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可以做成什么美食,就发明了一个春凳?
其实春凳就等于以前简化版的“床”,存在还是很有意义的。
古代的家居并不如现在一样多,以前想找个地方躺下来睡,你只能躺床上,古时候不存在“沙发”的概念,而动不动就上床睡觉,在贵族家庭里,这是被强烈禁止的,久而久之,为了平时方便“小憩”,就有了一种“似床非床”的“长凳”诞生了。
首先说说春凳的大致形状,它是长成这样的,一块长方形的板,加上四条独立的“凳脚”,四条凳脚和凳板之间又以一条木条斜着固定,跟桌子是类似的,但没有桌子高,更像是现代的大“茶几”:
对于春凳,古籍鲜有记载,“春凳”这个名词大量出现,是在明朝中后期的小说家世界里,如同约好一样,但事实上,春凳出现可以更早,而且不能说出现,春凳或许就是“演变而来”的,找它的“雏形”,追溯到先秦都是可以的。
在《红楼梦》的第三十三回里,宝玉被打之后,王熙凤立马就让人找来“春凳”把宝玉给安排“仰躺”,也是因为这一出,春凳的形象在现代人眼中开始普及。
这种“物件”仿佛横空出世,对于它,人们有着一种理所应当的熟悉,但要说起它的来路,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所以想要溯源春凳,需要先聊聊“春”的概念。
一、春凳的“春”:祝愿说
所谓祝愿说,是指“春凳”之春,来自于人们对其的“寄愿”,这个说法,来自于明代的徐咸,他在《西园杂记》里曾经如此写到:
“四时之景,惟春为可乐。春时风日和畅,花柳争妍,百鸟交鸣,人心悦怿。……登山临水,随意所之,皆所以涤荡鼓舞,用宣春机,以助阳回之意,故桌曰‘春台’,凳曰‘春凳’,肴馔之具曰‘春盘’,果菜之品曰‘春盛’。”
徐咸定义了“春凳”的说法来源,那都是被人们因为春天所打动的浪漫情怀,对这种“长凳”的一种祝愿,凡是春时之物,都被赐予“春”的名字,除了春凳以外,还有春盘,春台等等。
这种说法是最贴切的,因为春凳的“普及率”很高,即便是在古代,它也能做到普通人家都有一张的程度,这是因为春凳本身的技术含量不高,制造难度不高,而对于这种高普及率的东西,被赋予一个“简单”且有“祝愿”意义的名字,是非常合理的事情。
尤其是普通百姓,很喜欢“好意头”,与其叫做长凳,他们自然更喜欢叫做春凳,在潜意识里,这个寓意就非常好,希望一年如春,景色美好,生活美满,心情美丽。
因此这就是“祝愿”,也就是春凳的祝愿说。
二、春凳的“春”:材料说
春凳的制作原料也是木,属于是木家具。
有的人认为,春凳的制作材料就是“椿木”。
在古代,椿木比较珍贵,被誉为“百木之王”,在传统意义上来讲,椿木还被誉为“辟邪木”,因为椿木的质量很好,特性很好,一旦打造成物件,往往都能上百年不腐朽,这种特征让人为之追捧。
《本草纲目》中还有此记载:
“椿木皮细肌实而赤嫩,叶香甘可茹……椿木坚实可入栋梁也。”
椿木从叶到干,一身都是宝,椿木本身坚硬,可以作为“栋梁”,也就是房梁,加之还有一定的药理性,椿木做成的家具,价格往往都是不菲的,而明清时期的“春凳”,很多被记载的都是富贵人家的,春凳之名,也许是来自于椿木。
而且在富人的眼中,越是“药用价值”高的木材,用作家具就越好,可以让生活变得养生健康。
不过材料说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那就是春凳的命名,完全是由用得起椿木的贵族决定的,若是站在这个角度来说,民间很多百姓的“春凳”,都是“盗版”。
因为民间百姓的春凳打造的材料不一,有可能是最普通的木头,且在不同的家庭里,有的人还用“梨花木”、“榉木”等等木头来打造春凳,若是春凳就应该叫“香椿凳”的话,那么其他的春凳倒是显得不伦不类了。
所以材料说认可度不高,很多古人也认为春凳的名字和椿木未必是直接联系的,只能说刚好春凳会用到椿木,被人理所当然地误解罢了。
春凳的“春”,便大致是来自于以上的两个说法,因为春凳并不是严格的“礼法”之物,具有高度普及的共性,天下人都有,因此可能也没有“官方”的说法,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不同的阶层,或许说法都不一样。
按照春凳的作用来看,春凳更似是“榻”的演变版本。
我们常说的“床榻”,听起来是一个东西,但实际上,床是床,榻是榻,二者不同。
从最早的礼法来讲,一个人的一天,是不能随随便便就回到床上的,能在床上睡的情况,要不就是晚上该睡觉了,要不是得病需要一整天都躺在床上,除此之外,别的时候,只要是起床了,就不能随便回到床上。
这种听起来让人难受的“规则”,实际上是一种“素养”,因为古人还分“大睡”、“小睡”,古代生活也并不惬意,不可以睡到几点就几点,大睡便是正常所需的睡眠,小睡就是眯一会儿,或者是闭眼养神,不可以放开心呼呼大睡。
所以大睡用床,小睡的时候,就需要“榻”了。
关于榻,史书是如此记载的:
“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小者曰‘独坐’,主人无二,独所坐也”。
床的说法来自于“装”,把人给装住,因此床是符合人的身高长度,让人躺在上面可以自如的。
而“榻”,则是又短,比床又要差上许多,因此称之为榻。
在汉代,对于床榻又有“长度”的明确区分:
“八尺以上为床,八尺以下为榻”
榻更多的时候,是供给人“仰坐”的,人坐在上面,不可能平躺,但是肯定比凳子、椅子要长,因此可以稍微“小憩”,这便是符合了“小睡”的特点了。
最重要的是,家里来客了,总要安排客人找个地方坐下,难道邀请客人到自己的床上坐吗?
