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溪有什么特点美食,嘉靖帝为什么要杀夏言?
1521年4月,在明朝历史上极具争议的武宗皇帝朱厚照突然驾崩,霍霍了一辈子竟然无一子嗣留存。为了延续朱明王朝,内阁首辅杨廷和与太后张氏商议,决定拥立明武宗的亲叔叔朱祐杬之子朱厚熜为新帝。随后,内阁以明武宗遗诏的形式公布:
皇考孝康敬皇帝亲弟兴献王次子,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即日遣官迎来京嗣皇帝位。
就这样,原本的安乐王爷朱厚熜就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继任之君,史称为嘉靖皇帝。
由于是以“小宗继大宗”的形式登基,所以朱厚熜必须首先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管谁叫爹”。究竟是继续称呼兴献王朱祐杬为爹?还是改称明孝宗朱佑樘为爹?围绕这个问题,嘉靖皇帝和满朝文武掀起了持续久远的“大礼议之争”。
在“大礼议之争”期间,尽管嘉靖接连撤换了杨廷和、蒋冕和毛纪三任首辅,但丝毫没有起到震慑作用。当时,明朝官员的气节很足,颇有前仆后继慷慨赴死的意味。
已经骑虎难下的嘉靖皇帝,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采取了大范围的集中廷杖,当场就打死了十七人,打伤了一百多人,史称“左顺门事件”。借此,嘉靖终于取得了“大礼议之争”的惨胜,也彻底巩固了自己的帝位。
从此以后,嘉靖犹如“华山论剑”的胜者,在证明自己的实力后开始退隐,逐渐懈怠政务,转而沉溺于道教的长生不老之术。甚至于,他还自诩为是仙人降世,经常身披道袍在乾清宫内设坛祈祷和炼丹修行。
当时的内阁首辅李时虽然没有太大功绩,但却非常小心谨慎,从来不敢滥权,在内阁中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发挥了充分的“民主”。对此,嘉靖帝非常欣慰,认为李时没有谋权乱政的企图,故而对他更加信任。据《明史·李时传》记载:
或廷议不合,率具两端,待帝自择,终未尝显争。以故帝爱其恭顺。
不过,就是这样一位被嘉靖帝充分信任的首辅李时却在任上病逝了,夏言就成为了继任首辅。本文属于“文史不假”个人原创,仅在“头条号” 和“百家号”这两个平台发表,其余平台皆为剽窃行为!
夏言(1482年7月——1548年11月),字公谨,号桂州,江西广信府贵溪(今江西省贵溪)人。明朝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也是明朝历史上最悲壮的内阁首辅,没有质疑,没有之一。
自从靖难之役以来,明朝的文风日渐兴盛,甚至还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所以,考取进士是就成为了入仕为官的入场券,像徐阶、高拱和张居正等名臣,都是二十几岁就考取了进士的身份,开始在翰林院排队等候叫号的。相比之下,夏言显得有些晚了,他在三十五岁才考取了进士,获得了排队的资格。
通常情况下,进士会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位,开始在此排队等候空缺出现,等候被提拔重用。但是,夏言却被编入了行人司,专门负责在各个府衙和部门之间跑腿,比如传递公文、寄送信函等,类似于如今的机要秘书。
对于这种跑腿和打杂的活儿,夏言并不愿意干,毕竟自己也是寒窗苦读的进士,从事这种体力劳动实在有辱斯文。不过,机敏的他很快发现,这个工作其实颇有前途,因为不仅可以接触到各部高官,甚至还能接触到内阁重臣。
于是,夏言迅速转变了工作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跑腿儿”的事业中。他不仅聪明伶俐,办事稳重,而且还文笔出众,尤其擅长公文写作,终于在行人司混出了头,被提拔为一名言官。
明世宗在登基之初,得益于杨廷和、梁储、蒋冕和毛纪等内阁大臣的协力辅佐,很快就扭转了明武宗的弊政,国家呈现出复苏之势。据《明史》记载:
世宗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称治。
