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节有什么美食,为什么广东省潮汕地区过年时年味要比多数地方浓呢?
谢谢网友的邀请!个人认为:潮汕地区过年的民俗有祭祖、拜神、吃粿、送桔、年夜饭、舞狮、英歌舞、迎老爷、七样羹、行彩桥、烧火塔、灯会……等等的迎春活动。而潮汕各县城都有一些民间自发的传统迎春活动,且各地的迎春节目不同,呈多姿多彩。不过做为汕头本地人觉得城市与乡村的年味并不同的,城市里一到过年,大街小巷立马冷清了许多。尤其自从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后,过年的热闹场面没了。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都返乡过年了,而本地人除了走亲访友的,大多数会选择带上一家老小去外地游玩;而乡下却是另一番场景,回乡的人多了起来,连平时很冷清的饭馆也人满为患。各种各样的活动让潮汕地区的年味变的异常的浓重。随着村乡变美,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向往农村的生活。很多城里人也涌入了乡村,因此潮汕乡村充满了年味,而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却越来越没了年味。总之广东很多城市都是如此的,城市一到放假,反尔人流比平时少了很多,春节节日的气氛反尔没乡村热闹。除了少数几个景点外,城市没有大型的迎春活动。而乡村却不同,一些回乡过年的和乡里人一聚集,整个村都振动了,一个活动接着一个,十里八亲的忙的不可乐乎。在潮汕,吃永远是过节的主题,在这里无论有没有年味,美食之乡永远是少不了吃的。至于说潮汕地区比其他地区年味浓,个人并不十分认同,随着社会人流量的变化,各地的年味也有变化罢了。一句话,人多的地方年味浓!潮汕地区的传统民俗营造出与众不同的年味。
端午节的端是什么意思?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
1.
端午节的端古汉语意思是开头、初始,称为端五,也叫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
2.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书中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从字面上端午还有端五、重午、重五等名
3.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叫重午
4.
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天长节,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叫做端午
5.
五月是毒月,五月初五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所以端午节也叫五月端
6.
因唐太宗生日是八月初五,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又因月、日数相同都是五,故又称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端午节我们要不要说端午节快乐呢?
当然可以,端午节快乐!辛苦工作了这么多天,突然来了一个小长假,怎能不让人快乐起来呢?
其实端午节不能祝快乐就是瞎讲究。
首先,端午端午来源说法不一,很多人心中的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放假,端午划龙舟从明清两代开始盛行,其中以江苏、四川、湖北等地的龙舟赛会最负盛名。近年来,南方各大城市每年一度的龙舟赛会已成定例。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其中有闻一多提出的“祭龙说”,认为端午节民俗出现的时间比屈原早得多,应该是“龙的节日”,因为吃粽子和竞渡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两个活动,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竞渡用的也是龙舟。而现代民俗学重要领军人物之一黄石,则首倡端午源于“夏至说”。
“节分端午谁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现代人一提起端午节,总会将其与屈原、龙舟、粽子等画上等号。在民俗文化领域,迄今最广的端午起源观点是纪念屈原说。民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粽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纪念屈原之说,想象的成分过于丰富,“往水里扔粽子喂鱼,保护屈原的尸体,这种想法过于浪漫,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
朋友圈流传一个观点,端午节是祭祀的日子,带有悲情色彩,通常人们在这一天见面打招呼时,不应该说“节日快乐”,而只能道一声“安康”。端午节到底起源于何时,并没有完全定论,“所以端午节互致问候,怎么开心,就怎么来!不一定非要说端午安康!”
樱花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小樱,本文标题:五月节有什么美食(为什么广东省潮汕地区过年时年味要比多数地方浓呢),本文地址:https://www.yinghuahao.net/archives/31575,转载请注明出处!