那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就安排客人坐榻,与主人面对而坐,这个时候,榻就不足以让人伸展小憩了,变成了“长凳”。
根据榻的特点,再看看春凳,不难发现,两者的确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春凳的“凳”,意味着原型必定是个“凳子”,在我们的眼中看来,凳子跟椅子是一样的,都是给人坐的,放在客厅、门口都可以。
可实际上,“凳子”在古代,跟床是一体的。
在宋代人的笔记里,就曾经有这么一个关于“凳子”的说法:
“床凳之凳,晋已有此器”
说的是“床凳”,这意味着,床和凳,本身就是一个整体。
晋代以来,富贵人家的床尾部,的确有一张长方形的,和床高平齐的长凳,除了长度不同,宽度的确是和床一样的,看起来像是床的延伸一般,这便是“凳子”的最早形态,依附于床,放在床尾。
以前的“床凳”,大多数时候都是拿来摆放衣物的,把衣物放在床凳上,的确是非常方便,这种设计还是很人性化的,而随着床凳的普及,也开始了演变,床凳和“榻”开始有了共同之处。
小憩,其实也可以“躺下”,但不一定要在床上,可以自己制造一张“小型床”,然后稍微躺下,这就合理了。
因此床凳开始被加宽,也不会宽得太夸张,往往是以人的“身围”为标准,这就变成了“春凳”。
小憩时可以临时做“床”,来客了,又可以安排客人坐凳,可谓是“两全其美”。
明清时期“春凳”的流行,让春凳成为了女方“嫁妆”的一种重要物品,因为床都是“夫家”出的,娘家出个“春凳”放在床尾,这种寓意和形式可谓是十全十美了,既体面又妥当。
而在皇宫大院里,关于春凳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供给皇帝来做开心的事情的工具。
皇帝的后宫佳丽不少,即便不说正式的妃嫔,宫女的数量也是不少的,比如唐玄宗时期,他的宫中宫女数量巅峰达到4万多人,后宫三千这个说法,即便放大十倍,都对不上唐玄宗这个号。
总而言之,有了大量宫女的环境,皇帝难免就会有些自己的小欲望,比如偶尔临幸一个宫女,那是不能到寝宫去的,如此一来,很多时候就在春凳上完成了,因此春凳有了“春”的名字,此春乃暗指男女之事,也就是“春事”。
这种说法也的确有些可能性和趣味性的,因为古代皇帝临幸宫女的事情不少,最著名的就是明朝皇帝朱常洛的生母王氏,被万历皇帝一时兴起临幸。
当时万历皇帝向其母亲李太后请安,却看到了王氏,一时兴起,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可当时那里一没有床,二没有房,他们是如何完成“交合”的呢?所以“春凳”这种在皇宫里并不罕见的东西,就有了很大的“嫌疑”了,毕竟只有春凳,才能帮助万历皇帝顺利完成这种事情。
时至今日,春凳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少见了,但北方一些地区和酒店倒是还常见“春凳”,如今也或许不叫春凳了,而是叫做“床桌”,而且春凳的长度和模样没有固定规格,在很多农村地区,还有跟我们平时所见“桌子”差不多的春凳。
说起它的作用,那也真的是只要想得出,一般都用得上,春凳的应用范围也确实非常广,你说它是桌子,那没问题,说是小床,也是可以的,是长凳,那也很合理,也不奇怪古代的春凳那么受欢迎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怎么炖鱼头?
