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宝山有什么美食,你觉得上海适合去旅游吗?
作为一个在上海生活了快十年的女子,谈一谈对上海的喜爱。
上海,是一座城;上海,也不止是一座城
初来上海,很多人会去外滩、南京路、豫园。这,只是大家眼中的上海。
上海,可以逛古镇:朱家角、枫泾、七宝
上海,可以逛商场:十几个主要商业圈,上百个购物中心,只要有钱,几乎没有什么买不到的商品。就算没有,也可以预定,调货。
上海,是吃货的天堂。国内国外,各种特色饮食,只要馋了,都可以找到正宗可口的美味。
但是,我最钟情的还是上海的建筑。外滩的和平饭店、陕西南路的马勒别墅、愚园路的邬达克故居、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阳台。各种名人故居、各种文物别墅。看不完,也逛不够。每隔一段时间再去,都会有新的感触。
上海,还有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美术馆,潮店、咖啡馆,黄浦江的江水,滋养了这片土地。独特的海派文化,丰富着这里的生活。
总之,呆的时间越长,越喜欢这座城市,每每提到,多是赞美之词。所以说,上海,值得过来细细品味。来过,静下心来,一定会爱上这里。
为什么感觉江苏人只认同上海话而不是浙江话?
听老人说:上海原为一个滩埠,也就是码头。最早在这个滩埠做生意的人除了上海本地人外,最多的数浙江宁波人和江苏苏州人。所以,上海话中的“我,你,他”这三个第一人称是最能代表这三个地方的原音口音的!比如宁波人的“阿拉”就是我,现在成为上海话中最典型口音语;还有苏州人的“浓”就是你,以及吴语系(上海,苏州,浙江)普遍口音中的“移”就是他。阿拉(我);浓(你);移(他)这三个口音在长江下游,北至江苏常州常熟,东至浙江舟山象山,南至金华衢州,西至湖州安吉……杭州建德……等吴语区口音中都夹着这种特殊的口语口音……所以,从苏南到浙中至上海,三地间的地方话语基本相似,也是彼此认同的,并不存在是江苏人更认同上海话而不是浙江话的说法。如果有这样的情结存在,那一定是江苏长江以北一些不讲吴语口音的地区。比如南通南京,淮安盐城……等地。(江苏长江北面也有讲吴语口音的,象启东,海门一带……靠近上海)。
怎么知道你是正宗上海人?
谢谢邀请。
怎么判断是不是正宗上海人呢?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1 方言
上海方言的话,不是那么容易学的。如果是外地的朋友,即使学了好久,但是在一些发音上面,还是会听出所谓的“破绽”。
以前有个外地女同事,遇到什么事情总会用“你们上海人管这叫港哒哒的”来收尾,可偏偏是她那几个字的发音,让大家觉得更好笑。
2 关于饮食习惯
民以食为天,所以正宗上海人习惯吃的东西,可能外地来的朋友,不会很习惯。
如果去一个上海朋友家做客,他家里能给你做出以下几道菜,比如爆鱼,四喜烤麸,草头圈子,罗宋汤……那很可能是正宗上海人,因为这些都是上海的经典菜。
3 关于性格
性格是最关键的区分,正宗上海人和新上海人的差别很大。
如果是正宗的上海人,他们应该是喜欢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如果是新上海人,他们非常喜欢的一点,就是到处跟人家“证明”我是上海人。
比如“上海小姑娘”系列,有些新上海人的媳妇还会这样跟别人讲,现在先过渡一段,等孩子大了不能跟婆婆一起住,因为上海人都不喜欢跟婆婆一起住的。
可是有一个区别,她们并不知道,一开始就不跟婆婆一起住的上海人,带孩子也不靠婆婆;靠了婆婆的上海人,婆婆老了也会赡养婆婆,物质和精神一起赡养……但是“新上海人”可能就会变成一个双标,年轻时靠婆婆带完孩子,然后老了不和婆婆一起住。
所以,正宗上海人的一个特点是看上去冷漠,但我们是有契约精神的,而偏偏想证明自己是上海人的一部分“新上海人”,其实只学了个皮毛,没有领会到实质。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阿拉宝山有什么美食(你觉得上海适合去旅游吗),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40999,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