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县有什么美食街(李渊建立唐朝是不是很容易)

霍县有什么美食街,李渊建立唐朝是不是很容易

李渊建立李唐王朝,其实也不是非常容易,只是比那些光着膀子打天下的人,硬件条件要好得多。

李渊是隋朝贵族,被封为唐国公,封地在山西太原,整个山西地区的财政、军事就是李渊最有利的资源。

不过成就帝王大业,光靠硬件资源是不够的。很多人四个二俩王在手里,还不是照样把一手牌打了个稀巴烂?

由此可见,李渊能够在隋末群雄中,异军突起,肯定是有他独特的过人之处。至少有三点是其他诸侯所比不上的。

01李渊根深蒂固的贵族家世,是他成就大业的重要保障。李渊的父亲李昞,是北周柱国大将军,母亲是西魏八柱国独孤信的第四个女儿。而西魏是北周的前身,北周又是隋王朝的前身,父母在这一集团内部的地位非常高。李渊的祖父李虎,那就更厉害了,和独孤信一样,也是西魏八柱国之一,被封为唐国公。创造了李渊家族在南北朝的鼎盛局面。此外李渊的祖先们,都在南北朝时期,有重要官职。可见李渊绝对不是白手起家的那种皇帝,他和刘邦、朱元璋之类的皇帝不同,他家有钱有势。

家族的力量给与了李渊创立基业的先决条件,他在隋王朝时期,也被封为了唐国公,拥有自己的封地。

有了封地就有了起义的资本,这是那些农民起义军根本没办法比的。李渊拥有山西地区,那是合理合法的,而农民起义军拥有的地盘,则是抢夺来的。

从这一点上来说,李渊的百姓更加支持李渊,而其他起义军的百姓,未必就支持他们的君主。所以在后期争夺天下的时候,李渊的后备力量十分雄厚,这是他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凉武昭王暠七代孙也。暠生歆。歆生重耳,仕魏为弘农太守。重耳生熙,为金门镇将,领豪杰镇武川,因家焉。仪凤中,追尊宣皇帝。熙生天锡,仕魏为幢主。大统中,赠司空。仪凤中,追尊光皇帝。皇祖讳虎,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与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以功参佐命,当时称为“八柱国家”,仍赐姓大野氏。周受禅,追封唐国公,谥曰襄。至隋文帝作相,还复本姓。武德初,追尊景皇帝,庙号太祖,陵曰永康。皇考讳昞,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唐国公,谥曰仁。—《新唐书》

此外,李渊在隋王朝的高层中,有庞大的关系网。这些关系网平时没有用,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却能够帮助李渊。

因为李渊创业的时候,很多隋王朝的旧臣,会主动投效到李渊帐下,这就解决了人才的问题。毕竟是关陇集团内部成员,肥水不流外人田。

可以说,李渊继承了一大批隋王朝的政治遗产,这才是李渊能够迅速成就大业的重要原因,有了人才,那就有了争夺天下的真正资本。

02李渊挟天子以令诸侯,学习三国曹操。

李渊是一个聪明的政治家,他耳濡目染了太多历史人物的事迹。在尚未创业之前,他治下的刘武周发动叛乱,使得隋炀帝大为恼怒,打算治罪于李渊,这是李渊造反的重要原因。

那么这个时候李渊在做什么呢?他并没有急着高聚义旗,因为他没有推翻隋王朝的理由。他是隋王朝的唐国公,可以说在当时来看,推翻隋王朝,对他来说也没有什么好处。

所以当天下人都打算争夺地盘的时候,李渊打下长安,把隋炀帝的孙子杨侑扶上了皇位。并且宣告天下,隋炀帝残暴不仁,必须要废掉他,改立新的明君才行。这一行为和天下其他诸侯最大的不同,那就是李渊手里有杨侑这么一个政治资本。其他诸侯只知道争夺地盘,却没有考虑过正统性的问题。而李渊巧妙地化解了这一点。他是隋王朝的唐国公,有辅国重任,自然是有资格做这么一件事。再说他打江山,可不是仅仅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隋王朝天下。

这么一来隋王朝的遗老遗少们,自然会争相跟随在李渊身边。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真正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得到这么一个正统性。

李渊也是一样,有了正统性,那么就有了和隋炀帝分庭抗礼的理由,也有了容纳隋王朝政治资源的资格。

二年春正月丁未,诏唐王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加前后羽葆鼓吹。壬戌,将军王世充为李密所败,河内通守孟善谊、武贲郎将王辩、杨威、刘长恭、梁德、董智通皆死之。庚戌,河阳郡尉独孤武都降于李密。三月丙辰,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杀太上皇于江都宫,右御卫将军独孤盛死之。—《隋书》

