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有些什么美食(长安十二时辰都有哪些吃的美食)

唐代诗人有些什么美食,长安十二时辰都有哪些吃的美食?

走进唐代的日常生活,外来文化的痕迹随处可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胡食”与”胡服”。首先,我们来看”胡食”,广义而言就是外来的饮食,主要包括:烧饼、胡饼、搭纳等。唐人爱好胡饼,恰如今天我们喜欢吃汉堡包和披萨。

如果能回到唐代,你会发现长安城中卖胡饼的店摊十分普遍。长安长住的外国人有数万人之多,他们从事着商贸、宗教、文化、饮食等事业,坊市中、街道上常常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其中胡人最多。胡饼类似于现在的芝麻饼,时任忠州刺史的白居易诗中写”胡麻饼样学京师,面脆油香新出炉”,胡麻就是芝麻之意。可以想象,面脆油香的芝麻饼,可能还伴有外来香料的气息扑面而来。经丝绸之路,唐代输入了大量的外来调味品,其中最有名的是胡椒。

关于胡饼,史籍、笔记小说和敦煌文书中都有记载。《资治通鉴》中说,安史之乱爆发,形势严峻,唐玄宗出逃,一行人逃到咸阳时正值中午,饥肠辘辘,非常狼狈。杨国忠买来胡饼献给玄宗,想必解了一时之急。唐传奇《虬髯客传》中李靖与红拂女夜奔太原,在灵石住店,遇到豪侠虬髯客。李靖出去买回胡饼,虬髯客抽出腰间匕首切下羊肉,两人就着胡饼一起吃。好一幅英雄相见,快意江湖,豪放宴饮的画面。

另外,在敦煌文书中遗留的众多寺院账本里记录了僧人和工匠吃胡饼的情况。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到胡饼的流传范围很广,不仅在首都流行,还在忠州、咸阳、灵石、敦煌等地出现,闹市之中、乡村小路上都可以买到。根据黄正建先生的研究,胡饼类似于今天新疆地区流行的馕饼,除了只有芝麻的素胡饼还有肉胡饼,当时富贵之家,用一斤羊肉层层叠叠地铺在胡饼之上,中间夹着各种香料和豆豉,再用酥油润泽,放在炉中烤到肉半熟就吃。

除了胡饼,还有一种外来美食在北方尤其是关中地区非常盛行,叫做饆饠(bi luo)。长兴坊有饆饠店,平民百姓、进士、举子都爱去店里吃。有一种说法,这是一种带馅儿的面点,比胡饼小一些;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这是由波斯传来的”大烩饭”,有菜、有肉、有饭,和现在的手抓饭类似。咱们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种主食,味道非常独特。

唐代诗人有些什么美食(长安十二时辰都有哪些吃的美食)

中国有哪些名吃具有其诞生的历史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苏轼不仅是个吃货,还是个落魄的吃货,而伴随着他人生起起落落,流传至今的,除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还有那些经典的美食。

北宋文豪苏轼,首次进京参加科举考试时,就被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赏识,年少成名,正准备要大展身手时,却因母亲病故不得不回乡守丧,回朝后又因父亲病逝再次回乡。等他再次回朝,局势已经大不相同。

苏轼在湖州知州任上,向宋神宗奏表谢恩,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的文字却被新党断章取义,说他讽刺新政。

很快苏轼便被逮捕押往京师,关押在御史台,这也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后来因为宋朝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逃过一死,被贬至黄州。

东坡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这首千古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写于他仕途最为失意的时候。被贬黄州,任的黄州团练副使一职并无实权,苏轼此时心灰意冷,多次游览赤壁山,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

闲暇之时还开垦了一块地,偶尔种种田。更重要的是,他开始走上了吃货的道路。

“自笑平生为口忙”到了黄州之后,苏轼解锁了他的新人设—吃货。挖竹、煮鱼、做饼,十分丰富,还将这些具体烹饪法写进了诗文中,《煮鱼法》、《东坡羹颂》,最重要的是记载了东坡肉做法的《猪肉颂》。

在宋代,肉食一般以羊肉为主,猪肉并不受人待见,“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在苏东坡的影响下,猪肉开始被人们接受、喜爱,到明朝时期,猪肉一跃成为了中国吃得最多的肉食。而东坡肉这道名菜,被传承至今,享有盛名。只是到了如今,东坡肉的料理方式,与苏轼的略有不同。

现在东坡肉的做法,应该是从明朝开始传下来的。半肥半瘦的猪肉,过水后切成整齐的麻将块,放入锅中,加入酱油、糖、料酒等辅料,小火炖煮。成品菜都是红得透亮,吃起来软而不烂,肥而不腻。