年轻的嘉靖皇帝非常欣慰,认为自己就是命中注定的真龙天子。而且,他还准备大力嘉奖这帮拥立自己又勤勉辅佐的老臣们,比如杨廷和、毛纪等人。据《明史》记载:
世宗议定策功,加伯爵,固辞。
啥意思?就是说朱皇帝降旨要为这些老臣加官进爵,可是他们却坚辞不受,表示这完全就是臣子的本职工作。感动之余,嘉靖也暂时放弃了奖赏他们的计划。
不过,这种君臣和睦互尊互敬的幸福时光并不长久,双方积蓄的矛盾并未开始发作。终于,随着首辅杨廷和指使礼部尚书毛澄率先上疏,请求嘉靖帝追尊自己的伯父明孝宗为“皇考”,“大礼议之争”由此鸣锣开场了。
身为言官,夏言自然要上疏论礼支持内阁,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时,首辅杨廷和如日中天,官员们纷纷上疏附议,请求嘉靖皇帝“管伯父叫爹”。
随着杨廷和、蒋冕两任首辅相继被罢黜,毛纪成为了新的内阁首辅。在他的手中,“大礼议之争”达到了最高峰,数百位朝臣开始轮流跪谏,引起了嘉靖帝的强烈反应,决定采取决绝的手段。
一场“左顺门事件”,明朝文官的脊梁被彻底打折,嘉靖也勉强取得了“大礼议之争”的惨胜。从此以后,双方进入了相对平和期,谁也没有再出幺蛾子。
夏言继续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上疏劝谏嘉靖要勤政爱民,要励精图治,要中兴大明……。据《明史·夏言传》记载:
疏言:“正德以来,壅蔽已极。今陛下维新庶政,请日视朝后,御文华殿阅章疏,召阁臣面决。或事关大利害,则下廷臣集议。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绝雍蔽矫诈之弊。”帝纳之。
那时的嘉靖皇帝,也试图像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一样成为圣明之君。因此,他对于夏言的观点非常认同,也记住了这个敢于直言规劝的言官,升任他担任了兵部给事中。
“给事中”的级别不高,但却拥有监察上级之权,必定是皇帝信任之人才可以担任,属于“位卑权重”的官职。之后,夏言又调入了吏部工作,仍然担任给事中一职。
在“大礼议之争”取胜后,嘉靖的自信心开始爆棚,认为太多的礼制都存在问题。比如,延续千年的祭祀都是将天和地合并进行,他却认为应该将祭天和祭地分别进行。
对于这种关系重大的事件,内阁自然不敢专断,主张由全体朝臣进行公议。结果,绝大部分朝臣都坚持遵循祖制,反对将天与地各自分祭。
在这件事上,夏言倾向于支持嘉靖皇帝。他不仅旗帜鲜明地表态支持将祭天和祭地分开进行,还创造性地提请嘉靖帝在春天时亲耕于京城南,提请皇后在秋天时亲蚕于京城北。据《明史》记载:
言上疏请帝亲耕南郊,后亲蚕北郊,为天下倡。帝以南北郊之说,与分建二郊合,令孚敬谕旨,言乃请分祀天地。
这一次高光表现,夏言越来越受到了嘉靖的宠信,但也越来越受到了内阁首辅张璁的警觉。仗着自己的身份,张璁开始有意打压夏言,处处对他使绊。眼见情势有变,夏言也开始反击,上疏弹劾首辅张璁专权乱政。
深谙制衡之道的嘉靖,特别喜欢朝臣之间相互攻讦,自己就可以居中进行处置。因此,在面对张璁和夏言的“互殴”时,他既不表态支持一方,也不表态反对一方,反正张璁还做首辅,夏言还做少詹事。
等到张璁离开内阁后,夏言终于被嘉靖任命为礼部左侍郎,后又成为了礼部尚书。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夏言就从一名四品官升为正二品的尚书,这种升迁速度在明朝官场是十分罕见的。究其原因才发现,原来是因为青词。
由于嘉靖帝沉迷道教,所以痴迷上了青词。所谓“青词”,又被称为“绿章”,通常是把词藻华丽的骈俪体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在举行斋醮时虔诚敬献(焚烧)给上天阅览的一种祝祷文和祈福文。这种东西非常有意思,基本就是嘉靖帝和上天进行“灵魂沟通”的工具。
因为嘉靖痴迷于此,所以撰写青词就成了当时官场进阶的不二捷径。不过,由于嘉靖自视甚高,不是所有人的青词都可以写到他的心坎里,太浅显会显得你没有水平,太深奥会显得你捉摸不透。
而夏言,似乎天生就是为写青词而生的,他的青词每次都得到嘉靖的赞许。受此影响,他才会连连晋升,谁都认为夏言入阁会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在皇子朱载垕出生后,嘉靖帝非常高兴,认为这是青词之功才感动了上天。于是,他先后晋升夏言为太子太保和少傅兼太子太傅,终于准许他入阁参预机务,成为了内阁大臣。
