面粉加上少许盐水,和好,每次面粉用量1至2公斤为宜。揉搓至软韧粘结后,和水,抓起,适度地拍合,发出“嘭嘭嘭”的响声。如此反反复复进行百十次,让饼皮粘柔、软韧。然后抓起一团,快速地涂擦在生有熊熊炉火的专用平底铁镬上,形成一块块圆形薄饼皮,饼皮薄如纸,透明晶亮。
②制作馅料。馅料一般以花肉、鱿鱼、香菇、虾仁等为主料。将料切好、配好后,选用适量食油下镬,加上蒜白,用鱼露调香后,将以上混合在一起的主料放入泥锅内炆至熟透。豆干切丝,入锅烩好。吃时豆芽菜入沸水过熟。
特点:百侯薄饼皮韧馅香,晶莹剔透,口感柔软滑润,味美而不腻,回味无穷。
雍正为何指令乾隆吃一大块冰冷的白水肥肉?
雍正元年正月,雍正把弘历密召到养心殿,给他吃了一大块又冷又肥的白水肉。此事在清朝历史上很有名。下面我为您做个详细的解答。
当时,现场就是父子两个,没有第三个人在场。雍正赐给了弘历一块大肥肉,这块肉是用白水煮的,很油腻,大冬天,又是冰冷的。雍正让他这个儿子全部吃下去,不准浪费。
父子二人面色凝重。似乎是在做一个重大的决策。两人相互对视,一句话也不说。
年仅13岁的弘历虽然一点都不饿,但还是一声不响地把这一大块冷肉全部吞下肚去。
大冷天,弘历把这块冷肉吃下肚子,尽管他身体还不错,但肠胃也一阵阵难受。
不过他却一点也不抱怨,他的内心非常激动,非常喜悦。同时也感到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这究竟是在干什么呢?
这件事在清朝历史上非常重要,这就叫做:“独赐胙肉”。
雍正皇帝赐给儿子的这块又白又冷的肉,可不是一般的肉,这可是祭天用的胙肉 。
这块肉刚刚用来祭过天,现在又有了新的用处。这个举动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这块肉,不是普通人能够吃得了的。
古代有“承福受胙”的传统。所谓的“胙”,同“祚”,指皇帝的君主之位。古代皇帝登基叫“践祚”。
所谓的“胙肉”,就是专门用于祭祀的肉。这种肉用大铁锅加白水煮熟,不加任何调料。同时,为了祭祀取得最佳效果,能够让先祖和神灵都满意,往往取用大块的肥肉。如果胃口不好,一般人确实很难下咽。
据《左传》记载: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
《左传》讲的是这么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次,诸侯霸主齐桓公召集各国的诸侯,在葵丘聚会。
突然有不速之客来访,周天子派人送来了一大块冷羊肉。
这个时候周王室权力早已衰退,齐桓公是当时天下实力最强的人,其影响能力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周天子。
周襄王派宰孔赏赐齐侯一块胙肉。宰孔说:
“天子正忙于祭祀文王、武王,所以没有亲自过来,特派我来,赏赐伯舅祭肉。”
周天子派人来赏赐,说穿了是来刷一下存在感。因为诸侯会盟是齐桓公召集的,大家压根儿也没想到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批准。
不管怎么说,毕竟是天子的使臣,在这种场合,齐桓公感觉还是非常有面子的,立马要下台阶拜谢。
宰孔说:“且慢,天子还有命令。命我告诉您:‘伯舅年纪大了,又对王室有功,特赐爵一级,就不必下阶拜谢了。’”
齐桓公答谢说:“天子的威严,离我不过咫尺,我岂敢贪受天子之命而不拜?果真那样,只怕很快就会灭亡,天子也将蒙受羞耻。怎敢不拜呢?”
遂先下阶拜谢,再登堂领赏。
也就是说,周天子赐予的这块胙肉,只有诸侯的霸主才有资格吃,其他诸侯吃不到。
这件事说明齐桓公虽然已经成了霸主,但头脑还是很清醒,也很谦虚。
雍正没有赐予其他儿子吃这块特别的肉,独独把四皇子弘历留下来给他吃,寓意极其深刻。
这个意思其实就是:将来天下要传给这个儿子。只不过没有说出口。
当年十一月,康熙皇帝周年忌辰,雍正自己没去致祭, 派弘历代其祭祀。
雍正的这个举动实际上就向天下表明了,储位已有所属,其他人就不要再有非分之想了。
也就是说,雍正刚继位不久,弘历就已经被明确为接班人。
雍正在第二年再次派弘历代替自己去致祭。再次向天下明确了这一点。
自古储君都是个高危职业,这个岗位是个焦点。做得好是理所当然,但稍有越位,就可能被猜忌想提前上位;做得不好吧,马上就会有人讲,这种人将来怎么能当皇帝?
所以,在储君这个位置上,时间越长,风险系数越大。弘历做了十一年多的储君,到他二十四岁当皇帝,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让人无可挑剔,尤为难得。
乾隆从小就聪明过人。在他十二岁时,祖父康熙见到他非常喜爱,将弘历带进宫中养育,康熙有几十个孙子,除了弘历,只有太子长子在宫中养育。当时太子已被废,把弘历带进宫,隐含将来要培养他做继承人的意思。
乾隆经常讲:自古以来,都是从父亲那里继承皇位。而我却受皇祖和皇父两代重托,每念及此,怎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乾隆从二十四周岁开始当皇帝,八十八周岁去世。在现在看来,二十四岁的年轻人还不够成熟老练。年纪轻轻就继承了这么大的家业,完全可以舒舒服服享受人生。但乾隆偏偏不。
乾隆刚一登基就表现出成熟的政治手腕,很快就把一帮大臣们收拾得服服帖帖,同时又非常严格自律。
《圣躬勤政》记载:乾隆坚持每天卯时起床 ,起驾去办公。每过一道宫门,太监就会放一枚爆竹。爆竹声越来越近,很快就到了乾清宫。在军机处的官员,听到爆竹声响,就知道皇帝开始办公了。
他经常天不亮,第一个到办公场所等待大臣到齐。按照礼仪,应该是大臣们都到了,皇帝才最后上殿。但每次都是乾隆第一个到,所以他只好先在后殿,一边等待一边看书。
经常是乾隆在后面等了很长时间,太监们出去催了好几次,大臣们才“始云齐集”。陆陆续续到太和殿集中。乾隆忍不住教训这些大臣:
“凡朕御门听政,辨色而起。每遣人询问诸臣会齐集否?数次之后,始云齐集。即今日亦复如是。诸臣于御门奏事,尚且迟迟后期,则每日入署办事,更可想见……朕非因诸臣齐集稍尽,即加责备,但敬肆之介,不可不谨其机”。
我每天一大早第一个到,每天都等你们很长时间 。我为了不浪费时间,只好看看书。这样恐怕不是你们的为臣之道吧?不要看这是一点小事情。往往小细节决定大成败。你们在我面前都如此松松垮垮,可想而知你们平时工作是什么样?请你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强化工作作风!
这些老油条,被一个小皇帝训斥得唯唯诺诺。
所以,大冬天吃又冷又冻的白水肥肉,不是谁都能咽得下去的。肠胃功能不好还是尽早绕道。
乾隆皇帝到了晚年,毕竟一个人统治的时间太长了,逐渐变得有点糊涂,开始变得自得自满。官场上腐败现象开始蔓延,并出现了和珅这样的大贪官。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乾隆与什么美食有关(扬州八怪是哪八怪小吃),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5146,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