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可以做什么美食,客家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群体?
1前言
今天刚好有小可爱问到了客家人是不是少数民族的问题,作为本土客家人,娅娅零便来和大家扒一扒关于客家人的那些事儿。
2客家人追溯
很多人会存在疑问:客家人是什么群体,客家人是少数民族么?其实可以理解大家的困惑,毕竟身为客家人的我,小时候也会问父亲,为什么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
如果要追溯的话,客家人最早要追溯到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经了魏、晋、南北朝、唐、宋等发展,客家人最迟是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族群,客家人是中国南方民系中间非常独特的一支。
3“客家人”的说法
客家人是以客家方言为母语的汉族民系,非少数民族,而关于客家人的起源就存在颇多争议,有说客家人是来自于中原的移民,也有说客家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后的共同体,是地道的土著古越族人。
“客家人”称呼的来源说法并不多,其中一种说法是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另一种是源于清初广东粤西人对惠、潮、嘉、汀、赣移民(当时已是闽粤赣边区本地人)的称呼;还有一说相对于“主”而言的一种对称,即外来人的意思。
也有民间说法,娅娅零从小听到关于客家人的说法,祖辈们经历了多次迁徙,流落在福建一带,便在当地居住,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于是将所有的住所环形围绕而居,里面的人不与外面过多接触,外面的人便对里面居住的人换做借住的客人,于是“客家人”便产生,具体是何出处,娅娅零先入为主的以祖辈的说辞为主。
4客家人分布
历史上客家人经历过五次大迁徙,自南宋末年以来,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搬迁的同时,又陆续通过海路和陆路向海外迁徙。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所谓“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如果你经常去海外旅游,兴许你就能看到海外建立的客家祠堂,之前娅娅零在马来西亚闲逛之时便找到了。
客家人遍布全球,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约有8000万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居多,香港、澳门、台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也有分布。
客家话在每个地区也存在差异。
5客家文化
提到客家人就不得不提下客家的文化,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耕读传家是客家文化的特点,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
当然少不了的是移民文化,其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观念、寻根意识、开拓精神、以及奇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等,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三种文化特质的外化;因支系庞大,客家群体散布全球各地,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征上也有所不同。
6客家围屋
比较知名的有客家围屋。
一座座固若金汤的庞大建筑,四角建有炮楼,楼内连通,相互呼应,火力交叉如网;御火攻,围内设有多处消防注水口;防围困,围内置设多处粮仓,现在的客家围屋已然成为了旅行的一大特色。
当遥远的岁月成为往事,而这浸润着客家人血与泪的围屋形式,亦在世人眼里成了客家人的典型家园构造,成了客家人情感世界的象征符号。它凝聚了客家人整体的心灵感喟,包容了客家人经历的岁月沧桑,留存人们的心里,构成飘泊他乡客家人梦牵魂绕的呼唤。
7客家采茶戏
采茶戏也是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一,分为赣南采茶戏、闽西采茶戏、粤北采茶戏、广西采茶戏、台湾客家采茶戏等。采茶戏以客家话为主的演出,每场均分2-3幕,分上下场。一般有重大节日时表演,深受客家人的喜爱,特别是老一辈,他们对客家采茶戏具有独特的情怀。
8客家哭嫁
娅娅零从小就听说了嫁人的时候必须要哭嫁,这是一种客家传承下来的古老民俗文化,以前听奶奶说过,新娘结婚之前需要跟着老人家特意学习如何哭,如何发声,客家人在嫁女儿时因不舍而哭泣,主要是为了表达难舍之情,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拜别等。
客家哭嫁的内容非常多,如有诉说母女难舍难分之情的,有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有拜别姑姐兄嫂的,有“痛骂”媒人多事的等等,当然不会是一直哭骂着,最后还是会以吉利的话结束。
很多人形容客家人嫁女,“哭嫁”习俗很奇葩,的确是,在尚不经事之时,娅娅零也觉得够奇葩的,还记得自己曾问过奶奶,新娘子学习哭是不是很丢人,结个婚至于这么大动静吗?作为深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奶奶当场便教育了娅娅零。她的话,时刻记住我心里,奶奶说,传统的礼仪不能废,客家人特别重视婚礼,庄严而有趣、繁杂而有条理的客家婚礼,能让每对夫妻产生终生难忘的记忆,客家人的婚礼,不但蕴含着尊老爱幼、睦邻友好的美德,而且,更主要的是宣扬了夫妻恩爱、从一而终的婚姻取向,而哭嫁只是其中之一。
9客家美食
客家美食,那就数不胜数,作为吃货本尊,娅娅零最爱的还是客家的美食,每到大节小节,家里都会制作一堆的美食,“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来到客家人家做客,你除了能感受到主人的热情外,那便是满桌的美食诱惑。
客家美食分为客家菜肴和客家小吃两大类,客家菜与潮菜、广州菜并称广东三大菜系。客家菜肴风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就像客家话保留着中州古韵一样,客家菜也同样保留着中州传统的生活习俗特色。
客家先祖们“以郡望自矜”的贵族心理,恰恰是儒家的人文精神,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又富于务实求是的精神,具有重名节、重孝悌、重文教、重信义的道德价值观念。
欢迎大家了解客家文化,更欢迎大家来客家做客~
潮汕的美食是怎样的?