隋王朝其实非常强盛,治国能臣很多,之所以灭亡主要问题出在隋炀帝身上。李渊巧妙地夸大了这一点,使得隋王朝的能臣都到了自己这边,这是他比其他诸侯高明的地方。

03李渊有一个能打仗的好儿子李世民。

如果历史书上的介绍没有被李世民篡改的话,那么可以肯定一点,李渊能够得天下,基本都是依靠了李世民的战功。

三年二月,金刚竟以众馁而遁,太宗追之至介州。金刚列阵,南北七里,以拒官军。太宗遣总管李世勣、程咬金、秦叔宝当其北,翟长孙、秦武通当其南。诸军战小却,为贼所乘。太宗率精骑击之,冲其阵后,贼众大败,追奔数十里。—《旧唐书》

李世民是一个天纵奇才,他在军事上的能力,在当时来说是无人可及的。早在李渊还没有决定起义的时候,李世民已经和朋友们擅自招纳了上千名勇士,打算起义。

李渊创业初期,地盘其实并不大,之所以能够不断扩大地盘,主要就是因为李世民带兵出征,消灭了各路地方势力。

第一,李世民带兵攻打西秦霸王薛举,薛举死后,后又与其子薛仁杲大战,将其击败,铲除了唐王朝西边的军事威胁。第二,李世民带兵相继击败了唐王朝北方的刘武周、宋金刚,收复北方失地,消灭了唐王朝来自北方的威胁。第三,李世民带兵南下,在虎牢之战中,俘虏了窦建德,击败了王世充,打下了洛阳城,使得唐王朝夺取了对中原地区的管理权。第四,窦建德被俘虏以后,李世民再接再厉,带兵前去消灭了窦建德余部,包括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立下这么多汗马功劳,整个唐王朝的版图,基本上都是李世民给打下来的。李渊有这么一个能征善战的好儿子,怎么可能不得天下呢?

在虎牢之战过后,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食邑更是增加到了三万户。此外李世民还得到了李渊的特许,可以自置官属,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领导班子,为后来夺取皇权,奠定了基础。

总结:李渊起义,其实比其他诸侯承担了更多压力。

其实造反起义本身就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比如说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这些人,难道他们就不是英雄吗?当然也是。

他们从一文不名,到称霸一方,自然是有他们的过人之处。可是历史偏偏没有选择他们,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起义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情,李渊起义也充满着风险。如果不是隋炀帝要拿他问罪,到了这种紧急关头的话,李渊是不可能想到起义的。

他是世袭的唐国公,坐拥山西封地,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这种人起义的代价,其实是更大的,因为一旦失败,他将失去一切。而光膀子的英雄,起义代价是最小的,因为他们本来就一无所有。

参考资料:

《旧唐书》

《新唐书》

《隋书》

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当时的都城?

我是梁一杂说,我来回答!

周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建立了周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华夏族奴隶制王朝,周朝一共传有37王(此时还不能称作皇帝,因为皇帝是秦始皇时期才出现的名词),享国共计790年。

周朝又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国联合共灭晋国的智氏,晋国由此被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国,史称为“三家分晋”。

东周又以“三家分晋”为节点,将东周后期的这段历史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上称为“百家齐放,百家争鸣”时期,这段历史人才辈出,战争四起,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

按照《史记索隐》的记载: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按照《荀子·王霸》的记载: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两种说法皆说的通,但相对来讲,第二种说法更为普遍,更受世人公认。

“战国七雄”,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一段历史。

题主问:“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当时的都城,都是现在哪?有何依据?

东周末年,周王室名为天下共主,实则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早已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分封的几百个大小诸侯国大部分都以战争的形式相互兼并了,最后出现战国七雄的格局,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我们来一起盘点下,战国七雄的发展史及当时的都城都在哪里,相当于现在的什么位置。

秦国

在殷商时期,秦人的先祖曾经是帮其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非常受商朝的重视。周代商后,因为其祖先秦非子非常善于养马,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这个时期,它的都城在於秦邑(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北),开始用嬴氏祀,这就是“秦嬴”的来源。

从秦庄公开始,秦国进入了打怪升级,寻找装备阶段,公元前821年,终于被秦庄公逮着机会,打败了西戎,保卫了周朝,被封为西陲大夫;

