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有什么美食(如何用一句话或者一句诗词证明你是苏东坡的铁粉)

河阳有什么美食,如何用一句话或者一句诗词证明你是苏东坡的铁粉

能用一句话或者一句诗词证明你是苏东坡的铁粉吗?

苏轼词中数量较多、又能代表其思想个性的,是那些表现他超尘拔俗、通脱豁达、潇洒飘逸、乐观开朗情怀的清旷词。前人说过:苏词“词极超旷而意极平和”(吴衡《莲子居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王国维《人间词话》)。

(一)心与景会、神与物游,超越自我

在这类词中,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从而得到超脱。

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首句,破空而来,奇崛异常。作者陡然发问:明月是什么时候有的?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

明月对于人类来说,充满了神秘色彩和永恒的魅力,把关于月的这一永恒而又神秘的话题重提出来;这是一个充满理性的疑问,在那个理性之光还未点燃的朦味时代,这理性的疑问勾起人们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而对俗世的不满,这就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出世与入世问题上矛盾,以及最终否定出世、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

下片对月怀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阐发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生活哲理,并对弟弟等离别的人发出深挚祝愿。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 代指明月,“共婵娟”即共明月的意思。

苏轼认为,既然人类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两心沟通在一起。“但愿”句就时间而言,“千里”句就空间说。要打破时空限域,让明月这一原型使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他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是一首把自然与人生高度契合的咏叹之作。

另外如《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等,都是将美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超旷的襟怀融和为一,形成优美、静谧的意境和清旷、飘逸的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襟怀旷达,清高孤傲,脱离凡俗

这类词无不寄寓着苏轼超尘拔俗的旷达襟怀。如:

《定风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是客观存在,而“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吟啸”表示意态安闲,“轻”字指心情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杜甫的“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中的“轻”字意同。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返回到眼前景,“相迎”二字见性情。“回首”三句说心中事,含蕴深邃,是对自己平生宦海风波的感悟和

反思,词人最后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也是苏轼“坡仙化境”的很好体现。

再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描绘了清高孤傲、独往独来的“缥缈孤鸿影”,《定风坡·红梅》写红梅艳如桃李又冷若冰霜的“风流标格”,《定风坡》(常羡人间琢玉郎)写歌女“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随遇而安精神等。

(三)淡泊名利,乐观豁达,心往归隐

这类词体现了苏轼清高、淡泊、放任、达观的思想情操,具有闲逸旷远的风格,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如:

《行香子》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明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轼在词中有感于人生的虚幻、短暂和无聊,表现出对功名利禄、争短论长等世俗观念的否定,以饮酒退隐的方式来超脱现实,自寻乐趣。意境清空旷淡,格调健朗飘逸,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想象神奇,语言高妙。这都使读者赞美叫绝,前人所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刘熙载《艺概》)。他以其灵气仙才创作的这些清旷之词,不仅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类词还有《满庭芳》(窝角虚名)、《哨遍》(为米折腰)等。反映苏轼的文人气质和思想个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河阳有什么美食(如何用一句话或者一句诗词证明你是苏东坡的铁粉)

这样的水平还有救吗?

写字,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我跟你一样,一直爱好写字,没有拜过师,自己瞎琢磨了十几年,期间走过不少弯路。不过,没有试过错,怎么会知道那就是错的呢。

写字,就应该“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不要太拘泥于什么笔法、什么章法,自然书写就是最好的方法。

题主练的是钢笔字,总体来看还是不错的。最起码字迹工整,这已经是一大优点,在许多人看来,可算一手好字。如果要更进一步,建议临习硬笔书法字帖。

有人说,自学书法等于慢性自杀,我不以为然。我始终相信,只要有恒心,假以时日,一定能把字练好。大道理不多说了,加油!

唐宋八大家里谁的官职最大?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鼓吹下,古人认为:读书与做官成正向关联,书读得越好就代表能力越强,文章写得越漂亮就应该官职越高。

事实上,终生不得志的学霸也屡见不鲜,比如唐宋八大家大多都属于这种情况。这八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有人当了一辈子芝麻官,有人连“官”的门都没摸着。那么,这八位文学泰斗谁的官职最高?谁的履历最坎坷?又是谁一辈子都当上官呢?