说鱼头汤是汤鲜味美,营养美味一点都不为过。鲜到极致,味醇浓香,一碗都不够喝,如此美味人人喜爱。
好喝的前提是要做得好喝,没做好,那就成人见人怕了。那如何才能做出好喝又营养的鱼头汤来呢?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美味又营养的鱼头汤的做法:
1,鱼头必须处理干净,多用清水洗几遍,把鱼的鱼鳃、鱼鳞、鱼的牙齿,鱼肚子里的黑膜处理干净,这几样可是腥味的主要来源,处理好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把水沥干。
用料酒,生姜,葱段把鱼头腌制半个小时,这样做主要是去腥,下锅前把生姜葱段去掉。
2、先烧一壶开水,等下要用,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3、把锅烧热后下油,比平常炒菜多一点油,油温6成热把生姜片放进去,把鱼头倒进去,把鱼的两面都要煎一下,煎到两面有点金黄。
别担心油多会腻,后面都可以处理干净。
把鱼煎一下可以去除一部分鱼腥味,也可以让鱼中的脂肪产生乳化反应,可以让鱼汤变成乳白,把鱼煎一下也可以让蛋白质更容易溶出,让鱼汤变得更有营养。
4、再煎鱼的时候可以把豆腐切成自己喜欢的大小和形状,然后用温开水泡3分钟,这样做可以把一部分豆腥味去除,然后把水沥干备用。
5、鱼两面都煎到有点金黄了,这个过程差不多5分钟左右,这个时间开水也应该开了,把开水倒入锅内,开水下去后,鱼头产生的乳化反应开始往外释放,可以看见开水立马变白,如果加冷水的话鱼肉就会收缩,就没办法往外释放,鱼汤怎么炖都白不了。
一次加入足够的开水,不建议后期补水,这样会影响汤品的口感。
可以再放1个葱结下去可以起到去腥增香的作用。(把葱打成结)
6、一直保持大火,温度越高,鱼汤就会越来越奶白,和牛奶的颜色一样。
7、这个时候可以看到有泡沫形成,还有一部分油也飘在上面,可以用勺子把泡沫和油撇掉,撇干净了,就只能看到一锅的牛奶在那沸腾翻滚,大火持续3分钟后改小火5分钟。
8、把豆腐倒进去继续小火3分钟。
要加枸杞的现在可以加。加早了会煮烂,不好看。
9、起锅前把葱结去掉,加盐提味,加白胡椒粉去腥提香,撒上葱花或者香菜。
不喜欢胡椒粉味道的就加一点点,多了味重。
10、收工开吃。
这样炖出来的鱼汤颜色奶白,味鲜、汤浓、营养、不腥、滑顺。
明天你也买一个鱼头也炖上一锅吧!如此美味别错过。
怎样克服水土不服?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指的是某一块地域;“水土”,包括地理位置、物候环境;“一方人”,则是长期生活在这一地域的人。不同地域上的人,由于环境的不同、生存方式不同、地理气候不同,对人的身体造成不同的影响。
水土不服,就是一个人离开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来到另一个地方后,身体产生的不适反应,这种不适反应更主要由该地的饮水与食物引起,用现代医学术语来说,就是“菌群失调症”,从中医看,主要是脾胃不和。水土不服的主要表现为失眠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呕吐,以及皮肤瘙痒、发烧等症。
水土不服从根本上讲还是脾胃不足。因此,克服水土不服,主要是调理脾胃。
1从药物上
(1)藿香正气液
解表祛暑,化湿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夏伤暑湿,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本药对水土不服有治疗作用,是外出旅行必备品。藿香正气液不含酒精,口感好,适合老人小孩;而藿香正气水效果更好,但含有酒精,适合成年人。藿香正气液(水)亦可外用,有止痒作用。
(2)香连丸
清热化湿,行气止痛。对湿热较重的肠炎、痢疾等效果很好。
(3)香砂六君丸
益气健脾,和胃。用于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对水土不服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症有效。
2从饮食上
(1)糖醋水
用红糖适量,加几滴陈醋,用温开水冲服,一日二三次。
红糖味甘,入脾胃;陈醋,味酸,入肝。红糖具有益气养血,健脾暖胃,祛风散寒,活血化淤之效,陈醋有疏肝,散瘀,止血,解毒,杀虫。这样糖醋水,有养脾胃,助消化,治泄泻的作用,特别适合出门在外的人。
(2)酸奶
酸奶中的乳酸菌有助于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能最大限度避免胃肠道紊乱诱发的腹痛、腹泻等不适。
(3)蜜醋水
用蜂蜜一两汤匙,加几滴陈醋,即是。蜜醋水与糖醋水作用相近,主要区别是蜂蜜性平,红糖性温,所以脾胃偏寒者用糖醋水,脾胃不足,但寒热不明显者,用蜜醋水。
(4)喝家乡茶
家乡的茶叶,由家乡的水土生长出来,能明显缓解异客他乡的胃肠不适。茶叶本身具有的利尿、止泻、止痛作用,加上饮茶过程中,补充大量水分,减轻腹痛、腹泻等症状。
此外,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尽量保持原有的饮食习惯,对新鲜食物浅尝辄止。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芍药可以做成什么美食(就发明了一个春凳),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9357,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