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可以制作什么美食,家在农村有什么适合老头老太太在家干的事?
随着农村老龄化现象的加剧,有的时候回农村老家看到的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头和老太太。他们有的已经80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干了一辈子农活的老人们即使是已然高龄,却也“闲不住”,甚至他们觉得闲下来就会感觉不适。那家在农村有什么适合老头老太太在家干的事情呢?
农村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勤劳的天性不会改变,用农村人的话就是“闲不住,闲下来招病”。在他们的人生信条里,活着就得劳动,这人一旦没事儿干,闲下来就容易生病。所以,农村老人不管到了多大年纪,都会找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占着”手。
记得我们村村南头曾住着一户姓张的人家,儿子年轻的时候就去了青岛。后来他父母上了年纪之后,想接老两口到青岛一起住,但老两口就是不愿离开老家。说在这里生活惯了,难忘家乡的山山水水和老街坊邻居,执意留在老家。老两口养了一群羊,好天的时候,老人便赶着羊群到河滩放羊,天儿不好的时候,就将平日里割的那些晒干的青草扔到羊舍。而老两口一日三餐桌上总是有羊奶,毕竟自家羊产的奶,不喝也是浪费。
而一些收羊的时间长了,也知道老人家养的羊都是散养,也不喂饲料,隔三差五来买几只。而老人家自己养的母羊,生下来的羊羔也不卖,正好循环养殖,补充存栏量。后来老太太因病去世之后,他在青岛的儿子说啥也不让老人自己在老家了,老人这才将羊群全部处理掉,跟着儿子去了青岛。
我们村还有一位老人,上了年纪后,庄稼是不能种了。可有一次他到城里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城里集市上有个卖“丫丫葫芦”的摊位前异常火爆,人们争着挑选形色各异的丫丫葫芦。原来,城里人喜欢这样的葫芦啊。回家后,老人索性在自家地里种上了葫芦。本来老人年轻的时候就曾摆弄过葫芦,这边第一年的时候葫芦长得不错,拿去城里就被抢购一空。因为老人卖价稍微比人家便宜一些,而且他的葫芦品相好。
而我的老丈人今年刚刚80岁,他也是个闲不住的人。这不,前几年他从集市上买了2对肉食兔,回家放到了闲着的那个老房子里。没事儿的时候,去野外割些青草当兔子食,任由兔子自己繁殖。今年中秋节去的时候,老丈人宰了只肉食兔炖了炖,味道还不错呢。听老丈人说,他隔三差五就捉几只肥兔,去集市上卖呢。现如今,老房子里兔子据说少说也有个300多只呢。
其实,农村大多数老人闲不住的时候,还是摆弄小菜园。种了一辈子地的老人们摆弄起小菜园来非常上心,自己有新鲜的蔬菜吃不说,顺带孩子们回家的时候好带一些回城去吃。那些城郊的老人,还将吃不了的蔬菜拿到城里小区门口卖掉,而且城里人特别喜欢买来自农村老人卖的这种蔬菜呢。
闲不住是农村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太的一种天性,他们在忙忙碌碌中体现着自己存在的价值,只要是他们喜欢,就随他们去吧,毕竟上了年纪,稍稍活动活动也是好的,而且干一点自己愿做的事情,心情也是快乐的,你说是吧?
冬日周末你最喜欢在家做什么美食呢?
感谢邀请:
周末是个好日子,每个礼拜只有这个时间能陪伴孩子。
首先我的和孩子沟通他喜欢吃什么,我再来做。一般我们家孩子喜欢吃包子和水饺。就以包包子来说,我会精选上好的猪肉,再加上葫芦卜香菇还有虾仁和香葱,做好馅料的充足准备。再进行和面发酵我一般都是自己用酵母发酵。一般皮发酵两个小时然后开始包包子,整个过程一般要5个小时。
其实我觉得做什么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意,家庭是讲究爱的地方,愿家家都能幸福快乐!
焖子在家怎么做更好吃?