李时病死在首辅的任上,夏言不出意外的成为了新的内阁首辅。不久,他再次凭借青词立功,被晋升为少师、光禄大夫和上柱国。通常,这些赏赐只有在重臣过世后才会追封,而夏言在就任首辅的第二年就全部得到了。
不可否认,夏言在晋升途中也使用过阳谋和阴谋,但获取权力后却是为了治国理政,为了江山社稷。因此,他在担任首辅后,随着工作强度的增加,自然减少了专研青词的时间,甚至引起了嘉靖的猜忌。
在阴谋家严嵩的挑唆下,嘉靖开始认为夏言之前对青词的挚爱都是装出来的,逐渐萌生了不满情绪。借故,竟然下旨剥夺了他的少师之位,算是一次小小的警告吧。
严嵩和夏言都是江西人,虽然他比夏言还要年长两岁,但因为出道较晚,始终跟在“小老表”夏言的身后。对于夏言的提携,严嵩不但不领情,反而总想扳倒这个“小老表”,自己能够取而代之。
严嵩和夏言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使用权术是为了谋私,而对方使用权术是为了谋公。因为显而易见的差异,两人开始渐行渐远,只剩下了表面的“客客气气”。
1547年,深受嘉靖宠信的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出事了,因为贪污受贿而被夏言掌握了证据。向来眼高于顶的陆炳只得求饶,甚至还痛哭流涕地下跪起誓才勉强得到了原谅。
从此以后,陆炳开始仇视起夏言,意欲除之而后快。很快,他和严嵩结成了“倒夏同盟”,而夏言却对此浑然不知,继续操劳着军政事务。
河套地区是指黄河流域的“几”字形弯区域,基本涵盖了宁夏、陕西、内蒙和山西的部分地区,是一片极其难得的肥沃土壤,民间素来就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谚语。
明朝初年,太祖皇帝朱元璋北伐元廷后占领了元大都(北京),蒙元的残余势力只得向北逃窜。通过数次交战,河套地区逐渐被明朝完全掌控,成为了北方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
在靖难之役后,中原一带由于兵荒马乱而导致了人口锐减,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明成祖朱棣只得下令,从山西、陕西等地区迁出人口去补充中原地区,使得河套地区出现了人口锐减。
受此影响,蒙古人趁机进行蚕食,再次侵占了河套地区的大片土地。
作为陕西总督,曾铣历来就主张朝廷出兵收复河套地区,还得到了首辅夏言的支持。本来,这“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应该得到大力嘉奖才对。不过,曾铣却与夏言的岳父私交甚好,而他收复河套地区的主张得到夏言的支持就成为了严嵩和陆炳的突破口。
嘉靖听信了严嵩和陆炳的谏言,对于收复河套地区表现得并不积极,甚至还将夏言罢黜首辅之职。直到此时,嘉靖并没有处死夏言的打算,但严嵩和陆炳显然不能允许,他们联合诬陷曾铣战败不报并且贪墨军饷。最后,还别有用心增加了一条罪状——“勾结内阁”。
于是,曾铣和夏言都被嘉靖下旨处斩。对此,刑部尚书喻茂坚、左都御史屠侨等人均认为夏言毕竟曾是首辅,应该按照“议贵”的原则从轻处罚。不料,嘉靖帝却勃然大怒:
夺茂坚等俸。
1548年11月1日,67岁的夏言在京城西市被处斩。行刑前,他没有坐囚车,而是被羞辱性地捆住双手、双脚搭在一根木棍上,像抬猪一样被押赴刑场,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个被处死的内阁首辅。据《明史演义》记载:
复套之议,曾铣创之于先,夏言赞之于后,固筹边之胜算也。世宗初从铣议,后入嵩言,杀道济而自坏长城,死得臣而遂亡晋毒,一误再误,何其昏愦若此?
1567年,也就是隆庆元年,新即位的明穆宗才对夏言的冤案进行了平反昭雪,下旨恢复他的所有官职待遇并赐祭葬,追谥号“文愍”。据《明史》记载:
言所奏定典礼,亦多可采。而志骄气溢,卒为嵩所挤。究观诸人立身本末与所言是非,固两不相掩云。
现如今,夏言的墓位于江西上饶市信州区秦峰镇五石村的莲花山,虽然经过了历史沧桑和盗掘破坏,但依然还可借此凭吊,并且慨叹其一生跌宕起伏的际遇和遗憾。@文史不假
你喜欢江西什么美食?