周天子羸弱,各诸侯武装实力便强大了,秦国也已经有了自己较强的军事实力了,在公元前770年,秦襄公瞅准了机会,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从此秦国走上了开挂之路。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本来想东进,垂涎中原,结果“崤之战”和“彭衙之战”的惨败,击垮他逐鹿中原的心,好在“东边不亮西边亮”,调过枪头,拎着马刀朝西打,结果灭掉了西方戎人,称霸西戎,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秦孝公时期,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史称“商鞅变法”从此走上富国强兵之路,以秦穆公创立的“霸业”为基础,秦孝公时期,秦国则是“战国七雄”之一。

后来在秦惠文王及秦王嬴政的努力下,终于灭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封建王朝第一朝-秦朝。

秦国的发展比较曲折,祖上没什么背景,并不是周王室成员分封,都是靠自己拼出来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从附庸国到春秋五霸,再到战国七雄,也迁徙了不少地方,在秦国的历史也有“九都八迁”之说,如定先后定都西戎丘,汧渭(今陕西宝鸡市魏家崖),平阳(今陕西宝鸡市眉县),雍城(今陕西风翔县),栎阳(今陕西临潼县武家屯东北),从战国时期,秦国到秦王朝的建立,都是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楚国

楚国有“八百年”历史之称,从一个边陲小国,到春秋五霸,再到战国七雄,楚人都以逐鹿中原为己任,代代努力。有战死沙场的楚武王熊通,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将礼仪和武力完美糅合,将楚国推向鼎盛时期,幅员辽阔,北到黄河,东达东海,西至巴蜀,南抵岭南。

经历四十几代君王,在楚灵王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滑稽中走向衰弱;在楚怀王用人不当,刚愎自用,“亲小人,远贤臣”让他客死他乡,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正式灭亡。

楚国经历八百年,历史有记载的定都有七,分别先后定在丹阳(今河南淅川境),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鄀都(今湖北省宜城东南),鄢都(今湖北省宜城),陈都(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省阜阳市北),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换句话说,楚国在战国时期,因为各种原因都城先后定在鄀都(今湖北省宜城东南),鄢都(今湖北省宜城),陈都(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省阜阳市北),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燕国

燕国也跟楚国一样,王位传了800年,虽然也贵为战国七雄之一,但其国威比较尴尬,似乎很难与其它“六雄”相比,燕国似乎并没有出现非常有名气君王,与前222年被秦国所灭。

战国初年,各国为了争一席之地,纷纷改革,唯独燕国情有独钟,摆出一副“总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任你做任何改革,我就是岿然不动,这也导致燕国在“战国七雄”中,名声很小。

尽管如此,燕国依然能抵御外敌。北方有胡人,东南角有强齐,纷纷想攻占燕国,可都被燕国打败。

燕国地处北方,与胡人相邻,燕国采取的跟周朝类似的策略,燕昭王实行“三都”策略,分别是蓟城、中都和下都武阳城。

燕昭王是值得一提的人物,千金市马的故事诸位一定听过,就是燕昭王唯才是举的举动,一时燕国成为“人才高地”。重用乐毅,让其联合五国攻齐,占领齐国七十多城,差点就灭了齐国了,最后齐国的疆土只剩莒、即墨二城了,此时期也是燕国的鼎盛时期。

燕昭王死后,他儿子燕惠王生于安乐之中,又与乐毅不合。齐国看到他们君臣有间隙,便用反间计,后来乐毅彻底失去位置,便逃亡赵国。

随着燕国国威衰弱,人才流失。公元前279年,齐国田单用火牛阵,一举打败燕军,收复了当年失陷的70余城,燕国从此走向衰落。顶级杀手荆轲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于公元前222年被秦国所灭。

换而言之,从燕昭王时期,战国时期的燕国基本形成了“三都”直至灭亡,“三都”即,上都蓟,是为燕国宗庙所在;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以西),是为燕国军事重地;下都武阳城,是为燕国行政中心。

韩国

一说到“韩国”,众人先想到的便是我东北角的韩国,但是战国时期的韩跟东北角的韩国是不一样,或许正是因为东北角的韩国存在,很多人已经遗忘了战国七雄之一韩国。

战国时期的韩国,最初出现在“三家分晋”,“三家”即韩、赵、魏。本人实在想不清楚,为啥战国时韩国能成为七雄之一?

