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有什么特色美食,清朝知县月俸禄只有3两银子?
常言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这句话是讽刺贪官污吏的,一个廉洁奉公的清官靠薪水连一家老小都养活不了,不饿死就不错了。
根据史料记载,一个七品县官的年薪是45两,月薪不到4两。
有人说,不是还有禄米吗?不错,七品县官的禄米每年是2700斤。
但是县官一家老小,加上轿夫、厨师和丫鬟,这点大米也只是顾得住温饱,根本不会有余粮变卖成钱。
所以康熙时期就有个县官向皇上诉苦:“知县“每月支俸3两,一家一日粗食安饱兼喂马匹,须银五六钱,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费”
意思就是说,县官的月薪只够一周花销,还是低消费。
在这种情形下,官员要想活命只能违法乱纪,贪赃枉法。
所以康熙时期无官不贪,皇帝对此心知肚明。
雍正登基后决心对官员进行“扶贫”,因为他知道饿肚子的官员难以保住气节,也败坏社会风气。
雍正采取的措施大家一定熟悉,那就是高薪养廉。
“知大臣禄薄不足用,故定中外养廉银两,岁时赏上方珍物无算”。
也就是说,皇帝知道大家的薪水不够花,所以设立养廉银,皇上奖励的东西不包含在内。
雍正元年(1723年),养廉银开始推行。
不过这个养廉银不算在工资内,公开叫做养廉银,时刻提醒官员,我给你的钱,是让你廉洁奉公,当一个清官的。
“因官吏贪赃,时有所闻,特设此名,欲其顾名思义,勉为廉吏也”。 养廉银的来源来自地方火耗或税赋,因此视各地经济水平高地,富庶与否,养廉银数额也均有不同,有地区差异。
一般来说,七品知县一年的养廉银有1200两左右,是年俸的将近27倍。
清朝时期一石米平均价格一两银子,当时一石米重量约120斤,按照今天米价3元一斤计算,清朝一两银子折合人民币360元左右。
1200两养廉银,价值人民币43.2万元。到乾隆三年,养廉银涨到1400两,折合人民币50万元。
年薪都43万了,还顾不住花销?
皇帝发的养廉银数额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经过对消费水平调查后确定的。
如果加上养廉银,县官还觉得不够,还需要贪污,那设立养廉银意义何在?
所以说,清朝的县官,完全可以维持小康生活,能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有人说,县衙不是县官一人,还有衙役和其他官员,谁来负担他们的工资?
在县级部门, 知县是县衙的最高行政长官。
他负责全面工作,赋税征收、决断刑狱、农业生产,征收税赋,维持治安,扶贫救灾,普法教育和征兵拥军无所不包。
朝廷除了给其发工资和养廉银,还有办公银160两。
一个县的工作,事无巨细都要知县一个人管,跑断腿也不能胜任。
所以除了知县,下面还有 县丞、主簿、典史 (清代叫杂职首领官)三个官员。
是知县的辅佐官(相当于副县长),其官级为正八品。
主簿 是知县的佐贰官,别称“书记”,类似于秘书长。其官级是正九品,主管全县户籍、文书办理等事物。
典史(杂职首领官)相当于公安局长,负责缉捕、看管犯人、管理监狱、维持治安等事宜。
巡检,负责练兵,相当于武装部长,九品官。
教谕,为儒学署首席学官,正八品。负责组织考试生员、祭孔等事宜。
训导,为儒学署副学官,从八品。
以上官员都是朝廷命官,均由吏部铨选,皇帝任命,工资自然是国家财政负担。
接下来的县衙工作人员,朝廷不负担工资,但也不会让知县自掏腰包。
县衙有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工作人员分别称“攒点”、“书吏”、“书办”、“书役”、“胥吏”等。
县衙是国家的行政机构,不是知县家的衙门,不会让知县发工资。
但是朝廷不发俸禄,他们也不能喝西北风,他们的收入来源则是很微薄的纸笔费、抄写费、饭食费、补助费。
这些人大都是文化人,都是名落孙山之人,科举无望。
他们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只能靠自己的文化知识混饭吃。
其它衙役如皂隶、监禁卒、捕快、马快、弓兵、粮差、仵作等,薪水都来自县衙的税赋,年薪在22到88两银子不等。
以上6房每个部门下属都有几名工作人员,总计不低于20个。
比如清代的即墨县衙,共设皂隶20名,全部衙役60名,要知县给他们发工资,根本不现实。
其实这些人也是国家工作人员,只不过不在编罢了。
由于不是在编人员,所以收入微薄。
但是他们都是一线工作人员,县官不如现官,这些人权力很大。
因为手握实权,就可以以权谋私、索贿受贿,中饱私囊。
清朝中叶以后,书吏专权已经成为一大公害。
清代坊间曾流行一句话:“任你官清似水,难免吏滑如油。”这是对县衙胥吏擅权的真实写照。
因为经常鱼肉百姓、臭名远扬,《大清律例》将这类曾在衙门当差的酷吏贬为贱籍,其子孙三代不可入仕为官。