没有实拍图,网上找了点。凑合看下
1.瓦罐汤,拌粉南昌特色,江西各地可见,瓦罐汤2-12元不等,拌粉2.5-4元不等
我喜欢的香菇肉饼汤。这张图比较真实,就是这样,并没有多少肉╭( ̄▽ ̄)╮还有香菇肉饼汤、桂圆排骨汤、墨鱼肉饼汤、鸡蛋肉饼汤、萝卜排骨汤、海带排骨汤、冬瓜排骨汤、乌鸡枸杞汤、鸭腿汤、鸭杂汤、桂圆猪心汤、花生猪心汤、墨鱼排骨汤、黄豆猪肚汤、参芃猪肚汤、香菇排骨汤、当归羊肉汤、大枣瘦肉汤、百合老鸭汤、萝卜鸭杂汤、腐竹排骨汤、乳鸽汤、党参炖大鳝汤、桂圆肉饼汤、淮杞猪肝汤、冬菇鲜鸡汤、萝卜牛肉汤、冬瓜老鸭汤、野山椒猪蹄汤、冬瓜鸡块汤、淮杞鸡心汤、香菇鸡块汤、乌鸡桂圆汤、乌鸡大枣汤、火腿冬瓜汤、鹌鹑蛋肉饼汤、莲子鸡汤、老鸭薏米汤等等。(百度粘贴下来的)2.清明果/麻叶果(原答案“艾叶果”是以艾叶为原料制作的,浙江多见。江西基本采用鼠曲草、麻叶,荞麦三种做原料,以下贴上评论区@姚瑶同学的原文,抱歉之前误导各位啦!)艾叶果。。。科普一下,这类食品分四种:一为清明果,鼠曲草为原料(鼠曲不是水曲!),青黑色有短纤维,时令性强,不冷冻只有清明节前后才有;二为麻叶果,麻叶为原料,颜色略深于清明果,纤维感更强,无时令;三为荞麦果,荞麦为原料,灰白色无纤维,无时令;四为艾叶果,艾叶为原料,青绿色无纤维,时令性强。江西一般就前三种,艾叶果主要是浙江的(他们称清明果)。
以前都是清明节吃。几乎整个江西都有,形状不同,有些呈球状,有些呈条状,有些呈糍粑状,还有的包馅呈饺子状。比较喜欢包萝卜馅的,余江县(鹰潭下属县)这边把这个叫做“水曲包子”。
清明果(有些面粉味足一点,有些麻叶或鼠曲草味足一点,看配比。麻叶味或鼠曲草足一点的一般比较软,比较青草绿),蘸糖吃。水曲包子(饺子形状,一般萝卜馅,据吉安朋友说还有藕馅,笋馅,他们还会炸着吃)
3.茄子干,辣椒干,南瓜干,海带干多见于鹰潭,上饶,目前有很多厂家生产茄子干这类,但味道不及各自家里做的十分之一,做得好吃的通常劲道,有弹性,有一点甜味,一点咸味,有辣的和不辣的可选,个人还是喜欢吃辣的。价格十几元到三十几元一斤不等
茄子干,你们在市面上买的,像昌彪、鸽鸽、红叶之类的,是不是重来没有见过茄子是不是!有茄子的才正宗,才好吃哦!买茄子干一定要看里面的糯米馅,馅少就会偏硬不太好吃了,比如这个图1上馅就比较少。另外要尝,看自己口味啦。如果不能尝就只能看图了。南瓜干,又甜又辣最喜欢啦ヽ(*⌒∇⌒*)ノ
4.麻子,糍粑。经历泡糯米,蒸熟抹油,捶捣,捏成团多道工序,不同于汪涵在《有味》里描述的湖南糍粑会阴干,最后烤着吃,江西人喜欢捏成团后裹一层芝麻和糖,味道也是极好的。因为打麻子(就是捶捣这个步骤)是力气活,从前都是村子里谁家有喜庆事,大家相约打麻子,打累了换人,轮着打,最后做出来了再家家户户送一点,大家都沾喜气。现在多是机器捶打制作,有一些倒是口感差不多。可见于江西各地,鹰潭,上饶,新余,宜春一带都有。从前人工打的麻子是不论价的,都是亲戚朋友送的。现在机器打制的大约两元一个,一个顶饱,男生可能要吃两三个。
打麻子麻子此外说到麻子,必须得说一个衍生品,油条包麻子。就是把麻子拉成条大致油条一般长度,再把油条一折。说来也简单,但是味道真的很赞的嘛ƪ(‾ε‾“)ʃ融合了油条的香脆和麻子的香甜,说起来就饿了呢,好吃会上火哈哈~( ̄▽ ̄~)~目前只知道鹰潭、上饶、景德镇有,大约2元一个5.灯芯糕贵溪特产,感觉坐过经过鹰潭的火车的同学应该听过卖,另外贵溪还有个特产,贵溪捺菜味道也还不错,这两个都比较便宜灯芯糕贵溪捺菜
6.炸茄夹赣州特色,把茄子切成片,中间加肉末等,裹上面粉,放锅里炸,可做小吃也可做菜,特别在赣县尤为多。说起来好像很容易,食材和火候把握其实还是很难的。除茄夹外,还有类似的辣椒夹,藕夹,腊肉夹,鱼片夹(好像应该叫炸鱼饼,反正都是裹着面粉炸啦)。这个别人请吃的,就不知道价格啦!