在我看来,战国七雄中,韩国是实力最弱的,没有之一。并不是说战国时期的韩国没有人才。

如法家就是发源于韩国,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当时著名的兵器–弩,也是由韩国创造,战国时期公认“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射程可达800米远,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存在,在当时可视为“核武器”。

韩国的剑也是非常有名,有“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名气。

韩是开启战国时期的国家之一,但他的尴尬之处就是位置不好,被魏、齐、楚、秦等强国包围,要么把韩当成战争缓冲地带,要么想吞并韩国。所以,秦朝统一六国时,第一灭亡的就是韩,其先后经历13位君主,历时104年。

公元前375年,初都阳翟,灭郑国。韩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新郑),直至灭亡。

赵国

赵国跟韩一样,在公元前403年,参与了“三家分晋”,后得到周威烈王认可,成为了诸侯国之一,赵国国都曾先后在晋阳(今太原)、中牟(今鹤壁)、邯郸(今邯郸),公元前372年立信都(今邢台)为赵之别都,也就是说,赵国采取是“二都”制。

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在历史改革上占据一定的地位,赵国联合燕国打败齐国后,加上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让赵国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骑兵式部队,开创了骑兵作战的历史,赵国通过改革,综合实力大增,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长平之战

韩国被秦国攻灭之前,不愿意投降秦国,并把一部分土地投降赵国,从而直接引发了“长平之战”。

秦赵战争,刚开始互有胜负。但,秦自商鞅变法后,实力超过了强劲的赵国。

秦进攻不利的情况下,只能使用反间计,说:“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让自以为是的赵孝成王听了很不爽,认为廉颇是故意不出战,就是怕赵括替代。最终因赵孝成王的短见,以被“活埋40万士兵”为分水岭,赵国从此军事实力再也没有缓过来,前228年,攻陷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公元前222年,被秦所灭。

魏国

魏国很厉害,跟齐、楚、秦相比,建国晚多了,但是,在战国时期,魏国曾经无敌一般存在,独领风骚。

看了前面文章,都知道,公元前453年,魏恒子伙同赵襄子、韩康子,一起将智氏给灭了,实现了“三家分晋”,结束了春秋时期,进入战国时期。

魏国所处,就是我们一直称为“中原”的位置,全国位置地处中央,四面受敌。

天纵奇才,魏文侯在战国时期率先变法,军事上任用吴起,采取武卒制,对士兵精兵训练,建立了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军事力量,对魏国强盛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启用大量人才,如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支持李悝变法工作和法制建设,影响了中国政治两千年。后来秦国的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

“徐州相王”,最终成为战国时期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长达百年之久。

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合纵连横这些都是著名的历史故事,都是强魏所创造。

随着秦国的崛起,魏国却是“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逐渐失去霸主地位。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

有记载:“战国时为魏都魏惠王自安邑徙都大梁”。

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随后一直未有变化,直至灭亡。

齐国

齐国厉害了!从分封至国灭,经历823年(前1044年—前221年),分为姜齐和田齐,疆域在现今的山东省大部分,一直生存在春秋战国时期,姜齐时期,是春秋五霸之首,田齐时期,是战国七雄之一。

被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大国之一。

姜子牙受封以来,其后代经营有方,享有特权,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

齐桓公时期达到鼎盛,通过“尊王攘夷”,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又被时人称为“海王之国”。

公元前334年,齐国四处扩张,引起了其它诸侯国的恐惧,南吞宋国,西败强秦,后来在燕、赵、魏、韩、秦五国联合伐齐,大败后,国力再无昨日之盛。公元前221年,以齐王建投降秦朝,自此灭亡。

齐国自分封为诸侯一直以来都是强国,其都城一直都是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无论是姜齐还是田齐,实力都很好,从来都是欺负别人,所以都城也很稳定,八百余年都没有迁都之举。

综上,秦国因为地处西戎,由弱到强,都城不断地变化,战国时期定在咸阳(今陕西咸阳);

楚国根据国力强弱变化,战国时期都城先后定在鄀都(今湖北省宜城东南),鄢都(今湖北省宜城),陈都(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省阜阳市北),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燕国在战国时期采取“三都”制度,即,上都蓟(今北京),是为燕国宗庙所在;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以西),是为燕国军事重地;下都武阳城,是为燕国行政中心;

韩国初都阳翟,后迁新郑(今河南新郑);

赵国采取“二都”制,定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后又以信都(今邢台)为赵之别都;

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来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直至灭亡;

齐国都城一直都是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以上就是“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时期的都城及相对于现在所对应的地理位置及城市。

看完后,你对春秋战国的历史有进一步理解吗?