那苏轼煮的东坡肉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苏轼的《猪肉颂》中写道“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可见苏轼在煮东坡肉时没有那么多花样,并没有加其他调料,只是有一点不曾改变,那就是用微火煨炖。

羊蝎子

苏轼刚从黄州被赦免回京,不久得罪了保守派的司马光,于是又遭陷害。这次,他被流放到了广东惠州。

苏东坡被贬到惠州之后,喜欢上了当地的荔枝,在诗文中表现出了他对荔枝的喜爱,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还是这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荔枝虽然是岭南地区较为平常的水果,但毕竟不能当饭吃。因为被是贬至惠州,苏东坡还是一如既往的穷,买不起好的羊肉,于是他只能买当时十分廉价的羊脊骨,只需要几文钱,有时候屠户心情好还会免费送。

准备好羊脊骨后,切成小段,放入锅中小火煮炖,煮熟后捞出,滤干水分,再浇上黄酒,腌制一会。之后准备碳火,将腌制好的羊脊骨放在架上烤一会,再洒点盐调味,美味的羊蝎子就是从这而来。

苏东坡怕是怎么也想不到,原本没有人要的羊脊骨,千百年后会受人们喜爱,还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羊蝎子”。

生蚝

在惠州待了三年之后,苏东坡再次被贬,这次是当时十分荒凉的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流放海南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海南儋州十分荒凉,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肉食是十分稀罕的东西。这时苏东坡将魔爪伸向了大海,很快,他就发现了海南独特的美食,生蚝。

苏东坡还作了一首词《食蚝》:“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苏东坡甚至还写了一封信给儿子:“食蚝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叮嘱儿子千万不要告诉朝中的士大夫,我怕他们跑来跟我抢。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大赦,苏轼终于得到赦免,此时苏轼已经是六十四岁高龄。

1101年,苏轼在回京途中经过常州,有画师为苏轼作了一幅画像,此时苏轼感慨万千,当即自题了一首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当年,苏轼在常州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苏轼的一生,无疑是悲苦的,三起三落,屡遭贬谪。但正如苏轼《老饕赋》中所作“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苏轼宠辱不惊,并不自暴自弃。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就地取材,用美食装点人生,为苦难的生命增添了几许光亮。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美食大家都吃过吗?

《长安十二时辰》中美食很多,再现了古都西安在唐朝时、帝都人民的饮食习惯和对美食的追求。有口含吸管可以吸食的火晶柿子,有勾人食欲的水盆羊肉,有崔六郎一生舍不得吃、死后被弟弟崔器供在头盔里的胡饼,有饮中八仙之一的百姓焦遂倒入鹦鹉螺酒杯的葡萄酒……当然也有导演曹盾(西安人)个性,在第二集18分钟臆想加入的那对儿母女吃的羊肉泡馍(当时羊肉泡馍还未产生吧)。这些我都看着眼馋,但在家吃不到。我吃过的、而且是自己在家就能加工制作的,是檀棋端给靖安司司丞李必的“油锤”

油锤应该是两头尖、中间粗、包有馅料、形状类似纺锤的糯米制品。但看着司丞李必一边咀嚼一般思考案情时,手里用纸巾抓握的油锤好像是圆形的麻球,在外边厮杀劳累的不良帅张小敬看来是又累又饿,用手直接抓起一个,塞到嘴里充饥,边吃边躺卧在摆放油锤盘子的案桌附近休息、解乏。

在朝廷党争、官员倾轧的帝都,在狼卫、蚍蜉蠢蠢欲动的长安城,靖安司里这上下级共同办案后,一起烛光晚餐吃油锤的镜头,恐怕是整部血腥剧集中最温馨、最放松、最有人情味的情节场景了。

油锤口感软糯,但不沾牙,外酥里嫩,甘甜香浓。不知《长安十二时辰》中这景龙观老道用素油炸的,是不是这个味道?

我起初纳闷,檀棋为什么要强调是素油呢?炸油锤、麻团难道谁还用荤油炸吗?转念一想,檀棋是李必婢女,李必是修行多年的高阶道士,理应吃素,这样介绍油锤制作是妥当的。

实际生活中,我想象制作油锤的过程,类似炸麻球的程序。先把糯米蒸8成熟左右,团成一个个圆饼形状,按个人口味加入豆沙或者白糖、蜂蜜、桂花糖等自己喜欢的馅心,再团成圆球状,放入油锅炸至金黄,捞出控油,即可装盘上桌。

观看《长安十二时辰》,试做、品尝剧中美食,在这炎炎夏日里,惬意生活吧!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唐代诗人有些什么美食(长安十二时辰都有哪些吃的美食),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8197,转载请注明出处!

Like (0)
Donate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小樱小樱
Previous 2023-02-27
Next 2023-02-2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