炸茄夹炸鱼饼
7.上饶鸡腿一听就是上饶的嘛,我没在上饶吃过,没有发言权::>_<::,在上饶吃过的人都说好吃,火车站的估计也不正宗,毕竟在那儿等着你的,不是在路边店里慢悠悠烤出来的。七八元一只
上饶鸡腿
8.铅(yan,二声)山烫粉上饶沿山县特色,别处汤粉没有这个味啊,我是吃的铅山人做的但不是在那吃的,五元之内吧
铅山烫粉另外汤粉感觉应该不算什么特色,哪儿都有,不过别处吃米粉的热情绝对没有江西人高插播一个余江泡粉,主要在于海带和豆泡啊!话说以前高中的泡粉特别好吃,尤其是里面的豆泡,于是乎某同学有天和食堂阿姨说一碗粉,不要粉,然后就端着一碗特别香的豆泡回来了(´,,•∀•,,`)余江泡粉,这张图是余江的肥肠粉吧
9.炒粉讲到粉的话,不能少了炒粉啊!江西人啊,不论是南昌九江鹰潭抚州上饶景德镇新余宜春萍乡吉安的,都喜欢争的就是哪里的炒粉最好吃,谁都说自己家里的好吃。比较有名的是萍乡炒粉和南昌炒粉啦,不过萍乡炒粉有点细,作为一个鹰潭人还是喜欢吃炒粗粉啦!【(没有说赣州,是因为没有听赣州同学争过那里的好吃,有次在赣州开发区吃的确实也是不好吃)价格的话5-20不等,单纯吃肉丝炒粉,大概就是5-10块钱】
萍乡炒粉
10.冷粉景德镇特色,粉特别特别的粗,3-8元每碗
11.薯粉饺子赣州石城特色,味道不错,十块一碗,一碗八个还是十个不记得了薯粉饺子,这张图太清淡了,应该再放点酱油、醋、辣椒,这样才好看好吃嘛(๑‾ ꇴ ‾๑)
12.宁都肉丸【赣州宁都特色,比较有弹性,很顶饱,5-10元】
宁都肉丸
13.杨梅酒【赣州特色,赣州各县都有,没有酒量的不要轻易尝试,38度,和白酒一样】
杨梅酒
14.茶饼不是今天有朋友去九江,都忘记了这个,我喜欢芝麻味,可惜好吃的东西都上火
九江茶饼
15.齐云山枣糕是不是顶顶大名,还记得出去实习的时候去崇义看现场,师傅说你知道这是哪里不,齐云山枣糕就是这里的啊!想想就这么久了啊
齐云山南酸枣糕17.豆角干齐云山都上了,我觉得鹰潭的豆角干也能上了─=≡Σ((( つ•̀ω•́)つ鸽鸽豆角干等等,那还有南昌的煌上煌、鹰潭的郑新初牛肉干、大余的多味花生呢!乖乖,累死我了,这些有包装的就不更了啦,对了去绿滋肴就买买这些吧九江茶饼、齐云山枣糕、鸽鸽豆角干、郑新初牛肉、多味花生、贵溪捺菜、酒槽鱼,买来真的会吃,而且味道还可以,什么桂花糕之类的就算了吧!————————————————————————
前面都是小吃之类的,下面说说菜吧江西菜好像都不能构成什么菜系,特点就是喜欢颜色好看,有红有绿[辣椒啦]。有的地方口味会重一点,比较咸和黑[酱油啦]
几个基本江西人都喜欢的菜
1.辣椒炒肉[吃饭有这一个菜都觉得够了]
2.西红柿炒鸡蛋[身边的江西人都爱]3.小炒鱼[真的很好吃嘛,貌似赣州兴国的特色菜就是这个]4.肉沫茄子[作为一个生活成本低的娃真的很喜欢,周边也是很多很喜欢的]5.篱蒿炒腊肉[九江南昌上饶这样赣东北的喜欢]6.豆腐[如麻婆豆腐,煎豆腐]7.米粉蒸肉[每年过年不可少,在蒸肉时高压锅下面放上切好的芋头萝卜,粉蒸肉好时,下面也是一道美味,而且很顶饱]8.梅菜扣肉[江西这边摆酒宴总要看到它]几个比较有特色的江西菜1.莲花血鸭【一直听说可惜没去吃过,去萍乡的同学可以多多关注】2.鱼丝【只在赣州吃过,赣县和兴国都有】没有找到想要的图3.芦溪鱼[已经很勉强了,做法没什么差异,就是在食材上是龙虎山那里的芦溪河里的鱼,如果非要这样说各处都能来个这样的菜]
你的家乡出过哪些名人?
