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有什么美食,黄金滤粉传统怎么来的?
每逢融安县长安镇、融水县融水镇的圩日,人们争相到几家粉店,品尝一种独特的米粉,这种米粉形状似榨粉,但比榨粉粗大些,它是用木料挖空制作的一种特殊器具滤制而成的。这就是享誉桂北的风味小吃–滤粉。
分享给大家好吗?
三亚不花钱的、但是风景特别美的地方有很多,我给大家分享一下。
三亚这个美丽海滨城市,按照海岸的自然弯度,形成了好几个海湾。
三亚湾全长17.4里长,东起是三亚的标志,填海而建的人工岛——凤凰岛,也是个国际码头,去西沙的邮轮就是从凤凰岛启航的。
市内靠海一侧,海边的滨海路号称“椰梦长廊”。作为风情海湾,这里沙滩平缓,海面开阔,湛蓝天宇映衬着碧波万顷,景象万千。在海南旅游,三亚湾是必去的景点,也是免费的景点。
大东海旅游区三面环山,海岸线长2.9公里,具有水暖沙白滩平的特点,是三亚市开发较早、成熟的海滨度假区。大东海的外国人特别多,海滩上到处都是穿着比基尼的外国美女,躺在沙滩上日光浴,众多的外国人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也是度假休闲者进行潜海观光、海水浴、阳光浴的理想之地,当然了,也是免费开放的。
亚龙湾位于三亚市东南28公里处,是中国最美的海湾,是一个半月形海湾,全长约7.5公里,是海南名景之一。亚龙湾沙滩绵延7公里且平缓宽阔,浅海区宽达50-60米。沙粒洁白细软,海水澄澈晶莹,而且蔚蓝。能见度7-9米。海底世界资源丰富,有珊瑚礁、各种热带鱼、名贵贝类等。年平均气温25.5°C,海水温度22-25.1°C,终年可游泳,被誉为“天下第一湾”。
海棠湾其实只是“半湾”,地处三亚市海棠镇与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交界处,因为行政区划的原因,本来一个完整的海湾一分为二,属于三亚境内的一半取名海棠湾,属于陵水境内的那一半海湾名称为土福湾,三亚这边就叫海棠湾。两处“半湾”岸线合计总长25公里。
三亚的这些海湾都是免费的,而且都非常的漂亮,如果来三亚,就去这些海湾去看看吧,一定让你心旷神怡,
古代没有冰箱怎么储存冰?
文:悲催的铊宝宝
没有电、没有冰箱的古代,如何储冰?
40℃的高温天,你刚回到家,立马打开冰箱取了一杯早已冰好的饮料喝了起来。兴许是觉得不够带劲,又从冰格里取了几块冰扔进去。你走到遥控器前,“滴—”,开启了空调WiFi西瓜的惬意生活。
等等,你有没有考虑过古人是怎么在没有电的情况下,挨过一个又一个酷夏的?可别以为他们靠一句“心静自然凉”就真能凉快下来。
其实古人真的很有智慧,即使没有冰箱,他们依然可以在夏季享用冰块!他们的“土冰箱”,比咱们的节能环保多了!
先人的“土冰箱”——冰窖。
先秦时期的古人,还没有制冷机,所以能想到的办法就只好是充分利用资源——把冬天的冰保存起来。这不,《诗经·九月》就记载了西周农民在腊月凿冰,并在正月把冰送到地窖去的场面。
腊月,辛苦的凿冰场面。
这种绿色环保的“土冰箱”一用就是两千多年,直到清代,《清嘉录》还记载了苏州葑门二十四座冰窖的盛大场面。
用惯了高科技冰箱的我们,多少要质疑“土冰箱”的储冰效果。聪明的古人知道“多多益善”的道理,所以每年冬天冰室储存的冰,是实际用量的三倍。这样就可以抵消储存、每次开窖时导致的损失了。
不知道那么多古装仙侠剧里,存在地底下的冰棺是不是借鉴了冰窖的思路?
《花千骨》截图
古人储了冰,怎么用呢?
一般认为有祭祀和降温两种用途。祭祀的时候用大盘子盛着冰块自不用说;用来降温的方法可谓五花八门:
曾侯乙青铜冰鉴
这款战国时期的冰鉴,可谓是结构巧妙,做工精美:里外两个容器相套,隔开了冰和酒水,从而间接降温。简单粗暴的原理图是这样的:
当然,如果把盖子打开,丝丝凉气从冰鉴中冒出来,就能给室内降温了。既有凉酒,又有凉气,岂不美哉?
到了宋代开封,夏季街头叫卖的小食中,已经有了“冰雪”,可以和砂糖绿豆拌匀食用,颇像现在人们吃的冰沙。而古代西方的冷饮和我们不太相同,他们通过在冰上撒盐的方法,降低冰的温度,从而冻住奶油和糖的混合物。这些雏形,如今都成了冷饮柜中,我们的心头大爱。
到了清代的《清嘉录》中,还有坊间用冰做冰杨梅、冰桃子、冷冻新鲜鱼肉的记录。看来古人为了温度、口感俱佳的美食也是煞费苦心!
看到古人为了在夏天用冰而弄得这么辛苦,我喝着冰饮,在空调间优哉游哉晃着二郎腿,感叹“科技真好!”。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融水有什么美食(黄金滤粉传统怎么来的),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3490,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