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美食不可兼得,让你戒掉三样?
色、烟、酒总是常伴男人左右,而手机则是现代人生活的必需品,如果给在这四个中选择一个戒除,这个难题你会怎么解?
女人这样认为,烟瘾有必要戒,排第一。
女人说,我曾经看到过一个视频,戒烟48小时后尼古丁就全部消除,身体得到改善。呼吸问题也都得到了改善。然后你戒烟1年后生殖能力增加了1/3。
戒烟5年后:患心脏病的风险下降。戒烟10年后患肺癌的几率达到了正常人的一半,所以我认为“早戒比晚戒好,戒比不戒好”。
无论何时戒烟,戒烟后均可赢得更长的预期寿命。我看到一项对男性吸烟的研究发现,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平均寿命约减少10年(吓得我觉得还是好好活着,这很重要)。
我认为我们拥有健康身体对自己好对家人也好,(对于你家老人来说,还不买醋,对于你老婆来说,还不如买片面膜)。
PK
结果被男人那个家伙这样破解:觉得吧戒烟戒酒不戒色这么多年提倡戒烟,烟是坏习惯,色是本性。
食色性也,“色”是作为一个正常男人的正常需求,这个不好戒吧?再说何必要戒呢,(做个正常人不是更好么)?
手机现在是与人交流、了解社会的主要方式和渠道,甚至成为很多人的精神支柱,戒了干啥去?
譬如他自己,每天要用手机看新闻、看视频、读书、写作、玩小游戏,如果没了手机,我会说(没有你的日子里,我真的很想你)业余时间真的会无所适从(丢了魂,不能活)。
至于酒,只能算是生活的调剂吧,喝也行不喝也行(想想那烛光晚餐,没了酒,倒杯白开水啥的~)。他自己尽管名曰“醉客”,每天吃饭都要喝几杯的,但是没瘾,不喝也就不喝了。
男士大部分吸烟,顺便夸一下,比如在电视剧中或现实生活中,男士吸烟时显得阳刚帅气,可不是在提倡男士吸烟,少量吸烟放松神经,如果烟瘾很大,就要考虑戒烟,戒烟便成了很困难的事了。
万事万物皆有度,把握这个“度”,不要沉溺,不要上瘾,享受绿色健康生活。
女人:你说的看起来很道理,可我觉得是要戒~
中国人可以吃的东西有哪些?
西周建国之时,为了吸取商王朝倾覆的教训,严禁任意饮酒,可见《尚书·周书·酒诰》(周公命令康叔在卫国宣布戒酒的告诫之辞,中国第一篇禁酒令)——只有祭祀时才可以用酒;不要经常饮酒;不要喝醉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器,食物以烧烤涮烫烹煮为主,饮食器主要有:
1.熬煮油烹之器——鼎
鼎,最初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即是由釜、陶支脚和灶的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
2.烧煮烹炒之炊具——鬲
鬲(lì ),烧煮或烹炒的锅,有陶制鬲和青铜鬲之分。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三足中空,便于炊煮加热。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西周时还有方鬲。
3.蒸食之器——甗
甗(yǎn),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zèng,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流行于商至汉代。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还出现了附耳、长方形甗。此期间,形态基本上都是甗鬲合体的。春秋战国时,器身变薄,袋足消失,甗的甑部多为大口斜腹的式样,甑底径小于口径,许多器物不再用花纹装饰,形态也多为多为甑鬲式。
4.盛放煮熟饭食之器——簠簋
簋(guǐ),圆口,双耳,形似大碗,人们从甗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流行于商朝至春秋战国时期,簋的形制很多,变化较大。西周除原有式样外,又出现了四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三足簋等各种形式,部分簋上加盖。
簠(fǔ),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用途与簋相同,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5.盛黍稷粱稻之食器——敦
敦,与鼎中盛肉食相配,是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出现在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演变出盖,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秦代以后渐趋消失。
