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美食有什么特点,你对平顶山的第一印象怎么样?
平顶山市是河南省中部的一个城市,经济实力还算不错,2016年平顶山市的经济总量达1400亿,所以说这个城市无论是从目前经济总量来看还是从人均经济来看都是处于河南省的中游水平。提到平顶山,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都会是想到平顶山的煤炭资源,是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煤炭资源的开发可以说对平顶山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平顶山也因此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这一切都得益于平顶山当地丰富的资源。
其实平顶山还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也被誉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像有名的尧山风景旅游区就是一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除了尧山景区还有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昭平湖风景旅游区、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白龟山风景旅游区也都是河南省内非常不错的景点,可以说是有山有水,景色优美。
你们那里的夏天都有什么特色美食?
大热的夏天,吃油腻的食物都没啥胃口。我们那边夏天一定要吃的美食有:
一.凉粉。我们家乡巴蜀山乡特有的碗豆凉粉,其他地方可以说不生产这种凉粉。碗豆凉粉是将干碗豆浸泡后用石磨磨成浆粉然后用大锅熬制成糊状后,倒入不锈钢面盆里冷却。吃的时候用旋子旋或用刀切成一条条入碗中,加入盐、生抽、葱花、麻辣红油、大蒜茸、醋凉拌而成。吃时爽口顺滑,麻辣翻天,鼻涕下流,排毒去湿。二.冷面。自家加食用碱擀制的面条,颜色微黄,下锅煮不糊汤。煮好捞起,倒入麻油拌均匀,迅速用大叶扇子或电风扇将面条吹凉。加入佐料:大蒜头,辣椒油,醋等等和你喜欢的其它调料。夏天适宜吃冷的食物,冷面夹一筷子一呼而进,麻辣带劲,爽歪歪!三.酒酿夏天来了,老妈用糯米做上一坛酒酿。酒酿中间挖了个小洞,我们拿勺子舀坛里的汁水喝,好甜好甜!天气热,半碗酒酿兑一碗白开水,一咕噜饮下去,好凉爽!夏天还有许多其它美食,这些美食每年都吃,百吃不厌,吃了还想吃,而且是价廉物美,普通老百姓吃得起的。
为何多使用仰视角度?
庐山:美丽的庐山,是世界级名山。地处江西省北部,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东偎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壮丽景观。
描写庐山美景的诗,可说是连篇累牍、汗牛充栋。不过其中有两首,传诵最广、也最为经典。第一首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第二首是苏轼的《题西林壁》,大家对这首诗绝对不会陌生,现在先来欣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因乌台诗案而遭到贬谪的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黄州度过了四年贬谪生活后,又被改为贬汝州(今河南临汝)。这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前往汝州,途经庐山时,为庐山风景深深吸引,于是与好友一同游览了十多天。苏轼在他的一篇短文《记游庐山》里,简洁地概述了这次游览经历。其中有几句是这么说的:“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东坡志林》卷一)从苏轼自己的记述里,我们可以想见庐山中丰富多彩的景色。按苏轼自己的叙述,他最初并不打算写诗,但行走在庐山中,各色各样的风景都在触动苏轼的耳目,呼唤苏轼心底的创作欲望。苏轼到底还是没忍住,不但写了诗,而且一连写了很多首。而在整个庐山旅程中,苏轼写作的最后一首诗,就是《题西林壁》,作于元丰七年(1084):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想象奇特,气势飞动,精彩绝伦。后来诗人再写庐山诗,很难超越李白所构筑起来的这座高峰,几乎是此诗一出,余诗尽废。不过,李白并没有寂寞太久。就在距李白三百余年之后,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空出世,成为庐山诗又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与《望庐山瀑布》共同成为关于庐山的千古绝唱。
《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遍游庐山后对庐山全貌的总结性的题咏,是他的精心力作。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寥寥二十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又不失其真地描绘了庐山的秀丽,写活了庐山的神韵,更在诗情画意之中,以新鲜贴切的妙语,道尽了人情至理,诗情浓郁又理趣盎然。这是诗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与诗歌创作中产生灵感的结晶,是诗人人生感悟的审美表达。这首诗不仅是苏轼留给庐山的千古佳作,更是他看透世情的杰作,是他悟彻人生妙谛的绝唱。
那为什么唐宋文人写庐山为何多使用仰望的角度?
一直以来,寺庙和道观都位于山下或山腰,来庐山游历的文人也多在这些地方活动,庐山东西两侧比较陡峭,不易攀爬,走上庐山的往往都是樵夫、药农,再者也是寥寥的探险者,不修路他们也可以上山,被他们踩出的小径掩藏在茂林与溪谷间,对于文人墨客来说,这些山路都崎岖难行,能登上山顶观览庐山全貌的有几个呢?
唐宋文人之所以更多地使用仰视角度写庐山,除了显示庐山的气势,关键在于缺乏登顶山路,所以只能在山下或山腰,悠然远望庐山,仰望庐山瀑布,感叹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不过,在登上庐山已经很方便的今天,我们真的已经识得庐山真面目了吗?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汝州美食有什么特点(你对平顶山的第一印象怎么样),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41254,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