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迢迢什么意思,什么时候去扬州旅游最好?
谢谢邀请。
我是扬州人,回答这个问题,大体不错。
扬州,地域上的江北,文化上的江南,烟雨迷蒙的春天,柳絮纷飞,百花齐放。是扬州最好的季节。有李白的诗为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春天的扬州,真的如诗如画,风光秀丽。
每年春天刚到,扬州就有了花的绽放。最早的樱桃花、白玉兰,稍晚点就数不胜数了。万花园虽没有万种花,却有数不清楚的花朵。桃花梨花、杏花李花处处有不稀奇,扬州特有的牡丹和芍药,独具风骚。扬州的牡丹没有洛阳有名,扬州的芍药不输洛阳。
三月初,柳絮飘拂,如烟如霜。诗情画意满扬城。那时节,掩映在绿柳中的亭台楼阁,飞檐翘角的风铃,在风中叮咚作响,是配合季节的歌。小鸟欢唱,绿草地上最多这些小生灵可爱的身影。
相比春天,我个人更喜欢扬州的秋天。春天多雨,有点湿漉漉的感觉。秋天则不然,秋高气爽阳光灿烂。夏荷还没有褪尽风采,紫薇花夹竹桃满眼都是。很快,桂花开了,菊花放了,秋天最华美的银杏树,绿叶变金黄,灿烂明媚。水杉树争奇斗艳,用不同层次的色彩,与银杏一起点染秋天最美的扬州。
冬天的扬州有点湿冷。但是如果遇到下雪就不一样了。雪下的扬城,童话一般的琉璃世界,看了不愿挪动脚步。粉墙黛瓦小青砖的古巷老街,比戴望舒笔下的雨巷美多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所以只要愿意,每天都好。个人以为秋天最好。
穷游是什么体验?
穷游——是因人而异。因为有的是资产阶级,有的是中产阶级,有的是工农阶级。这些都对“穷”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像资产阶级的马云icon说“他对钱不感兴趣”,王健林说的“定一小目标,先挣他一个亿”,而对于工农阶级的人来说这个小目标可能几辈子都完成不了,而且不可能对钱不感兴趣。由此可见,“穷”是要看你处在什么阶级。作为工农阶级的我今天对这个话题做个简单的分享,因为我就是一个自驾穷游挑战者。
我一个人从浙江往西北方向出发,计划经江西、湖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河北、山东、江苏、再回到浙江。预计出行时间60天,携带费用2万元,。从6月13日出发至今,已经过去20天了,按计划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支出费用有油费:2260元、住宿费:1600、伙食费加生活杂费:1200,不知道这费用能坚持到最后那?
不过要做到“穷游”首先要对自身经济情况进行评估,考虑到会不会影响到家庭和生活,因为都“穷游”了,所以肯定不会有太多的存款的,其次是对最初的行程计划、费用计划进行把控好!不要超出预算。再最后就是要能吃苦,不要挑三拣四的,如果做不得话就别游了,在家梦游吧。像我出来的目的就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对于吃啊、住啊、用啊都不讲究了,住我住的是几十块的旅社宾馆,超过100的不住,吃我吃的是十几块快餐粉面,超过20的我不吃,除了吃住的费用,偶尔会买点有特色的纪念品和食品,一律不需要的、不重要的、用不上的不会花钱购买。
总的来说最好不要选择“穷游”,因为这样的生活太苦了,像我这样时时刻刻都得考虑钱哪些地方该用哪些地方不该用。如果是短途短时旅游的还好,因为短途旅游就算是吃好一点,住好一点对自身经济影响不会太严重。我经过这次的体验,最好还乘年轻有精力和动力赚钱时机,先把钱赚到手,筹个时间带着一家老小再去欣赏欣赏我们祖国伟大而美丽的美好山河(当然条件好点的去国外也是可以的),一家人不用考虑钱这个该买那个不该买,这个酒店太贵那个又太差。而是想吃啥吃啥,想住哪里住哪里,只要是家人喜欢。一家人在风景河边嘻水打闹,在名胜古迹探讨历史,在奇崖绝壁吟诗作画。这才是旅游的初衷!
本人写的这些仅供娱乐和参考,不喜勿喷!
如果选5个你最喜欢的词人分别是谁?