6.盛腌菜肉羹之礼器——豆
豆的造型类似高足盘,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初始时用于盛放黍、稷等谷物,后用于盛放腌菜、肉酱、肉羹等调味品。用豆之数,常以偶数组合使用,按尊卑长幼,亦有数量多少之分。商周时豆多浅腹,粗柄,无耳,无盖。春秋战国时豆的形制较多,有浅盘、深盘、长柄、短柄、附耳、环耳等各种形状,上有盖可仰置盛放食物,亦有方形的豆。
7.温食之器——鐎斗
鐎斗(jiāo dòu),一般是附长柄的盆形器,下附三足,便于至于火盆之中。有出土的鐎斗柄端常作兽头形。有温酒、温羹、煮茶等之争。但一般认为多用于温羹,又名“刁斗”,多军旅之用。古代军中“昼炊饮食,夜击持行”,后世有“行人刁斗风沙暗”的述说。
8.取食器——匕
匕,战国时期取食器,用如今天的匙子。考古发现的匕常常与鼎、鬲同时出土。
9.盛水之器——盘
此盘则非彼盘,商周时期贵族在祭神拜祖、宴前饭后都要进行严格的洗盥之礼,而此时的承水之器则称之为盘,浇水于手,以盘承接弃水。战国以后沃盥之礼渐废,盘的作用演化为兼作盛水,遂称之为洗。盘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盘也有四足方形。因盘的面积较大,还长铸有长篇铭文并辅以雕饰和纹理。
《周礼》、《仪礼》和《礼记》此三礼,今人已有白话译注的版本,喜欢传统文化、想了解更多传统风俗习惯的朋友可以自行阅读,不再累述。
PS
感谢大家指出了我一时不慎造成的几处谬误,现已编辑修改。
古代为什么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说?
现代人吃不吃熊掌,还真不好说。谁敢吃,也是冒着坐牢的危险。侥幸去吃,将要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追究。古人肯定是吃的。所谓的“八珍”,其中就有熊掌。明俞安期所辑《唐类函》中就记载:“按《礼》所谓八珍者……后世则侈云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说明明代以前熊掌就被列入“八珍”之内了。另一个说法,清朝立国后才把熊掌列入“八珍”,为的是让汉人大臣吃以表忠心,是不准确的。
《唐类函》中提到的《礼》记载的“八珍”,是指《周礼-天官》所载“八珍”,即:淳熬(熟肉酱浇稻米饭)、淳母(肉酱浇黍米饭)、炮豚(烧烤乳猪)、炮羊(烧烤羔羊)、捣珍(牛、羊、鹿等的里脊)、清珍(酒糖牛、羊肉)、熬珍(五香肉干)、肝辽(网油烤狗肝)八种食品的烹调方法,这里没有熊掌。但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说明至少春秋战国时候人们就把熊掌当成美食了。汉枚乘的《七发》中也提到“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熊蹯之胹,芍药之酱。’”
吃熊掌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楚成王熊恽和晋灵公夷皋。为什么要吃熊掌,一说是对周王统治的仇视,另一说是对楚国蛮族的泄愤(当时的中原人视楚国人为蛮族)。头一个说法有些牵强,另一说法还算有些合理,即对南方楚国阿Q式的蔑视和报复。楚国国姓,羋姓熊氏,先祖是颛顼高阳。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有熊国君。“号有熊”,有熊,即今河南新郑,黄帝时国都所在地。商朝末年,楚人先祖颛顼帝后裔迁徙到古丹阳(湖北丹江口一带)。司马迁在《楚世家》中记载:“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阳。”这是楚人最早得到了周室的承认。屈原在《离骚》中自称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看来一些少数民族的族源同为华夏炎黄一脉是有据可证的。)楚国第一个国君熊蚤曾是周的开国大将,苗族首领,颛顼后人。(最后一个国君熊负刍前228——前223年)。
楚国在南方的崛起强大不仅威胁到了当时的中原人,还威胁到了周室。楚庄王熊侣即是春秋五霸之一。中原人对楚国的怨恨就可想了。奈何楚国强大,于是就把怨气撒在了熊的身上,用吃熊掌来表达。由此也发现了一种美味,便留传下来。
以上仅是一种推测,权当一笑,不必认真,如有不同佐证,愿意洗耳聆听。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什么美食不可兼得(让你戒掉三样),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4156,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