01.韩愈:烧佛骨斗藩镇的副部级干部

韩愈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先驱者,这个身份决定了他是唐宋八大家魁首的地位。

韩愈出身贫寒,他自幼失怙,由寡嫂抚养长大,所以嫂子去世后为其守丧五个月。

韩愈文章写得虽然好,可科考之路并不顺,是个典型的“考场昏”。他参加了四次进士科考试才获得“进士第”,又参加了四次吏部的考试才通过“铨选”。

49岁前的韩愈就像个钟摆,始终在低位晃荡,直到参加了平淮西之乱后,才因战功跃升为刑部侍郎(副部长)。

眼看就要修成正果了,韩愈却因为一份奏疏让自己再次跌落云端,他向唐宪宗进言:佛骨那玩意骗人、害人,请烧了它!唐宪宗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当时正忙着迎奉骨舍利,你这么做岂不是冲他脸上吐口水吗?

于是韩愈被扔进监狱等着被砍头。后来经过宰相裴度等人的求情,才死罪饶过,被一脚踢到了地方任刺史。

几年后,韩愈再次被提拔为副部长,并获得了一份“美差”——宣抚成德节度使。当时成德兵马使王庭凑杀害了节度使天弘正,夺过了兵权,并给朝廷上了一份挑衅性的奏疏:请任命我为节度使。

这趟差不好出,兵哥哥们纷纷拿圣旨当草纸,三句话不对路子就造反。所以,韩愈此去其实是被人阴了一把。就在大家以为他必死无疑时,韩愈却凭借个人智慧和胆气,把王庭凑耍成了乖宝宝,顺利完成任务并安然回朝。

韩愈56岁病逝,死后被提了半级,从副部级升为部级的礼部尚书,追封昌黎伯,加谥号“文”,从祀孔庙。

02.柳宗元:昙花一现的五品幕僚

柳宗元比韩愈小五岁,二人还是好友。跟韩愈的“考场昏”不同,柳宗元进士科,吏部铨选都是一次性通过,并很快得到了贵人的赏识。

这个人叫王叔文,是唐顺宗当太子时的侍读。早年唐顺宗遭到父亲的猜忌,是王叔文帮他度过了艰难的岁月。唐顺宗即位后,王叔文以翰林学士身份主导了历史上有名的“永贞革新”。

作为王叔文的政治同盟,32岁的柳宗元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进入唐顺宗一朝的核心阶层。

员外郎是郎中的佐官,相当于现在的正副司长,从五品,属于中低级别的官员。不过,那时候唐顺宗刚刚即位,包括王叔文在内职位都不高,整个朝政格局是“以小制大”。所以柳宗元的实际地位要远比他的职务高。

可惜的是,王叔文并不具备领导全局的能力,很快内部就先互撕起来,加上其革新打击的范围太大,导致这场变革才一百天就夭折了。

唐顺宗才当了半年的皇帝,就被迫禅位给太子,而柳宗元则被贬为永州司马。唐宪宗元和十四年下了大赦令,召柳宗元回京,可惜老柳身体不争气了,才46岁就病逝于柳州了。

03.欧阳修:桃李满天下的副宰相

唐宋八大家除了“韩柳”剩下的都是北宋人,欧阳修是当之无愧的八大家北宋第一人,包括王安石、苏轼、苏辙、曾巩都得益于他的提携。

欧阳修是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重要参与人之一,也因此走上了坎坷的仕途之路,著名的《醉翁亭记》就是在被贬滁州期间的作品。

嘉佑六年,欧阳修以枢密副使身份授参知政事,即副宰相,时年53岁。

欧阳修虽然提携过王安石,却对他的变法存在异议,曾经竭力反对他的“青苗法”。

熙宁五年,65岁的欧阳修病逝,死后追赠太师,追封楚国公,加谥号“文忠”。在古代谥法中,文正、文成和文忠是文人们一生中最高的荣誉。

04.苏洵:一辈子没摸着“官门”的吏员

苏家父子三人,当爹的苏洵混得最惨,他居然一辈子没当过官。

苏洵年轻时自恃天赋高,学业很不认真,结果第一次乡试就落第了。这一次的打击让他幡然悔悟,他烧光了自己的浅薄之作,开始发奋读书。

可是苏洵像是被第一次落第的魔咒困住了似的,后来他数次参加科举每一次都失望而归。

嘉祐二年,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同时考中进士,一时轰动全国,而这一年48岁的苏洵依然是白丁。第二年宋仁宗特许苏洵参加舍人院考试,估计苏洵不想位居儿子们之后,干脆拒绝了。

北宋嘉祐五年,在韩琦的推荐下,苏洵获得了第一份公职——秘书省校书郎,后转任文安县主簿。校书郎、县主簿级别太低,九品,算不上官,只能算是“吏员”。

治平三年,57岁的苏洵病逝于开封。

05.苏轼:离宰相曾经那么近的储相

苏轼的一生可谓色彩斑斓,其才华大概可以用冠绝古今来形容,其仕途可以用跌宕起伏来概括,其人生可以用雨打浮萍来感叹。

二十岁的苏轼与十八岁的弟弟苏辙同时考中进士时,时任主考官欧阳修就断言:“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我个人认为,单论才气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第一人。事实上也是如此,苏轼每有新作必受到追捧,很多人跟苏轼交往就是为了对他的作品能先睹为快。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轼的才华加上他的政治立场,让他遭受了无穷无尽的排挤和打压,一场乌台诗案搅得满朝天翻地覆。在经历了103天的牢狱之灾后,苏轼侥幸地逃过一死,踏上了他的漂泊之旅。

