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过年有什么美食(有哪些蔬菜在南方很常见)

南方过年有什么美食,有哪些蔬菜在南方很常见

我是河北人,在上海工作。就个人经验谈几点。首先在物流非常发达的今天,想吃什么蔬菜估计够能买得到,只能说吃的多少和出现频次来稍加比较了。

①空心菜,其实我在北京也吃过,不过在河北吃的少,口感脆爽。

②木耳菜,特定季节的蔬菜,北方一般吃的少,口感像木耳,比较肥厚但不如木耳筋道,个人感觉挺可口。

③豌豆苗,河北很少吃,做汤比较好吃。

④苔菜,紫色外皮,像是菜的花杆,清炒不错。

⑥茭白,第一次吃是在上海,炒肉丝不错。

⑦茨菇,前两天吃到了,做熟了面面的像土豆,但有点荸荠的味道。

⑧多头菜,在菜市场见过,但没吃过。

⑨芥兰,估计没吃过的人,还有点不适应它的味道。

以上是个人经验之谈,眼界有限,欢迎补充、指正。

南方过年有什么美食(有哪些蔬菜在南方很常见)

你们有什么特色活动?

小时候最喜欢和期待的就是春节了,有很多的风俗,列举一些我们这里的民俗风情,地点是江西

①腊月24,过小年,先大吃一顿。腊月24是我们这里的小年,在外的游子差不多都回来了,这算是过大年的开胃小菜,也会做一桌子菜,请上老人坐主席,过年的气氛瞬间就有了。

②大年三十,大扫除,贴春联,祭拜祖先。大年三十老一辈说一定要做够30件事,从起床刷牙开始算起,然后大扫除,除旧迎新的寓意,贴春联,迎接新的一年,还要在最后今年的最后一顿饭祭拜祖先,见贤思齐,勿忘先祖。

③大年初一,全村去拜年,家家户户都要去。大年初一穿上新衣,约上小伙伴,开开心心去每家每户拜年,如果有过世的老人,先去过世的老人家拜大年,死者为大。然后再去各家拜年,拜年的时候要说吉祥话,乡亲也会给你散烟,发糖,小时候最喜欢拜年了

④大年初二,走亲戚,去外婆家。大年初二一定要去外婆家,这是这一年里简单表哥表妹最多的时候。也是最开心的一天,可以拿到很多的压岁钱,哈哈

⑤大年初三到十五,大多在路上,不停的走亲戚。这家吃完,那家吃,几乎天天吃吃喝喝,过年胖三斤,还是很有道理的。

这就是我们这里的一些风俗,江西,可能很普遍,但是一直很爱

为什么北方过年吃饺子?

我来回答吧,万字抽不到了,回答个问题先。

众所周知,我们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所以从尧舜禹这些老祖宗的时期开始,是以北方种植的谷物为主食的。而同时期的南方,由于气候多雨,影响了刀耕火种的农业化进程,也许火还没生起来,就被一场持续两个月的雨灭的连灰都找不到了。

4000年前,小麦由中亚进入华夏以后,替代了栗和黍成为了北方民族传统主食,饮食开始变得精细。1800年前,东汉的张仲景张大叔作为当时的医圣,在传承传统医者遍尝百草的生活习惯时,口味也变得刁钻,最终作为吃货代表,发明了饺子这种神奇的美食。由于其面皮包裹肉馅的特点,使得其成为了一道逢年过节的代表美食。毕竟中华大地,百姓都是靠天吃饭,岁末杀猪,家有余粮,面肉结合,饺子也。

而在张大叔的这个年代,华夏大地由于朝代更迭,发生过很多次的人口迁移和民族融合。南方之前所谓百越南蛮之地,已经受到了中原更发达的农业文明的影响,很多南迁的中原百姓,将北方的饮食文化带到了物产富饶的南方,并因地制宜,加以改良,使之更加精细,发明美食的,除了厨子就是吃货了。

然而,南方气候多雨,北方旱地里才适宜耕种的小麦并不能茁壮成长,而由于赋税,徭役等的社会原因,统治阶级更倾向于可以取得更高产量的作物,也就是水稻。

虽然在华夏,水稻的种植历史比小麦还要早好几千年,然而由于水稻本身的特性,黏性较大,面皮较软,缺乏弹性,并不适合作为饺子皮的最佳选择,除非把饺子包的跟汤圆一样那么小。还得是没棱没角的球形。。但是,这是难不倒吃货的!!

而且,过年没饺子,简直不能忍!!思乡心切,苦哈哈啊。

所以,由北方迁到南方的那些先辈门,因地制宜,创造了米粉皮包的饺子,但是因为米粉的特性限制,包的很小,并且近球形。后来,直到1000多年前的大宋朝,才出现了汤圆这种美食,它更好的结合了南方的物产条件,适应了南方百姓的生活习惯,照顾了南方的北方人的生活诉求。过年也有类似的美食,美滋滋。

其实,到了大宋,美食的高速发展,已经逐渐模糊了所谓南北饮食差异的严格界限。现在的饮食差异,更多的是适应了当地的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地域特色美食。

以上,纯属个人意淫,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求“万”卡哇。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南方过年有什么美食(有哪些蔬菜在南方很常见),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40660,转载请注明出处!

Like (0)
Donate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小樱小樱
Previous 2023-02-28
Next 2023-02-2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