词,作为中国文学特有的体裁,始于南朝,盛于两宋。
它代表着宋代最高的文学成就。两宋时期,词坛涌现出一大批词人,为后人留下数量繁多的词作。
众多词人中,笔者认同王国维的评价标准,即境界决定词的优劣。笔者从五代以来的词人中,选出五位最喜欢的词人,浅析他们的作品,分享本人的体会与感悟。
一、“词中之龙”辛弃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善用奇特的想象与夸张,创造出宏大的意境和雄壮声势,慷慨豪迈,感染力十足。
辛弃疾博采众家之长,词作风格多样。他创造性地将婉约词与豪放词深度融合,又了无痕迹,形成了他独步词坛的特色。
他又是一位极富家国情怀的抗金将领,一心收复旧河山,奋战沙场。
即使如此,辛弃疾在四处征战中,仍能写下如此令人热血沸腾的词作,尤为难得,其才情可见一斑。
二、豪放的词人与美食家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字子瞻、世称苏东坡。宋词豪放派开创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的成就不亚于词作。
苏东坡文采飞扬,博学多识。其诗清新豪健;苏词开豪放一派;散文则著述宏富,豪放自如。
本来可以“开挂”过一生,吟诗词,作散文,成就幸福的一代文豪。可苏东坡偏偏在政治上摔了大跟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当着宋神宗的面,指着丞相王安石的鼻子骂,结果被贬出京城。
后来,他又身陷“乌台诗案”,然后在贬复间,不停地折腾。65岁那年,苏东坡死于回京的路上。
喜欢苏东坡,还缘于美食。
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饼……这都是他一路折腾中,发明出来的。也是了得,官做的烂七八糟,但丝毫不影响老先生的口腹之欲,为中华美食留下不少瑰宝。仅凭这一点,足以让无数人喜欢上这位了,与诗词无关。
两宋词人中,能在吃吃喝喝、跌跌撞撞的人生中,写诗作词作画,并用乐观和食欲拯救了自己,把日子过成段子,惟一人耳,苏东坡。
三、“奉旨填词”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世称柳三变,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他在中国词坛是一个传奇,也是创新者,率先对宋词进行改革词人, 也是两宋词人中创用词调最多的人。
柳永一生中,创作了很多适合演唱的慢词。他运用俚词俗语,以空灵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柳词对辛弃疾、苏东坡、周邦彦等影响很大。
早年间,柳永为一才女写了首词,谱了曲,广为传唱,不料,其中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改变了他的命运。
几年后,柳永高中进士,但是,好脾气的宋仁宗看到了柳永的名字,想起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心想,这厮不仅上黄榜,要朕亲自招待你,还要把功名卖了,换酒喝。仁宗心生恼怒,在柳永的考卷上批了个“你喜欢填词,就去填词吧,还要什么功名”。
结果,柳永扛着“奉旨填词”的旗号,余生里,一直厮混于酒肆青楼之间了。
1053年,柳永穷困潦倒地孤独地死去,无人安葬。京城汴梁的歌舞妓们,闻之倾巢出动,出钱出力,将曾视她们为姐妹的柳三变,风光大葬。送葬那天,全京城青楼歇市,数千名姐妹送别柳永,哭声震天,数里可闻。
如此才情与侠义的柳永,怎能不称艳词坛,令人感怀?
四、“误入帝王家”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这首流传千年的名词,据传是作者李煜被宋太宗毒死前夕所作。
李煜,字重光,南唐末代君主。
这位“误入帝王家”的李后主,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李煜的词,自然、率真、情真意切,大不同于一般帝王的矫柔做作。以他的才情,真不应做帝王,做一代文豪多好。
生前,李煜活在富丽堂皇的深宫里,有娥皇、女英两个美女姐妹陪伴。治国无方的君王,整日里与美人,饮酒作词,谱曲吟唱。
末了,被软禁于宋京的李煜,终为宋太宗所疑。是一江春水害了他,还是为美人而丢了性命,只待后人评说,可谁又能说得清呢。
五、弘一法师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送别)
这是一首由民国著名音乐家、教育家李叔同作词的中文歌曲,传唱百年而经久不衰,成为一代代人的儿时记忆。
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看电影《城南旧事》,意境深远的画面,澄净的童声响起,幼小的心,一下子空了。成人后,再次听,许多往事涌上心头,伤感的眷恋,一行清泪,不知为什么,静静地流了下来。
这首经典名曲。不同于传统的词,它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相像,但又吸纳了元曲的风格结构,文雅且平白。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别号漱筒。
他在晚清和民国的文坛,颇有名气,而且还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可惜的是,这位文学艺术大家,却看破了红尘,剃度为僧,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42年秋,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五位词人,在不同的历史空间里,演绎着各自精彩。他们的才华,是那么的璀璨;他们的人生,是如此的波澜壮阔;他们的诗作,总是让人不忍掩卷……
人生总是充满感悟,先贤的词作,像一片片孤云,在千百年的时光中,轻轻地叹息,点缀着岁月,一夕如环,夕夕成玦。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美食迢迢什么意思(什么时候去扬州旅游最好),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9468,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