对 于在大街小巷上售卖的各种街头小吃,像烤冷面,手抓饼,铁板鱿鱼,炸鸡架,烤面筋等等,凡此种种,除了羊肉串之外,只接受一种,那就是——焖子。
其他的各类小吃,第一觉得不卫生,第二就是认为做的不好吃。但焖子绝对是例外,而且是从小吃到大。
在街头售卖的小吃——焖子,原料是地瓜粉。地瓜(红薯,番薯),虽说是外来的物种,但是,对于土壤的种植环境几乎没有什么要求。极易种植,产量也挺高。而且纤维量过大,脂肪含量却又极低。因此到现在,一直被认为是健康食品,备受追捧。
从地瓜中提取的地瓜粉, 更容易消化。原材料极易获得且价格低廉,而且本身无法发酵的地瓜粉,通常是被做成凉粉,粉条等中间食材以备二次加工。
我的家乡是河北省东北部,濒临渤海湾,一个三线的沿海开放城市。街头售卖的煎焖子,通常是用平底儿锅,把焖子切成麻将牌大小的块,用小火慢煎。
焖子都是提前加工好的。否则在街头小摊有人要吃,再现熬的话时间就太长了。
焖子的做法就是把地瓜粉加水,量大概是农村家里舀水的瓢。一瓢地瓜粉加小半碗水,但是各地的焖子做法比例是不同的。用山芋粉是1斤要加2斤凉水。在河间和大连都是半斤地瓜粉加2斤水。
做法是用筷子把地瓜粉里的颗粒搅拌均匀,再上火用小火加热 ,慢慢儿会有 透明的结块出现,要继续加热搅拌,直至完全透明。搅拌不动为止。使地瓜粉完全糊化成熟,再倒入模具中晾凉,下冰箱冷藏个七八个小时左右,切块儿。
各地的煎焖子的做法也不同。在大连或者是天津是不切块儿的,直接锅里放油。把焖子下入锅中,用锅铲铲碎,这样更好入味儿。
煎焖子必须要用小火,因为地瓜粉的导热慢。用大火时间短,不容易煎透。要煎到每面颜色金黄, 外表 形成一层硬壳,也就是俗话讲的“起嘎”。
吃的时候要浇上蒜汁,芝麻酱,香菜末,葱花,酱油,能吃辣的也可以再来一勺辣椒油。焖子吃的时候, 用的是那种铁丝拧成的小叉子,插着焖子一块儿一块儿吃。外面酥香焦脆,里面软糯略有弹牙,在蒜汁,芝麻酱,辣椒油的味道刺激下,香气溢满口腔直通味蕾,让人好吃到陶醉。
其实,焖子在街头 制作,卫生也不算达标,但完全是因为口味出众, 带给人美味的享受,以至于让人完全忽略了对于卫生条件的苛求。
焖子的起源
从传播途径来看,焖子的发源地应该是烟台。相比于凉粉,不同的是它只存在于北方,属于北方独有。虽然和凉粉儿在制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淀粉中加水,搅拌加热,使淀粉糊化成型。但是在口味上却有很大的区别。
凉粉还可以做成,加上水果蜜豆儿的 甜甜滑滑的消暑利器黑凉粉儿,或者是加了麻酱辣子的陕西凉粉。把凉粉儿切成块儿,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咸与甜的配料, 拌均即可享用。
而焖子却不一样,它只能做成咸鲜的口味。并且只在北方地区流传相对广泛。在烟台,天津,大连等地的街头小吃中均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都知道清末的闯关东,现在的东北人主要就是河北人和山东人。河北人主要是在山海关进到东北,而山东人则落户在大连。
辽宁的北部多为河北人,而南部多是山东人。焖子在大连的街头随处可见,而在沈阳却难觅其踪。这自然就是饮食习惯随着人员的迁徙而与当地相互融合后,才成为各地的特色。
在烟台吃煎焖子更是在加入麻酱,蒜汁之后,还要加入当地海边儿人家特制的虾酱。 麻酱味道醇厚,蒜汁香辣刺激,虾酱更是有一股特殊的咸鲜,三种浓烈的味道融合在一起,让人吃得大呼过瘾,欲罢不能。
烟台,大连的焖子都是用地瓜粉做原料的。再往北走,河北灵寿,行唐,定州是用精瘦猪肉和山药粉灌制而成。河南禹州是用特殊红薯制作成半成品粉条压制而成的。
我们家乡也在家里做肉焖子,最后是蒸出来的。方法是用骨头汤或者是煮肉的原汤,加上瘦肉丁,调好味道。加热,浇在淀粉上一边儿浇一边儿搅拌均匀,淀粉多铜地瓜粉。不能有淀粉疙瘩。逐步形成粘糊状,也就是淀粉糊化之后。倒在容器中或者是饭盒里上锅蒸熟。蒸出来的肉焖子又软又弹,筋道爽滑,味道浓厚,香醇满口,颜色是赭石色的,切成厚片儿。或炒,或蒸,或者做汤,或者炖菜,食材百搭。 更是我们当地山海关荤锅或者是百姓家里逢年过节涮火锅必备的美妙食材。
下面说一下肉焖子的制作方法
食材:
肉汤2200克, 红薯淀粉600克,瘦肉丁250克。
辅料:
鸡蛋一个,盐1/2茶匙,香油1茶匙,鸡精适量,生抽1汤匙,葱1段,姜2块。
制作步骤:
1,把煮好的肉原汤打净沫子,继续烧开,转小火,不要离火,加入生抽,盐,鸡精调味儿。
2,把红薯淀粉事先擀碎小颗粒,擀成粉末状,放入大点儿的盆中,去皮五花肉切成小肉末,把葱姜切末一起倒入淀粉盆中。
3,用筷子把食材搅拌均匀,倒入1/3肉汤,剩余的肉汤放在小火上继续保持微开。边倒边用筷子搅拌,使淀粉中不要有颗粒。
4,再倒入剩余的肉汤继续搅拌均匀,加入香油拌均,将淀粉糊倒入饭盒中,上面浇上蛋液。
5,把饭盒入蒸锅,大火烧开,转中火,继续蒸40分钟左右就好了。
「小贴士」
1,刚蒸好的焖子是非常软乎的。拿出来的时候是颤颤巍巍的。不好用刀改型,必须等晾凉之后才可以切。
2,一次吃不完的肉焖子,多余的可以装在保鲜袋里入冰箱冷藏保存,冷藏后的焖子会变硬,而且会稍微有回生的感觉,如果要再吃的时候,可以用锅再蒸一下就会回软。
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肉焖子,外韧里弹 软糯鲜香。味道并不复杂,但是吃到嘴里却是立体而饱满的。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一试,吃完你就会爱上它。如果认为我分享的方法还不错,点个赞再走吧!
我是伯爵lwh。一个热爱美食美酒,喜欢制作美食的烹饪届的小学生。如果你喜欢我的分享,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收藏!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在家可以制作什么美食(家在农村有什么适合老头老太太在家干的事),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9264,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