山西在中国历史上开发较早,号称“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据说“女娲补天”就发生在山西境内。就其首府太原而言,目前建城已超2500年。太原古称“晋阳”,“并州”,就此一地,所涉历史名人无数。一时想起虽不只以下几位,但是他们却颇有代表性,一推百,百推千,能够引出很多名人。
尧舜禹的时候就有历史记载,尧都就位于晋南临汾一带,《宗国都城记》更是记载:“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其南有晋水。”《都城记》上说:“晋阳城北二里有唐城,尧所筑”。朱熹的《诗集传》也说,唐城是帝尧所筑,唐城地处太原晋阳一带。所以尧帝那是跑不了的,妥妥的与山西有关的名人了。舜作为其继承人,虽然《史记》记载:“生于姚墟(今属山东菏泽)”,但是其建都是在今山西永济附近。
不说三皇五帝,在西周的春秋史上,山西也是一个值得浓墨重彩的历史重地。著名“桐叶封弟”说的就是周成王把自己弟弟叔虞封在了山西,从此有了“晋”这个诸侯国,才有了“春秋五霸”的晋文公重耳,以及与之相关的“秦晋之好”的故事,而他对介子推的愧疚又导致了“寒食节”的出现。“赵氏孤儿”的传说不仅勾起了人们对赵氏赫赫有名的赵盾的重新评价,还把赵氏孤儿,赵氏复兴之人赵武推到了文学创作的风口浪尖,使其家族故事一度蜚声海外。韩魏赵三家分晋,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事件又让重情重义的豫让和盖聂这样的侠士在中国历史上熠熠放光。
大唐盛世把中国推向了历史的高峰,也把大量山西名人推上了中国名人榜。建立唐王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自是不必说,就是把唐王朝搅和的热闹非常的女帝武则天和贵妃杨玉环那也是真真正正的山西本地出品。李唐一朝,文有王维,王之涣,白居易,武有薛仁贵薛丁山父子和郭子仪,宰辅之尊有狄仁杰,裴寂,细细数来,怕是这一篇也写不完,当时的山西人着实在历史上大火特火了一把。
说到名人,就避不开家族传承,山西省内的望族,首推太原王氏,唐时属于金字塔最顶尖的五姓七望之一的禁婚家族,是声望最高的家族。著名的秦时大将王翦,王贲,王离,唐朝的王之涣,王昌龄,王勃都出自太原王氏,其号称是王氏最大的分支。太原还有个王氏祠堂,供奉的就是那位善吹笙,能引来凤凰,最后飞升上仙的王子乔。这几年,号称“宰相村”的闻喜裴柏村再次甚嚣尘上,作为裴氏族望之地,其先后诞生了著名的政治家裴秀、裴楷、裴蕴、裴矩、裴让之、裴政、裴寂、裴度等;军事家裴行俭、裴茂、裴潜、裴衍、裴宽、裴果、裴文举、裴济等;法学家裴政;外交家裴矩、裴世清等。除了王氏,裴氏,还有源于柳下惠,出了柳宗元的河东柳氏,和出了薛强,薛辩父子数代英豪的河东薛氏等。总之,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省,山西望族还很多,就算想一一赘叙,恐怕也说不尽。
除了这些凡夫俗子外,山西还出品神仙。比如关羽关二爷,再比如八仙之首的吕洞宾和三星之一的福星阳城。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贵溪有什么特点美食(嘉靖帝为什么要杀夏言),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6842,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