你好,还能高兴为你解答。
潮汕地区不仅非常有特色,而且美食也非常多,下面就给你介绍比较有特色的几款美食。
手锤牛肉丸:弹牙爽口,力道十足
说到潮汕美食,很多人大概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牛肉丸。即便你没去过潮汕,也一定知道牛肉丸。在周星驰的经典喜剧《食神》里,就有关于“潮汕牛肉丸可以当乒乓球打”的剧情。描述虽有夸张,但如果是实打实的牛肉浆经过恰当的手法捶打和揉捏而成的牛肉丸,那么确实也相去不远。
潮汕牛肉丸最经典的吃法,当属清汤牛肉丸。一口下去,你会感觉到肉质的结实,牛肉丸如同跟牙齿进行了一番温柔的抵抗,欲拒还迎的感觉一试难忘;再加细细咀嚼,则可感牛肉丸如在齿间跳舞,香浓的牛肉味随着舞步在舌尖蔓延;最后喝一口汤,便是浓郁肉香跟汤汁肆无忌惮地牵手游走。
蚝烙:一定要趁热吃才香甜鲜美
蚝烙是潮州久负盛名的传统民间小食,蚝烙实际即是蚝煎,在潮汕城市乡村小市集,常有这种小店或摆摊小贩。这种蚝烙,是用地瓜粉溶于水,拌葱珠,在一个平底的铁锅上煎,加上海蛎,再下蛋花,品尝时要放上洗净切碎的青青翠翠的芫荽,配上的酱碟便是沙茶和鱼露。
肠粉:绝对是潮汕地区的人气早餐
说起肠粉,想必每个广东人都不陌生。据说潮州的肠粉是十几年前从广州这边传过去的,但尝过的人便知道,虽然潮州肠粉与广州地区的肠粉制作方式相同,但是由于配料不同,因而口味也有较大差异。
把几种有潮汕特色的吃料放到了一起,淋上潮汕饮食最有特色的酱料(例如卤汁),因此口味上自成一派。一张面粉皮,打上一个蛋,加猪肉碎,加萝卜丁,加香菇丝,加切碎的白菜片或豆芽或笋丁,然后上面浇一层芝麻浆和卤汤,那味道实在让人怀念。一样的肠粉,不一样的口味。
猪肠胀糯米:里面满满的都是肉
猪肠胀糯米,顾名思义,就是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塞入猪肠制作而成(“胀”在潮汕方言中有把东西装入容器中的意思)。皮薄,馅饱,圆鼓鼓的。
大部分的灌肠,里面都是肉,而这道小吃,灌的却都是糯米,还加入了小块猪肉、香菇、虾米、莲子等等,全部灌满扎进后水煮。外形可能有点不好看,但你一定会喜欢它惊艳的口味!煮好后斜切成片的猪肠蘸红豉油的甜酱油特美味,也可以根据传统吃法蘸带有桔子口味的桔油,更加开胃。
粿汁:真正的庶民小吃,好吃且便宜
粿汁的主要原料是粿汁皮,一般呈菱形小块的形状,它是由米浆放在锅上煎熟烤干形成的。食用时放进沸水之中,调入精盐、糯米粉浆煮熟。简单来说,粿汁皮看起来就像细一点的河粉,但尝起来比河粉更加有弹性,更加细腻爽滑。
热辣辣的胡椒卤汁淋在Q弹的粿汁皮上,就成为一碗让人不可描述的卤味粿汁。当你的嘴唇碰到碗边开始,你就不由自主的不会放过最后一滴汤水。
鲎(hou)粿(guo):经过大自然之手的美味
鲎肉经腌制、日晒,产生香味,成为鲎酱,是曾经的主要原料。自被禁捕后,卖正宗鲎粿的地方越来越少了,如今更多的是采用花蟹、小虾、等近海软体动物制作鲎粿陷,风味也不逊鲎肉。经过煎炸之后的鲎粿经由师傅用剪刀熟练的划几个十字,淋上沙茶酱,就可以享用这经典美味了。
鸭母捻:清甜洁白的潮汕“汤圆”
鸭母捻是一道有名的汉族小吃,一种有馅的糯米粉制汤圆,取其形似母鸭在水上游荡浮沉而撰名。主要有绿沙、红豆沙、芋泥和芝麻糖四种馅。
鸭母捻首创于清代初年,原名为糯米汤圆,现以潮州市太平路尾传统名店胡荣泉制作的鸭母捻最为正宗。据传,宋代已有元宵节家家吃汤圆的习俗,取其平安吉利,合家团圆之意。清代水粉汤圆用水粉作汤丸,滑腻异常,中用松核桃、猪油、糖作馅,或嫩肉去筋丝捶烂,加葱末秋油亦可。
猪脚圈:香脆可口,回味无穷
猪脚圈是潮汕地区颇具特色的一款小食。一般猪脚圈均是卖小食的摊主,在路旁支起炉架,放上锅,边制炸边出卖。
猪脚圈味道、口感香脆,是潮州小孩特喜爱的一款小食。因其呈圆圈,状为从猪蹄上切下来,故人们美其名为猪脚圈。炸熟的“猪脚圈”不仅色泽十分惹人喜爱,而且有一股香喷喷的诱人香味,叫人馋涎欲滴,吃上一口,顿觉香脆可口,味道甚佳,吃后更是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砂锅粥:一个鲜字表达出原汁原味
潮人非鲜而不食,同理潮州粥最中意的也是一个字“鲜”!鳝鱼、水鸡、虾、蟹膏,这几种是潮汕人做砂锅粥最常用的几道原料,易熟,又最能表达鲜美与原汁原味,通常一锅可供2-3人食用。
糕烧番薯:传统方法制作的小食
“糕烧番薯”是一款采用“糕烧”的方法烹制的潮州传小食,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糕烧”是广东地方潮州菜中烹制甜的一种常用烹调方法,有点类北方的“蜜浸”。具体做法是先原料作初步熟加工,然后再将原料放入糖浆中文火烧煮。 取潮州本土出产的红肉甜番薯,洗净去皮后切块,放入白糖浆中用中小火烧煮。也有人将洗净切块的红番薯先用白糖腌制,再炸熟后放入白糖浆中文火烧煮,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番薯口感更具韧性。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谢谢。
客家人的来历是什么?
客家人的由来是怎样的?客家人的历史是什么?