直到宋哲宗即位,在高太后的首肯下苏轼才迎来了官宦生涯的高光期,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翰林学士是通往宰相大位的捷径,所以自古就有翰林学士是“储相”的说法。然而,苏轼讨厌党派之争,他不愿意追随旧党打压王安石的新党,因此在得罪新党后又不容于旧党。

结果嘛,苏轼只好再次收拾行囊,又一次流浪天涯海角。建中靖国元年,苏轼病逝于常州,享年65岁,从此苏轼就成了永远的传奇。南宋建立后苏轼被追赠为太师,加谥号“文忠”。

06.苏辙:曲折中前进几起几落的副宰相

苏辙的才气虽然比不上哥哥苏轼,仕途虽然也历经坎坷,但总的来说他要远比苏轼幸运。

苏辙的政治理念跟苏轼相同,不过他的沟通技巧显然比苏轼更灵活,因此很长一段时间王安石对苏辙还是相当信任的。

不过,受累于苏轼的“乌台诗案”,苏辙还是遭到了打压,被贬到筠州当起了一名税务官,五年内不得升职。

宋哲宗即位后,苏辙开始进入仕途快车道,只用了六年时间他就从一名县令升为门下侍郎(副宰相),并受封伯爵。唐宋八大家生前获得爵位的只有三人:王安石、欧阳修、苏辙。

这时候,苏辙的文人“臭毛病”又复发了,他不顾个人前途,坚决反对宋哲宗重启“熙宁变法”,因此被一脚踢到了地方。历经漂泊和打压,苏辙于64岁那年退休,此后虽然一度被起复任闲职,但已经志不在此的他不再关心朝政,而是醉心于笔墨。

政和二年苏辙病逝,享年73岁,是唐宋八大家中寿数最高的一位。苏辙死后被赠太师,封魏国公,加谥号“文定”。

07.王安石:当仁不让的风云宰相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中官职最高的一位,也是八大家中唯一一位宰相。

王安石自幼天资聪慧,被人誉为神通。早年他得到欧阳修和文彦博的赏识,在他们的推荐和提拔下,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得到了宋神宗的肯定,由此拉开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之一——熙宁变法,也称王安石变法。

时至今日,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评判都褒贬不一,但有一个事实不容置疑,那就是他的变法确实极大地充实了国库,一扫北宋王朝的颓势。

但王安石性格上存在明显缺陷,做事又过于极端,让许多原本可以团结的反对派人物站到了对立面。王安石又识人不明,被一些投机分子利用,进而让熙宁变法演变为党争,最终这把火反噬到了自己身上。

熙宁七年,王安石被罢相,熙宁变法宣告失败,此后他虽然两次被起复,但党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即便王安石也回天无力。

元祐元年,65岁的王安石在江宁病逝,死后被赠太傅,追封为舒王,加谥号“文”,配享孔庙。

08.曾巩:默默无闻的六品芝麻官

曾巩是八大家中名气最小的一个,他与王安石是好友,与老一辈的范仲淹、欧阳修都有交集。

不过曾巩此人淡泊名利,又不喜欢应举时文,所以屡试不第。

曾巩身上的烟火气最浓,他家境不好,父亲去世后独自侍奉继母,养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是个相当值得尊敬的人。

50岁前,曾巩还仅是个馆阁校书郎,后来在欧阳修的推荐下才出任了越州通判,53岁任齐州知州。直到63岁,曾巩才爬到六品的中书舍人,堪称“蜗速”。

元丰六年曾巩病逝,享年64岁,加谥号“文定”。

将唐宋八大家的官职做一个排位:

王安石独占鳌头,官职为宰相,死后封王;欧阳修、苏辙次之,位居副宰相,死后加封“国公”;苏轼、韩愈再次之,位居六部尚书;柳宗元再次之,虽然地位不低,但官职仅为五品;曾巩混到退休前终于熬到了六品;苏洵最低,到死还仅是个“吏”,连官帽子都没摸到。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河阳有什么美食(如何用一句话或者一句诗词证明你是苏东坡的铁粉),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6494,转载请注明出处!

Like (0)
Donate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小樱小樱
Previous 2023-02-26
Next 2023-02-2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