请帮我点个赞,鼓励我继续努力!

李渊如何拿下长安?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三征高丽,百姓怨声载道。

各地相继爆发起义,愈演愈烈。

徐圆朗起兵鲁郡

刘武周起兵马邑

梁师都起兵朔方

郭子和起兵榆林

薛举起兵陇西

李轨起兵河西

杜伏威率众起兵历阳

窦建德据乐寿称王

李密据洛口城称魏公

公元617年,五月。

李渊借突厥之事,斩杀隋炀帝安插在他身边的王威、高君雅两人。

大唐王朝的立国之战正式打响。

李建成、李世民作为前锋,率先出兵,南下攻打西河郡。

西河郡一战异常顺利,当地百姓对这支军队颇为拥护。

公元617年,六月。

李渊下令让李元吉镇守太原,自己统领三万精兵南下,进抵西河郡。

他在这里大肆分封当地官员,极力笼络人心。

反正在战乱年代,这玩意都是空头支票,随便开!

七月初四。

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一行人继续南下,大军屯驻贾胡堡。

李渊大军进驻河西郡的时候,留守长安的代王杨侑已经下令分兵驻守。

虎牙郎将宋老生镇守霍邑

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镇守河东

不幸的是,七月整个月都阴雨绵绵,李渊一行人在贾胡堡整整停顿了一个月。

期间,李渊因为缺粮问题曾准备返回太原,李建成、李世民劝阻李渊,说服身边大臣。

七月二十八日,太原粮草成功抵达贾胡堡。

八月初三,大军拔营南下,进抵霍邑。

隋将宋老生是个有勇无谋的人,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仅带百余名骑兵在城下挑衅,同时让士兵谩骂宋老生。

宋老生勃然大怒,提刀上马,下令让三万士兵分别从霍邑城的东、南两门出击。

适时,李渊、李建成在城东列阵,李世民、段志玄在城南列阵。

宋老生出城之后猛扑城东,李渊开始下令部队佯装撤退,诱使宋老生远离城门。

两军相战时,李世民一行人从城南突然冲杀过来,猛冲宋老生后翼。

隋军后翼被突袭,大军开始躁动,李渊突然在军中大喊:

“宋老生已被生擒!”

此言一出,隋军瞬间大乱,士兵们纷纷开始溃逃。宋老生也引兵后撤,城中守将放置绳索,宋老生攀绳欲上,不料军头卢君谔等人,迅速持刀砍杀,斩杀宋老生。

宋老生被杀,霍邑城被破。

李渊再度引兵迅速南下,连破临汾、绛郡,顺利进抵龙门、汾阴。

黄河到了。

八月,十八日。

冯翊郡首领孙华依附李渊,李渊派遣左右绕军王长谐、刘弘基,并左领军大都督府长史陈演寿等人,率先从龙门渡过黄河,扼守黄河西岸。

九月,初十。

李渊亲自引兵进攻河东郡,屈突通婴城据守,未敢出城应战。

李渊下令攻打城池,大军受挫,被阻于河东一带。

九月,十二日。

李渊果断下令分兵进攻,一路继续围攻河东,李渊、李建成、李世民迅速渡河,进入关中地区,大军屯驻于朝邑长春宫。

此时,关中一带多有响应。

冯翊太守萧造、华阴县令李孝常献出永丰仓,潼关守将刘纲被义军所杀,潼关也被顺利占领。

李渊果断下令,李世民引兵北上,扫荡渭水以北的隋军。李建成、刘文静等人引兵南下,占据关中大粮仓永丰仓,扼守潼关。

隋将屈突通派遣部将武牙郎将桑显和,下令进攻潼关。

镇守潼关的刘文静拼死力战,双方恶斗半日,人困马乏。

刘文静派遣一部分士兵,突然奔袭到桑显和身后,突袭后军,桑显和大败。

屈突通也看大势已去,引兵退往东都洛阳。

九月,二十七日。

在关中响应李渊的人数已经接近五十万,李渊屯兵灞上,下令对长安发动总攻。

李世民从阿城南下包抄,李建成从新丰西行包抄。

三路大军全部进抵长安,合计二十余万。

十一月,初九。

长安城被攻十五天,终于被破。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霍县有什么美食街(李渊建立唐朝是不是很容易),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9529,转载请注明出处!

Like (0)
Donate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小樱小樱
Previous 2023-02-28
Next 2023-02-2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