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 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 ”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朝 安史之乱 ,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 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据统计,现在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在国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东亚的日本、朝鲜,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奥地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000万之众。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后来搬迁到江南,分住赣、粤、闽、湘、台、琼诸省,并逐渐散及国外,漫布全球。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客家”这一称谓的来历是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的。对其居住地而言,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客”,可以说,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这一称谓。
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据史料记载,南北朝 时期就有过客家先民的大迁徙。试想,在漫长的岁月里,“五胡十六国”,战火不断,哀鸿遍野,不逃离能活命吗?据说我们陈氏先祖就是在那个时期离开豫西故土辗转来到江西最后定居赣县的。“月是故乡明”啊,开始,先民们也许只想暂时客住一段时间,但慢慢地也就习惯了。于是建造房舍,开垦田地,畜养猪牛,长久地居住下去。由暂时的客住到长久的家居。就这样,也就永远的“客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特殊方式的迁徙。据说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 ,驱赶数万“木客”往赣南兴国伐木,没累死的后来就留在了当地,这大概便是赣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迁徙的过程肯定是艰险的。扶老携幼,跋山涉水,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安家过日子。客家先民披荆斩棘,排除险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他们终于挺过来了,形成今天这样一支有着数千万人丁的兴旺发达的民系群体。
迁徙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建房造屋安下家来。一位客属长者说:“安家最重要的是定屋场的位置。怎么定呢?要看风水。这个风水,不是地理先生讲迷信 的那个风水。主要是采阳光,看风向,近水源,傍硬山,择高地。而坐北朝南、向阳背风、柴近水便、视野开阔则是理想的选择。”
人们常常赞叹客家人的勤劳、勇敢、坚毅和机智。客家作为一个民系群体,由于先民数代屡次长途的迁徙,它自然比其他群体更多样更深层次地体验了社会实际和生产实际,它也就必然受到了更多的锤炼和滋养,积累了更多的处理与自然界关系及社会人际关系的经验。因此,客家群体中出现过大批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
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为嘉应州、赣州、汀州。
说到客家最著名的就是他们的土楼了,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客家,会同时出现很多关于土楼的条目。如果你是集邮爱好者的话,你应该注意到了中国民居邮票里的福建民居之中有张便是客家的土楼。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像土楼似的“抵御性”城堡式建筑住宅。在福建,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两种,而圆楼相对少见。
关于土楼的一个笑话估计大家还有印象:据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拍照侦察,惊讶地发现在我国福建省的山区里分布着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筑,或圆或方,经过分析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直到中美建交后,美国人才知道那些所谓的“导弹发射基地”实际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楼。
当然客家的豆腐同样也是很有名的:客家酿豆腐、四川麻婆豆腐、湖南臭豆腐,后两个只能算是小菜小吃,唯有客家人把豆腐上升为大菜、主菜。甚至他们闹新房的歌曲里都有豆腐,例如有一首这样唱道:
新买磨石圆叮当,
一心买来磨豆浆,
三更半夜磨豆腐,
呀呀啮啮到天光。
――来自网络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客家可以做什么美食(客家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群体),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7287,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