此外,为知县听差的尚有门子2名,年工食银11两1钱1分8厘。轿伞扇夫7名,工食银38两9钱1分3厘。为典史听差的门子1名,工食银5两5钱5分9厘。马夫1名,工食银5两5银5分9厘。
全部是县财政负担,从税赋中支取。
也就是说,县衙所有官员和工作人员,工资都有着落,不用知县操心。
需要知县掏腰包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知县自己聘任的幕僚。
这些人精通刑律,文笔很好,精通人情世故和官场潜规则,是知县的私人秘书,能在关键时刻为知县出谋划策,处理公务,这类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师爷。
师爷无俸禄,全都是知县自己酌情给他们报酬。
在影视剧中,师爷往往神通广大、手眼通天,黑白通吃。
还有的师爷是地头蛇,形成一个利益集团,能左右知县。
不管怎么说,在清朝,皇帝给知县的工资足够他们过体面生活,根本就不用贪污。
如果真的贪心不足,他们捞取外快的机会多得是。
比如在征收粮食库存上做文章;在工程建设维修招标上做文章;在征收粮食质量、重量上做文章;在赋税上缴时间上做文章;也可以虚报灾情减税;也可以征收铜钱兑换、征收银子成色上做手脚;也可以在征收土地面积上耍手腕。
更有甚者,可以吃了原告吃被告,来制造冤案收取贿赂。
但是这样,就对不起任用他们的皇上了,是以身试法了。
如果我们把这样见不得人的勾当,来作为县官的收入来源,显然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为大多数知县还是好的和比较好的。
福建漳浦有什么好吃的?
1、漳浦填鸭
石榴填鸭是漳浦县的传统小吃,清朝福建漳浦籍宰相蔡新从北京城引入故乡的,既有北京烤鸭的风味,又有闽南咸水鸭的特色,肉质清甜可口,肥而不腻。此菜切开后,肉层红白相间,夹一块放入口中,松软香甜,口有余甘。
2、霞美蚝仔煎
霞美“蚝仔煎”制作考究,新鲜蚝洗净后,加上鲜鸭蛋及适量的大蒜、芹菜,拌上地瓜粉,掺入少量的鱼露、盐、味精等配料,经搅拌调匀,放入平底锅里,用猪油加热煎,铲成圆饼形状,待底层油滑皮酥,再翻过来煎至同样程度,将“蚝仔煎”上盘食用,是家家宴席待客之佳肴。
3、杜浔酥糖
杜浔酥糖又名漳浦酥糖,是漳州市的一种地方传统甜点,因产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杜浔镇而得名。已有百年历史,以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科学配方精制而成,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精心选料,制作精良,以其独特的酥、香、脆而闻名。营养丰富、香酥可口、油而不腻、自然纯正、风味特佳。
4、肉圆面
在漳浦的街头巷尾都可以闻到肉圆面的清香。搅动冒着热气的肉圆面,看肉圆胖胖得不停滚动,芹菜葱油攀爬在面条上面,好不热闹,非常有食欲。
5、猪肝面线
在漳浦的早晨,到街边小店吃一碗新鲜料足的猪肝面线,无疑是最大的幸福。浓浓的大骨汤,营养又养胃;又细又长的面线,面香十足;猪肝香甜柔软,蘸上店家自制的沙茶酱,味道更是独特。
6、砂锅粥
砂锅在漳浦的街头随处可见,最受大家欢迎的自然是砂锅粥!海蛎、虾、蟹、鱼头、鳝鱼、排骨、皮蛋等等砂锅粥应有尽有,再配点油条、咸菜、花生米,冷冷的冬日来一碗砂锅粥,美味到爆!
7、五香卷
五香卷是福建漳浦的著名小吃,作为漳浦人来说在逢年过节或者有婚宴的时候,一定是在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主要是用豆皮加上调配好的馅料,包在一起制作而成的美食。在放到油锅里面进行油炸,炸至金黄色熟透的时候即可食用,外焦里嫩、香酥适口的口感吃起来超级香。
8、鼎边趖
鼎边趖是一道美味可口的闽南小吃,产自福建漳浦县,流行于福建、台湾等地。虽然是小小的一碗,却是芳香无比,夏天食用特别爽口。
你了解漳州传统美食的做法吗?
漳州美食分布图,做法不知道哈,平和有南胜咸水鸭,麻枣,枕头饼,还有柚子;漳浦有石榴填鸭,杜浔酥糖,漳浦肉圆和很多种水果跟赵家堡;云霄有烧窑鸡,枇杷;诏安有猫仔粥,青梅~龙海有,五香条,白水贡糖,杨梅;南靖有香蕉;华安有竹筒饭九龙璧,最大的土楼;东山有各种海鲜,我最爱的巴浪鱼干,芦笋;长泰有芦柑,茶叶……著名的花果之乡,漳州市区芗城区龙文区,美食也是很多,卤面四果汤海蛎煎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漳浦有什么特色美食(清朝知县月俸禄只有3两银子),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2692,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